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群体重归社会和自我价值再体现研究

2015-03-20 06:58许媛媛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3期
关键词:自我价值价值体现

许媛媛(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失独群体重归社会和自我价值再体现研究

许媛媛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摘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给我国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不足,独生子女的不幸离世后导致失独群体的产生.失独群体由于自身的原因和法规政策的不完善,导致失他们面临着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很困难.但是通过建立公共的交流平台让失独者相互慰问和帮助,再通过政府机构等的帮助让失独者再次重新融入到社会中去,从而再次获得正常的社会人生活方式.

关键词:失独群体;重归社会;自我价值;价值体现

十七大报告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已有2.18亿之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些家庭却成为了抗风险能力极低的社会细胞.当独生子女因为各种原因离世时,就会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独生子女父母就会因此而失去他们唯一的孩子,柳志艳、段诗云[2,3]认为父母处于中老年时期,独生子女因车祸、疾病、灾害等原因而夭折且因其他等问题而父母不再有孩子称为“失独”.失独者(或失独家庭)因各种原因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人是情感动物,同时也是社会动物,人们需要活在社会中,离开了群体,离开了社会,人就很难活下去.对于失独群体来说重归社会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但是重归社会对于失独者们来说却困难重重.

1失独群体重归社会之困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失独群体,我国对失独群体在经济上的补偿已由一开始的每月每人补助不低于100元到2013年政策出台每月补助300元左右,同时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一次性发放从几千到几万不等的补助,让失独者在生活上可以过的更好些.但是,对于失独者们首先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里重新融入到社会里面,让他们能像其他人一样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但是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下面原因导致了失独者重归社会的困难.

1.1失独者心理障碍

根据相的关理论和研究[4,5]丧亲后的亲人心理上会表现出相应的绝望、否认、愤怒、抑郁、怀念等情绪特征,因此笔者将失独者在失独后的心理状态划为三个阶段(绝望否认期、抑郁痛苦期和恢复期).

失独者在最先的失去独生子女的绝望否认期间里会因为失去唯一的孩子会变得情绪异常的激动和愤怒,而从乔纳森H特纳所著的《人类情感》一书中认为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6].此时,失独者们的情感都会因为过度的思念孩子而不会去考虑外在的任何事情.因此,在这个期间阶段里失独者们完全因为自我的心理悲痛障碍而无法接受现实.此时,他们完全不可能回归到社会上的正常生活,而在这阶段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让他们释放这种情绪的环境.

在第二阶段属于过渡期,在此阶段内心情绪极易受到外在的因素而使得自己的心理波动较大.在此期间里,失独者们都会表显出自我封闭的情绪特征.根据研究表明86.2%的失独者社会交往对象仅限于家属,但是原先亲戚之间的嘘寒问暖、礼尚往来的也会因为亲戚担心会伤害到失独者而故意疏远,再加上中国的传统“趋福避祸”的认知,就会进一步加重亲戚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微妙和冷淡[7,8].而根据穆光宗研究认为情感是老人的必要需求[9],这样对于失独者的情感寄托就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效果,让失独者更加孤单和孤独.这样的发展就会导致失独者们的社交存在严重的障碍,从而使的失独者们重归社会比较艰难.

1.2社会保障不健全

失独者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心理上会因为孩子的失去而表现出自责、自卑、自闭的现象.同时也会因为情感和希望寄托的对象的离世而会觉得绝望,表现出异常的情绪激动,有时甚至会发生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现象的产生虽然因为独生子女的离世而产生的,但是绝望等心理情感的过度表现出来,说明我国相关保障系统不健全,让这些失独者在孩子离开后看不到自己未来的托付希望,使他们觉得老无所养,老无所住,病无所医.虽然国家已经对失独者们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随着我国的物价飞涨,特别是在医疗和住房问题上面并没有对失独者们颁布设立任何法规政策.依靠有限的经济收入让他们在面对医食住方面一筹莫展,使他们缺乏生活照料,而生活中的医疗是重要问题之一.失独群体本身就是处于中老年阶段,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就医住院对他们来说随时会发生,但是就医住院一般都要办理一系列的家人签字等手续,这对于失独群体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对于农村医疗卫生方面就更差.住房对于失独群体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相关保障房等政策并没有专门对失独者进行保障的,因此失独者们也会因为子女的离世而面临住房困难.没有这些基本的保障就不可能使失独者们进一步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他们对未来感觉不到希望和温暖,从而使他们从心理上对社会产生排斥,对于再次融入社会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1.3慰藉服务不到位

