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英译

2015-03-20 07:28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杨译红楼梦译文

满 虎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英译

满 虎

本文从彼得·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对比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文化意象的英译。杨译和霍译对形而下之“器”的物质文化到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文化做了不同的处理。杨译多运用语义翻译,霍译多采用交际翻译,但译者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以期翻译效果最优。

《红楼梦》;文化意象;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在《红楼梦》的英文全译本中,两个影响较大的全译本是由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其英国夫人戴乃迭合译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以下简称杨译) ,以及由英国汉学家霍克思(David Hawkes)及其女婿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以下简称霍译)。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初探》一书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Newmark,2001:46-47)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交际翻译指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语义翻译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的角度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而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这就是说,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 处理方法带有直译的性质,而交际翻译则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其处理方法带有意译的性质。

下面运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从三个层面对比杨译和霍译对于《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一、“器”的层面——物质文化的翻译

世界各民族生活习惯不同, 所用物什也大有差异。在中国文化中最普通的东西, 在西方文化中也许不存在。即便是同一样东西, 在不同文化中引起的联想也未必一致。

例1:宝玉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摸骨牌,正没人呢,你去摸骨牌罢。”(《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杨译:Baoyu told Baichai, “The old lady wants to play cards and there aren’t enough people. Won’t you take a hand?”

霍译:“Grandma wants someone to play dominoes with,” saidBaoyu to Baochai. “Why don’t you go and play dominoes?”

“骨牌”,俗称纸牌,是一种长方形的纸片,正面是不同的点数,反面是一式的花纹。因此,杨译忠实于原文,采用语义翻译,翻译为“to play cards”;而霍译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度,采用交际翻译,将其翻译成西方人熟知的 “to play dominoes”。

例2:蟒缎四十匹

杨译:forty rolls of satin with serpent designs

霍译:dragonet figured satin forty lengths

“蟒缎”是织有龙形的锦缎。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后世作为帝王的象征,在国人心中能勾起富贵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 dragon是罪恶的象征,这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 Satan)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西方读者中产生罪恶的联想。杨译采用语义翻译,用了serpent,保留了意象,但serpent 在西方原为圣经创世纪中出现的巨大蛇形恶魔,一般指巨大的海蛇,海中怪物,或称海龙。圣经中记载serpent是撒旦的化身,是其引诱夏娃吃下了禁果,因此会让读者产生罪恶的联想;霍译用dragonet,也采用语义翻译,同样会让读者产生罪恶的联想。因此,可以采用加注的办法,解释龙在中华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例3:琵琶

杨译:pipa

霍译:lute

杨译采用音译法,给读者增加了异国情调,但可能会造成理解困难;霍译运用交际翻译,易于理解,但放弃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乐器的尝试。综合考虑,可译为:pipa, a four-stringed Chinese handheld zither 或者Chinese lute。

二、中间层面——制度习俗文化的翻译

制度习俗文化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制度、礼仪、官爵、称呼、习俗等。

例4:鲍太医

杨译:doctorBao

霍译:DrBao, the Court Physician

太医是封建社会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服务的医生。杨译采用交际翻译,但意义有损失;而霍译也运用交际翻译,并点明是the Court Physician ,比杨译更易于理解。

例5:吃斋

杨译:meatless days

霍译:fast days

吃斋即吃素,有吃斋念佛之说。杨译将意思译出,但失掉了文化色彩;霍译作fast days, mean to eat little or no food for a period of time, especially for religious reasons. 霍译运用交际翻译,将佛教对应到西方宗教,在西方文化中找到对等词,更易于接受。

三、“道”的层面——精神文化的翻译

由于中西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哲学观以及思维方式不同,精神文化的翻译要求更高。《红楼梦》涉及儒、道、佛,两译本都做了处理。

例6:高僧高道

杨译:the masses of the best bonzes and Taoists

霍译:all the masses and exorcisms

杨译忠实于原文,选用the best bonzes and Taoists,翻译较具体,传达了中国人的信仰;霍译作exorcisms,exorcism is the practice of evicting demons or other spiritual entities from a person or place which they are believed to have possessed.霍译选用一般意义词汇,包括所有宗教的驱邪,更易于接受。

例7:阿弥陀佛

杨译:Amida Buddha

霍译:Blessed name of the Lord

杨译采用语义翻译,用Buddha 保留了佛教的色彩;霍译用 the Lord ,因为People have often used the term “lord” in religious contexts where the Lord refers to god in Judaism or Islam, or to God or Jesus or the Holy Sprit in Christianity. 因此,霍译采用交际翻译,采用了译语读者更容易接受的宗教文化。

例8:金刚

杨译:guardian angel

霍译:Vajra

杨译采用了交际翻译,用angel 更易于读者接受,但给人温柔甜蜜印象的天使很难让人联想起金刚的形象;霍译用了Vajra. The vajra is believed to represent firmness of spirit and spiritual power. It is a ritual tool or spiritual implement which is symbolically used by Buddhism, Jainism and Hinduism.霍译采用了语义翻译,将佛教文化“金刚”移入了目标语文化,增加了异国情调。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看出,对于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从对形而下之“器”的物质文化到形而上之“道”的精神文化的翻译都做了相应的处理,有得有失。杨宪益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因此,采取了异化于目的语读者的策略, 多运用语义翻译, 其目的是把中国的文化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译语读者;霍译则更多地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接受能力, 采取了归化于目的语读者的策略, 在翻译时多采用交际翻译, 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但有时杨译也会采用交际翻译,霍译也会采用语义翻译,其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以期达到翻译效果最大化。

[1]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Cladys Yang.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0.

[2]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The Story of the Stone: a Chinese Novel in Five Volumes [M].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 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3-1986.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姜秋霞,郭来福,杨正军.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识差异——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描述性对比研究[J]. 中国外语,2009(4).

[6]刘士聪,谷启楠.论《红楼梦》文化内容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7(1).

责任编辑:苑 莉

H315

A

167-6531(2015)18-0081-02

满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山东曲阜273165)。

猜你喜欢
杨译红楼梦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浅析杨译《红楼梦》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译文摘要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Analysis o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Gulliver’s Tra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别样解读《红楼梦》
文化语境视阈下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翻译策略的选择
意识形态与翻译副文本的变迁:杨译鲁迅小说副文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