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强化中的民族性关注

2015-03-20 12:33马光焱张澍军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实效性思政民族

马光焱 张澍军

(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2.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引言

思政教育学科重在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培养,由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当前思政教育的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认知性评价,且评价的形式和方法较为程序化。评价引导实践,评价体系的偏向性造成了多数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结合时代环境下民族发展的需求,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指向。[1]与普通院校相比,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在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等方面有一定特殊性,民族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主导理念,对民族性的关注不仅关系到教育主体的因材施教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也关系到未来民族发展的走向,因此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强化过程中必须强调民族性关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强化贯穿于师资、教育机制、教育方法改革、教育环境等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对民族性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在相关环节中突出民族学生利益、紧扣民族发展的时代需求、糅合民族时政、增加民族社会实践参与等。

一、紧扣民族发展的时代需求

民族院校主要是为民族地区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相关人才的思政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走向。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少数民族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崭新的问题,如民族经济市场化、民族地区城镇化、民族社会信息化、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发展同质化等,在新问题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当下,民族发展对于思政人才的需求相应也出现了各种时代化需求,民族发展出现的各种新情况要求民族人才的培养也必须适应民族发展需要,才能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民族需求。[2]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成效关系着未来民族人才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此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强化过程,必须紧扣民族及民族发展的时代需求。时代环境下民族发展对人才时代需求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坚定性,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对于民族人才而言,其意识观念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其在思想观念上的丝毫动摇都会使民族地区发展走向误区,必须通过思政教育这一主阵地推进民族人才思想方面的坚定性;第二,明确性,在时代环境下,由于信息沟通便利,各种民族思潮或民族极端主义思想到处传播,有关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虽然已有明确定论,但是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部分极端观点往往容易混淆视听,影响民众对民族事务的判断,另外根据文化多样性观点,各个民族对于人类社会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各民族一律平等,但是由于各民族发展程度不同,因此在其他文化思潮影响下,往往容易影响部分民众对于自身民族价值的认可度,通过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廓清民族学生的观念认知,有利于民族学生在多元化思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三,先进性,作为民族地区未来的人才,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对社会形势的判断,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和战略实施,如果缺乏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会使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缺乏远见,走入发展误区等。在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实效性的强化过程中,必须紧扣民族地发展的时代需求,在各个环节中对相关问题予以强调,包括教材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机制等。以教育内容为例,在现有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对于民族观念的培养主要是结合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民族观来学习,相关原理的系统讲述有利于民族院校学生建立系统的民族观,但是单纯依照原有的教材来授课,而不结合当下新的时代环境民族发展的需求,忽略民族价值教育、民族理论的扩展等,很容易使民族学生缺乏对民族现实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理论的学习脱离了现实民族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中,相关教育内容必须结合民族发展对于人才思想素质的明确性、坚定性、先进性等需求来进行针对性地强化,根据时代需求拓展理论领域研究,由此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才能更加适应民族的时代发展需求。

二、突出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

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为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强调主要是通过民族学生的思政成果体现出来,而民族学生的思政成果如何则取决于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与民族学生切身利益的关联度,因此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强化中必须突出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和民族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等问题。对于学习方面,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较为薄弱,所能接触的信息不多,因此少数民族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和其他地区相比往往存在知识基础弱、知识面较为狭窄的情况,这些问题使得民族学生在高校的知识学习方面往往存在一定压力。[3]其次,从生活方面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民众收入相对较低,因此民族学生在院校的生活方面往往较为紧张,另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俗习惯,虽然进入高校,但是大部分民族学生依然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各种问题往往使得民族学生在融入集体生活时有一定难度。最后,现行的就业制度下,民族学生已经不能按照原有的就业思路等待国家分配,必须自主择业,而民族学生在专业、观念等因素制约下,在就业问题上相对而言压力更大。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都关系着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对民族学生切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使民族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强化的目的。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强化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突出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从学习方面来讲,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内容较为抽象,而对于身处于民族环境的民族学生而言,民族问题是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并不是系统的理论再现,要加强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于抽象的民族理论形象化,对具体的民族问题理论化来结合分析,通过理论和具体问题的结合,将有助于民族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刻理解。另外从生活方面来讲,民族学生在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以及民族学生所背负的家庭期望,都需要思政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以便于民族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其他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也要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合理的处理,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习俗,促进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最后在就业、人际交往等民族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上,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需要结合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民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和人际观,同时在具体实践中为民族学生现实问题的解决搭建桥梁。由此可见,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强化在民族学生方面的体现主要是在对学生现实特征理解的基础上对民族学生心理和现实需求的突出。在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得到必要的关注后,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自然得以强化,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民族性关注也因学科教育对民族学生切身利益的关注而凸显出来。

