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周
(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重庆404100)
少数民族田径运动项目是现代田径运动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过程中被民族化后集竞技与娱乐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1]少数民族田径体育运动项目往往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喜庆活动结合在一起。比如:畲族推石磉比赛既作为传统节庆项目又作为畲族群众以家庭或者小组为单位的田径活动,该项目主要培养人体的协作及团队配合技巧,是本民族传统的喜庆节日之一。同时少数民族田径运动项目基本和歌舞艺术融为一体,新疆维吾尔族群众的“达瓦孜”活动在变化与演进的过程中吸收了维吾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秉性使得一方面该体育项目竞技性不断下降而娱乐性不断加强,另一方面这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民族化、文艺化。这也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包括田径项目在内的众多项目的共同发展趋势。少数民族田径运动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他们传统民族节日或者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进行,这是其他项目难以比拟的。但是少数民族田径运动项目却很少受空间和器材等要素的限制,同时少数民族田径运动大多都寓于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当中因此少数民族田径运动也对运动主体要求不高,男女老少皆宜。少数民族田径运动项目的生活关联性是田径运动生活化,常态化的基础,也是田径运动融入健身体系的首要因素。[2]首先,田径运动的生活关联性表现在少数民族田径运动是人类体育发展甚至生活所必需的活动,是少数民族群众生产发展的一部分。其次少数民族田径运动项目的生活关联性,还体现在除物质生活外的一切文明生活上。
少数民族群众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不断结合健身活动,比如:藏、满、蒙等少数游牧民族在放牧当中不断进行呼喊活动,可以说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缺氧呼吸,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牧民在牲畜前后的慢速跑动等活动极具健身功能,虽然少数民族群众受条件的制约,他们在生活中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规模性的锻炼,与全民健身理念不谋而合,比如:水中捉鸭子和踩独木滑水等活动,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价值在于促进自我身体健壮及个体生理各个环节的协调。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医疗条件的不完备及特殊的信仰,导致少数民族群众将健身活动基于宗教和神秘力量之下而且不断继承发展至今。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当中往往有一个大家共同信仰的民族图腾,比如蒙古族的狼,介于这种文化,群众将各种强健体魄、保持身体平衡等要素下的健身活动视为本民族不断发展的根本,也是本民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基础,并将先辈遗留下来的简单原始的健身活动或者一些临时性的处理伤病的技巧作为必备技能运用于生活当中。比如:游牧民族当中很容易伤及肢体,所以在《藏医宝典》当中记录了一些运动方法而至今还被藏区群众所用。此外,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对宗教及某些神秘力量怀有崇高的敬意和极高的虔诚度,使得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将这些祭祀活动的技巧用于治病和伤病的康复。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阳光体育和全面健身活动的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健身器材也不断完善和丰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实现全民健身活动成为了可能。但是,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健身理念的普及和宣传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健身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甚至对健身理念有抵触心理。为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和阳光体育的普及不断使用行政力量推进,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健身活动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健身活动不断失去了健身的本意而成为强制因素下的群众活动,具有浓厚的管理色彩,反过来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潜意识地急功近利,使得健身活动进行得比较被动和盲目。
随着部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他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他们盲目参加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并在快节奏的生活催化下急功近利,在健身活动中问题不断,在他们当中健身活动的动力不是源于他们身体的需要而是他们一种炫富的形式或者宣泄的方式,他们在健身中往往以潮流为导向,盲目参与。当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健身活动的开展及其动力形式多样,但上述健身形式却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群众健身的最基本形式,纵观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健身活动,虽然形式不同,目的不一,但是整体发展较热、吸引力强,而且商业化运作及健身器材的普及速度较快。
随着近几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公益健身与商业健身产业的发展使得健身活动比较热,但是目前健身活动依然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群体的需求,一方面迫于生活压力健身往往成了人们宣泄的方式。另一方面健身成本较高,市场化下的健身项目选择客户,使得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追求近而求其次,无法满足自我健身需要,此外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性的公益健身普及难,利用率低,破坏性严重,也不能较好地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民众的健身需要。但总的概括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随着健身活动的全面化晋级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群体的盲目性参与,使得健身理念逐渐片面化,而非科学化。据一家权威媒体报道,西南某少数民族社区三万居民中有45%的居民认为健身就是锻炼身体,25%的居民认为健身是缓解身心疲惫的过程,有10%的居民表示健身是凑热闹,好处多,有12.5%的居民认为健身是一种精神文化享受。[3]同时受商业化运行的影响,大多数健身项目逐渐向娱乐化和补氧运动方向靠拢发展,使得健身理念逐渐出现社会性的片面化理解,而缺乏有效正确导向。另外,健身活动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公益健身兴起,但是同样缺乏正确的理念指导,使得少数民族农村等基层地区体育健身器材成了摆设,缺少实用性。
