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敦颐月岩悟道初期的思想

2015-03-19 10:52朱雪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太极图周敦颐无极

朱雪芳 黄 莹

(湖南科技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湖南 永州425199)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今湖南永州道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理学家、和哲学家。周敦颐原名敦实,为避英宗的名讳而改为敦颐,后人都称他为濂溪先生。在学术上,周敦颐自小就聪明好学, 知识广泛,而且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融会贯通,最终成一家之言,被誉为理学鼻祖。在《宋史》之中就有记载“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茬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说明周敦颐继承了孔孟之道,并将孔孟之道发扬光大。在政治上,周敦颐做官31年,一生廉洁为官,淡泊名利不求发达,为后世所敬仰。

周敦颐一生的著作不多,主要是《太极图说》和《通书》,以及少量的诗文,如《爱莲说》、《养心亭记》等。《太极图说》包括两个部分:周子所做的“太极图”和对图进行解说。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却给后来的理学家留下了无尽的学术思索。《通书》之中的为人处世以及道德修养思想也影响深远。这两部也是最能体现周敦颐本体论思想和道德修养思想的著作,用及其精简的语言,道出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留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月岩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城西20公里处的清塘镇。此地山清水秀,与有着“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接壤,并且以奇山、奇洞、奇景吸引着历代名人前往观看,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誉月岩为“永南洞目,月岩第一”。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即为周敦颐的故乡。在《四部从刊》(永州府二至二卷)中,是这样描述周子读书的地方——月岩亭:“在道州西月岩内,周子读书处。后修建于岩外,明李发有记。”说起“月岩亭”,这与周子的宇宙人生观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记载在宋真宗天禧元年,周敦颐先生年方十四,无意间发现濂溪的西边有一块酷似月亮的岩洞,有东西两门,而中间是没有什么,空洞的。他发现此处人烟稀少,极为安静,于是筑室其间。在他读书的过程中,他发现白昼时分从月岩下往上看,顶部的太阳如月亮一般。如果人在月岩的周围进行仰视,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上弦月、下弦月等不同的月像,也就是说人们能够在白天的时候观察月相变化之景,因称之为月岩。

一 月岩与周敦颐宇宙生成思想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中蕴含着他对宇宙人生的深入思考,而他的这些思考是离不开对“月岩”景象的领悟。兹引周敦颐著作《周敦颐集》中《太极图说》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二凝。乾道为男,坤道为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也。

从全文来看,周敦颐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无极”。“无极”一词在王弼《老子注》第四十章中“天下之物,皆以有为主,有之所始,以无为主”,即“以无为本”的命题。有人认为是取自《老子》中的“有生于无”,或者是魏晋玄学之中的“以无为本”的思想。周敦颐依据《周易》之中的义理以及自己在月岩之中所悟之道,从而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宇宙论的体系即如文中所体现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这不是一个单向的宇宙变化理论,而双向的且无限循环的。而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之中最为重要的体现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本质、根源、以及生存意义的探索,他也提出了“人”作为性灵之物的观点以及道德伦理规则等。在周子的宇宙形成观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是:在其《太极图说》的文字中彰显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这是一种不同于早期希腊哲学流派致力于寻找宇宙的本源,而是为了强调本源作为万物开端或者是本源本身的重要意义。

