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视阈里新型大学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2015-03-19 19:49柳友荣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协同大学区域

柳友荣

区域协同创新视阈里新型大学的角色定位与路径选择

柳友荣

(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协同创新是现代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识,新型大学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协同创新运转机制表现活力的源泉,但它不是协同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角色,新型大学是区域社会的智库、人才库、经济发展引擎、优质劳动力提供者。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机理是重视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学科专业群落;倡导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是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校(校所)协同、技术转让等。

协同创新;新型大学;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技术转让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6.039

随着国家层面上的“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互联网+”等一系列的经济创新政策的出台,高等学校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功能定位,利用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服务于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大学使命的题中之义。一般来看,协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之一,似乎只是传统中的“985”、“211”大学的责任,作为新型大学(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似乎不在其列。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包含着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4类协同创新中心,除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中心外,其余3类都是新型大学大有可为之地。

1 协同创新是现代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识

大学积极投身协同创新活动,催生高等教育与政府、社会、企业行业的联动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才能很好地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很多人在乐此不疲地讨论,习惯于囿于围墙里的中国大学总是与社会存在一层隔膜,与社会的接触总存在着“羞羞答答”、“期期艾艾”的情结。其实,这不是问题的根本。大学围墙应该只是个习惯或者文化问题,和是否有安全感没有联系,更不会阻断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即使美国历史上冷战恐怖氛围笼罩的“麦卡锡时代”,美国的大学也没有围墙,但是,校园里的学者们并没有感受到自由的存在;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是相当稀罕的既有栅栏又有校门的美国大学,却丝毫没有因此让师生们觉得恍如隔世。

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世纪欧洲“修道院式”的经典大学,只是诵读哲学与神学的圣地;洪堡改革后的19世纪德国大学,虽然付诸于大学“发现知识”的使命,大学却只是个“象牙塔”。“象牙塔”是什么?19世纪法国文艺界流行的对那些超脱社会现实、沉湎主观幻想、“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家的一种批评。20世纪前的大学固守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被人们称之为“象牙塔”。20世纪初开始,在威斯康辛思想(Wisconsin Idea)的影响下,美国大学开始成为“新思想的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世俗的教会”、“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站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1]。博克(Derek Bok)于1971-1991年、2006-2007年先后两次出任哈佛大学校长,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校长之一,他认为一所大学要完全认识到自己在今天社会中真正的作用与目的,那么它就必须审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2]。大学走出了“象牙塔”,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与社会保持越来越广泛的联系,社会价值与地位越来越凸显,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学术研究的大门一旦对社会敞开,大学就会因此得到社会源源不断的支持。而作为回报,大学会提供越来越适合社会需求的学术服务,如提供咨询、充当顾问、合作研发等等。大学这些反哺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大学对社会的资金依赖的产物,以致于让大学有可能牺牲传统意义上的纯粹的学术自由。因为对从社会获得资金的路径依赖,必然牵引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功利性和目标性,这种学术研究社会化即使是行业企业,乃至政府孜孜以求的,大学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性质,或者叫本质属性,直接成为社会的一份子。理想的状态自然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校企合作,大学不去做属于社会或者企业的行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大学和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对纯学术科学研究质量损伤。

博克对此也做了详细的论述,他说明了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的底线是什么等一些列问题及理由。在博克来看,推动大学走出“象牙塔”首先是大学内部发展到必须社会支持的程度,这是大学学术研究的社会化,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动力。但是,大学既不能改头换面,把自己装扮成“全能战士”,与社会不分你我;也不能越俎代庖,替代社会、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换一句话说,大学也应该坚守其本质。大学应该与社会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现代大学显然不能远离社会、自命清高,但大学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也是不可取的[3]。