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亚健康人口剧增,健身成为了少数民族工作族特别是蚁族等社会群体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少数民族城市健身活动的商业化运行,一时间各种健身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使得市区少数民族群众轻信商家宣传,积极投身健身行列并且受追风、攀比心理的影响,大批人不经过专家指导,盲目参与,严重影响了健身的效果和质量,这种追风、攀比潮流下的健身既是盲目无计划性的投入,又是缺乏健身理念的体现,更多的是商业运转的牺牲品。
社会发展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健身急功近利,企图以一式半招的健身活动解决自身问题,常常由于工作忙等问题而拒不执行或者忽视健身养生专家提供的健身方案,企图健身速成,这极容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健身活动的功利化需求直接导致自身健身活动的系统性缺失,这既达不到预期效果,又加重了心理负担,影响了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健身活动的急功近利加快了整个行业的功利化,使得原先比较系统的健身活动逐渐褪色,反而滋生了大多数大跃进式的健身场所。
健身项目爆炸式普及,使得与健身活动相关的人才紧缺,而少数民族地区粗放型的市场人才培养既不能满足健身行业的要求,又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群众的健身,因此可以说:相关健身人才的缺乏制约着健身活动的科学性发展,当然相关健身人才的缺乏并不单单指量的稀缺,更多的是质的缺乏。相关健身人才的误导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健身活动全面开展、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所述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健身活动存在问题较多,一方面受行业内部因素的影响,健身活动商业化运作弊端众多。[3]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健身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全方位的认可,使得健身项目全民化,公益化发展举步维艰。上述问题只是少数民族地区健身活动比较明显的问题。
随着国家及地方的不断推动,近年来相关部门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了众多健身项目,比如: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村等,[4]健身器材普及化等项目意在加强全民健康,提高全民素质,共创辉煌民族梦。但是这些项目受众多实际因素的影响,效果不佳,少数民族地区全民健身项目难以实现。全国各地在政策的指导下开展少数民族趣味健身比赛,及公益马拉松健身环区域比赛,比如:环青海湖自行车赛等,但是与地方群众运动结合不够。
将部分特色运动项目纳入健身体系,这是推动健身活动全民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健身体系丰富完善的必然选择。[5]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田径运动项目具有极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将田径运动中的慢跑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项目结合健身理念进行修改并纳入到健身体系当中。这一方面完善了健身体系的理念并能够在少数民族群众当中得到大面积的认可,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健身体系标准化,常态化普及。其次健身项目的基本环节与少数民族地区田径运动的基础性动作要领具有同一性。比如田径运动中的热身动作与少数民族不同形式的健身基础操等基本一致,并且这些不同形式的基础体操少数民族群众也相对熟悉。再者在少数民族地区健身体系中的某些活动项目本身吸收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相关田径运动小项目,比如:壮族、布依族的“抛绣球”和“甩糠包”,这就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基础。
目前为了吸引广大少数民族社会群体参与健身活动,国家乃至各级少数民族地区相关部门联合健身商业团体不定期地开展趣味健身活动。同时少数民族地区部分企业也开展富有特色的职工公益田径活动,使得田径健身逐渐在不同人群中得到认可。但是相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田径公益项目与趣味健身活动,前者缺乏一定的资金和设施的支持,后者缺乏理念规范指导和科学性评估。因此使得两者之间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但是两者的结合并不是两者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发扬和推广,[6]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活动再次焕发活力的契机,更是少数民族竞技与曲艺结合的基础。
与其说少数民族群众健身是一项活动,倒不如说健身在少数民族地区是所有体育运动项目的总和,就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健身项目而言,健身活动涉及到了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就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三大体育项目的基础性及相互关系来看,田径运动是所有运动项目中的运动,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和延伸,因此田径运动项目的基础性决定了健身活动的发展方向。这为两者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两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必要前提。
随着“国家金牌至上”和“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理念深入,我国相继出现了很多优秀田径运动员和田径项目科研人员,使得国内田径人才的培养比较富裕,特别是少数民族当中蒙古族小伙——哈斯劳的出色表现,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引发了一股田径体育项目热,但是少数民族与健身相关人才却寥寥无几。目前国内健身专家相对较少,少数民族地区更甚,倘若在少数民族地区田径运动项目与健身部分融合,使得原有的田径人才向健身行业流动,这既能弥补健身活动的不足,又能为健身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支撑。[7]新形势下全民健身旨在提升全面素质,共筑运动梦。而田径运动项目与健身活动的某些互补融合,既是推动全面健身的有力保障,又是健身活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1]尹恒.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J].民族论坛,2006,(10):44-46.
[2]韦晓康,廖柳华,任振刚.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2006,(05):42-43.
[3]肖谋远,韦晓康·宗教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101-103.
[4]袁克奇.民族传统体育在农村体育中的优势与作用[J].体育世界,2006,(09):89-90.
[5]甘傅贤.从网络资源中看学科导航构建的内涵与作用——兼述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导航体系及其经典网站举要[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04).
[6]崔周.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7]韦晓康,方征.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0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