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传统节日景观的复兴与流变——以羌年为例

2015-03-20 12:33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羌族村寨文化遗产

任 萍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一、前言

羌年是羌族传统节日景观的代表,汶川大地震前后,羌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式微到逐渐复兴的过程。对羌年的复兴以及复兴过程中流变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取得的成就,它既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一个缩影,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

“羌年”是羌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羌语叫“日麦吉”或“尔玛吉”。它是涵盖整个羌族地区的大型民间祭祀与社区聚会活动,在节日中人们庆祝丰收,祈神还愿,互祝新年诸事顺利,平安幸福。羌年通常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天。作为一种节日景观,羌年集祭祀、歌舞、文学、服饰、餐饮、娱乐为一体。人们在节日中载歌载舞,将羌族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二、汶川大地震前的羌年概况

羌年习俗曾广泛流行于整个羌族地区,20世纪50年代左右,羌年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禁止,出现了较长时间的空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慢慢恢复。1986年,在国家民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届在京羌族同胞‘羌年’庆祝大会”在中央民族学院举行。l987年11月21日(农历十月初一),四川省民委举行庆祝羌年大会,此后,每年十月初一成为羌族羌年的统一时间。1988年10月,阿坝州人民政府在《关于羌历年放假的通知》中决定羌历新年全州放假两天,羌年被确定为法定节日。自此,羌年得到官方确认和有效保护。1988年—1991年,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县四县联合,先后举办了为期四年的规模盛大的羌年庆典活动。在理县活动期间还召开了羌学研究活动,贵州省羌族同胞首次派代表参加。2006年,修订之后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第七十一条明确规定,羌历新年休假三天,再次肯定了羌年法定节日的地位。紧接着,在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羌年名列其中(民俗类,编号X-3)。

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全球化、城镇化与强大的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羌年仍然处于逐渐衰落的状态。汶川大地震之前,羌族地区能够按照传统方式完整地举行羌年活动的村寨不足20个,加之村寨中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参加祭山活动和集体性庆祝仪式的村民大大减少。即使有个别村寨还有过羌年的习俗,但也仅在一些自然村落中甚至是个别家户中举行,跨越村寨的大型活动非常少见,传统的酬神报恩活动多省略简化,羌年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三、羌年节日景观的复兴

汶川大地震后,羌族聚居区满目疮痍,文化生态和文化空间破坏严重,羌年的保护与传承举步维艰。羌年所依托的文化空间,如神山、祭祀塔、碉楼等祭祀场地受到严重破坏;主持羌年祭祀还愿的多位释比遇难;与羌年相关的法器、服饰、表演用具等严重损毁;大量与羌年相关的珍贵实物、文字资料、图片、音像资料散失[1]。羌年作为羌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它的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级政府、学界、新闻界、社团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羌族群众都积极投身其中,为羌年的复兴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这其中政府部门的积极参与起到了重大的主导作用,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这是羌年复兴的关键因素。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公布,羌年(民俗类,编号X-82)榜上有名。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羌年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羌年被纳入世界遗产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人们对羌年节日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激发人们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2008年11月,“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授牌开始建设,成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此外,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条规都在实践中为羌年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之下,羌年的活动现状及影像资料得以重新调查、制作、保存,一批羌年传承人得到认定。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的委托下,西南民族大学师生对整个羌族地区,包括地震之后的羌族移民社区的羌年状况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调查,完成了《羌年节日志》的撰写工作,同时对汶川县雁门乡羌年实况进行了现场摄录,保存了珍贵的影视资料。四川省文化厅“羌族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的《羌族文化传承人纪实录》记录了46位传承人的基本信息[2](P179-186)。从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每年对羌年代表性传承人实施资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使他们能更好地为羌年的传承服务。除此之外,为了提供羌年传承所需的祭祀场所,地方政府与援建单位、工商企业等组织起来或修缮、或加固、或重建、或捐建诸如祭祀塔、碉楼等羌族建筑景观。在学界,学者们立足于羌年的实际状况,从不同的地域多角度地对羌年进行了剖析探讨,深化了对羌年传承与保护的认识,指出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客观上推动了羌年的复兴。如周巴(2008)提出对羌年的文化内涵、参与者、民间社团、偏远村寨举办羌年的问题进行关注;[3](P116-122)王俊鸿(2012)认为羌历年庆祝活动既体现了羌族移民的身份,同时也是他们的文化生存策略。[4](P16-21)任萍 (2011)肯定了政府参与羌年具体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等。[5](P47-51)

