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文学年谱(续完)

2015-03-20 06:59张春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陈奂生钟山散文



高晓声文学年谱(续完)

张春红

(宿迁学院教师教育系,江苏宿迁223800(上接2015年第3期)

1993年,65岁

1月,在南京华江饭店,高晓声参加了《钟山》杂志社举办的1993年新春座谈会,同会作家还有艾煊、顾尔镡、张弦、朱苏进、苏童等。

4月,短篇小说集《新娘没有来》由华艺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国当代作家新作大系》丛书,包括《机缘》《沟沟》《新娘没有来》《美国经验》《老清阿叔》《巨灵大人》《火和烟》《村子里的风情》《天意》《小岛春节》《幸运儿》《烟鬼》《钱结》《忧愁》《外国话》《稀奇》《走神》《灾难古龙镇》《触雷》共19篇小说。“《新娘没有来》是讽喻性、寓言性小说,故事取自生活。丹阳火车站有那么一个人,每到那趟车到站,他总拿着扁担去接车,是一个痴子。还有是一个知青,原能推荐上大学,自己也已经知道,最后却被人换掉。怎么对他说呢?就说你学雷锋还学得不够,结果此人总拿着条扁担,站在三叉路口帮别人挑东西。我借此说‘共产主义’的‘新娘’等不到,知识分子被愚弄了。”①这类小说与高晓声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飞磨》《绳子》《山中》等作品显然是一脉相承的,是高晓声对于文坛流行的现代派思潮的回应。

8月,散文《瞎子阿炳一百岁》发表,后选入《朝花作品精粹1956—1996》(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6年,第786—788页)。高晓声显然“是以‘受过苦难的人’的心情来体味‘受过苦难的人’的成功的。他十分钦佩阿炳‘昂首面对苦难’的大勇气——用一首美丽的乐曲来诉说心中的苦难、忏悔和期盼”,“他确信造成阿炳悲剧命运的不是他本人,而是恶劣的社会环境”②。

该年,高晓声发表了小说《老天爷生的一个蛋》(《广州文艺》第8期)、《太平无事》(《福建文学》第9期);散文《家乡鱼水情》(《收获》第3期,后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杂文《鲤鱼的命运》(《杂文选刊》第3期)、《左右为难》(《杂文选刊》第5期)、《读方纲的小说》(《民族文学》第2期)、《土结疙瘩》(《大时代文学》第5期)、《中国媳妇的美国家园》(《莫愁》第6期)等。

1994年,66岁

1月,在《上海戏剧》上发表《戏剧之本在于文学——关于戏剧的通信》。该文写于1993年11月4日夜。文中,高晓声认为戏剧的成功必须靠文学功底,“因为戏剧和文学都是为了写人和人的命运……写小说的人,如果去写写戏,同样能更加明白怎样写活人物”③。写人,写人的性格和命运,一直是高晓声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恪守的信条。

2月,在《山西文学》第2期发表《探望大姐》。同月,在《钟山》第1期发表《为自己的小说选集作序》。

3月,随笔《〈三言精华〉选评简记》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第3期。此前,漓江出版社邀请一些著名小说家评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第一批问世的就有王蒙评点《红楼梦》,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高晓声评点《三言精华》。不久,高晓声又撰写了《〈三言精华〉选评随感》,入选2006年出版的《朝花》50年精选集。高晓声评点的内容并不局限在文学创作方面的见解,而是将笔锋直指世道人心。他说:“《三言二拍》之类也可以改写,电视片敢改写,小说怎么不行?”④足见其大胆创新的文学探索精神。

5月,小说《寂寞》发表在《广州文艺》第5期。此时,20世纪80年代文坛兴起的“高晓声热”早已不再,多病的身躯,多舛的命运,多变的情感,高晓声自己也正孤独、寂寞而又无奈地品味着生命的“馈赠”。