关于《太极图说》以及“太极图”是否是周敦颐自己所作,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而“太极”一词最早是在《周易》之中出现的,这部儒家的经典著作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许多的学者给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河图》、《洛书》、《先天图》以及周子的《太极图》等等。清代一些著名的学者毛奇龄、黄宗炎等认为“太极图”是来自道教的陈抟的“无极图”,亦称“先天图”。周敦颐只是从他那里传授过来的,将“无极图”的顺序颠倒过来而作《太极图》的。但是根据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其记载,如宋史记载是陈抟喜好读《易经》一书,并没有记载其做“太极图”。现代学者如李申在《周易之河解说》认为“太极图”是周敦颐自己创造的,而是道教剽窃了他的“太极图”,然后造出了无极图。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笔者亲自来到了周敦颐的故乡道县,对月岩进行了实地的观察。由于天气阴晴不定,终于有一天,天气晴朗,从远处观看,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都庞岭下有一轮形状好像“上弦月”的岩石悬挂在半山腰中,在朦朦胧胧的雾霭的遮掩下,像进入了仙境一般。月岩分为前洞(东洞门)和后洞(西洞门),东西两门贯通,故称“穿岩”。走近观看时,月岩酷似月亮,从东门看时像上弦月,而从西门看时像下弦月,而进入洞中观看时,空顶就像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通过一天的观察发现,从早晨太阳出来起,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化以及人观察的角度的移动,我们就可以较清晰的观察到地面的植被和月岩岩壁的岩石就构成了一幅阴阳“太极图”运动变化之景象,随着太阳方位的变动,地面植被的阴影部分也呈弧形变动,与月岩岩壁上的光影形成一个不太规则变化着的“太极图”。此时,恍然大悟,这种景象不是与自己所读周子的《太极图说》所言“太极图”的变化的过程是一拍即合的吗?无论是从一些真实的历史资料,还是从实地考察的结果来看:《太极图》实为周子所作。

哲学就是个人对世界的不断地判断和思考,同时也是个人对自我人生的不断的思考,周敦颐就是由于对自我、对世界、对宇宙人生进行了不断的努力思考,然后才会悟出自己这种与众不同的人生哲学观。从而对哲学的最基本的问题“人是从何而来?”进行思考和回答。古今中外,无数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周敦颐提出宇宙的本原是“无极”,但是“无极”到底为何物呢?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宋明理学家用“理”来解释“太极”。黄宗羲《宋元学案》载朱子就认为:“无极而太极”可解为“无形而有理”。“无极”即作为一个对“太极“进行形容的词语,其演绎出来的太极可以成为有理之说。陈来先生的《宋明理学》载张岱年先生认为:周子哲学为主气的唯物论,“太极是阴阳二气未分的统一体,应该是未分的一气”,亦即是“宇宙的原初实体为太极元气,而太极元气分化阴阳二气”。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用无限和有限解释“无极而太极”的思想,认为“无极”是“无限”。太极有一个原始的静的状态,从这个状态才开始有动的。牟宗山先生《心体与性体》中认为“无极”是对“太极”的形容,译成完整的句子,当为:那无限定的而一无所有者亦即是极至之理。唐君毅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原教篇)认为“太极”或“诚道”或“乾元”是一种“纯粹至善”。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无极而太极”,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无极”即是一种不可明说的、真实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的、永恒的、运动着的、生生不息的无限循环的万物生成时一种原始状态的“静”。正如伊川先生所言:“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在《太极图说》之中阐述了从“无极”而生发出“太极”,经过“太极”的动静变化而生发出“阴”和“阳”。然后在阴变阳合过程之后,生发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当五行顺布,四时即春夏秋冬可以顺利地运转。当这些人生存的基本的物质条件产生之后,“无极之真”与“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从而形成了男和女,进一步演化出万物。周敦颐所描述的宇宙是运动的、变化的、并且无限循环的一个系统,也将宇宙演化的五个阶段进行了动态的叙述。

二 月岩与周敦颐的道德修养思想

在月岩这个极其静谧而且清雅的环境之中,周子不仅悟出了自己对宇宙生成系统的一种独特见解,也清晰地参透了人生的修养之道。宇宙生成论与道德修养是相互沟通的,宇宙思想之中蕴含着道德修养的思想,在月岩景象之中悟出宇宙的本原为“无极”,与道德修养之中的“诚”是相对应的,只是“诚”是作为人性生成的本原。道德修养思想中也体现了宇宙生成思想,“静”既是道德修养中达到最高层次“中”的方法,亦是宇宙本体思想中“无极”的重要特征。

周子经过净化心灵的宁静体验,指出“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以人生而俱有的“秀”“灵”作为获得了万物之中最“精一”且最具有灵性之心的人,既然形体已经生发出,并且思维开始萌发,当五性开始具备有情感之时,也即是说人开始受到五行之外物质的影响,人就可以将善与恶分辨。于是各种各样的事物也随之生发。这就充分说明了物质是先于意识的,只有当某些条件具备充足之时,人们才能认识到宇宙生成的本质属性。

