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

2015-03-19 22:40郑爱龙
滁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郑爱龙

高校历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

郑爱龙

价值观培育是历史教育的传统功能。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高校历史教育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的优势,将高校历史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勇敢肩负起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高校;历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关于怎样发挥各自学科的德育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就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对此,高校历史教育如何深入挖掘自身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彰显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统功能是摆在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历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涵

众所周知,价值在表现上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基于对“价值”的认知和选择基础上形成的根本观念和态度。由此可见,价值观的产生既是对价值客体客观属性的反映,也是对价值主体主观能动的体现。而由于需求的差异和满足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主体对于价值客体认知和选择上的多样,这就造成了社会中的价值观多元化。其中既有消极意义上的落后价值观、也有积极意义上的进步价值观;既有起到负面影响的错误价值观、也有发挥正面作用的正确价值观;既有仅仅着眼于满足个人需要的腐朽价值观、也有注重满足社会整体需要的科学价值观。而只有进步的、正确的和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起到引领作用,并最终促进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社会成员应当舍弃落后的、错误的和腐朽的价值观,形成进步的、正确的和科学的价值观。

由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大部分组成并相互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2]”背景下提出的进步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追求,它的最终实现必然落在有效培育上。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2]综上,高校历史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即是指在深刻认识高校历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全面审视当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充分利用中国近现代历史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构建正面引导、目标明确、务求实效的培育机制,引导大学生高度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二、高校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审视

历史教育一直是我国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直面历史教育的价值观培育功能时,必须坚持人本的原则,对高校历史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进行理性地分析和思考,这是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一)高校历史教育的双面性作用与价值观培育目标的指向性要求错位

从期望的结果上来看,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因此,价值观培育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引导过程,是为了通过培育活动实现引导社会成员形成该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它要求培育的目标是特定的,即社会成员通过培育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必须是社会所倡导的而不是社会现有的、甚至批判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求培育的作用力是正向的,即培育活动的引导方向要有利于推动而不是造成模糊、甚至阻碍社会成员形成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

由此,历史教育中的价值观培育就是要深入发掘史料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积极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历史的正面引导作用,以实现价值观培育的特定目标。而当前我国高校历史教育的作用正呈现出双面性:一方面是在教育的任务设定上,价值观培育是高校历史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的历史教育主要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范畴,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高校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积极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在教育的过程中,各种错误的历史观正严重冲击着高校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培育的正面引导作用。如虚无主义就站在普世价值观的错误立场上片面强调革命的绝对破坏性,竭力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宣扬“战争无正义”“内战无赢家”等错误的历史价值导向。这必然扰乱了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判断,从而造成价值观培育目标的消解。

(二)高校历史教育的唯识性模式与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能动性要求脱节

就作用的机制上而论,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种评价和判断的能力。这导致了价值观培育的不确定性而呈现出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即社会成员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一是对价值观念被动选择的过程,此过程的作用机制在于培育主体通过反复宣传、强制灌输等培育方式使社会成员对价值观进行的理解和记忆,所形成的价值观是教化意义上的感性认识,是被动的选择;二是对价值观念主动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育的作用机制则为通过提高价值认识、评价、判断等能力从而推动社会成员形成对价值观的接受和内化,是自觉意义上的理性认同,是主动的选择。这里的后者显然更能彰显价值观培育的根本要求和规律。

在此意义上,高校历史教育中价值观的“培育”就是在传授历史常识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以推动大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形成对科学价值观的主动自觉。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03年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就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但纵观我国当前的高校历史教育,其模式仍然是传统的重历史常识普及、轻历史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依旧是分数,教育的方法也还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再加上市场化社会环境的影响,给历史功利主义留下了滋生的土壤,历史无用论甚嚣尘上。这些都直接造成了教与学双方对历史教育的漠视,充分发挥高校历史教育的价值观培育功能也就成了空谈。

