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生活世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转化

2015-03-20 15:59贺丽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世界政治

贺丽娜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辽宁盘锦124000)

生活世界是人的生成与世界的关系体,是鲜活而富于生命意义的。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则说“生活即教育”。由此可知,无论开展何种教育,须臾不能离开生活世界,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知性与德性相叠加的教育形态。在21世纪人类思想由“理性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向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不仅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内在表达,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注脚。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疏离生活世界

习近平同志强调:“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1]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势必离不开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也就是“生活世界”。但是,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制度化、学科化甚至政治化之后,理性世界开始超越生活世界,学术话语代替生活话语,以至于与生活世界日渐疏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化与条块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既包括道德、政治、文化、经济等,也包括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的学科化、知识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科为载体,正是其疏离生活世界的重要原因。此种以知识和理论为基础的理性化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现实生活。更有甚者,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片面灌输,轻视基于生活层面的道德实践,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势必导致大学生言行不一、知行脱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脱离鲜活的生活世界而只有虚幻的空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政治化和工具化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两大指向,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进入现代以来,科学主义的兴起与人文主义的式微导致“人的工具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显示出人类越来越背离其生活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人对集体、国家的一种政治服从,其培养目标也是将人变成符合国家道德规范、政治要求的“政治人”[2]。这是与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和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目标相符合的。但是,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政治化目标,忽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需要,势必导致过高的政治目标与现实生活不相吻合,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和格式化

在当前多元化和网络化的社会场域下,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不仅弱化了学生参与的动力,更是导致课堂低效的重要推因。在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班教学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动辄上百人的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要开展互动式教学,显然是有心难为。即使有所谓的讨论课,也仅仅是几位代表的发言,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3]此种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存在感,客观上造成了师生之间“自娱自乐”的状况。更为严重的是,教学内容的格式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难以匹配,阻隔了师生之间良性关系的发展,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境、固化于文”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对接:现实生活世界

在信息化、网络化新媒体环境下,在“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现必须解答如何对接生活世界的问题,这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现实选择。

1.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有学者认为“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包括人们的一切实际生活(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的世界,是被经验着的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4]由此可见,生活世界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息息相关的世界,不是海市蜃楼抑或空中楼阁;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并在不断地生活变迁的过程中发生嬗变,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性与文化性的,而无论政治与文化都与现实生活发生着紧密的、广泛的联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世界。

2.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活世界的内涵主要包括个体生活意义的探寻、价值情感的体悟、理性尊重的实现以及平等交往的达成等等,这些内容都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无关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个体生活世界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政治人”假设,而给予个体精神力量以使个体积极向上地生活同样是其重要的向度。在此过程中,重视大学生作为一个现实性的存在,并关注其现实的生活状态,才能更贴近大学生本身,并建构大学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3.是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体现,更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对接生活世界意味着关注个体的精神生活,并在注入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与互动。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一化灌输、理论化教条、条块化知识、工具化教育,而是本身具有鲜活的生活意义,注重学生实际生活体验,融入到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5]。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就是主张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对接、相呼应、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解答大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困惑和问题,关照大学生的价值冲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本身,唯有如此,才能拉近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心理间距,才能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进而实现大学生的道德生成。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对接与复归,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然要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的指导原则

“以人文本”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一种实现人、回归人、发展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体现了对教育主体的尊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趋同,而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正满足了和谐社会的“人本”要求。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做法,是呈现从学生现实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的鲜活表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社会化、人本化的坚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剔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文本而忽视人本的错误倾向,摆脱知识化、条块化教条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束缚,从生活中找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因此,教育者应准确分析大学生思维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将经典化理论分解成生活化语言,提高大学生的认可度;同时,紧密联系大学的学习生活、社区生活、情感生活,从他们的习惯式语言沟通和交往方式中选择提炼容易引起共鸣的生动语言和富于亲和力的表达方式,提高教育效果;此外,关注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所思所急的就业问题,解答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的功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目标完善明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的重要指向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的鲜明指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呈现坚定性、鲜明性、明确性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对接生活世界的指向性,规避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理论灌输多、疏离生活世界的弊端;要以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中心,从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方面关心指导。具体而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前提下,既体现大学生群体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普遍性,避免理想化和平庸化;又要尊重和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利益诉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与长远的双重目标[7]。

3.创新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出:“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9]。由此可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大学生生活世界模式是破解工作难题的重要体现。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采取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育过程由支配型向互动交流型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7]。同时,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利用微信、微博、微课、QQ等工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优化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和发展状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内容具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的落脚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落脚点在于实现内容的生活化和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内容的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世界,从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提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内容作为基本素材。同时,还要关照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大学生成长的实际、成长的案例中提炼鲜活案例来开展教育,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内在统一。为此,必须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境遇,从大学生生活世界中挖掘生动教育资源,并强化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此外,还要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建构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主体间共有的生动鲜活的动态世界,在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9]。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接大学生生活世界,从中提取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生活世界中实施道德实践,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接生活世界是一种建设、更新与创造,当富有生活情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方式得以普遍推广,大学生就能在教育中体悟成长、感怀和谐,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1]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01).

[2]王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生活世界的转向[J].教育评论,2013(3):93-95.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95-100.

[4]于光.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视阈探析[J].教育评论,2014(1):87-89.

[5]潘晴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日常生活的立场逻辑[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3-27.

[6]尚丽娟.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工会论坛,2005(6):51.

[7]周立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的依据和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1(1):46-50.

[8]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9]康钊.道德教育的理性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78-82.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世界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