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与中国作家作品的比较

2015-03-19 08:01张凤燕
关键词:野草散文诗鲁迅

张凤燕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沧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野草》与中国作家作品的比较

张凤燕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沧州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北 沧州 061001)

《野草》诞生于古今中外文化大碰撞、大转折、大融合的特殊时期,不仅受到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作为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里程碑,《野草》必然会对中国现当代的散文诗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并与之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关于《野草》与中国作家作品关系的比较研究中,索源、反响、平行研究等多种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为《野草》的研究开拓了一片别样的天地。在这里,有传承有变革,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野草》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当然,这个研究领域的范围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改进,值得研究者们继续深入开发和探索。

《野草》;中国作家作品;比较研究

《野草》诞生于古今中外文化和文学大碰撞、大转折、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它瑰丽多姿的艺术魅力独放异彩,不仅是新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而且是沟通中国古代与现代文学的桥梁。它的里程碑地位,又使之成为现当代散文诗现代性探索的传统。《野草》与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的这种密切关系,吸引着研究者们运用索源、反响、平行研究等多种比较研究方法,从不同视点走进《野草》的艺术世界。

一、《野草》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探源

在对《野草》的艺术探源问题上,不少研究者把波德莱尔、屠格涅夫、夏目漱石等外国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野草》受他们作品的影响似乎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是《野草》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里程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鲁迅善于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学传统,从中吸取营养,获得借鉴,进行他的艺术创造。

《野草》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系,单从题材上也能略见一二。比如《我的失恋》就是鲁迅运用东汉文学家张衡《四愁诗》的格式,以饱含讽刺的打油诗的形式写成的。以外,《好的故事》中提及的《初学记》,《死后》中涉及的明版《公羊传》,《腊叶》中的《雁门集》等这些古典文学作品都作为题材写进了《野草》当中。当然,这仅能说明鲁迅读过这些古典文学作品,至于鲁迅如何汲取古典文学的营养,融入自己的创新,创作出《野草》这部不同以往的散文诗著作,还有待从学理上做出进一步的考察和论证。

早在1935年,署名剑的作者在《北平晚报》上发表的《评小品文作家》中,就引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诗句“大用外腓,积健为谈”来评价鲁迅《野草》的艺术风格,敏感地在《野草》营构的独特意境中发现了它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某种内在联系[1]。随后的1940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正式研究《野草》的论文,绀弩在《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一文中用孔子衡量《诗经》的标准,看到了《野草》反传统的特色。文中这样写道:“孔子曾盛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诗以悱恻缠绵,温柔敦厚为主,扩大开来,中国的思想,也都以中庸为主。……鲁迅先生的思想本来是反传统的,而《野草》却最为特色,全部是乐而淫,哀而伤,毫无温柔敦厚,不偏不倚之气”[2]。建国前的这两篇文章虽然缺少学理上的论证,但无疑可以看做1980年代以后出现的《野草》与中国古典文学比较研究的萌芽。

新时期以来,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尝试系统地探究《野草》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如刘增人《略论〈野草〉的艺术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血肉联系》[3]、王吉鹏《鲁迅〈野草〉的古代艺术渊源》[4]、贾玉民《〈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5]、肖剑南《观澜索源:〈野草〉与中国古典散文诗》[6]等是这方面的代表。较之《野草》与外国作家作品缘源的研究,尽管这方面的成果不甚丰厚,但是也比较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在形式和精神面貌上,《野草》确实与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影响研究特别强调应该基于事实性这一点上,贾玉民在《〈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一文中,列举出很多可以直接对照的例证,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如在《野草》对梦幻形式的运用这一点上,虽然有研究者认为是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因为“在《屠格涅夫散文诗集》中,有9篇直接描写梦境,其中4篇是以‘我梦见……’为开头的,而《野草》中也有9篇写到梦境,其中7篇也是以‘我梦见……’开头的”[7];或认为是受夏目漱石的影响,因为“在二十二篇散文诗中,有九篇使用梦幻表现……《梦十夜》由十篇散文诗组成,其中五篇使用了梦幻表现”[8]等等,但贾玉民却认为以写梦的方式来寄托作者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中是很常见的手法,以鲁迅对古代笔记小说的研习程度,《野草》“应该说受笔记小说启发者为多”[5]。但是贾文的研究仅停留在相似事例的列举和对照上,而对于古代笔记体小说为什么较之屠格涅夫、夏目漱石的散文诗,对《野草》梦幻形式的运用启发更多,缺少进一步的论证。

