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民歌艺术特征研究

2015-03-20 12:33徐福梅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民歌

徐福梅 夏 郁

(1.江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2.南昌航空大学 音乐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

凉山彝族民歌的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演唱、旋律以及民歌的表现形式上,全面展现了彝族声乐润腔美的艺术特点。四川凉山彝族民歌歌词内容较为广泛,词和词间的短音有序对应,做到了强弱有序穿插,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间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感,部分与整体间实现了协调搭配,完美表达了歌曲的主题,“川腔蜀韵”是对凉山彝族民歌最好的总结。[1]

一、四川凉山彝族民歌概况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历史悠久,从诞生之日起就赢得了彝族百姓的广泛认可,实现了好的传承与发展,为推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凉山彝族民歌呈现出古朴的特点,花样也富于变化,在进行演唱时,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而需要考虑所演唱民歌的内容、以及歌曲受条件与环境的限制。例如,在凉山彝族房屋前后、彝族山寨周围等地是不能演唱山歌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彝族人眼中,居住地是神圣之地,如果在此演唱山歌,是对山寨的不尊重,会遭厄运。有时候,父母与儿女也不能在一起演绎爱情歌曲,喜庆的日子不能演唱悲伤的歌曲,反之,悲伤的日子也不能演唱快乐的歌曲。凉山彝族民歌不需要伴舞、乐器伴奏,只是进行演唱,这样就难免会给人枯燥之感。民歌的歌词很有特点,实现音乐和文学的有机结合,有的歌词还直接引用长诗,使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歌词结构按照时空等顺序来进行统一安排,曲调变化不大,通过歌词的反复变化,来表达演唱者内心的微妙变化,展露演唱者的心情。曲调上也更强调抒情性、旋律较为流畅。[2]

凉山彝族民族在演唱方面民族特色较为浓郁,和这一地区的环境、民俗、文化传统、语言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声能产生悠扬的回音,也被称为“山间歌声”。彝族民歌能在不同场景下,演唱劳动歌、婚礼歌、丧事歌等,在歌曲的旋律以及表达方式上,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二、四川凉山彝族民歌艺术价值

(一)推动彝族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

凉山彝族民歌记录了彝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有婚丧嫁娶、风俗礼仪、宗教祭祀等多个方面内容。特别是凉山彝族中的老歌手,通过演唱一些叙事性歌曲,将彝族的历史、礼仪、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可以这样认为,凉山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载体,[3]记录了丰富多元的彝族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同时,彝族民歌也实现了与社会的与时俱进,加快了彝族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历程。随着时代发展,彝族民歌中原本的与时代不相符的陈旧性内容被一一淘汰,创作了大量和彝族人民生活相关的一些音乐曲调,并以原来的曲子为基础,配上新词来进行演唱。比如《十朵莲花》是彝族人民在面对新时代出现的新鲜事物进行讴歌,这类新配词歌曲,不仅一直保持了彝族民歌的原有风貌,还赋予时代特色,在内容方面更为丰富,形象更为生动。

(二)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时下流行音乐的大力积极推进,商业性的音乐文化赢得了年轻一代的广泛关注,再加上市场炒作、商业运作,不能很好展现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精深的音乐文化。凉山彝族民歌属于原生态民族音乐,活力更强,展现了音乐文化的神韵,展现了彝族群众的音乐智慧,体现了彝族百姓的精神面貌。[4]凉山彝族民歌自然淳朴的艺术风貌、重要的文化价值,体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三)有利于提升对民歌审美艺术价值的认知水平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的瑰宝。在当下,国内外流行音乐对民歌产生夹击之势,有些年轻人对民族音乐渐渐失去兴趣,审美艺术价值受到冷落。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个性、审美品质让人们再次感受到熟悉与亲切,这让人们在依托审美高度和审美经验基础上,切身感受到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5]凉山彝族民歌的创新性发展,让人们认清民歌所蕴含的生命力,对民歌有更深刻的认识,由衷认可民族的音乐文化,提升对民族音乐的信心。

三、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特征

(一)民歌内容与题材,受条件与环境的制约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因其内容、题材的不同,规定在不同条件、环境中演唱。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父母不能与子女、姐妹一起演唱爱情歌。四川凉山彝族民歌中带有爱情色彩的,父母、姐妹或子女是不能一起来演唱的。二是居住地不能演唱民歌。因为彝族群众认为房屋、山寨等场所,被认为是神圣、应获得尊重之地。如果在居住地唱民歌,会被认为是不严肃,并且这一行为有可能导致不幸事情的发生。另外,还要根据节日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民歌。三是特定歌曲必须只能由男、女一方来演唱。[6]四川凉山彝族民歌规定,酒歌、婚礼歌只能是由男人来演唱,因为这是将新娘送到新郎家所唱的歌。而劝嫁歌则只能在新娘家由女方演唱,通过优美的歌声来表达对亲人恋恋不舍的情怀。