2 协同创新和新型大学的角色定位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以知识的增殖为基础,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非政府组织等主体之间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的创新路径[4]。一般而言,传统科技创新是按照前向线性创新模式和逆向线性创新模式两种路径展开的。前者以科学发现作为原点,开发出新产品及工艺;后者则以生产实践为原点,借助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两种创新模式都因为缺乏大学和行业企业间及时、有效沟通,而产生能效上的耗损。产学研“协同创新”路径是上述两种模式的融合,虽然可以有效解决中能效损耗,但是由于组织定位上的差异,大学与企业在文化和价值观上差异明显,也会造成双方在“协同创新”框架下对合作路径的选择难以协调。因此,“协同”是探讨产学研高效合作的重要突破口[5]。协同创新是以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而搭建的创新平台,在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乃至知识之间进行大跨度整合的组织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创新组织方式,它高效地汇聚和组合创新资源和要素,促进企业与大学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是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型大学。“新大学”是一般指1998年至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设置的,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拙,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的院校[6]。新型大学推倒“围墙”,走出“象牙塔”,以社会服务为己任,已经是不争得事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2014年2月国务院部署“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最近,教育部拟定了《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方向、所面临的问题、政策支持等方面给出了原则意见。600多所新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型态已经有了国家政策层面上的保障。有些人认为,协同创新只是传统中的“985”、“211”大学的责任,这显然与李克强总理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作出了重要批示不相协调,总理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对于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将近半壁江山的新型大学来说,直接参与区域的协同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应然功能。新型大学也要重新审视自己,梳理自己与政府、企业、家庭等利益相关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贡献自己的作为。

新型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呢?

新型大学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协同创新运转机制表现活力的源泉,但它不是协同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角色。很多人存在着“科学一技术一经济”线性思维习惯,幻想新型大学同样可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中大展宏图,在科学场域和经济场域间挥洒自如。这很明显是对大学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对于新型大学来说更是无法履职的。那么,新型大学在区域协同创新中能做些什么呢?明确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新型大学的区域性、应用型大学的性质,大学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场所,新型大学应该成为“应用科学”教育的场所,是应用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而不是职业训练所;新型大学还是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正因为如此,新型大学在区域协同创新中才会大有可为;新型大学应该把区域的地理边界看成是大学校园的围墙,把区域社会的需求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新型大学还应该发掘区域的民俗文化,塑造区域的人文理想,引领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确立新型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区域社会的智库、人才库、经济发展引擎、优质劳动力提供者。

3 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机理

中国新型大学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在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尴尬,从的毕业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中强烈地折射了新型大学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改变固有的路径依赖,以不同的生存“型态”来获得生存空间,增强生存能力。当前,新型大学尚存有以学术资格为主要标准的师资队伍、以科学逻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以知识教学为基调的课堂教学等等,诸多与办学定位不相适应的办学传承。凡此种种,皆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不合理的分类设置、单一的招生评价方式、统一的拨款政策、缺失的行业企业合作保障等一系列体制机制原因,需要加以厘清并改革。

首先,学科专业雷同,与区域产业结构脱节。目前,我国新型大学分散在全国60%多的地级市。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特质和需求没有从各自所属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中得到清晰的反映,新型大学间学科专业设置雷同,与区域产业相脱节。其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不相适应。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上的区分度很小;评估中过多强调统一的“规划教材”的使用,和教学过程的规整,影响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和差异性。第三,高校长期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现象。这种厚此薄彼的学术文化氛围造就大学校园里技术短板,科研活动和与区域经济社会生活相去甚远,服务能力受到限制。第四,师资队伍建设上受制于编制、资格等限制,队伍建设的进口是学术路径,人才培养的出口要求是技术标准,两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错位。第五,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在新型大学建设中权责界限模糊,错位、越位、失位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关系失范,行业企业在“转型”中的主体地位错落,致使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在产学研协同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机制改革是形成协同创新的重点。解读“2011计划”,不难发现着力点就放在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中的不开放、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不整合的问题。新型大学在协同创新的语境下,如何与区域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呢?破解这一结构性难题,新型大学首要任务就是在大学内部运转中,从自身的体制机制中寻求变革。