人是情感性动物,根据Bowlby的依附理论:“依附是一种主动、情深,且双向传达的亲密关系”[10].对于失独者们和孩子的情感依附被无情的撕裂后,失独者们的情感就会处于个体状态,就会导致失独者们情感处于真空——没有依附的对象,这也是父母有两个孩子以上时能快速恢复到正常人心态的另一个原因.当一个孩子失去时,父母就会把自己对失去孩子的情感依附很快的转移到其他的孩子,而不会出现真空现象.当然,亲戚好友和社会热心人都可以作为情感依附对象,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立这种情感依附关系.失独者在失去孩子后需要有人去陪着,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从而来释放自己内心痛苦的情绪.当然这样的倾听着最好也是失独者,这样彼此的心理上可以快速的相互接纳,而普通的志愿者几乎都是形式上安慰几句,这样不仅带不来安慰的效果反而会给失独者带来排斥的心理作用.

另一方面,失独者所在在社区里面也没有相关的场所可以为失独者提供精神上慰藉的设施,社区部分人员虽然可以经常去照料失独者,但是这样行为并得不到任何政府的资助,因此社区慰藉的资源也没有被充分的利起来.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国家卫计委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虽然能都提到进行要开展精神慰藉活动,但是现实告诉我们了,这种权利和义务几乎都是象征性的存在,现实中很难对其进行操作,从而导致失独者们在精神的慰藉依旧处于空白区,这也是导致失独群体难以重归社会的主要原因.

2失独群体重归社会路径方法

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性相近,习相远”中都已经明显的提出了失独群体如何归回社会的最有效的方法,从陈恩[11]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失独者通过“团抱取暖”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失独者在心理上的困境,以上的这写资料给我们提供了失独群体重归社会的较好的导向.重归社会的方法可以归为以下三种:

2.1建立现实港湾

孩子的离世带来的打击是全方位的,但是心理情感上打击是最大的,而此时环境是最好的治疗药品.因此,我们需要帮他们营造一个属于失独者们自己的共同现实港湾.这样的环境需要政府提供一个像教堂一样的建筑房屋作为“聚会点”,根据城镇具体的大小,失独者人数的多少来提供“聚会点”的个数.通过提供这样的场所,让一个城市里的失独者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聚会点”去参与到属于“同命人”的社会里.在这样属于自己的社会圈子里他们面对的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无论他们和谁交流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他们在这里是平等的,没有社会等级之分,没有贫富差距之分.上海的“星星港”是我国最早的失独群体自组织并且在2005年注册成为福寿园公司下属的民办非企业组织,专门为失独者提供自助互助的平台和精神帮助.但是只有地点是不行的,根据一项调查显示63.3%失独者“不愿意出门”[12],此时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志愿者来上门做服务,让这些特殊的志愿者来帮助失独者走出家门,融入属于“同命人”自己的社会圈子里.

在这个港湾里失独者可以通过一起约定距离相近的几个人要每天保持联系,较远的人要定期大家一起到“聚会点”来相聚,相互之间交流近期的生活状况和身体状况.通过交流签到的方式来确定港湾内的成员近期状况,没有签到的就约定成员一起去看望,生病了大家就相互帮助,按力量大小出一份爱心.离世的失独者就需要及时的向政府通报,由政府出钱来买坟墓钱,成员一起举办丧礼,参加丧礼等等.此时,就需要政府从福利的预算中定期为这写港湾发放资金,当然也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体来宣传,让社会上的好心人来帮助港湾的正常运转.