羌年节日景观的真正复兴力量源自普通民众,他们是节日的传承主体,用自己的行动对羌年进行活态保护。羌年节日景观复兴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来自民间社团组织。茂县的民间组织如尔玛文化协会、羌情协会、松坪沟协会、老年协会等在羌年庆祝活动中都积极参与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羌年期间协会会员都会盛装参加巡游和庆典演出。

四、羌年节日景观的流变

羌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也就是对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的保护。但是毕竟羌年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灾后重建以来,传统羌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从2009年至2014年,笔者分别对理县、汶川县、茂县、北川县、邛崃市羌族移民社区的羌年活动进行了田野调查,本文基于上述田野实践对羌年节日景观流变性进行分析。

(一)城镇官方羌年庆典兴盛,村寨社区民间羌年式微

在上述田野调查点,城镇举办的羌年如茂县凤仪镇、北川县永昌镇自不必说,热闹非凡,参与人数成千上万,除了羌族同胞以外,各族群众都踊跃参加。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家媒体都对活动进行了报道,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反观村寨社区官方并未参与的羌年活动,可以明显感知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村民自行组织的羌年活动为例,2010年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白家夺寨羌年节庆时,汶川县政府和村委会并未参与其中。祭祀时间短,祭品少,程序简化,会首以及组织者也发生了变化。2014年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羌年期间,由于村集体经费不足,已经决定不举办羌年。但羌年前一天,木梯村书记得知领导将要到木梯村和羌民一起过羌年,仓促间组织村民准备庆典活动。从上例可以发现,民间自发进行的羌年活动人力、物力、财力都无法保障。村寨中的长者在村民中的号召力逐渐减弱,无力组织,而年轻人外出打工或陪子女读书而“缺位”,通常也不愿误工来组织参与庆祝羌年,节日的“共同狂欢”往往演化为一家一户的简单庆祝。没有官方参与的羌年,“不过”成为了村民的常选项。

(二)羌年庆典文化展演色调浓厚,庄严神圣意味弱化

羌年原本是酬神还愿,祈福保平安的节日,但是政府参与下的羌年活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展演意味,娱乐性渐强,神圣性趋弱。释比是羌年祭祀活动的组织者,由他在过节时主持对山神、天神、祖先和牛王神的祭祀,同时主持全村寨和各家各户年内还愿,在羌年前,释比还需要忌嘴净身,用柏树枝熏住房和身体。传统的祭祀和仪轨具有神圣的内涵,体现出羌民与天神的对话。但从组织形式上看,现在除居民组织的羌年外,羌年庆典的组织者由过去的会首、释比,转变为由各级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民间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甚至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节日场所是广场与舞台的结合,舞台上有主席与嘉宾席,四周彩旗飘飘,气球高悬,下面系挂各色横幅、羊头图案、宣传标语甚至各式广告,并运用现代灯光、音响设备、录音录像技术渲染节日气氛,按照节目单依次进行歌舞文艺表演。特别是在城镇举办的羌年,有预演,有彩排,释比也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在助手的帮助下,在媒体记者的闪光灯下为台下众多游客和观众表演祭天还愿,呈现一种戏剧性的舞台效果。羌年庄严神圣的一面在不断弱化。

