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引导要力避暴力倾向

2015-03-19 06:20四川省成都新津华润高级中学胡明亮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5期
关键词:结论教学活动思维

四川省成都新津华润高级中学 胡明亮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暴力行为是明令禁止的,师生民主、人格平等已深入人心。但在教学活动中,一种无形的冷暴力——思维的暴力性引导却广泛存在,并且还没有被人们重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违反教育原则,违背学生认知规律,利用权威性、权力等手段排斥思维的多样性,强迫他人思维往一处想,意愿指向单一的教学引导,我们不妨称之为思维的暴力性引导。暴力性引导虽然谈不上与法律和道德相悖,但却实实在在与学生意愿相抵触,可谓之“冷暴力”,它很多时候它被人们误认为是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欠妥做法,甚至误认为是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的好做法。

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暴力性引导都有哪些表象和危害呢?

一、狐假虎威、指鹿为马,借师尊之名行专横之实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大声命令:“跟我听好”“好好记下”“不要讲话”“不许讨论”“跟我快点算”等。老师需要指令调动学生,但随意地滥发指令,强占学生时间和空间,其实是弱化学生主体的表现。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教师的权威性不容挑战。这是因为:师道尊严是历史沉积的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如果学生探究质疑难住了他的老师,他得到的可能会是白眼冷遇。在这里,老师不容学生挑战,虚伪的权威靠恐吓来维系。这就是以师道尊严之名行教师专横独断之实,有点狐假虎威之意。

有些老师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甚至自己还没弄明白教学材料的内在联系,信口开河。为了设计新奇情景,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硬是扯在一起,为了联系而联系,有哗众取宠、指鹿为马之疑。

老师为节省时间、提升“效率”,在十分零碎的信息中便取得自己想要的结论。一些结论明摆着就未必一定产生,即或可以获得,也并非只有哪个结论,老师却要学生一定接受是此结论而非彼结论。理由不充分,信息不全面就简单取舍,这就是生拉硬扯、以偏概全的做法。

面对概念、法则、公式等基本知识,一些老师习以为常地认为只有把它们训练扎实,学生才会运用,所谓扎实,就是老师帮忙把条件、结论、

应用等,细化为若干条款,从不同侧面去理解。当下,一些学校热衷于周考、月考,老师忙于应对各种考试,教学以短期成绩提高为目的。教师出于各种功利需求,不断加大学生训练强度,日积月累的结果是:在高中学生中,绝大多数是靠经验解题,而不是靠思维能力解题,更谈不上独立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长期规训教育的消极结果。这种程式化的教学,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以至于高中、大学的学生,理应初步具备理性思维的基本条件,但实际上却缺乏理性思维,在处理问题时,它们的分析往往是片面的浅表的。

二、无视创新、藐视怪异,借效率之名行固执之实

老师知道教育要民主,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但却忽视思维活动、课堂交流中的民主与平等。

课改后,老师让学生参与课堂机会增多了,课堂比较热闹,好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冷静观察,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仓促,问题是在老师设计下进行,问题的回答是容不得学生自由发挥的,与老师的想法一致就继续,老师觉得偏离了自己的思路就终止。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追求课堂教学的流畅,故意不理会与自己思维不一致的学生,甚至认为是学生故意捣乱,有意无意地回避奇思异想。这些欠缺思维自由的表现,其实是教育民主的丢失。

学生思维是多样的,其中不乏创新之处,很多时候被教师视而不见,有新意的想法往往是少数人,更容易被忽视。如果说少数人的新意容易被无视是因为教师的不经意而忽视,那么教师对个别学生怪异的思维和怪异的结论的不屑一顾,就表现出教师的固执。

其实学生课堂活动中,大量的思维和结论与主题无关,表面看是无效结论,即便如此,肯定不能无端指责,挖苦讽刺,学生的无效劳动是正常的。即使学生思维最终无法完成问题的解答,至少可以积累失败的教训,而这些教训是学生思维提升必须的过程。我们常感觉学生学习数学时存在思维惰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沿用一种习惯、固定的方法去解答不同的题目,其实这是老师长期追求简单达成而固执引导的必然结果。

三、步步引诱、连拖带拽,借“生本”之名行“师本”之实

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细节都经过精心的考虑。在上课过程中,老师总是一步步地“诱导”学生:这个变量该是啥?条件符合吗?要证明这个结论,需要什么条件等。这样“环环相扣”的引导,是在教师七弯八拐、骗招诱供下导入迷宫的,真不知离开老师的步步引诱还能否完成。

教学中,老师总是启发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学生独立思考很少,老师的启发只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让学生讲出来,这不是真正的启发。学生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的独立性体现不出来,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产生,这是在老师管制下的玩偶式的双边活动,是我们老师在代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这种课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其实是挂“生本”之名行“师本”之实。

不认真备课的老师肯定不是好老师,但有些课的失败正是因为老师备课太“认真”。教师把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完全移置给尚处零水平的学生,已经为学生设计好学什么?怎么学?一切活动都围绕自己早就预设好的目标,沿着单一的直线路径去获得结论,目标直指结论,不研究思维过程产生的理性必然,这种课很普遍,尤其是教学比赛和公开示范课。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把学生导入直通结果的单一路径,不乏有骗招诱供之嫌。

可以说,种种思维暴力性引导对学生的伤害是心理和智力双重的。要重视思维暴力性引导的危害性,在暴力性引导下,短期可能造成学生心情压抑、心理畏惧、行为拘束;长期则可能使学生人格奴化、思维懒惰、独立缺失。所以,在教学思维活动中,教师引导要自然、要合理,学生思想要自由、要合情,教学革新要自信、要合适。当然,如何克服思维的暴力性引导,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积极思考,大胆实践。

猜你喜欢
结论教学活动思维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