浅谈传统儒士思想与民初记者群

2015-03-19 05:05刘子靖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刘子靖

浅谈传统儒士思想与民初记者群

刘子靖

[摘要]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受到西方思想观念和新闻理论的影响,而人们往往会忽略中国传统儒士思想也曾深刻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报刊从业者的新闻实践活动。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使中国报业出现短暂繁荣,时局的动乱和言禁政令的颁布又迫使民初记者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寻求改变以重新投入新闻报道之中,以“谋道修身”为特点的传统儒士思想在这一时期表现较为显著。本文在回顾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发展的背景和民初记者群的特点之后,将传统儒士思想与民初记者新闻实践活动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儒士思想对民初记者群的影响方面,从而能进一步理解中国报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新闻选择与实践。

[关键词]儒士思想;民初记者群;新闻通讯;“谋道修身”

[作者]刘子靖,武汉大学。

受中国封建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中国近代报纸的模式、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实践,不是脱胎于古代报刊的母体,而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所产生的一种舶来品。

1815年,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中国新闻发展史由此揭开了序幕,并经历了从以传播教义、宣传西方文化的宗教性报刊到伴随商业发展以刊登商品信息和广告为主的商业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到中国人自办报纸的过程。西方人把最早产生于欧洲的近代报刊模式和新闻传播的理念带到中国,并一直贯穿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始终。然而,除了西方新闻观念的渗透之外,存在于知识分子阶层“谋道修身”的传统儒士思想也影响着当时中国报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新闻选择与实践,左右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与走向。

一、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发展

(一)民国初年报界短暂的“黄金时代”

1911年,武昌起义发动后,像《大清报律》等清朝以来一直存在的限制新闻事业发展的旧禁令被废除或宣布无效,新的新闻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建立起来。效仿西方新闻自由体制,言论出版自由被载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中,用来替代《大清报律》而制定的“暂行报律”被撤销,更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革命党在其控制区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不仅保护和推动了新闻自由,也加速了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报纸与报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被寄予了强烈的期望,报业进入“黄金时代”。

(二)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特点

这一时期,报纸的创办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除新创办的各级政府机关报外,各资产阶级政党、知识分子、政治新贵也纷纷创办报刊,为自己争夺话语权和民主。同时报纸的结构类型多样化,出现了妇女报、学术报、教育报、商业报等行业报纸,其中政党报刊作为当时国民党与进步党在国会争取席位的舆论工具数量最多、发展最快。

虽然民初新闻事业存在着如泡沫、假象一般的短暂繁荣,但这一时期,伴随主流报刊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新闻事业变迁、由政论时评向新闻通讯的转变却推动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进步,在中国新闻史的发展中写下重要一笔。

二、民初记者群与新闻通讯的出现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共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的三次办报的高潮。其中民国初年,在辛亥革命胜利、新闻自由体制得到确立的特殊历史时期里,催生了像黄远生、张季鸾、邵飘萍、徐彬彬、刘少少等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记者,其作为一个整体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重视新闻采访、撰写新闻通讯,标志着中国“记者时代”的诞生,新闻通讯体裁在中国的出现与活跃更是与他们密不可分,中国新闻事业转向职业化发展。

新闻通讯是报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其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对当时的各种报刊进行控制、收买,采取高压政策来巩固自身的独裁统治,言论的禁止使得新闻报人不得不缩减报纸社评的数量和质量以求自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日签订“二十一条”等动荡的时局让整个社会和民众对新闻消息的需求大大增加,当时政坛存在的层层黑幕也吸引报人去采访调查,因此,夹叙夹议的新闻通

讯文体应运而生,新闻通讯社纷纷兴起。

民初记者群中的记者尽管大都具有东渡留学的经历,受到过良好的正统教育和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但在新闻通讯写作方面却各不相同,有其自身特点。被誉为“报界奇才”“通讯界之大师”“中国第一位名记者”的黄远生,擅长重大题材、独家报道,内容翔实、分析深刻、见解独到,具备了现代通讯真实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等特点;邵飘萍善于采访,报道独家新闻;张季鸾能洞悉时局与势态的趋势与本质,追求新闻的评论价值。尽管民初记者的新闻通讯各有所长,中国传统的儒士思想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新闻事业的实践,影响着他们在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环境下的新闻选择与写作内容,在政论时评不能自由发声、现有新闻体裁无法满足时局和社会需要的情况下,民国初年的新闻报人开辟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新领域,继续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三、传统儒士思想对民初记者群的影响