3.1重视实践能力,创新培养模式

新型大学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顺应重点发展产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坚持市场导向,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突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专业时代特色,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改变精英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强调学科逻辑的“专业方向课程”,取而代之为“专长课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池州学院还积极探索并构建“能力导向、素养为基、专长分流、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倚重学科逻辑现象,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遵循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内在逻辑要求,构建专业能力模块。牢固确立“首先是人,再是人才;先培养人,再培养人才”的理念,分析人才综合素养要求,开设大学生素养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大选修课比例,开设专长课,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

3.2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哈佛大学在审视本科生课程时,为了克服过分专业化倾向,推行通识教育,开设包括7大类(Fields)11个领域(Areas)通识课程。急功近利的“作坊式”人才培养不应是新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新型大学不是培养简单劳动力的场所。即使技能是经济社会的刚性需求,但是培养只懂技术的劳动力,而无较好的“人文素养”,满足于培养匠人,不应是新型大学的选择。新型大学借鉴国外经验,应该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兼顾的课程体系。池州学院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牢固确立“首先是人,再是人才;先培养人,再培养人才”的理念,坚持开设了“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学生健康素养”、“大学生德行素养”、“大学生文学素养”、“大学生艺术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素养”、“大学生生涯规划素养”等通识类课程,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7]。2014年5月,我校“大学生德行素养”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等部门评选的“大学素质教育优秀通选课”,安徽省仅有两所学校获此殊荣。

3.3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学科专业群落

新型大学应该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应用学科专业特色。学科发展应紧密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在人才引进、学科梯队、硬件支持等方面要注意整合区域内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应用型专业,培养区域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池州学院积极顺应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文化强省的需求,主动顺应池州市发展电子信息、非金属材料、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八大主导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依托现有学科基础,重点建设旅游环境类、文化产业类、材料化工类、机械电子类、经济管理类五大专业群落。2010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借助企业力量,建立企业内嵌式实验室,与企业共同承担科技攻关和国家专利项目申报。与池州市质监局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外置式实验室,实施学生设计、加工、测试能力“一体化”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依托地方,建立学生专业创新平台,培养学生专业设计、制作和协作能力。

3.4倡导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

新型大学要依托地方,走校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之路,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力源。积极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倡行特色科研。在池州市规划“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区”建设中,池州学院积极倡导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特色科研,是池州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和智库,成为生态池州的规划人,旅游池州的设计人和文化池州的发掘人。设立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资源环境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重视科研成果转化,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撑。近三年来,由我校承担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项目7项,承担地方旅游景点景区规划项目15项,承担地方旅游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20余项,完成旅游项目规划投资近15亿元,其中4A级景区九华天池单项规划设计资金达1.2亿元;承担地方生态建设规划项目15项,参与地方政府生态决策咨询、研讨100余人次,承担池州生态建设相关研究课题13项,其中两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一项研究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从对池州淡水湖泊的保护到血吸虫疫情的防控,从室温气体减排对湿地生态的影响到池州市低碳城市试点项目建设,为池州生态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学校积极响应池州市“文化名市”战略,自觉承担地方文化的发掘者、引领者角色,主动融入区域文化建设,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托我校教师科研成果,贵池傩、青阳腔、东至花灯、九华山庙会等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4 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

政府、企业应明确在协同创新中的责任、义务,改变主体缺位的状况。把属于大学的事物交给大学,积极处理归于政府、行业企业的权责。从国际经验来看,新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国家都放弃了“主管者”(supervisor)身份,担当起“引导者”(facilitator)的新角色[8]。政府应明确“归还”而非“下放”大学自主权的意识,在“管教育”与“办大学”间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挤牙膏式的“下放”权利。通过填补立法真空,建章立制,明确大学权责界限,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在教师聘任、人事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还权。行业企业应超越校企、工学的疆域,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行业企业参与大学治理的新型大学权力结构结构,通过协同创新,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

