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2015-03-20 00:40张丽,赵猛超
河北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低体温围手术期新生儿

新生儿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张丽赵猛超

作者单位: 050031石家庄市,河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

【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观察、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收治的430例新生儿手术患儿采取术前及时观察和护理,术中重视保暖、监测、观察和护理,术后采取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采取复温措施后,80例回房体温<36℃患儿,1 h内体温恢复至36℃以上65例,2 h内体温>36℃10例,3 h内体温>36℃3例,2例患儿由于体温持续不升且合并凝血障碍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而导致死亡。结论术前、术中和术后加强护理,不但能降低低体温对机体的不利影响,而且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疾病的转归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新生儿;低体温;观察与护理;围手术期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20.056

【中图分类号】R 473.72

收稿日期:(2015-01-19)

身体核心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1]。自出生脐带结扎起至生后满28 d称为新生儿期。术前、术中、术后的一段时期称为围手术期。近年来,我科新生儿(因疾病住院患儿)逐渐增多,新生儿外科手术也越来越多。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刚出生不久,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皮下脂肪较薄,热量极易散发。其体温的变化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2]。新生儿基础代谢较低,易发生低体温。持续低体温可加重病情,引发系列并发症,直接影响患儿预后。因此,做好新生儿围手术期体温的观察与护理对促进患儿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我科新生儿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患儿430例,其中男310例,女120例;年龄为出生后25 min~28 d。其中手术患儿急诊220例,择期210例。手术方式均采用全身麻醉,开放手术300例,非体腔开放手术130例。430例患儿术前基础体温(统一用肛温或食道温)均>36℃。术后回房温度>36℃ 350例(81%),36~35℃ 60例(14%),35~34℃ 20例(5%)。

1.2护理

1.2.1术前重视观察与预防:责任护士要了解患儿术前一段时间的体温情况,并根据患儿的病种、病情、术式、手术时间、以及皮肤的完整性等评估术前是否有体温下降的可能性。护士要定时监测并记录患儿体温波动的情况,根据测得的结果制定保暖措施。对于择期手术的患儿,术前要积极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急诊手术患儿在术前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静脉给予充足的营养液体支持,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能量,增强机体抗风险能力,不但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还可以降低低体温的发生。新入院患儿,门诊医生及时通知,做好暖箱预热,入院后立即放入已预热好的新生儿暖箱内,减少因办理住院手续导致患儿暖箱外暴露时间过长而致的低体温。入院后30 min监测体温1次,观察患儿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送患儿入手术室前,新生儿包被要提前预热(可以使用暖宝),保持柔软和暖和,使患儿在柔软、暖和的包被包裹下送入手术室手术;提前通知手术室护士做好手术床电温毯预热工作;责任护士与手术医师及麻醉科医师沟通,估计回房时间,病房护士做好接收术后回房患儿的准备工作,如预热暖箱或辐射台,准备好电温毯备用。

1.2.2重视术中保暖、监测、观察和护理:手术室要提前将新生儿手术间的室温调整在合适温度28~30℃,手术床垫要提前预热;患儿入手术室后,将患儿立即放入已预热好的手术床垫上;手术区域的皮肤消毒液应加热,已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防止血管收缩,增加热量的消耗;术中尽量节省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外露肠管尽量缩短暴露的时间;对于术中暴露的创面,应用温盐水纱布垫覆盖,切口中的血液及时吸引,并用干纱布覆盖,切口周围要保持干净;术中输入的液体应加温后再输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输液器通过加热泵进行加热至38~40℃,低流速输入效果更佳。由于患儿赤身在手术台上,加之手术的创伤,所以患儿身体下的温度应保持恒定,我们通常采用红外线辐射器、循环水毯给予保暖。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是手术的致死三联征,是导致手术失败,预后差的重要因素。其中进行性的低体温及酸中毒是严重顽固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先导,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所谓的“恶性循环”。因此巡回护士在术中要密切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末梢血液循环的情况,巡回护士要全程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根据体温的变化情况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并详细做好记录。

1.2.3术后复温的护理

1.2.3.1患儿回监护室前:由手术室护士提前通知监护室的护士患儿回房时间,准备好暖箱等设备。监护室的护士根据患儿的体重和全身情况及术后的情况预热暖箱,调节暖箱的温度,监护室的室温要调节到24~28℃,暖箱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位置,因为暖箱在温暖的环境中升温迅速,也不能放在冷风对流的位置,易造成暖箱升温缓慢,难以达到预设的温度。一般暖箱的温度控制在28~34℃。