其实在《野草》艺术探源这一问题上,一直以来存在着非中即西的偏颇,研究者缺少一种整体关照的意识。这种弊端同样也出现在《野草》单篇文章的研究中。如对于《墓碣文》这篇构思颇为令人费解的文章,孙玉石认为其与波特莱尔的散文诗《哪一个是真的?》在“巡视墓碣文、同死者相对的奇幻的艺术构思,在幻境的形象中揭示比较朦胧的思想表现方法”[9]上是颇有类似之处的;而在贾文中则把《墓碣文》与《述异记·周氏婢》相比较,认为:“二者都写梦中与死者对话。……二者都是死者向生者说话,且语气也很相近”[5]。两篇文章各自把《墓碣文》与《哪一个是真的?》和《述异记·周氏婢》在题材上的相似关系说清楚了,但是引发出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这三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从这三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鲁迅在艺术借鉴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这方面至今还鲜有论者。

事实上,在历来对于《野草》中外艺术渊源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接受者和影响源之间相似因子的两两比对,而忽略研究接受者对影响源的消化、吸收、融合和超越;一方面由于缺少对中西文化渊源的整体把握,而忽略接受者对于不同影响源的选择性接受以及这种选择性接受的“历史文化传统层面的远因和现实需求层面的近因”[10]。

二、《野草》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反响研究

张梦阳曾经指出:“鲁迅的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鲁迅对他同时代的中国文化施予了巨大影响……鲁迅与中国同代文化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11]。《野草》作为新文学“不可逾越的散文诗里程碑”[12], “为散文诗的诗美实现提供了一份难得的现代性探索的传统”[13],这使它必然会对中国现当代的散文诗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并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

反响研究中涉及到的同时代作家主要有穆旦(如全红的《穆旦对〈野草〉中怀疑精神的历史传承》[14])、冯至(如李斌的《冯至1920年代佚失的散文诗〈夜话〉、〈野店〉——兼与鲁迅〈野草〉比较》[15])、冯雪峰(如王吉鹏的《〈野草〉在冯雪峰〈真实之歌〉中的回响》[16])等;涉及到的当代作家主要有张承志(如马丽荣的《“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野草〉与张承志的散文创作》[17])、耿林莽(如王志清的《〈野草〉传统:从鲁迅到耿林莽》[12])、彭燕郊(如李红云的《接续〈野草〉传统而独树一帜——试论彭燕郊的散文诗〈混沌初开〉》[13])、朦胧诗人(如彭文忠、张洪的《朦胧诗中的鲁迅因子》[18])等。

研究者多从考察接受者和影响源在事实上的联系中,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承继关系,但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因果关系的比较,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接受者的创作个性。当代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比较文学学者雷内·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中指出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病,他认为“艺术作品绝不仅仅是来源和影响的总和:它们是一个个整体,从别处获得的素材在整体中不再是无生命的材料,而是同化于一个新的结构之中”[19]。

