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菊隐新闻传播的文学价值
——以《吴佩孚将军传》为例

2015-03-19 10: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吴佩孚军阀历史

周 微

浅析陶菊隐新闻传播的文学价值
——以《吴佩孚将军传》为例

周微

《吴佩孚将军传》是陶菊隐代表作之一,通过书中全景式的写作、传神的心理描写和客观公正的史料记载,可探究陶菊隐的文学家、史学家、社交家、北洋军阀“活词典”等多重身份,也有助于进一步认清陶菊隐著作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文学价值;写作技巧;史学家;活词典

[作者]周微,西南科技大学。

陶菊隐(1898—1989),民国时期大记者,与当时主持《大公报》笔政的张季鸾先生齐名,有“南张北陶”之美誉。他将民国时期武夫当国的历史生动地记录在笔下,凭借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最大限度还原了纵横捭阖的历史事件,成为当代民国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

陶菊隐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文学价值,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对新闻的态度。14岁便进入报界任编辑的陶菊隐,凭借丰富的写稿经验让其名声斐然。军阀混战期间,陶菊隐常常亲自到战地采访,为上海《新闻报》提供独家新闻报道。就算后来告别了挚爱的新闻事业,陶菊隐也从未停下他手中的笔,而是转向对历史的研究,用整理并记录“旧闻”的形式,重现了一段活生生的民国历史。据陶瑞(陶菊隐之子)回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在没有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写作一本130多万字的鸿篇巨制,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①谢迪南:《陶菊隐:迟到的史学地位》,《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10月24日,第A02版。1988年,91岁高龄的陶老仍然才思敏捷,接受某报采访时说:“(以前)每天自己都会写5000字,近年来因为白内障的原因只能写两千字了。”②世涛、学全:《中国报坛——老兵——访老报人陶菊隐》,《中国记者》,1988年第4期。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中国报坛的一个老兵,其实,“报坛之老”对他来说当之无愧。

《吴佩孚将军传》(下称《吴传》)写于1941年。陶菊隐在写作期间,一半时间用在翻阅半年以上的旧报,其余则是把翻来的材料一口气写完。他说:“甚至脑子里吃饭的时候都是《吴传》,睡觉的时候也是《吴传》,与人谈话的时候也是颠三倒四不知所云……”③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自序》,出自《狷介与风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本文以《吴传》为参考,管窥陶菊隐的新闻技巧和写作方式。

一、全景式的写作,目光如炬的“史学家”

陶菊隐用半个月的时间写尽了吴佩孚41年的戎马生涯,采用全景式地描写,从心理活动、语言特色、背景等方面将一个从穷酸秀才到叱咤风云大将军的形象跃然于纸上。陶菊隐将短短的十多万字分为了五个篇章,每篇之间虽然是单独的个体,但是却以时间为主线串联起来,每一个故事都是翻阅大量资料或根据亲身采访得来。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陶菊隐凭借其新闻的敏锐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将与吴佩孚有关的上百个历史人物都真实地呈现在书中,且每一个人物的出场和终场都经过了认真安排。一般情况下,人物数量越多,故事情节展开难度就大,更何况是那些在特殊时期实实在在出现过的军中骄子。由此可见,陶菊隐对当时局势的把握程度之高、思维之缜密,令如今的新闻从业者望尘莫及。

长期的政治、军事报道实践,锻炼了陶菊隐的犀利眼光,对时局和人物性格的判断一针见血、目光如炬,这点在文中多处体现。《吴传》共有40个故事性的小章节,其中大部分记录了战乱中的吴佩孚刚正不阿、血气方刚、有勇有谋的形象,但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吴不顾全大局、鲁莽行事等性格缺陷,还有其春花秋月之事也略有提及。辜也平说:“陶菊隐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提炼情节,在强化因果链接中不断制造戏剧性的悬念,着力打破传统史传简约记事的写法,注重细节描绘,通过重构具体的生活场景增进作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④辜也平:《陶菊隐传记叙事的文学研究》,《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虽然所写的是“旧闻”,但是并没有给人留下时过境迁之感,反而每个历史人物都在跃然于纸上,都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形象而全新的认识,实乃“民国历史之绝唱”。

二、传神的心理描写,游刃有余的“社交家”

《吴传》中有大量的心理独白,生动地描述了各个军阀之间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心怀鬼胎的内心活动。第四章中有一节“心理的分析”中,对军阀之间的心理活动和计划做出了详细地描写,不仅将前面的局势做出了总结,也对接下来的走势进行简单预告,且加大了混乱局势下的“火药味”,让读者似有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急之感。军阀们为了自身利益在“敌”“友”间互相切换,这也恰巧衬托出吴佩孚刚正不阿的鲜明个性。