1.2.3.2患儿术后回监护室:立即放入已预热好的暖箱中,将包裹的衣物全部撤掉,擦干皮肤,用薄的包被覆盖,测量术后回房的基础体温,如果体温<36℃,可以升高暖箱的温度,30 min监测1次。及时更换湿的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以免影响保暖的效果。监护室护士详细询问术中情况,是否有术中低体温发生,对患儿病情做到充分了解,以便做好复温工作。

1.2.3.3暖箱保暖复温效果不佳时:可立即启用其他的保暖设施,如电温毯、辐射台、必要时使用电热宝。但因电热宝只是局部加热,如观察不及时,护理不当,易造成局部皮肤烫伤。

1.2.3.4治疗期间:由于患儿抵抗力差,身体散热快,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减少暴露的机会,减少散热的机会。护士操作完毕,暖箱的门应随手关紧,防止热量散发。勤更换尿湿或污染的尿布,随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1.2.4低体温:患儿由于术后吸收热,易引起体温的升高,大家重视的是高热的护理,而对于术后的低于36℃体温易引起忽视,而这也是加重病情,引起患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重,且易烦躁,皮肤黏膜娇嫩,测量部位不易选择口腔、鼻咽和深部鼻腔,直肠温度虽然准确度高,但我科肛肠手术较多,所以不易测量肛温,首选测量皮温或腋温。术后每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一次。患儿由专人护理,加强巡视,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皮肤颜色、四肢末梢的温度及患儿的反应。患儿术后回房即入暖箱保暖,2 h内如果体温仍不回升或回升较慢,应立即采取其他保暖的方法促进体温的回升,如加用电温毯或在包被的外侧用暖宝保暖;体温低于35℃时,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输出量下降、全身血管阻力升高、加重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低温下患儿易出现反应差、皮肤硬肿症,血液循环差,皮肤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另外,低体温还可以引起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带气管插管的患儿要加强气道的湿化,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防止分泌物堵塞管道。

1.2.5营养的供给:早开奶、早进食,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能量,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对于术后疾病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禁食的患儿,静脉输液要保证热量的充分供给,必要时给予全静脉营养输入,全静脉营养营养均衡,易被机体吸收,能提供患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对提高危重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小儿生存质量,维持正常体温有明显的作用。

2结果

2.1患儿一般情况患儿术前全身状况越好,病情越轻,手术时间越短,创伤越小,复温时间就越短;患儿年龄越小,体重越轻,身体状况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复温时间就越长;围手术期根据体温的变化,常规多种保暖复温措施严密监测体温。

2.2复温情况采取复温措施后,回房体温<36℃患儿80例,1 h内体温恢复至36℃以上65例,2 h内体温>36℃ 10例,3 h内体温>36℃ 3例,2例患儿由于体温持续不升且合并凝血障碍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而死亡。

3讨论

体温控制是通过体内产热、中枢神经调节和通过传导、对流、蒸发及散热造成的热丢失的平衡来实现的。据临床观察,新生儿术后低体温发生率虽然低于20%,但对术后转归及预后影响较大。术前禁食时间长,医护人员为患儿检查或操作时不注意保暖,手术室环境温度过低,保暖措施不到位,手术区暴露时间长,麻醉剂对体温调节的抑制作用、静脉输入大量的室温液体,患儿转诊途中或从手术室运送到病房途中保暖不当均会导致低体温的发生。针对每一个环节,从细节着手,尽可能去除不利因素,护士们做到预防为主,仔细观察,做好保暖措施,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复温的关键不能求快,需要平衡匀速的复温,以免外周血管扩张,发生复温休克。体温高低不是体温维护的唯一标准,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让患儿循环恢复稳定[3]。因此,严密监测围手术期新生儿体温的变化,及时采取多种形式的、适当的保暖措施,维持患儿体温的平衡稳定,不但可以降低低体温对机体的不利影响,而且对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疾病的早日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敏,杨顺秋.战创伤致低温的影响及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9.

2朱延力主编.儿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4.

3叶宝霞,郑红梅,冯惠,等.低体重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体温的维护.护理研究,2004,18:1264.

·护理研究·

猜你喜欢
低体温围手术期新生儿
低体温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及护理措施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急性心肌梗死后低体温与临床不良事件相关性研究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不同麻醉方式对腹部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的影响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细辨新生儿的“异常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