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高晓声》,收其24篇小说,如《解约》《钱包》《觅》等;8篇散文,如《无字碑》《摆渡》《鱼趣》等。书后附有作者主要作品目录。

该年,高晓声还发表散文《高速滋味》(《驾驶园》第1期)、《那边半本戏》(《随笔》第3期)、《爱飞的赖教授》(《莫愁》第11期)、《吃苦不是教育》(《广东工商报》9月12日)等。

1995年,67岁

2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高晓声杂文集《钱往哪儿跑》(第一版),第二版《钱往哪儿跑》1998年10月出版。

5月6日—28日,高晓声参加华东旅游报社与无锡太湖影视城旅游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的“太湖旅游区九五年华东笔会”,同会人员有林斤澜、舒婷、陈村、周峰、钱中文、郑秉谦等。

6月,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了《高晓声幽默作品自选集》,包括其小说和散文作品。

该年,高晓声发表了《孵出来的戏好——读张宇清剧作选》(《上海戏剧》第1期)、《我的家园》(《作家杂志》第1期)、《我的特殊保健法》(《祝您健康》第2期)、《骗术》(《青年博览》第4期)、《家乡鱼水情(续篇)》(《钟山》第4期)、《消暑说瓜》(《雨花》第5期)、《春意》(《散文》第5期)、《大浮》(《人民日报》,1995年5月16日)、《凉快活动》(《驾驶园》第7期)等作品。

1996年,68岁

1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高晓声散文自选集《寻觅清白》。写故乡,忆童年,高晓声一方面“以痛悼的心绪进入‘大自然’的审视,以惆怅的思情进入岁月的回味,以探究的姿态进入现实的拷问……呈现属于一个时代的思考,昭示一个需要思考的时代”;另一方面又“运动他充盈天真并天趣的语言,写气图貌而属采附声,综述性灵而敷写器象,驾轻就熟地完成着对于情感情绪情致乃至知性理性悟性独到的发见和独特的传达”⑤。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则更直白:“《寻觅清白》书名就可能有刺激性,戳眼睛,所以我在序言里扯开去,有意搞一点模糊,突出自然环境问题。其实我讲‘一路挥霍’,子孙后代还余什么?没有绿色,没有鸟鸣,没有花香,没有清水,没有新鲜空气,剩下了机器和机器人。”⑥这是任何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应有的忧患意识和担当情怀。

4月,应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的邀请,与陆文夫等8人赴台湾参加学术讨论会,并在台湾岛的北部兜了一个圈,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馆展览室和张大千的旧居摩崖精舍。研讨会上,高晓声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虽然“几乎没有人能完全听懂我的常州方言,但是有人却说:‘看了他讲话的兴奋样子,就相信他说的全是实在的。’”⑦。高晓声到哪里都是靠情绪征服听众,而他的小说也是依靠真情实意打动读者。

该年,高晓声发表的作品还有:短篇小说《痛》(《钟山》第1期,《新华文摘》第4期转载)等;散文《序言二则》(《雨花》第3期)、《少数麻痹症》(《文学世界》第1期)、《针尖尖、顶尖尖》(《太湖》第3期)、《年少不知愁滋味》(《东方文化》第1期)、《灵璧觅石记》(《东方文化》第5期)、《作家的工具》(《金沙江文艺》第5期)、《从套马索谈开去》(《上海小说》第6期)、《独身女人大逃亡》(《女报》第8期)、《纪念鲁迅所想起的》(《文艺报》12月20日)等。

1997年,69岁

这一年,高晓声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火火火》(《钟山》第1期)、《这里有黄金》(《钟山》第4期)、《绳子》(《漓江》第4期)等;散文《江心洲——一个童话》(《人民日报》12月17日)、《家园随笔》(《理论与创作》第1期,该刊现名为《创作与评论》)等。