在比较研究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求同虽然是比较研究的立足点,但不是比较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正如有些学者指出:“无论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都是建立在‘求同’基础之上的,追求‘普遍’的乌托邦幻像使他们追求不同中的‘同’,对‘同源’模式和‘类同’模式片面地强调的结果是大量的变异现象被掩盖和忽视”[20]。在关于《野草》的影响研究中,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开始有意识地在比较中去探究变异和差异性。如李红云在她的研究中既发现了彭燕郊的散文创作接续了鲁迅《野草》开创的“现代性探索的传统”,在对“人类灵魂的普遍隐喻”中,《野草》和《混沌初开》具有同质性,又发现在“黑暗的固守与光明的追寻”中,二者存在着异质性。正因为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彭燕郊“在新时期的散文诗园地里开出了极具诗人个性的奇葩”[13]。又如王志清在比较研究中并不完全拘泥于事实性的考察,而是在现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对《野草》精神与传统的追问,认为耿林莽延续了散文诗对于生命拷问的传统以及象征性表现的技法,而“在遭遇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的重压时”,他的“散文诗最令人发颤的是其中的忧郁内核”“从鲁迅到耿林莽,是两个里程碑,两面旗帜,却是同一个传统”[14]。 类似于这样的比较研究,既能立足于“同源性”“类同性”,又能看到“变异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加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远浩一在《比较文学的两个支柱——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中指出:“大量事实证明,文学影响在不同民族间的转移并非原封不动的货物转运,而是‘生命体’的移植。要想明白输出者何以输出,接受者又何以‘有抉择地损益取舍’、‘汲取发扬’,那就得在影响研究中合理地结合进平行研究的成分”[21]。这种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而且非常有必要运用于具有可比性的作家作品之间。实践证明,在关于《野草》对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反响研究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才能既理清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脉络,又进而能够把握其间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三、《野草》与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平行研究

《野草》“是鲁迅的哲学”[22],研究者们总是尝试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这部最独特也最难读懂的作品,比较研究中的平行研究也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王向远在《比较文学学科新论》提出平行研究的三种基本功能,进而形成的三种基本方法模式,即类同研究、互衬—比照式研究和反比式研究。在《野草》与中国作家作品比较中,运用较多的是类同研究。其中马玉红《反抗绝望与超越绝望——鲁迅〈野草〉和梁实秋〈雅舍小品〉生命哲学比较》[23]和魏丽的《1925年的雪与两位诗人的感兴——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的比较》[24],基本属于简单比附的“A:B=A+B”式,即季羡林严厉批评的“X与Y”式的平行比较。这种模式非常容易操作,无非是拿罗列代替了比较,并不能帮助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比较研究和其他研究一样,要基于问题意识,有属于研究者自己的发现和创见。翻译家方平认为比较文学之比较,产生出来的应该是化学反应,他给出的方程式是A:B→C。方平认为这个“C”代表的是比较文学研究“所取得的不同层次的深度”,所以“C”才是平行研究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只有这个“C”才证明了“‘平行研究’自身存在的价值”[25]。

“C”可以是对被比较作家作品的重新认识,如曾在佛文化与《野草》研究领域内取得系列成果的杜方智,他在《〈野草〉里的“过客”与柳诗中的“渔翁”》一文中,通过“过客”和“渔翁”这两个意象的比较,认为鲁迅和柳宗元的作品“都充满着浓郁的禅理诗情,都受到了佛文化的深远影响”[26]。该文在类同研究的同时,又从两类意象的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受佛文化影响的情况三个方面进行比照式的平行研究,得出“过客”是“五四”前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渔翁”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失意的知识分子形象等较有价值的审美认知。

“C”还可以是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提出,如翟业军在《行者的姿态——胡适〈上山〉与鲁迅〈过客〉对照记》一文中,通过对文本的比较,追问“在登山或者跋涉的过程中,两位文化巨匠的行走姿态到底有哪些相契处,又有哪些本质上的疏离处”,并最终“为当下思想界清理出两条发端于‘五四’的,既相互交融又彼此排斥的精神源流”[27]。该文通过归纳与分析,在类同现象中,抽象出了一种有启发、有新意的结论。

但在《野草》与国内作家作品的类同比较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还停留在一个作家作品与另一个作家作品的两项比较上,如《鲁迅〈野草〉与许地山〈空山灵雨〉之比较》[28]《〈野草〉、〈女神〉文学意象之比较》[29]《“过客”与“独语者”——鲁迅〈野草〉和何其芳〈画梦录〉比较研究》[30]《“落花”与“野草”——龚自珍与鲁迅之生命意象比较研究》[31]《沈从文早期散文的审美追求——兼与鲁迅〈野草〉的比较》[32]等等。这些研究尽管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但“结论又往往由于材料的两极性,而缺乏由众多事实材料而提炼为规律性见解的基础”[33]。