(三)高校历史教育内容的重合性与价值观培育形态的稳定性要求相悖

于存在的形态上而言,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一种稳定的态度,并最终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方向。因而,价值观培育是一个持续作用的过程。众所周知,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信念、信仰、理想是价值观念的特有形式”。[5]由此可见,稳定性是价值观存在形态上的基本范式。因为无论是根本看法,还是信念、信仰和理想的形成都是长期作用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用来进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必须能够保证前后连贯,坚持方向趋同,实现一以贯之的连续作用。

高校历史教育中价值观的培育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育、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培育的连贯性。我国高校历史教育的内容主要由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史两部分组成。而高中历史教育仅必修课中就包含了中外历史上社会政治领域、社会经济领域、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三大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更是囊括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历史内容。虽然在具体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但史料在时间维度的交叉和空间维度的重叠必然造成历史教育内容上的重合,也就导致教与学的简单重复,这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高校历史教育中保持稳定价值观培育的持续作用也就无从实现。

三、高校历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策略

任何有效的策略都必须建立在对存在问题和致因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础之上。高校历史教育中价值观培育功能的缺失,既有人们主观态度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背景下,高校历史教育应遵循历史教育的规律,将高校历史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本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勇敢肩负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一)明确高校历史教育的方向,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引导性

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权”核心价值观所维护的资产阶级利益和我国封建主义社会“仁”“礼”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等级专制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性质上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统一。在方向上,高校历史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要求而展开,必须有利于正面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正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开篇的话中所要求的:“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6]因此,在培育的方向上应坚持:第一,要突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教育中要以中国在近代史上面临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基点,着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统治阶级主导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中国近代历史上各阶级、阶层寻求抵抗外辱、救亡图存方案的不足与教训,引导大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第二,要突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正确性。教育中要以中国在现代历史上面临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为中心,强调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引导大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坚定信念。

(二)创新高校历史教育的模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有别于我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众多一般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全球范围内价值观念交流较量日益频繁、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新形势下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社会主义社会全体成员的价值共识而提出的。由此,“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地位上的要求。因而,在模式上,高校历史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开拓思维、创新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行为选择的根本性指针和自觉性意识,以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对此,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校历史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其有效途径。这既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所提出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2]”要求的积极应对,也是对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的“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7]”的充分彰显。高校历史教育的实践育人模式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务求培育的实效性。具体包括:首先,立足于校内的基础层面,构建高校历史教育的互动性实践育人方式,使大学生在认知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力;其次,着眼于社会的扩展层面,构建高校历史教育的感受性实践育人方式,使大学生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判断力;最后,聚焦于虚拟网络的新生层面,构建高校历史教育的共享性实践育人方式,使大学生在掌握历史的过程中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选择力。

(三)统筹高校历史教育的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基本国情相契合,党的十八大要求培育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科学总结中国近代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史中正方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套用、也不是对外国经验的照搬照抄,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国家、社会、个人三大层面的价值目标。显然,“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根本特征上的要求。高校历史教育选择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为主要内容也正是针对这一要求而确定的。因而,在内容上,高校历史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充分尊重历史学科的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合理衔接、避免重复、确保长效,以有利于最大化发挥高校历史教育内容的效能,有针对性地培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其一,以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所造成中国近代历史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独特社会性质为主线,突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问题的结合,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情感;其二,以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历程的独有规律性为主旨,突出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精神相承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支撑;其三,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为重心,突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相协调,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9: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2.htm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b7b4c1e10a6f524ccbf8592.html.

[4] 教育部.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ED/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001/xxgk_78378.html.[5]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7.

[6]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7] 教育部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482a6688a0116c175f0e48f3.html.

责任编辑:刘海涛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College History Education

Zheng Ailong

The cultivation of values is traditionally the func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position of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paper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deficiency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Furthermore, the advantage of history and history education must be fully exploited. Finally,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higher education must be bravely undertaken on the basis of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re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histo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郑爱龙,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安徽 滁州 239000)。

2014-10-10

G641

A

1673-1794(2015)04-0080-04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