在小说《这里有黄金》的文后,高晓声附上创作谈《写少了》。他说:“这几年小说写得少了,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年纪渐大,已像陈旧的房子一样,要在它上面多花工夫整修,才能继续使用,东一榔头西一凿,敲敲打打,一天就过去了半天,所以时间实在不及年轻时经用了。二是对写作这种职业,干久了也产生厌倦情绪。”⑧

与散文《家园随笔》一起同在《理论与创作》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还有李盛昌的《文坛“农夫”——高晓声印象》和夏子的《来自泥土社会的最后风景——关于陈奂生现实生相的一种文化解析》。高晓声曾在农村“窝”了40年,故被文友戏称为“老农”。夏子的文章则认为:“主体自觉性的消解迷失及其与现实冲突的实际形态之一,就是某种绝对责任观的桎梏,比如礼俗社会的家庭中心意识、孝悌与忠君事主观念等,它使个性泯灭或扭曲,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⑨陈奂生正是这样的悲剧人物,其可悲之处“在于他始终‘抓拿不住自己’,始终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从来没有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一次次面对着时代机遇,却又一次次地隐没在各种责任中,终于未能真正寻回自己的主体意识”。

1998年,70岁

8月26日,根据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改编的8集电视连续剧《农民陈奂生》在溧阳开机。该剧由江苏电视台和常州电视台联合摄制,导演徐平欧,编剧石花雨。剧本前后修改4稿,前两稿为12集,后来考虑到让剧情更为集中、精练,又改成了8集。高晓声此前对电影《陈奂生上城》不太满意,所以这次的电视剧改编他每稿必看,逐字推敲,“对此剧倾注了许多心血,几乎每一稿上都有他的亲笔批注,包括我(石花雨)为该剧写的四首歌词,他也都提笔作了修改”⑩。“特别是对陈奂生的语言,多有精彩的润色。所改之处,让人感到他对农民的熟悉和了解,真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电视剧富含江南水乡特有的人情世故、民俗风情,是一部带有“泥土味哲学”意蕴的作品。

该年,高晓声发表了短篇小说《惊魂》(《钟山》第6期);散文《江心洲——一个当代的童话》(《钟山》第2期)、《槟榔芋》(《文化月刊》第8期)等。

1999年,71岁

1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高晓声小说选》。

3月,文学评论《转瞬又将二十年》发表在《文学自由谈》第3期。

4月,在《随笔》第4期发表《砍了人脸树》。

4月中旬,高晓声从海口返回南京。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高晓声经常从城市中“逃亡”。他的肺功能一直不健全,后来又患上严重的支气管炎,劫后余生的肺逐渐纤维化,他像候鸟一样经常到南方过冬。1998年12月初,高晓声就在海口老友薛尔康的大龙别墅休养,一直到1999年4月。其间,写下了一叠手稿,有《正欲洗手上岸时》(后刊于《人民文学》第6期)、《雪夜赌冻》(后刊于《故事会》第8期)等。2003年9月5日,根据《雪夜赌冻》改编的现代室内语言歌剧《赌命》在日内瓦杜维耶剧院隆重上演,该剧由华裔作曲家温德青作曲,指挥张国勇,主唱迟黎明等,剧作吸收了中国器乐、说唱、戏曲等传统音乐元素,在第九届莫扎特音乐节上获得巨大成功。

5月,作家出版社出版《高晓声散文自选集》,收61篇散文,另有《摆渡》代序,《船艄梦》代后记。这些散文,有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如《走向世界第一步》《从小捉鱼放牛始》《家贫读书难》等;有写家乡的水产、风物,如《喧闹的沟梢》《黑鱼篇》《甲鱼精》《虾》等;有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如《再说面对垃圾》《莫爱污染》《关于重新安排山河》等;还有一些是人生的感悟,如《朋友种种》《烟囱世界》《壶边天下》等。作家常常涉笔成趣,让人读后意趣盎然。该书也是高晓声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