还有一些研究者采用的是比照式的平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33]。如有研究者通过“饮冰”与“死火”这两个富有深意的“能辉映出先辈思想的轨迹”的意象符号之间互衬式的比较,强调梁启超和鲁迅“无论表现为‘饮冰’还是‘死火’的创作心境,其实都源自启蒙的焦虑。因此‘荷戟独彷徨’不再是单纯个体的寂寞与哀伤,而是表现了更深沉的忧患精神与进取意识,代表了这一过渡时期知识分子最具象征意义的精神姿态与文化心理”[34]。再比如刘勇的《〈空山灵雨〉:融合多重宗教文化的人生寓言——兼与〈野草〉〈画梦录〉比较》一文,虽然主要是谈《空山灵雨》,但该文采用比照式平行研究,认为这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现代散文诗“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三种不同的审美表现方式”[35],这三大散文诗抒情范式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而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诗潮头的多元化。

近年来,在和《野草》有关一些博士学位论文中,运用比照式平行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人颇多启发。例如在肖剑南的博士论文《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36]中,有亮点的一个章节就是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散文诗进行比较。但肖剑南的不足之处在于对鲁迅的散文诗辨析较为全面,但对周作人的散文诗用力相对较少,导致出现比照研究中的不平衡现象。相对来说,陈彩林的博士学位论文《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野草〉与〈烛虚〉比较研究》[37],更加引入注目。文章紧紧围绕“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这一基点和主旨,分别从《野草》与《烛虚》中的“我”、 《野草》与《烛虚》中的“人”、《野草》与《烛虚》的生命哲学以及《野草》与《烛虚》的艺术形态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比较令人信服地证明鲁迅和沈从文通过各自的卓绝的文学实践,分别以“自性”和“神性”为基,对建构民族生命本体的现代重构之路所做出的形而上的终极思索。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使这篇论文的比较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广度。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研究者还尝试把《野草》同鲁迅本人的其他文学作品来进行比较。早在1948年,雪苇为了证明鲁迅的主要思想动态是积极的和战斗的,就“把鲁迅与《野草》写作同时的其他思想论文排比起来”[38]进行比照式平行比较,此文可以说是建国前对《野草》论析最为充分、最为深入的一篇。如果说,雪苇对鲁迅作品进行的是横向比较,那么2011年张梦阳则把鲁迅前期的《自言自语》、中期的《野草》和后期的《且介亭杂文》放在一起,进行纵向比较;如果说雪苇侧重于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那么张梦阳则侧重于语言艺术方面的比较;如果说雪苇在比较中令人信服地证明《野草》中流露出的那些空虚和寂寞感,并非鲁迅的主导思想,那么张梦阳则在比较中让人看到鲁迅这位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文体家”,散文语言的艺术特色、成熟过程以及发展轨迹[39]。

总之,在《野草》与中国作家作品关系的比较研究中,不管是索源、反响、还是平行研究,都为《野草》的研究开拓了一片别样的天地。在这里,有传承有变革,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野草》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地位。当然,这个研究领域的范围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改进,值得研究者们继续深入开发和探索。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卷[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07.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3卷[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239.

[3]赵耀堂.鲁迅研究论文集 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351-370.

[4]王吉鹏.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58-167.

[5]贾玉民.《野草》的构思与古代笔记小说[J].鲁迅研究月刊,1994(5):30-35.

[6]肖剑南.观澜索源:《野草》与中国古典散文诗[J].龙岩师专学报,1999(4):59-64.

[7]卢洪涛,公炎冰.影响与超越——鲁迅《野草》与屠格涅夫散文诗比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92-98.

[8]李国栋.《野草》与《梦十夜》[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1(1): 62-64,66.

[9]孙玉石.《野草》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10.