(二)音乐结构特点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在音乐结构方面,大部分是一句式或者是两句式,并且在每一句中间按照歌词内容采用拖腔的方式来润腔,不会使用转调。凉山彝族百姓大多擅长民歌,使用嘹亮高亢的声音传得远、穿透力强,让民歌更富于彝族风貌。另外,注重音色间的统一和谐。四川凉山彝族民歌中两人以上的合唱,音色较为和谐,突出对唱,展现出较高的审美品位。彝族山寨内的音色明亮的演唱者,往往受到彝族群众的爱戴与认可。再次,实现声音、歌词与旋律的和谐统一。四川凉山彝族民歌歌词一般是展现了成套的故事,比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有时候即景编写的民歌也不少。当彝族群众在聆听山歌时,特别喜欢从远处传来的朦胧类歌声,那种时隐时现的声音,被认为是因距离让声音更动听。最后,彝族民歌在演唱过程中,强调运气自如,科学发声。在四川凉山彝族民歌中,成套的民歌需要演唱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才能唱完,假如发声、换气要领不掌握的话,就很难取得好的演唱效果。这时,需要演唱者放松下颚,放低喉头,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显得松弛,不容易出现声音嘶哑。演唱过程中,注意嘴开口适度,吐字清晰,把握好换气点,有利于集中声音。

(三)民歌的旋律与节奏,存在一定差异

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因地理位置、人文风俗、文化的差异,地区发展存在一定不平衡性,这导致凉山彝族民歌在保持共性的前提下,在风格特色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凉山彝族地区同一类型的民歌在音调、歌词大意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因此,凉山彝族民歌节奏鲜明、音域广,旋律的变化差异大,结构整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比如,以凉山彝族地区雷波、越西为例,雷波地区彝族民歌曲调变化不大,音调在跳进中保持平稳,音域相对来讲不宽,歌词字数多,腔少,特别强调在文字的说唱性上,呈现出浓郁的吟咏风格,注重以声带情;而越西地区的彝族民歌则旋律感强,节奏平稳,结构规整,注重声音的柔和优美。也就是说,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在演唱、旋律以及歌词等多个方面,音乐特点彼此间存在一定差异。

与此同时,在节奏、旋律等方面,凉山彝族民歌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彝族民歌中的一些古歌词注重神话、古长诗等,音乐旋律感不强,突出歌词的内容;而山歌节奏则较为自由,音域窄,调子起伏大;婚礼歌节拍一般是四三、四二交替展开,旋律优美;生活歌节奏感强,音乐比较欢快。旋律结构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五声音阶比较常见,民歌内的“7”或其他变音作为经过音出现;二是旋律的跳进现象较为明显;三是装饰音、滑音和颤音等较多。在凉山彝族中的有些民歌,跳进往往是连续性出现,在最高音上采用拖腔技巧,经过几次环绕后,再慢慢回到主音。[7]

(四)民歌演唱不需要伴奏乐器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中一般不使用伴奏乐器,合唱的形式也较为少见。在彝族演唱的酒歌中,只有脚、身子一起做动作,一手端酒、另一只手披毡,进行演唱。因为凉山彝族民歌中有较多的拖腔,演唱较为自由。另外,在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内并未出现合唱,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凉山彝族地区地理环境交通不方便,再加上各类复杂的社会性因素,难以组织规模大的合唱。二是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使用的合唱形式,是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而该形式往往用在丧事方面。如果是齐声高歌,就是对天神的不敬与反抗,因此,不能进行随意合唱。三是民歌本身歌词、旋律的束缚。歌词上,民歌中的生活歌、劳动歌与山歌的歌词,并未协调一致。采用即景生情的方式来演绎内心情感,难以使用合唱的形式去演绎。[8]四是从音乐方面来讲,凉山彝族民歌往往进行自由舒展,节奏感不强,也不适合进行歌唱。

(五)民歌歌词的音乐性与文学有序结合

四川凉山彝族歌词虽然一样,但是通过演唱者的歌咏,能体现出不同的风貌。勤劳善良的四川凉山彝族群众善于采用娴熟的演绎技巧来传达感情。甚至,为了情感表达的需要,可以随心演绎歌曲,颠倒后的歌曲情绪发生了变化,从这里可以发现,凉山彝族民歌呈现出多变性,这是音乐辩证法的展现。

凉山彝族民歌在创作过程中,和一般歌曲创作存在差异,其可变性不仅表现在情绪方面,就是在演绎曲调的时候,也会出现“跑调”的情况,这一现象在时下的歌曲中是不被允许的。不同的歌手在演绎同样一首歌曲时,难免会存在一定差异,不会出现完全一样的情况。同样一位歌手在连续演绎同一支歌曲时,也存在细微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曲调一般是存在相应差异的,在今后的流传中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凉山地区彝族的经典曲目,曲调的变化性不大,基本维持原貌,比如《十想调》、《五更阳雀调》等。因为曲调变化非常大,其产生的变体尾音一致。[9]这充分说明,演绎不同的民歌随意性往往受到调式、乐曲规律性等方面的制约。在彝族凉山地区民歌,也融入了一些音乐元素,比如《心焦焦来辣焦焦》的正词部分采用是汉族七言四句方整型曲子。在新增加一些小节上,配上一些垛句、衬词,进一步将曲式部分扩大。展现了广大彝族群众的审美倾向,适当增加了强弱态势、起伏的拖腔,进一步突出了旋律的延展性,音域进一步扩大,体现重要的彝族味。歌词开始采用“哎”声音从弱渐渐加强,之后再慢慢减弱。正词部分使用强拍音进行巧妙处理,之后停止,以期达到好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从弱慢慢开始,进一步增强情绪色彩。垛句对谁唱就会冲谁呼喊,这对唱词的巧妙使用,能进一步感染读者。然后,两拍慢慢休止,这是为了激发更大的情感,接着使用高八度进行处理,最后将感情升华,深化歌曲主题。