《吴传》的成功也离不开陶菊隐超常的交际能力和职业敏感性。陶瑞在文章中回忆父亲时说:“父亲在主持各类战地通讯以及时政通讯时,自有他的长足之处……其实无论是督军也好,省议员也好,政海沉浮,谁也有需要向外界倾吐的时候,同时新闻也是当权者获取民心的工具。”①陶瑞(口述):《陶菊隐:军阀的情况,他了如指掌》,《新京报》,2006年10月31日。正是利用特殊的时代环境,造就了这位新闻界出身的史学家。苏小和在《我们怎样阅读中国》中说:“(陶)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而且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他巧妙周旋于不同派系、政客之间,获得他人难以获得的消息,却又不失独立新闻人的原则,客观、如实、及时地向公众进行了报道。”②苏小和:《我们怎样阅读中国——陶菊隐写的历史可信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是采访的基础,如何站在风口浪尖却不为波涛左右方向、反而利用急流达成需要,这是陶菊隐用实际行动告诉新闻记者的成功诀窍。

三、客观公正的史料,北洋军阀时期的“活词典”

《吴传》大部分内容源自采访资料或报纸等文字材料,在自序中陶写道:“本书采取客观态度——是则是、非则非的态度,对吴的一切错误丝毫不加掩饰……我所写是绝对有所本的《吴传》,不是面壁虚构的小说。”③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自序》,出自《狷介与风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陶菊隐毕生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时时都在关注有价值的信息和事件。湖南籍的陶菊隐,对于与湘南革命发展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吴佩孚有大量的新闻报道,加之对与吴有关的事件颇为关注,故几十万字的稿件资源都成为日后写《吴传》的基本资料。

《吴传》站在客观地角度上还原历史:吴不是完美的将军,也不是残暴的杀戮者。其中多处引用了吴的诗歌来体现其文采非凡和对古文化的热爱,但也毫不避讳吴好管闲事、对人生体验不足、战略上顾前不顾后顾左不顾右等性格缺陷。对于吴佩孚“对人生体验不足”这一性格缺憾上,全文共有7次提及此句,并有大大小小12件事情围绕此展开。此外,文中的人物选择也极具针对性,从吴的发迹、尔后的功成名就再到虎落平阳,所有与吴有过关系的人都有刻画,尤其是文章最后几处介绍几位吴的“参谋长”,他们之间的渊源和最终走向,都在预示着吴悲剧命运的收场,这种层层铺垫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除了语言的客观公正外,文章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陶菊隐幽默的表述风格,“天下事往往在极端绝望中闪出堆花叠锦的新希望来”,“这时表面上是风平浪静,一切返于静态;实则是‘万木无声待雨来’”……这些恰当的比喻都体现出了陶菊隐深厚的文字功底。在描写军阀之间利益瓜分时,文章写道:“因分赃问题一会儿抓破了脸,几不欢而散,一会儿‘各取所需’,又呼兄唤弟亲热异常,与市井小儿之乍啼乍笑竟无区别。”将军阀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得形象贴切。

此书虽是以吴佩孚为中心,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北洋军阀下统治下混乱的社会境况,通过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件,为这段看似黑暗的历史加入了彩色的颜料。吴思认为陶菊隐使用的是“活的史料”,对历史是“活生生的演示”。④苏小和:《我们怎样阅读中国——陶菊隐写的历史可信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对于陶菊隐笔下的历史,鲜有学者存疑,足可见其文字的分量和深谙北洋军阀史“第一人”的地位。

《吴传》虽然讲述了吴佩孚将军兵戈戎马的一生,但兵戈相见的战争场景极少,反而是将矛盾冲突放在了军阀之间的唇枪舌剑和部属之间的尔虞我诈上。虽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但是冲突却是处处可见,情节也跌宕起伏充满未知。第四章“心理分析”一节中有道:段祺瑞政治手段在这一时期保持均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料奇峰突起,奉军少壮派郭松龄与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滦州倒戈,段的苦心尽付东流……不料奇峰之外还有奇峰,李景林歌电讨冯,而局势一变再变。⑤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自序》,出自《狷介与风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读到这里不禁心跳加快,迫切想知道究竟还有什么样的奇峰路转的怪诞事件出现。陶在叙事手法上稍加技巧,就能让整个故事大放光彩,印象深刻。文中精炼的词句和对时局精辟的分析,将军阀混战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活词典”之称自然也是名副其实了。

四、结语

《吴传》是如今的记者和作家的学习蓝本。陶菊隐文章的价值存在于一字一句之间,自然不是几段话能讲完的。好的作品有历史纵深感,不论放在哪个时代也能备受推崇,更不是当今任何记者随便出一本“易碎品”的书能相比较的。我们更应该放眼于陶菊隐先生凭借多重身份的“厚积”却始终执念于一字一句地“薄发”得来的作品的价值,而并非其个人成功的特殊路径。这才是陶菊隐先生留给后辈同行最大的财富。(指导教师:付靖芸)

猜你喜欢
吴佩孚军阀历史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传统与现代之间——民初社会中军阀的行动逻辑
新历史
低情商,易受伤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吴佩孚的批文
历史上的4月
在坏的时代能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