[10]汪介之.当前国内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J].广东社会科学,2013(1):195-202.

[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研究所鲁迅研究室. 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12.

[12]王志清.《野草》传统:从鲁迅到耿林莽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2):28-34.

[13]李红云.接续《野草》传统而独树一帜——试论彭燕郊的散文诗《混沌初开》[J].诗探索,2008(1):53-57.

[14]全红.穆旦对《野草》中怀疑精神的历史传承 [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75-78.

[15]李斌.冯至1920年代佚失的散文诗《夜话》、《野店》——兼与鲁迅《野草》比较[J].鲁迅研究月刊,2013(7):70-76.

[16]王吉鹏.《野草》在冯雪峰《真实之歌》中的回响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47-52.

[17]马丽荣.“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野草》与张承志的散文创作 [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80-83.

[18]张洪.朦胧诗中的鲁迅因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3):31-35.

[19]雷内·韦勒克(Rene Wellek).批评的概念[M]. 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270-271.

[20]曹顺庆,王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9(1):125-134.

[21]远浩一.比较文学的两个支柱——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5(4):189-207.

[22]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119.

[23]马玉红.反抗绝望与超越绝望——鲁迅《野草》和梁实秋《雅舍小品》生命哲学比较 [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7-112.

[24]魏丽. 1925年的雪与两位诗人的感兴——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的比较 [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78-80.

[25]方平.三个从家庭出走的妇女——比较文学论文集[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363.

[26]杜方智.《野草》里的“过客”与柳诗中的“渔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34-38.

[27]翟业军.行者的姿态——胡适《上山》与鲁迅《过客》对照记 [J].鲁迅研究月刊,2013(6):44-50.

[28]王吉鹏.鲁迅《野草》与许地山《空山灵雨》之比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81-94.

[29]杨爱芹.《野草》、《女神》文学意象之比较[J].青海师专学报,2004(1):62-65.

[30]王吉鹏,张娟.“过客”与“独语者”——鲁迅《野草》和何其芳《画梦录》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37-42.

[31]朱奇志.“落花”与“野草”——龚自珍与鲁迅之生命意象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4(3):25-28.

[32]张秀英,赵静琴.沈从文早期散文的审美追求——兼与鲁迅《野草》的比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35-37.

[33]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87,80.

[34]曹亚明,宋剑华.“饮冰”与“死火”——论梁启超与鲁迅的创作心境与文化心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9-94.

[35]刘勇.《空山灵雨》:融合多重宗教文化的人生寓言——兼与《野草》《画梦录》比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0-57.

[36]肖剑南.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37]陈彩林.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野草》与《烛虚》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3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4卷[G].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10.

[39]张梦阳.论鲁迅散文语言的艺术发展——《自言自语》、《野草》和《且介亭杂文》的比较[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8):122-134.

【责任编辑 王雅坤】

On the Summary of Comparative Study of “Weeds” and the Works of Chinese writers

ZHANG Feng-yan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C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Weeds” was born in a special period of the collision, the big turning point and the great convergence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s. It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works of foreign authors, but also has intricate ties with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s a milestone in Chinese Modern Poems, “Weeds” would have a huge impact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prose writing, and with which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will occur.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Weeds” and the works of Chinese writers, the use of a variety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source-exploration, repercussion, parallel study, etc., has opened up a different kind of world for the research of “Weeds”. Here, there is change, and there is tradition, so you can understand more clearly the contextual status and roles that “Weeds” play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rose development. Of course, 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this research area need to be further expanded and improved, and it is worth for researchers continuing to further develop and explore.

“Weeds”; the works of Chinese writers; comparative study

2015-02-25

张凤燕(1974- ),女,河北大学文学院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I206

A

1005-6378(2015)05-0068-06

10.3969/j.issn.1005-6378.2015.05.010

猜你喜欢
野草散文诗鲁迅
小心野草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鲁迅,好可爱一爹
散文诗八骏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散文诗(选二)
鲁迅《自嘲》句
《散文诗》刊征订征稿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