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创作与文艺复兴时代主题的关联

2015-03-19 14:11胡建新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人文主义真善美莎士比亚

胡建新

胡建新/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辽宁大连116029)。

一、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对欧洲有极大影响的文化运动,它起源于意大利,于16世纪在欧洲大陆全面扩展开来,几乎影响着欧洲的文学创作、哲学探索、音乐、政治乃至宗教等各个方面。在这场浩浩荡荡的运动中,文艺复兴大师将人文主义嵌入其研究学术领域,倡导“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撼动“神权”。

“人文主义”一词来自于拉丁文“humanitas”,作为文艺复兴的主题,它引导人享受现世的欢乐,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提倡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平等,带领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整个社会仿佛置身于破晓时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各位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都反映了现实的生活。如达·芬奇的作品不仅能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理性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选择美的事物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杰作;科学方面,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文学方面,莎士比亚等文艺巨匠的作品无一不体现了现实生活,无一不在倡导人文主义。这些作品和成果与整个时代交相辉映,共同奏响了人文主义的主旋律。

人文主义者提倡发扬人的个性,享受现世幸福和人间欢乐,提倡科学文化知识。所以,人文主义的理念,其重点是“人”,是“人”的本能的发挥,是“人”追求真、善、美的动力。

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十四行诗以特有的技巧结构、漂亮的语言成为经典。而这些经典,与文艺复兴的时代主题是环环相扣的。

作为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在其十四行诗中注入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莎士比亚在作品里写道:

别把我的爱当作偶像崇拜,也别把我的爱人看成偶像,尽管我所有的歌声都只为了赞美同一个人,永不更改。我的爱,今天温暖,明天也依然,那美妙的感觉始终如一;所以,我的歌飘荡着忠贞的声音,只表达一种情绪。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真善美万变不离其宗,这变化尽显我的创造,三位一体,魅力无穷无尽。真善美过去是不相关,今天,汇集一处,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莎翁的主题创作与文艺复兴大背景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既然“真善美就是我的全部”且“三位一体”,那么就让我们领略这三个“全部”在其十四行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1.真。在第七首十四行诗中,诗人认为,人的一生就仿佛日出到日落的过程。旭日东升,喷薄着向上的生命力,壮阔、神圣,充满了希望与朝气,此时的太阳犹如人生的青年阶段,拥有着“花样的年华”。当太阳having climb the steep-up heavenly hill,也就是正在攀上陡峭的苍穹之顶时,最强、最耀眼,对应的是一个人resembling strong youth in his middle age.正如一个人事业和状态的顶峰时刻。这个时候,人最应该把握好时间和机会,努力向上。否则,人生将like feeble age he reeleth from the day,the eyes‘fore duteous,now converted are.From his low tract and look another way.时间不等人,若在应当奋斗时懒惰,等到垂暮之年,也就是日落时分,人生如同西下的夕阳,后悔也为时已晚。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一天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比作人的一生,真实地揭示出生活的真谛。除此之外,在第三十三首十四行诗中,他这样描写太阳:sovereign eye,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目光”,这种目光可以普照万物,可以 kissing with golden face the meadows green,用它金色温暖的脸庞温柔地亲吻着茵茵绿草。

2.善。诗人为了表达对当时“剧目审查上演制度”的强烈不满,在第六十六首十四行诗中写道:“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见到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见到纯洁的盟誓遭恶意破坏,见到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位子,见到暴徒糟踏了贞节的处子,见到不义玷辱了至高的正义,见到瘸腿的权贵残害了壮士,见到文化被当局封住了嘴巴,见到愚蠢象博士控制着聪慧,见到单纯的真理被瞎称作呆俊,见到善被俘去给罪恶将军当侍卫,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我们不难发现,莎士比亚用了十一个“见到……”的排比句式,将利刃直指当时社会的弊端。正是此制度,使得包括诗人在内的创作者不得不通过历史剧的形式来揭示当时当地的现实问题。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剧作家的人格受到轻视,更不必谈及作品。在当时,此类文学作品不被认可,禁止登上大雅之堂。莎士比亚说,“我曾经到处地往来,让自己穿上花衣供人们赏玩”;“罪恶女神”“让我干有害的事业”。同样,诗人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万恶的社会,世人是一群恶虫,即使他们死了,也会变成更恶的恶虫,现实社会与地狱没有什么区别”。诗人在十四行诗的创作中无情批判和揭露以及唾弃当时的社会弊端,正因为认识到这种恶,揭露这种恶,抨击这种恶,才会更加深刻理解善的意义,才会表达出诗人内心对善的追求以及渴望。

3.美。在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诗人选取了很多景色来表达感情,如“夏天的太阳”“五月可爱的嫩蕊”等等。从这首十四行诗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用“the eye of heaven”来形容朋友的样貌,认为友人的容貌犹如温暖和煦的阳光,将朋友比作夏日里的太阳。然而读到这里,也许中国读者会有这样的困惑:夏日的太阳刺眼又炽热,路人躲阴凉都来不及,怎会感受到“温暖、和煦”?其实,由于地理原因,英国夏日里的太阳犹如中国春日里的阳光,照射在人的身上温暖而不炽热,舒服而不让人烦躁。诗人将友人比作这样和煦温暖的阳光,显示出在诗人心中,友人的美和爱,仿佛英国夏日里的太阳,照亮了前行的路,也温暖了诗人的心。除此之外,本诗中还有另外一个比喻,就是将友人比作“五月可爱的嫩蕊”,相信此比喻是不分地域的,无论是在英国还是中国,五月伊始,万物复苏,花朵含苞待放,树木萌发新芽,小草也伸展开来……这些都是最美的景色,一定是心存美好,眼里才能看得到这些美丽。诗人将友人比喻成如此美景,才会让读者领会到友情和友人皆是如此美好。

脱离了中世纪的黑暗,整个时代充满阳光,友谊和爱情,这正是人们内心所渴望的。太阳、夏日、玫瑰,都给人以温柔。对让人厌倦的世态,诗人给予强烈抨击,是为了唤醒世人的善念并与恶斗争,也是为了提醒人们生活不仅仅只有美好和温存。美好与恶劣并存,这才是生活。莎士比亚每首十四行诗的创作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生活的缩影,其艺术性正是来源于此。真善美是主题的全部,真善美也是整体的艺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主题鲜明,意象生动,结构工整而富于变化,语言流畅而寓意深刻,尤其擅长用最后两行归纳全诗,点明主题。又有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其作品与时代相呼应。莎翁同其他文艺复兴大师一起,为文艺复兴时代主题添上了极重要的色彩。

[1]张明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自然意象分析[J].作家,2011(7).

[2]管秀丽.真善美的融合—浅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J].才智,2009(2).

[3]金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

[4]李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文艺复兴[J].芒种,2014(8).

[5]贺宁杉.浅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真善美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