(三)羌年节日内容趋于碎片化、符号化

羌年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内涵自成体系,虽然传统的羌年各地略有差异,但大体程序为准备、上山封山、立杉树杆、抖羊子、还愿、聚餐、议话、歌舞娱乐等。在城镇举办的羌年,往往将节日的内容进行分割筛选,挑选部分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强的片断来进行展示,其余的内容或简化或省略,使羌年的节日内容趋于碎片化和符号化。释比唱经、白石、白羊、玉米、羊皮鼓、法器、民族服装、羌歌羌舞作为一种显眼的文化符号在表演空间中轮番呈现。除此之外,羌年节日期间还有大量的羌族文化符号被“借用”,这使得羌年成为一个集中展示羌族文化的舞台,尽管有些符号出现的时空是有严格限制的。2012年北川县青片乡羌年活动时参加巡演中的白什马灯、坝底社火等,通常是在正月期间进行表演,但是由于这些遗产易于凝视观看,同样作为羌族文化符号出现在羌年庆典中。

(四)羌年成为促进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族节日庆典天然地与旅游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羌年作为羌族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集祭祀、歌舞、文学、服饰、餐饮、娱乐为一体,对旅游者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政府往往将羌年视为促进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加以重视。无论是在繁华的城镇或是偏僻的乡村,村民都将羌年视为吸引游客前来的旅游资源。2009年笔者在蒲溪进行调研时,当地村民盼望着羌年的举办能够为这个偏僻的山村带来游客,希望通过展示羌族传统文化来招商引资,达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从而促进村寨的发展;2010年桃坪羌寨的羌年庆祝仪式,同样也是在理县政府为扩大桃坪的知名度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举行的。

(五)节日内涵的压缩化与节日外延的丰富化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羌年节日景观文化展演的意味越发深厚,其内容往往被分割挑选,造成节日内涵的不断压缩,羌年中需要释比长时间念诵的经文,在舞台上仅需二三十分钟,插旗、立杉杆、请神、敬神、抖羊子、还愿、献祭、祈福的内容都相对缩减,而与此相反的则是节日外延的丰富化。特别是城镇举办的羌年,往往都加入了重建感恩、经贸交流、学术研讨等内容。2012年茂县羌年庆典,主题是“感恩、铭记、奋进”,并围绕羌年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羌风逸韵”摄影书画展、群众莎朗比赛、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展示、羌餐厨艺大赛等等,羌年的外延愈加丰富。

五、结语

汶川大地震固然对羌年的传承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但是从某种程度,也可以说为羌年的复兴提供了一个契机。在灾后重建进程中,保护羌族传统文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羌年的举办成为灾后精神家园建设、羌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象征,也成为族群认同的标志。因此汶川、理县、茂县、北川等县的县城、城镇和羌族村寨分别举办了规模不等的羌年活动。羌年的复兴是一个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动的过程,政府是否参与,参与程度的深与浅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虽然羌年的文化语境发生了改变,羌年的发展呈现出相应的流变性,但羌年的核心精神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迁,仍然存在基本的一致性。不过,毕竟羌年节日庆典根植于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只有在特定的时空下才有其意义,脱离了节庆活动的特定时空,羌年更多的是表演和展示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羌年的保护,任重而道远。

[1]翟 群.羌年、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何入选联合国“急需”保护非遗名录[N].中国文化报,2009-11-06.

[2]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编著.羌族文化传承人纪实录[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周 巴.浅谈羌年的保护抢救和传承发展[A].情系尔玛——首届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灾后重建研讨会文集[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116-122.

[4]王俊鸿.文化展演视角下少数民族移民节日文化变迁研究——以汶川地震异地安置羌族搬迁前后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3):16-21.

[5]任 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的政府参与——以震后的羌年实践为例[J].民族学刊,2011,(6):47-51.

猜你喜欢
羌族村寨文化遗产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无蚊村寨丁屋岭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活态文化
村寨——海坪彝寨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