三、增加民族地区的实践参与

理论学习最终要归于实践应用。理论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学以致用,只有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相关理论才能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对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而言,民族理论是其重点教育内容,在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其对民族学生的各种民族观念的教育和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民族实践问题得以合理解决,推动民族发展,由此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教育才能落到真正落到实处,理论学习的价值也由此得以体现。因此民族学生对民族地区实践活动的参与成效也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强化的重要内容。新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除了历史遗留问题,还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现象,如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道德伦理观念的转变及民族社会秩序的调整,另外,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民族地区的习惯法与一般社会法律制度在某些方面存在冲突,其他少数民族风俗的消失、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民族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发展等等,民族地区众多新问题新现象实质是民族民众观念的转变与调整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萌发,新旧观念交替中的冲突与融合,新意识的确立等。新环境下民族地区的众多问题需要参与者有正确的民族观才能推进有关民族方面的问题在矛盾和冲突中达成共识,在包容和理解的基础上和谐共生,在趋同化发展中坚守。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要强化实效性,必然要增加民族学生对民族地区的实践参与,增加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融入感。[4]对于民族地区的实践参与可以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的方式来进行,直接参与的方式主要是由民族学生深入到民族地区对其中部分民族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就其中较为突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参与互动;间接参与则是由民族学生在自身自身理论基础上对民族地区某些实际问题提出建议,推动民族地区相关事物的正向发展。由于条件有限,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对民族地区实践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局限,因此在对相关问题的参与上必须注重参与的效果和参与流程的设定,另外,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民族地区,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可以此为机会鼓励民族学生参与到当地实践活动中,以此来强化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5]民族事务的实践参与也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民族性突出的重要表现。

四、糅合民族群体的时政要事

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促使民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民族观及其他观念,相对于普通院校的思政教育,民族观教育更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不同点。历史进程中,民族问题一直都是国家的重要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民族民众的生存和发展。通过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可以使民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民族学生民族观念的建立关系民族未来的发展和现实的和谐,因此民族学生的民族观念也是检验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各种方式对民族学生相关民族观念的培养也将推进民族学生民族观的建立。在当前形势下,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及信息技术的便利,民族主义思想越来越突出,国际民族问题越来越错综复杂,民族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频繁,各种极端民族主义或者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民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所接触的偏激或错误的民族思想信息越来越多,民族学生在时政认知上的困扰也随之增加。对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而言,其对民族学生的民族观教育主要是为了使民族学生在各种民族问题面前坚定立场和保持正确的态度,民族学生对现实各种民族群体的时政要事所表现出的倾向或态度,一定程度上便是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最为直接的表现。因此对民族院校思政教育而言,基于当前各种民族时事来展开民族教育,端正民族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态度,培养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对于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强化更加有效。具体到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事融合教育,在教育方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第一,以较为突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使民族学生在相关问题上廓清思路,对于具体问题有清晰的认知。第二,结合相关民族理论问题教学,以具体民族问题为例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民族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同时又能使民族学生对于具体问题可以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知,而不仅仅是以感性来传播信息。另外,民族时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少数民族的一般问题,并不算民族问题,不能因为和民族关联就上升到民族问题的高度,另一类是与民族问题有关的问题,对于相关问题的认知需要从问题的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趋向以及从历史渊源来进行系统认知。对于不同时事的清晰分类可以帮助民族学生在有关民族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民族问题是国家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问题,民族争议不但源于各种利益相争,也和宗教及民族认同有重要关联,因此民族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众人的群策群力,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强化中,不仅需要教师在某些问题上给予学生明确的答案,同时也需要设定开放式问题,由民族学生参与问题其中,对相关时事问题进行深入思索,推进民族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对民族时政新闻信息的融入不仅可以使思政理论的学习更加形象生动,同时也有助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强化。

结束语

民族院校的性质和定位决定了民族性是民族思政教育中必须强调的主题,无论是常规的思政教育,还是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强化,民族性都必须被关注。民族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只要是围绕民族民众、民族发展所进行的教育活动都具有一定民族性,具体到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的强化,参与民族实践、关注民族学生、关心民族时事、强调民族需求都有利于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推进,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推进和实践,才能使其中的民族意蕴更加浓厚。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宋锡辉.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3]崔运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J].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4]伍淑花,高 峰.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4,(2).

[5]徐晓明.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2014,(9).

猜你喜欢
实效性思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