5月下旬,高晓声到无锡太湖边的杨湾疗养院疗养。高晓声从海口回南京途中,在湛江待了3天,在簾江待了3天,在广州待了2天,再在杭州待了7天,半月后才到南京。5月上旬,南京污染严重的空气(这场“怪雾”中央电视台也作了报导)影响到了高晓声的健康,医生诊断他“中了空气中的毒点”,劝他尽快离开城市。

6月,散文《家园》发表在《中国作家》第6期。

6月9日夜里,高晓声病情恶化,进入昏迷状态,被送至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高晓声的前妻是无锡人,病中的高晓声大概预感到自己生命即将枯竭,所以固执地坚持到无锡去治疗。

7月6日晨6时30分,高晓声因患肺性脑病,导致全身衰竭,在无锡逝世,享年71岁。江苏省作家协会由陆文夫主持,为高晓声开了追悼会,并安葬在南京。2005年5月,高晓声的骨灰由南京迁到武进新安的朝阳公墓,与他父亲合葬在了一起。墓地“设计庄重大气,别有特色。墓墙右侧是芦蒿叶造型;中间上侧的一块汉白玉石上,是高晓声头像的浮雕。一组隐影的农舍,映衬着一张他憨态可掬的脸,令人感到分外亲切。左侧的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的是他的手迹:‘我敬佩农民的长处,也痛感他们的弱点’”。

对于高晓声其人其文,评论家黄毓璜的总结非常中肯:“高晓声不是一个严谨于结构、满足于出示‘场景’的作家,他叙事上的随机性,他的意到笔从的散漫铺陈,正是一种过多的心理郁结需要不断寻求释放的表征。他不是一个热衷教谕的作家,不是一个激情的现实批判者,在其对现实的认同中,分明有着对现实的抵抗,在其无奈的顺应中,分明有着凛然的对视。乖张的世情以及荒怪的心理,一旦进入其描述,常常巧发其中时代与人生的症结。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晓声是一个坚执于自我感受方式的、主观抒情性很强的作家。对于在客观实然性上封杀自我的作家来说,他是‘张扬’的;对于倾泻激情的作家来说,他又是‘节制’的。他就是在这张扬与节制中协调出了自身。其作品算不得黄钟大吕,其所以能赢得读众,不只是因了艺术的独特性,更因其思想、情绪的独步、独到,启迪并接通了最为广泛的普通人共同的思索和共在的心声。”这就是作家高晓声。

高晓声去世后,他的挚友、著名作家陆文夫抱病整理了《高晓声文集》,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散文、戏剧4卷,于200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注释:

①⑥冯士彦:《高晓声的肺腑之言》,《翠苑》,2012年第3期,第54-57页。

②沈扬:《写了农村写“阿炳”的高晓声》,《青岛文学》,2008年第6期,第38-39页。

③高晓声:《戏剧之本在于文学——关于戏剧的通信》,《上海戏剧》,1994年第1期,第42页。

④转引自李盛昌:《文坛“农夫”——高晓声印象》,《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1期,第53页。

⑤黄毓璜:《〈寻觅清白〉书后》,《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1期,第99-101页。

⑦高晓声:《台湾行》,收入金坚范主编:《阿里山的思念》,华文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⑧高晓声:《写少了》,《钟山》,1997年第4期,第113页。

⑨夏子:《来自泥土社会的最后风景——关于陈奂生现实生相的一种文化解析》,《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1期,第54-58页。

⑩石花雨:《同泥土结缘跟高老学艺——就电视剧〈农民陈奂生〉答友人问》,《江苏政协》,1998年第11期,第32-33页。

责任编辑:庄亚华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2013年科研基金项目(2013KY48)

作者简介:张春红(1969—),女,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4-03-11

猜你喜欢
陈奂生钟山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金钟山秋色
从文学到舞台,陈奂生人物形象的转变
——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雪生动在钟山的背面
钟灵毓秀小钟山
心理有特点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