一般情况下,凉山彝族民歌采用节奏鲜明的主题来抒发感情。使用四二拍节奏的小节内,次拍处内有响亮尾音,这样音乐的强弱顺序自然颠倒。音高之间的关系也能实现高低搭配,配词长短可变,小节数目也实现增减。在变化的节奏内实现稳定,这是彝族人民开创的新歌曲样式。经过相关的资料显示,彝族地区的民歌数量不多,词比曲多,这也说明民间重视作词,不注重作曲。因此,凉山彝族民歌中出现的一曲多词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样,民歌演唱人员只要掌握一首曲调,往往能演绎近百种歌词。

(六)歌词结构与主题实现紧密结合

歌词是由段落、句子和词等组成的,而句式是形成歌曲整体结构的单位。一般的词和词间的长音、短音的密切对应,做到了强弱的有序穿插;句子、段落间在层次感较为明显;部分与整体间实现密切配合,成为围绕主题的重要方式。彝族民歌中完整歌词,一般采用七言四句式,对于超出四句的歌一般是多节歌词,根据倍数实现成倍增加,多数是一段式结构,特别是长短句较多。[10]凉山彝族民歌的歌词结构与主题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空间顺序来安排歌词结构。歌词重视写实,形象逼真,歌词创作注重写意。比如彝族凉山民歌《小妹》,是采用空间顺序编排歌曲。歌曲描绘彝族青年男女为爱私奔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在活动中不断变换空间环境,展现了彝族群众对爱情的追求。男女私奔过程中,空间位置转化快,最后两人到一起的圆满结局。二是,歌词以时空为序。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形象塑造,情感表达是根据时间顺序来进行的,贯穿在整支曲子中。比如,《骂五更》体现的是女子出嫁时的反抗与痛苦,主题鲜明,层次鲜明。三是,歌词结构采用特定的数字来安排。凉山彝族歌曲采用数字安排的差异在于,彝族歌词使用固定虚数来编排歌词结构,汉族歌词采用固定实数来排序,在歌词结构上的差异,展现了不同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这些差异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汉族歌曲使用数字来编排数字结构,根据顺序来安排,突出主题。比如《十把扇子》一共10个歌段,根据顺序来进行排列。这些歌词片段本身就可以通过数字来展现歌曲进程。但是彝族歌曲歌词,使用单一数字进行表示,这一固定数字在位置变化方面比较多。

总之,四川凉山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载体,记录了彝族的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少数民族歌曲的奇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模式,在彝族文化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凉山彝族民歌的形式变化多元,凉山彝族民族在演唱方面民族特色较为浓郁,和这一地区的环境、民俗、文化传统、语言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声能产生悠扬的回音,也被称为“山间歌声”。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不仅推动彝族音乐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利于提升对民歌审美艺术价值的认知水平,更展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是民歌内容与题材,受条件与环境的制约;同时民歌的旋律与节奏,存在一定差异性;音乐结构特点丰富多变,并且在民歌演唱不需要伴奏乐器。另外,民歌歌词的音乐性与文学有序结合,而歌词结构与主题实现紧密结合,因此,研究凉山彝族民族的艺术特征,对提升凉山彝族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王 瑞.凉山彝族民歌的表现形式及调式特征[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2):121~124.

[2]陈 练.四川小凉山彝族民歌音乐形态研究[J].民族音乐,2011,(2):46~50.

[3]尹湘云,殷 雄.滇西彝族民歌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初探[J].黄河之声,2013,(9):28~29.

[4]张 莉,孙国英.四川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J]. 中国音乐,2013,(4):159~161.

[5]王 瑞.地方民歌中的主客体关系解读——以四川彝族民歌为例[J].四川戏剧,2013,(7):142~144.

[6]陈建林,谭 勇.论凉山彝族民歌色彩区域划分[J]. 四川戏剧,2013,(6):122~124.

[7]陈 波.凉山彝族歌舞音乐“朵乐荷”研究[J].文艺争鸣,2010,(24):120~122.

[8]张 莉.四川彝族民歌的唱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45~48.

[9]陈 练.四川峨边彝族民歌调查报告[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135~138.

[10]冯 坚.小凉山彝族民歌及演唱审美情趣浅谈[J]. 民族音乐,2013,(1):39~40.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民歌
凉山“6·26”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
彝族海菜腔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