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现状调查

2015-03-20 06:58张永刚安徽工业大学体育部安徽马鞍山2430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安徽省高校

张永刚(安徽工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现状调查

张永刚
(安徽工业大学体育部,安徽马鞍山243002)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大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以高校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各种校园体育活动为基本活动方式、以课外体育活动为基本内容的精神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现状调查,找出影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并进行策略分析,最后提出建议.希望能为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

1 前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体系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体育文化是指作为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身体运动及其相关文化,[1]作为体育文化及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它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集教育、运动、健康、娱乐、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高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形式,它产生于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促进高校文化建设水平,而且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既具有普遍性特征,又具有独特性.高校校园体育工作好坏是一所高校对待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程度的体现.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对于师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最广意的教育功能.[3]对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现状做详细的调查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从理论上看,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理论体系研究的完善和补充.从实践上看,通过对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的调查汇总和研究,汲取其成功的经验,为其它某所高校或某地区高校提供借鉴,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原因和解决的思路,为推动安徽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安徽高校校园体育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在安徽省本科院校中随机抽取安徽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淮北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蚌埠学院、滁州学院等10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

2.2研究方法

2.2.1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予以归类整理,运用SPSS统计与分析软件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求获得客观准确的结论.

2.2.2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面谈,电话和网上交流的方式访谈安徽省内多年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以及群体工作的专家,针对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咨询,获得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的可行性及有关问题进行请教,获取了有关资料、信息.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遵循问卷设计要求,设计以安徽省高校校园行为文化现状调查为主题,反映校园行为文化层面问题.问卷设计针对主管体育领导、教师和学生三个主体,并在问卷设计完成之后,请10名有关专家(其中二级教授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体育部主任2名,讲师2名)对问卷设计、内容与结构进行效度检验并对问卷做了信度检测.

3 调查结果和分析

对安徽省十所本科院校的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现状进行调查.

3.1课外锻炼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有40.19%的大学生选择和同学一起锻炼身体,选择自己锻炼的学生达到了39.24%,排在第三位的是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占13.29%,班级组织的活动和俱乐部活动参与的不多,分别是4.85%和2.4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进行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还是自发的无组织的体育活动,班级、社团和俱乐部活动的质量不高,课外锻炼的组织不够完善.

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课外锻炼的主要因素还是场地器械的缺乏,以及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这两个因素分别占到28.90%和28.06%,可见物质和技术方面的支持对于开展课外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另外繁重学习任务同样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没时间为11.8%,还有部分同学表示不知如何锻炼,占25.11%.

3.2体育教学条件与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高校的行政和教辅人员的配备情况比较好,有8所学校有专职人员.由于扩招之后大量高校引进年轻教师,大部分年轻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所以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率有8所院校在40%-50%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30%-40%,这是因为近些年对于职称评定的标准不断提高,很大一部分年轻教师暂时还不具备评定高级职称的资格.师资培养计划中6所院校年有5—15%以上教师参加培训,也有2所学校没有培训计划.这主要原因是每年学校下拨的师资培训基金中划拨给体育的经费太少,使广大体育教师实际上根本无法得到培训.体育经费占学校公用经费的0.5~1%,这只是一个很低的比例,也与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有关.生均室外面积与室内面积10所院校均达到了平均水平.图书资料情况勉强符合体育教学的要求,而高校在多媒体体育教学条件方面明显较差,这说明学校在现代技术条件方面投入较少.体育教师师生比严重不足,只有2所高校是维持在1:150-210的比例上,没有一所高校是在1:120-150的.这说明体育教师工作量很大,相比较其它专业的教师师生比过高.由于国家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逐步重视,有关体质测试方面的仪器设备的投入有所增加,有8所高校有学生体质测试的智能测试器材和测试室,只有2所高校没有专门的体质测试室.从体育教学条件与设施调查的结果上来看,各高校尚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引进师资以解决体育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和提高教师学历和职称;第二,增加教师培训机会有利于更快的更新体育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为大学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很多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此外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料、教学场地及现代教学技术条件建设也很重要.

调查结果发现教学管理上和课外体育上显示情况良好. 有8所院校有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并在课程设计和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效果较好.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有7所院校很好,有9所院校在开课年级和课时方面达到较好的程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理论课开展情况不理想,7所院校开设理论课占总教学时数的2%-7%;较少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还有1所院校根本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开展情况一般,仅有2所学校达到了2次及以上/周,还有8所院校组织不完善,基本上处于学生自行锻炼的状态.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侧重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以及提高体育理论课的课程建设.

3.3工作效果现状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高校体育健康测试工作现状较好.由于教育部有相关的要求,所以所有院校均能及时准确的上报数据,并且抽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10所高校全部达到100%.教学科研成果方面情况较好.10所高校都有省部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或体育科研奖,其中8所高校有国家级科研报告会一、二等奖论文.此外由于各所高校重视教学安全,在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安全措施较为得当,只有2所学校发生了伤害责任.

3.4训练与比赛

学校的运动训练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宣传窗口,同时也是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一支优秀的运动队会调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正常建设.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运动员学习成绩较差,文明程度一般.由于安徽省高校的群体活动和竞赛开展相对较少,很多运动员参加比赛机会也变少,得到锻炼的机会变少,取得的成绩也不能让大家满意,这样会让学生理解为:参加体育竞赛会导致学习成绩和文明程度降低.所以运动员文明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趣,影响校园体育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总体上来看,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安徽省高校校园体育工作开展状况不佳,整体水平不高,发展进程缓慢.集中体现在高校体育设施仍需改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待加强;高校体育管理机制有待规范化;高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急需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待提高.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需要提高认识,做出整体规划,加大投入力度从而达到全面推进.

4.2建议

(1)转变领导观念、加大经费投入;

(2)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和知识更新;(3)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完善体育规章制度建设,加强体育工作管理;

(5)加强体育宣传,以多元化课外体育形式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6-7.

〔2〕王能干,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3(4):39.

〔3〕魏琳洁.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04-02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安徽省高校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