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理论基础

2015-03-20 12:33康红梅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育学民族理论

朱 文 康红梅

(1.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2.石河子大学学生处,新疆·石河子832000 3.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新疆·石河子832000)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科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方法,以及民族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的教育,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原则和方法,用以指导民族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当前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条件已日趋成熟。它的建立对于客观、科学地揭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对象、特殊矛盾、特殊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科学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和宗教观,增进民族了解、促进民族融合、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由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融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大杂居、小聚居局面使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彼此团结、共同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和国家统一。同时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前仆后继、浴血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该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2]在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活动长期存在,并深深地融入到中国多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西周时期,鉴于殷商灭亡教训,周公在其施政活动中倡导“以教为先”,强调“先王耀德不观兵”、“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观,通过修名、修德两种途径来实现民族融合,巩固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倡导并在其自创的私塾开展了“仁爱”、“贵和”、“大一统”的思想教育。汉朝时期,汉朝统治者意识到“化民成俗,必由乎学”,道德教育对强化民族整合力与边民向心力有重大价值,主张在民族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以德教化边远地区。隋朝时期,隋炀帝认为:华夷不仅要成为一家,建立兄弟情谊,且要受同一个政权的管辖,让四海九洲走向一统。只有一统,民众才能乐居,天下才能安宁。唐朝时期,唐太宗主张以道德教化为“驭夷狄之道”,确立了“夷狄亦人”的教育思想和“四海如一家”的教育指导方针。近代,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魂安在乎》一文指出:“民族教育之最急务,则莫于使人皆有明确之国家观念。”即民族教育中最紧迫的是对国民开展国家观教育,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发展民族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观念和国家认同感,培养民族群众的公民资格,并将此纳入到民族教育方针当中。当代,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民族团结教育。2002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点指出要广泛开展马克思民族观宗教观教育,着力加强我国各族人民为祖国统一浴血奋斗和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历史教育,切实增强各族师生“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观念,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受到重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少地方、高校相继开展了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反邪教、无神论教育,国家在一些民族地区高校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国家观。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些历史的客观存在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和肥沃的土壤。

当前,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民族分裂势力相继制造了北京天安门“金水桥”、云南昆明火车站“3.1”暴力恐怖事件,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影响到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并造成了一定的人民群众的心理恐慌。加上2008年的西藏拉萨“3.14”事件、2009年的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及2014年新疆乌什县袭警案等,总计在全国共发生暴力恐怖事件16起。这些事件的发生极大地伤害了民族感情,制造了民族紧张氛围,造成了民族间的猜忌、不信任、甚至心理隔阂。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我们要看到事件的发生与西方敌对势力密切相关。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分裂活动,他们不愿看到繁荣、统一、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愿看到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和睦、亲如兄弟的良好局面,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妄图在新疆、西藏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打开缺口,制造民族分裂。他们往往披着宗教的外衣,打着“人权”、“民主”、“民族”的旗号,蒙蔽人民群众,鼓吹西藏独立和新疆独立,散布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煽动民族对立情绪,制造事端。他们还暗中组织、唆使中国境内的一些人出境接受暴恐技能,暴恐活动策划、实施等培训,甚至公开支持和操纵境内外的“藏独”和“疆独”势力进行分裂破坏活动,挑起民族矛盾。这些事件给我国各族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痛苦,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及时在人民群众中开展系统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无神论教育,一方面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增进民族间了解,建立民族间信任,消除民族间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另一方面深刻揭露和批判西方敌对势力的险恶用心,增强人民群众抵御、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及“藏独”、“疆独”等民族分裂势力的能力,引导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捍卫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二、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学科的理论基础在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居于奠基性的根本地位。它是一门学科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是学科建立的理论基石。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学科的理论体系大厦就无法构筑,一门学科也就无从建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自己的理论基础。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必然会有所差异。我们研究的是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必然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出发,从社会主义的视野出发。

(一)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没有马克思主义作为学科的理论基石,就不会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在这体系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必将成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理论基石。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而社会存在又受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为人们认识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确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发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建立和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原则,是进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锐利思想武器。

(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

人的思想属于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所决定。民族观同样属于社会意识,且相对稳定。由于物质世界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变化、发展的具体的客观存在。其变化性就决定了社会存在是运动着的物质状态,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势必形成各种民族思想,造成人的民族观的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以全面的视角观察教育对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自身发展的状态,以便把握其民族观形成、发展的客观因素,切实增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引导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民族观。

(2)人的思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人的思想能创造性、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能从外部世界中获取各类信息,经过人脑加工,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的飞跃。且人能利用掌握到的各类信息,有效地预知未来世界。因此,当科学的思想占据人的头脑时,就会对社会起巨大的推动、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思想则会延缓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通过在人民群众中开展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等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宗教观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坚定践行者。同时,增强人民群众抵御、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及民族分裂势力等鼓吹的错误思想的能力,引导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马克思关于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实践活动,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指导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生产劳动。人在生产劳动中,不仅同自然产生关系,而且与社会发生联系。生产越是发达,人们越是离不开社会。所以,人只能是从事生产劳动的社会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人,而不会是脱离社会关系、抽象的、纯粹的个体。因此,“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而人的社会关系又是极其丰富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关系。其中,经济关系占据主导地位,是所有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因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不仅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者的界线,而且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帮助人、引导人树立正确思想的一项教育活动。开展、实施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首先应了解、把握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而人的本质又根本上制约、影响人的思想变化,所以,研究、掌握人的本质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对象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人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整个发展过程受到社会关系制约和影响。在人的本质理论指导下,考察社会关系对人的民族观思想的影响程度,有助于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人的民族观形成的物质原因、文化原因和社会根源。第二,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变化的,其表现的内容与形态又是不断丰富、发展的。而研究人的本质理论对于科学地认识人的民族观思想的运动特点、变化的轨迹及规律,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陆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社会全体成员智力、体力尽可能自由、充分、协调发展,使“人作为一个完整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马克思主义提到的“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如下规定性:当人作为类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追求的是人的能力全面提升;当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关系的立体建构,追求的是社会关系的同步发展;当人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追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潜能开发。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思想史上跃动着的一条鲜活筋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民族观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实践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目标,也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以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通过开展一系列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阔人民群众的眼界、活跃人民群众思维、加强人民群众交流,进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同时和谐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帮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民族思想政治学建立的直接理论基础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科学认识民族问题的重大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它既是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的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其基本观点如下:(1)民族的消亡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2)现阶段民族共同因素在增多,但民族差异还将长期存在。(3)民族问题无论是当今世界还是将来都将客观存在。(4)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应该自觉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安全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践行者。(6)各民族一律平等,不论人口多寡,发展快慢,地理环境。(7)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8)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9)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当前我党认识民族问题的根本指南,是新时期开展好民族工作的直接指导思想。这些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实现了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被证明是真实、客观地反映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这对当前正确认识、科学开展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的直接理论基础。

[1]徐柏才.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教育学民族理论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我们的民族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