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2015-03-19 14:11陈冬仿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城乡

陈冬仿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陈冬仿

河南省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现代城镇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发展过程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凸显。城市发展水平不高,注重速度而忽略质量;空间布局规划不合理,城乡定位存在偏差;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和人口压力逐渐增大;缺乏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城镇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城镇公共管理水平低。对此,需要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齐心协力共同解决。

发展;新型城镇化;科学

城镇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进程,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标准。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河南省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脚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很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难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城镇化的受众主体是人民群众,是产业的城镇化,不能只理解成房地产业的城镇化,应走出只兴建土木的发展误区。政府管理部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以人为本,保质保量推动城镇的提升和跨越,深入理解城镇化,运筹帷幄,解决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和发展问题,这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河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政府部门也要思考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在十二五规划实施中,全省出现人口大量外流的现象,同时由于环境、资源、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上理解存在偏差等主观因素,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发展质量低、想象空间有待提升、内涵不足许多问题。河南省是我国城镇化的缩影,近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亿多人口,地少人多,环境压力大,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任。结合河南具体的省情,城镇化道路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

1.整体规划落后于城镇发展,城乡定位不准确。整体城镇化发展规划对统筹城乡布局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城乡定位比较模糊,导致城市和农村在城镇发展上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整体规划显得力不从心,没有将乡镇乃至村级规划融入发展体系中,在产业分布上城乡统筹不到位。资金投入有限,城镇建设不能与群众需求相适应。城镇区域内发展规划整体相似,导致城镇空间结构雷同,整体定位趋于一致。

2.城乡产业发展脱节,产业集群效应尚未显现。由于河南省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市场无法实现与城镇小作坊式生产的有效对接,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波动,不利于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城镇之间无法充分发挥内在优势,丧失优势资源,对城乡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加剧了城乡间的不平等竞争,经济效益下滑,制约着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提升。

3.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财政主要面向城市,农村基本上靠基层政府及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表现在道路交通网不畅,公用停车位短缺;主要街道公厕数量少,环卫设施差,档次不高;村民活动中心、图书馆无法满足群众的需要,休闲娱乐的公共设施较少;公共管理服务意识差,环境脏乱差。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城镇管理水平较低,导致河南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

4.城镇化建设缺失人文关怀,城市边缘化倾向突出。农民虽进入城镇,但是没有真正地融入城镇中,他们对城市缺乏家的归属感,内心感到空虚和寂寞,即使有房有车,生活方式仍然与城市格格不入。缺乏亲人圈、好友圈,无法感受乡亲邻里关系的融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文化失根症”。城镇化建设中人文关怀的缺失让更多的人承受着巨大压力,心里产生了难以跨越的障碍。

二、突破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瓶颈的对策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系统工作。政府部门应立足省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实现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掌握发展矛盾,推进重点,创新体制,积极突破城镇化发展中的瓶颈,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1.创新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城镇整体布局。建立全省统筹的规划建设协调机制,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有效治理“城市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破各区县城镇独自规划、简单模仿的模式。应不断创新,将市场引导型发展模式与资源支持型模式结合起来,充分协调城乡统筹发展,杜绝用特大城市化、城镇化来取代农村现代化。要兼顾社会利益、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考量当地经济条件、乡镇建设进展、财政支出等因素,科学选取符合城镇化的区域和适合发展的模式。政府部门的规划要优先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逐渐向城市的快速转变。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实现城镇建设与产业相融合。郑州、三门峡等全面启动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新活力,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2]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消费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与城镇化建设融合。统筹城镇产业发展,以工业化为发展纽带,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二、三产业的有效集聚。

3.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升环境承载能力。推进城镇交通建设,满足城镇建设发展的需求;增加停车场和休闲场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从根本上改善整体城镇环境;优先完善给排水、供热、电力、通信等与民生紧密关联的基础设施,定期进行老旧基础设施维修,提高公共管理质量,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抛弃传统“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发展方式,节约利用土地,不断提高人口承载力。通过村镇农业现代化、适当合并、土地复垦等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维护粮食安全,实现合理利用土地和增强人口承载力的双重目标。

4.提高农民整体综合素质,弥补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缺失。在尊重历史、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城镇,实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全过程贯彻以人为本。[3]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素质。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选准培训目标和内容,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文化与技能基础的农民工的需要。以全社会包容发展的人文情怀,化解农村人口文化失根危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师资引进、资金保障、人才投入等方面给予乡镇更多的支持,通过引导高校毕业生下乡支教等方式,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

纵观全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城镇化已经接近尾声,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质量,着力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矛盾。河南省应充分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契机,不断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强省和中部城市的快速崛起。

[1]俞桂海.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及路径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9-80.

[2]张占仓,蔡建霞.河南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亮点研究[J].经济地理,2014(33).

[3]鲁贵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人文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

责任编辑:丁金荣

F299.21

:A

:167-6531(2015)24-0059-02

2015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之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2015B208,主持人:陈冬仿

陈冬仿/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博士(河南郑州451191)。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城乡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