(一)“谋道修身”的传统儒士思想

“儒”的出现最早是与宗教祭祀相关,是一种“术士”,而“士”则指读书之人,士大夫之流。自秦汉以来,随着孔子“儒家思想”的出现与发展,“儒”与“士”合一后的“儒士”成为“士”的主流,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泛指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华裔知识分子余英时在1987年曾提到:“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不同派别,思想观点各有侧重,但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这样未曾中断过的思想学派从古至今都塑造和影响着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性格和行动,以“志于道”为担当的“谋道”是传统儒士思想在德行上最突出的表现,使儒士们具有行己有耻、不辱使命、言行必果、孝悌忠信的实践特征。与此同时,《礼记·儒行》中提出,儒之德行,以忠信为宝,以仁义为本,强学以待问、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的谋道方式以及不断加强完善自我德行修养,进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成为儒士思想付诸实践的两个重要方面,从此角度来重新审视,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传统儒士思想对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群体在特殊社会环境下选择与行动的影响。

(二)儒士思想影响民初记者群体的新闻实践

1.“谋道”思想影响下的新闻使命。“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儒士坚持的行为准则。如前文所说,儒士是“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的知识人,“谋道”是儒士实现这种精神品性和人格结构的实践方式,在国家、社会秩序处于危机之时,面临国破家亡、内忧外患的外部环境之下,民初记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新闻使命感被大大激发出来。邵飘萍因此而萌发的“新闻救国”的思想,使其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民初新闻界“三杰”之一的黄远生坚持以“为民生社会请命”为办报宗旨,以为国民办报为目的,以“救国兴邦”为使命,他认为报纸必须为社会立言,为人民奔走呼号,是国家大事和民众人心的指导者,对当政者进行监督,主持公理,指斥时弊。同时中庸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致使像黄远生、张季鸾一样的民初新闻记者拥有客观、公正且独立的判断和人格,他们评论时事、报道新闻不会有党派偏见,能直言批判民初各党派有悖于民主政治的行为做法,“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因而能够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国家社会的政治命运。

2.儒士“修身正己”自觉下的新闻理念。“欲齐家者,先修齐身”,儒家“修身正己”观念使儒士能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促使自我完善发展,这种思想的自觉性同样流淌在民初记者之士的血液中,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由自身到社会最后到国家的变革顺序。黄远生曾指出:“今日无论何等方面,欲改革国家,必须改革社会,欲改革社会,必须改造个人,社会者国家之根底也,国家吾不必问,社会吾不必问,他人吾亦不必问,且须先问吾自身,吾自身既不能为人,何能责他人,更何能责国家与社会?”因此,黄远生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提出“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要求,也成为今后新闻记者职业化的初步规范。除完善新闻写作技巧之外,儒士思想约束的自觉性还使民初记者更加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全面,对历史事实进行忠实记录,强化自身品性、人格操守、侠义勤勉、诚实忍耐等新闻记者的应有之道,有效减小了在西方自由主义新闻观影响下,报刊沦为政治斗争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弊端。

3.“和而不同”的巨大包容性促使新闻报道手法的迅速转换。新闻通讯文体在民国初年出现并得到发展,一方面是受到限制时评政论等外部客观社会因素影响,同时还有赖于新闻记者的写作技巧的灵活性和思想观念的包容性。在政论文体受阻和新闻消息需求骤增的特殊社会背景下,他们能把各种文学手法引入新闻报道之中,实现文学性和新闻性的自然融合。如民初著名新闻记者徐彬彬,将文学、经史、历史典故融入新闻报道中,文笔优美而富有情趣;有“怪杰”之称的刘少少,行文独辟蹊径,庄谐杂出,时有新意。

四、结语

民国初年的中国新闻事业迎来了办

报的第二次高潮,而民初记者群和新闻通讯文体的出现则成为这一时期最为闪耀的组成部分,以此为节点向前追溯,西方新闻价值观和自由理论一直存在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始终,较为先进的理念不断更新中国新闻记者的报道视野,但植根于中国知识分子头脑中的传统儒士思想也未曾离开,只不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显得尤为突出。如果说“理性原则”“自然法则”“权力制衡”是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哲学基础,那么中国传统的儒士思想同样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理论根基的一部分,并与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时,儒士谋道、修身的自觉意识使记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煽情新闻的泛滥,减少了报纸沦为政治斗争、赚钱工具的可能性,从而以独立的姿态向社会发声。

【参考文献】

[1]李琛.论民初记者群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性[J].中国报业,2012(24).

[2]李晨光.民初记者黄远生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3 (7).

[3]刘丽.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J].新闻记者,2008(5).

[4]李欧.儒士与侠气[J].广东社会科学,2011(6).

[5]白欲晓.儒士与儒教士:文化身份与精神类型的探究[J].江海学刊,2014(2).

[6]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