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系统需要培育人才、学科、知识、信息、产业、技术、资本、市场、政策、管理等的基本要素[9]。一所新型大学不可能都悉数提供这些不可或缺的元素,必须借助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甚至科研院所的支持和协同。因此,根据所需要素不同,新型大学参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路径可以大致分为4个方面。

4.1校地协同

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科技、教育服务等需要十分迫切。由于地方政府缺少应有的平台,留得住的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校地双方携手共赢不谋而合,水到渠成。校地双方相互开放、双向合作,组织人才、资金、项目、技术、科研成果等协同创新要素进行传递、共享。地方政府可在大学设立实验研发基地、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协调大学与企业共建人才基地、经济实体、研发机构等;大学可主动采用外置、内嵌的方式,建立基于区域需求的研发试验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新型大学只有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释放能量。大学与地方政府以短期订单式的合作模式只是一种浅表层次的合作,表现为少数教师以个人的形式与政府部门的时令性需求的低稳定性、短周期的简单联结。校地协同凭借整体平台,一揽子解决区域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效整合研发资源和利用研究力量,为新经济条件下“产业弥散式”发展创造条件。池州学院与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的协同合作就有效地搭建了区域人才共享、共同申报高级别研发项目、共同培养适需人才等创新“大平台”。

4.2校企协同

在区域企业与新型大学之间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和组织模式,充分释放人才、资金、技术、研究成果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采用研发人员、研究基地、试验设备等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设立研究基金、科技协同攻关、技术培训交流等形式,推动新型大学与区域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这种模式让大学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大学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通过大学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大学生在“企业课堂”的学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在大学任教或接受培训,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等方式在人力资源层而进行交流与互动,以促进双方知识共享、交流与创新[10]。

4.3校校(校所)协同

一所大学特别是新型大学尚存在自身学科、文化等建设和发展上的压力,可能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大学需要与区域内的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取长补短,各尽所能,与区域社会共生共赢。每一所大学都存在各自的相对短板,都需要突破自身限制,扩大协同视野,在校校、校所间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资源整合,组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搭建更为适合自身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校际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要素整合、资源共享、联合攻关。

4.4技术转让

大学技术转让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这也是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大学知识的传播的范式包括教学、学术出版、知识交换和商业化等,而大学知识商业化的显著表征就是技术转让。很长时间以来,大学只重视知识的教学与发现,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并试图通过产权转让来给大学带来利润。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一项历时30年的调查,只有不到1%的大学技术给大学带来的超过1百万澳元的收入,大部分知识产权的转让是不成功的,85%的转让存在亏本。事实上,大学的所有知识产权中,只有5-10%的有相对明晰的商业价值,而90%需要用建立长期的科研伙伴关系加以充分利用。UNSW是非常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他们将这90%的剩余产权,通过“产权直通车”(EasyAccessIP)免费让渡给企业,并借此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企业在承认大学在产权中的贡献,以及大学持续研究权利的基础上,不需要任何付出得到产权的转让。这样可以保证大学与企业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关系,企业对大学给予长期的咨询服务、企业赞助、人员培训、实习的感情投资与回报,由此也带给企业持续与大学进行后续研究的机会。企业不断与大学会商、咨询,也充分展示了大学对业内思想的领导能力。

[1]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9.

[2]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

[3]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2):118-127.

[4]杨继瑞,等.协同创新理论探讨及区域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高校理论战线,2013(1):56-62.

[5]Vedovello C.Science parks and u-industry interactions:Geographical proximity between the agents as a driving force[J].Technovation,1997(17):291-502

[6]柳友荣.中国“新大学”:概念、延承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75-80.

[7]柳友荣.四位一体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5):54-56.

[8]柳友荣.转型不是高校自导自演的“独角戏”[N].中国教育报,2015-6-19(1).

[9]张水潮.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J].河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2(6):231-235.

[10]柳友荣,等.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0

A

1674-1102(2015)06-0129-05

2015-05-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GL126);安徽省软科学项目(1302053066)。

柳友荣(1966-),男,安徽巢湖人,池州学院院长,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

猜你喜欢
协同大学区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
分割区域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