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2015-03-19 23:3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模因二语显性

李 萍 王 勇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模因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李 萍 王 勇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而传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周期需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和二语习得的输入、记忆、输出、互动阶段相对应。根据模因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要重拾传统的学习方法如背诵和模仿等,同时还要加强语言输入和输出,明确语言模因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中的重要性。

模因理论;模因;二语习得

1976年,牛津大学生物学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出版了《自私的基因》[1]一书,从此揭开了模因理论研究的序幕。进入新世纪,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的模因理论研究在欧美学术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涉及的科学领域有心理学、文化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同时,模因理论也因其可被模仿、复制、传播的特征而与语言学习,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联系起来。在国外,以Blackmore[2]为代表的学者将模因理论引入语言进化研究领域;在中国,何自然教授[3][4]和马萧教授等[5]分别从语言的使用、翻译等不同角度论证了模因理论在语言研究领域的应用。何自然[4]认为教育和知识传授使模因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本身的运用促成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从模因理论的视角来研究二语习得,要重新评估背诵和模仿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意义。换言之,模因复制、传播的特点,给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路。

一、模因理论与模因

模因论 (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meme)是由Richard Dawkins首次提出的[1]。它是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它是基于基因(gene)一词仿造而来,它与基因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共同点在于来自复制,其复制过程不断进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另一位研究模因论的学者Blackmore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2]。道金斯认为,用来衡量复制因子的质量高低的三个指标是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1]。

作为文化基因的模因,其生存靠复制和传播,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复制和传播模因,模因反过来推动语言的发展。Heylighen提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周期需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一是同化,模因载体应该十分显眼突出,为人这个个体所接受和认可,进入他的记忆,使他成为宿主,这个宿主携带模因;二是记忆,在宿主的大脑里语言模因存在和停留的时间越长,它就越有可能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三是表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言语交际时,宿主从大脑里储存的语言模因库中选择某些需要的语言模因,然后借助话语这一无形载体进行表达。四是传输,语言模因借助各种有形载体如图书、音像资料等进行传输,进入到社会交际活动中[6]。

从整体看,语言模因包含语音、词汇、语句、篇章等形式,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4]。

二、模因理论视角下的二语习得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容易获取,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期刊杂志、音像资料、互联网等方式获取,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进行传播。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技巧,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被他人学习。Ellis[7]认为语言能力主要是由隐性语言知识构成的,显性知识所占比重不大,因此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隐性知识的发展带来的。隐性知识可以自动提取与运用,它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关键。Gutiérrez指出,在二语习得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固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相比之下,隐性知识的发展决定二语水平的高低[8]。在语言学习中既要主动学习显性知识,也要大量获取隐性知识。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中国学生有关二语的隐性知识较少,客观原因是由于地域所限,不能长时间沉浸在纯正的二语环境中,主观原因是没有主动接触大量的二语语言知识。中国学生学习二语大多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被动学习。老师在课堂上讲语法、语言点和应试技巧,学生机械、被动地听讲、记笔记,课后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要通过课程考试,二语学习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英语学习费时耗力(从初中到大学,长达10年的学习),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只会做试卷,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不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更不要说用英语传播文化了。

(二)模仿与隐性学习

二语习得包括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显性学习是一种需要通过个人的意志努力、使用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隐性学习则是无意识习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

隐性学习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儿童一出生,周围的人就在讲汉语,在长期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儿童不知不觉就学会说话。儿童学习母语主要是靠模仿。模因理论的根本在于“模仿”。模因学中的个人语言习得就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不断通过模仿进行试验,在试验中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这和二语习得中的隐性学习研究观点类似。

高海英和戴曼纯实施的一个以中国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显性教学)可以加强语言运用,提高语法运用的能力和判断的准确率,但是无法构建完备的目标结构知识[9]。因此,二语习得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上老师传授的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很有必要在课外大量接触二语材料,通过模仿获得二语语感,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显性教学解释语言现象,同时介绍一些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章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精读。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进行泛读、观看英语电影、听英语歌曲。很多二语学习成功者谈学习经验时无一例外地提起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对学习有帮助作用的课外读物和报刊杂志,经常收听英语电台节目等。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若长期浸润在二语环境中,在其大脑中会存储很多语言资料,在使用时,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取,达到运用自如的境地。

(三)模因论与二语输入、输出

模因形成的四个环节是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等,这四个环节与二语习得的输入、记忆、输出、互动阶段相对应。

最简明的二语习得模式是输入--记忆--输出。输入和输出是以记忆为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每个学二语的人在大脑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库”,储存了一定数量的信息。这个“信息库”就等于是模因理论里的“模因库”,如英语中的字母和音标、单词和短语、基本句型、语法等都是模因,这些模因构成了模因库。

语言材料的输入是记忆的前提。语言模因的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输入材料选择的重要性。选择符合学生自身实际且健康的、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材料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输入材料不要过难,不要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材料的内容要生动有趣,输入方法要得当,能吸引学生。

模因论的记忆阶段要求模因必须在宿主的记忆中保存,时间越长越好。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才能使语言模因植根于我们的记忆中。教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朗读和背诵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做的事,不适合大学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应重视二语学习中的背诵教学,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习语、谚语、名著经典语句和英文段落等,使得他们对语言模因进行认知理解,并存储在大脑中。

在二语的学习过程中大量的语言输入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输出。模因理论的传播阶段强调模因的表达性,只有通过互动表达来实现语言模因的传播和感染,模因才能不断地复制、繁衍。

二语学习过程就是对二语作出假设,尝试错误并加以改正错误的过程。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学生尽量利用语言输出来尝试不同的语言结构和形式,作出假设,通过适当的语言输出向输出对象输出语言因子,同时从输出对象处获得新的语言因子,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动化处理。模因理论指导下的二语习得强调要注重语言输出及师生互动教学。二语学习者只有勤动口说、勤动笔写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使二语学习最终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三、结论

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规律给二语习得提供了新的理念,证实了背诵、模仿等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二语学习者要顺应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选择合适的输入材料,通过大量阅读和背诵获取基本的语言素材,并通过实际运用提高语言技能,在此基础上传播母语文化。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200-20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马萧.从模因到规范----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述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3):53-56+61.

[6]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Paper presented at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7]Ellis,N.C.At the Interface:Dynamic Interactions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Language Knowledg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5(27):305-352.

[8]Gutiérrez,X.Impli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and Achievement in Second Language(L2)Spanish[J].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2(15):20-41.

[9]高海英,戴曼纯.中国学生英语关系从句外置结构的习得——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6):444-450.

责任编校:饶 敏

The Application of Memetic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I Ping WANG Yong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Memetics is a new theory to reveal the law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based on 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y.Its core term Meme,a uni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that spreads by imitation,undergoes four stages of a lifecycle:assimilation,retention,expression,and transmission.They are equivalent to input,memory,output and interaction in L2 acquisition.Memetics brings to life the traditional L2 learning methods like reciting and imitation.It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transmission.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input and output in L2 acquisition.

memetics;meme;L2 acquisition.

H319.3

A

2095-7955(2015)05-0066-03

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413)。

2015-09-24

李 萍(1969-),女,武汉商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二语习得。

猜你喜欢
模因二语显性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