那么人要如何才能达到“圣人”之地步呢?周子认为这是需要一定的道德规则的,而“中正仁义”即为其所要遵循之道。“中”即为“中和”之道,不偏不倚,无恻隐之心。如在《通书》中周敦颐把人性分为:刚善,刚恶,柔善,柔恶,中五种人性。而“中”是五性之中的最高层次。这样心才得以“正”,即是对事对人的一种公正的态度。时常怀着一颗“仁”心,即为慈心、善心、爱护他人等。即为孔子所说“仁者爱人”。对于“义”,孟子对其做出了最好的解释,孟子认为人应当“舍生而取义”,足见“义”之重要性。从这些言语之中可见周子是继承了儒家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对其进行了创新。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离不开一些道德原则的,因为这些原则一方面制约着人们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从人文的角度影响着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的社会之中,道德规则固然重要,但是人性的修养显得更加的重要。因此周子在人性修养方面形成了以“立诚”和“主静”为主的人生哲学观。何谓“诚”?周子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也。”“诚”是指人的思维受到五行之外物的影响,但是却没有具体表现出来的一种处于有无之间的情感状态,这就与宇宙本体生成论中的“无极”有一定的相同的地方。对于“诚”,周子对它的范畴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分析。“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这就表示了“诚”作为一种性状功能的体现,即为五常百行的根源。“诚者,圣人之本也。”在道德层面上来看,“诚”是一个最原始、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但是这个根源从何而来呢?“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傅小凡先生认为“诚”即是一种道德情感,将它与“乾元”联系在一起。因而人之“诚”来源与天。这就很好的将宇宙本体的思想与道德修养心性的思想结合起来。但是根据周子所建立起来的宇宙人生理论体系来看,他是在继承了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基础上,然后从人道方面认为“诚”应是源于“无极”这种原始状态的。所以“诚”应该是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本能的原始道德情感。将“立诚”与其宇宙形成结合形成,将“诚”在人伦道德中的地位更加上升了一个层次,并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也是我们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的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道德品质。

周子用“中正仁义”为圣人所要遵循之道,“立诚”为其本。那么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达到“立人极”这样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呢?周子于是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运用“主静”的方法可以使我们达到中正仁义这种道德境界。何谓之“静”?在《通书》之中,周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因而“主静”首先要做到的是“一”即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一种泰然处之的态度,也要没有私欲,亦即是佛家“空”的思想,将思想之中的杂念、以及对物质上的追求抛掷在脑外。然后可以达到“虚静”之状态,这是人在参悟了宇宙人生发展规律之时,产生的一种心无疑虑、明白事理、通达万物的超我意识。则可对事对人都秉着一颗“动直”之心,不偏不倚,即“中”之道也,就可以达到五性之中的最高状态。

周子的作品数量不多,为官也不显。但是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之中以及对许多后代的学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宋明思想的发展来看,他起着“所以上接洙泗千岁之流,下启河洛百世之传者,脉络分明而规模宏远矣”的作用。朱子曰:“盖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若《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无论是在《近思录》还是在《朱子语类》之中,理学集大成者朱子都将周敦颐的思想放在首位,可见周子在他心目之中地位的重要。顾宪成在《南岳商语》是这样说的:周子“有万世永赖之功”。同时元朝理学家吴澄中“默契道妙”来赞周子,这四个字非常精妙的说出了《太极图说》却为周子所悟。周子的宇宙形成的基本观点以及人生哲学观对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无论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霍金的“黑洞”理论,还是西方的神创世说,都没有很好地解释宇宙人生的最基本问题“人从何而来”。但是周子却用《太极图说》,尽管只是两百来字,却参透了宇宙生成以及人生修养的大学问。

[1]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傅小凡.宋明道学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李申.周易之河解说[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5]杨柱才.道学宗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楼宇烈.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陈来.宋明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8]周文英.周敦颐全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9]傅振宏.周敦颐《太极图说》儒道佛渊源论[J].淮阴师范学院报,2006,(1).

[10]徐洪兴.周敦颐《通书》、《太极图说》关系考——兼论周敦颐的本体论思想[J].中国哲学史,2000,(4).

猜你喜欢
太极图周敦颐无极
早春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太极三部曲Ⅱ·太极图
无极归一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八卦图
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
话说太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