2.2建立虚拟港湾

网络交流已经成为人们平时不可替代的交流方式,而各种各样的网络交流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种类的选择,如QQ、人人网、微信等.因此,对于失独者们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来同和自己“同命”的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平台上他们可以倾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交谈的心事,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的痛苦.虽然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容易快捷,但是也需要政府的帮助,让政府帮助失独者通过国家网络管理的,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而事实上这种交流群早已经存在像QQ群“月亮湾”就是上海的第一个失独群体交流的网络平台.通过群里的成员调查对话来证实其可行性.“月亮湾”的一女士说:“……没这个组织我就觉得我就是被社会抛弃的,为啥人家没碰到这个事情碰到我身上,我想不通呀,我最倒霉,就这样想”;另一女士说:“也是可以说心理平衡嘛,哦,原来我们都是这样的,就是这一点把他内心,、、、,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至少大家找到了平等,它非常重要的,然后进来以后就不会再往下沉,就不会去自杀呀”.从群里成员的话语之间可以看到,环境相同失独者的心理就可以减轻很多的压力和释方很多的不满情绪,从而使其能够更早的从“失独情境”中走出来,在相同的人群里可以相互的安慰并且不会遭到社会的排斥.

虚拟港湾里的成员每天都必须签到,在群里交流生活状况,生病的成员根据自身状况在群里,群里的成员也是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大小捐钱和组织人员一起来看望病患者.离世的成员也要通过群主等人向有关部门及时报告,由政府出钱买坟墓,群里的成员一起参加丧葬之礼,在群里挂灯表示哀悼.

2.3重归社会后的完善

失独群体年龄都几乎都是在五十岁以上了,但是人老了不代表就失去了其自我价值和对社会可以做出的价值.稳定每一位失独者就是对社会的稳定起到稳定社会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0页)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从一百万之多的失独家庭的数量来看,稳定失独者对我国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稳定失独者的方法可以通过国家出台政策和法规,使每一位失独者在失去独生子女后都不会因为失去了依靠和希望而感觉到内心不安,通过政策和法规让他们感觉到国家没有抛弃他们,没有因为他们为国家做了贡献而国家不关注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再通过重归社会的方法来回归到正常人的生活.

可以让地方政府兴办老年大学,让失独者和孤独的老人聚集在老年大学里陶冶情操.在学校里按老年人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习,去探究和体验我国的各种文化艺术的深厚,让一些有知识的和读书不多的一起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这里让他们形成相互的教学一体话.

另外,还可以让这些失独者去过来的失独者去参加各种老年活动和各种老年志愿者活动.如让已经过来的失独者参加广场舞,参加老年志愿者活动.让城镇的失独者由政府主导,参加城镇城市绿化行动,让失独者来做城市环保卫生和绿化的的监督人,并有政府给予监督补偿.让失独老年人参加城镇网吧社会管理监督人员,对网吧予以监督评分,最后交给政府做最终处理.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解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7-11/12/content_7054717.htm.

〔2〕柳志艳.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J].学理论,2012(20).

〔3〕段诗云,马搏,刘杨.中国失独家庭生活困境及其化解途径研究[J].青春岁月,2013(5).

〔4〕Bowlby.J. (1969,1982)Allachnienl [M].London:Hogarlh Press.

〔5〕Ku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M]. New York:Macniillan.

〔6〕乔纳森H特纳.人类情感[M].东方出版社.

〔7〕方曙光.断裂、社会支持与社区融合: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8〕黄鹂,蔡弘.失独家庭与失独关怀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9〕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浙江学刊,2007(3).

〔10〕蔡明雄.探尋人類情感的起源-淺談依附理論.

〔11〕陈恩.重建社会支持网:失独群体自组织形成机制探讨---基于上海的两个案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4(11).

〔12〕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亡故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4093)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30-03

猜你喜欢
自我价值价值体现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在舞台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酒店人员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体现研究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别样的生成 别样的精彩
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青年员工激励与组织引导上的应用
企业招聘优秀人才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