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轼茶诗中的禅意

2015-03-20 22:22梁珍明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茶诗禅意苏轼

【摘 要】苏轼的不少茶诗,渗透着禅学意蕴,将宋代禅茶文化的特色展露无遗。他以独特的艺术眼光,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将禅意凝结于诗意与茶香之中,同时展现出诗人深邃圆融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苏轼 茶诗 禅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C-0102-02

在宋代儒、道、佛三教趋于融合的思想背景下,苏轼对儒、道、佛三家思想也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其“外儒内佛道”独特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苏轼在诗歌创作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修禅的体验和相关的禅理、禅意、禅趣写入诗中。禅思佛性的渗透与拓展,不但可使诗人守执平常心,以任运随缘、超然旷达的心态体悟人生世相,而且可让诗人以静观返照、圆融无碍的方式审视世界,开拓茶诗更为空灵清新的诗境。苏轼茶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

宋代释道原在其所撰的《景德传灯录》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宗把自然万物看作佛性的显现,一切自然万物都体现着活泼的佛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则指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也在妙悟。”禅、诗与茶的契合点,即在“悟”上。以茶参“悟”,则禅无处不在,清净诗心则自然而生。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一诗,首先写的就是“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的禅悟。禅院幽寂,茶笋松杉一派禅味法音;云崖玉醴,洗濯幽人心襟洁净空灵。一眼清泉,仿佛包孕了江湖;万象杂陈,似乎涵蕴了古今。在苏轼的茶诗中,“茶显然具有了佛性,象征了朴素中的空寂豁达,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表征”。

正因万物皆为佛性的显现,所以禅宗提倡一种平常心,直契事物本来面目的禅悟观照。所谓平常心,是指法天顺地的自然之心,是涵天容地的包容之心,是超然物外的通达之心,是安然宁静的返朴之心。李海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中有精妙概括:“茶之‘洁净与‘冲淡的物理特性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内涵即是以淡泊之心面对一切情感纠葛和名利纷争,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保持自身平静的心态,没有烦恼挂碍,达到如此境界,也就与禅相通,就与‘明心见性而‘顿悟成佛相差不远了。”禅宗这种思维方式,对浸染禅学较深的苏轼影响尤其深远。苏轼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众多人生磨难,在贬谪黄州后,更多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他以禅宗“平常心”的思想方法来消释人生苦难,借静观返照的视角来对自我进行谛视,形成独特的审美意韵,体现了任运随缘、圆融达观的良好人生态度。他的不少茶诗,体现了这种妙悟自然、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

苏轼在《仁宗皇帝御书颂并叙》曾指出:“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他在《求焦千之惠山泉诗》则写道:“遇隙则发见,臭味实一族。浅深各有值,方圆随所蓄。”君子的进退出入,应如水般因物赋形,随方就圆,灵活自在。这几句诗既是说泉水随方就圆之性,也是诗人任运随缘、安时处顺的形象表述。又如《试院煎茶》:“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娥眉。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诗人感叹自己“贫病常苦饥”,只能用砖炉石铫煎茶。然而,清馨的茶却在不知不觉之中驱散了诗人的失意落寞。平淡一句如“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诗人淡泊自足、随遇而安的达观心态表露无遗。

又如《和蒋夔寄茶》:

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

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

……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

首句“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是苏轼任运随缘人生态度的形象写照。所谓“随缘”,即佛家提倡的包涵天地、随遇而安的平常心。有此心,世间一切无不方便,无不通达。诗人随后写自己颠簸辗转,来到饮食风俗迥异的东武。再由茶在南北的不同饮用方式亦即不同遭遇,引发对人生的感慨。希望处于“穷旅不自释”的朋友能在茶中味得人生万事应随缘,劝慰他要有“人生所遇无不可”之旷达心态,明白“死生祸福久不择”之理。

苏轼守执平常心,以任运随缘、超然旷达的心态体悟人生世相。有此心态,苏轼方能超越苦难的世俗人生,在逆境中自得通脱,将凄苦化为禅悦旷达。因此,苏轼很多茶诗,往往与安闲自适、圆融旷达的禅心联系在一起,不言禅而禅意自现。如“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仲舍寿乐堂》)、“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轻圆”(《和蒋夔寄茶》),等等,皆为心底自有乐地的随缘自适心态。恰如元代了庵清欲禅师《痴绝翁所赓白云端祖山居谒忠藏主求和》诗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柱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闲暇吃茶之余,世间所有的烦恼、人生的无数痛苦乃至仕途的偃蹇坎坷,几乎被消解、荡涤得干干净净,齿颊间、心胸中只留下清幽淡雅的禅意。

二、清旷静寂、平淡空灵的禅境

佛教以“寂”为真理的本体,“照”为智能的功用。“返照”是禅宗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禅宗的‘悟,是对主体内在的佛性的‘返照……禅宗的‘返照,又不是脱离日常生活的烦琐修行方式,而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是‘随机应照,泠泠自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即物超越,一种‘现身情态中的领悟。”禅宗的寂照等理论对唐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有重要影响,推动他们有意无意采取静观返照的创作视角。苏轼对这种审美境界有极深的体验,对此颇多妙论,如“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朝辞赴定州论事状》)等。

心灵虚寂澄明,诗人才可能在创作构思中,涵括丰富意象,营造出清旷空灵的禅境。文人士大夫参禅,饮茶,写诗,追求自然通脱、清净恬淡的境界,这些精神体验与禅宗追求的生命境界产生共鸣,就会呈现出浓浓禅意,促成茶诗风格的空灵静寂。“因为佛学的境界与诗歌的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使古典茶诗作者得以将茶诗作为表现禅性与禅趣的常见形式,并使之呈现出丰富的艺术风貌。”苏轼的茶诗,正是如此表现禅性与禅境。

刘熙载曾精辟地概括苏轼诗歌特点,“东坡诗善于空诸所有,又善于无中生有,机括实自禅悟中来”。苏轼茶诗,亦是“自禅悟中来”。他采用禅宗静观返照的创作视角,空心静虑,去谛视世间千景万象,了悟人生悲欢离合。内心静寂空明,如古井澄潭,方可映照万象。正所谓“静谧中知微动,虚空中纳万千。”因此,苏轼将茶、诗与禅三种元素融为一体,运用其从禅宗那里得来的空灵之气,以茶禅一体的精神体验酝酿出茶诗的空灵静寂之美。他的茶诗,诗境融合了禅境,禅境升华了诗境,二者相互融合、生发,营造出清旷静寂、平淡空灵的风格意境,营造出茶诗别致一格的美学神韵。

如苏轼被贬儋州所写的《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旷世的才情与超脱的精神世界,赋予诗人苏轼细腻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体察、微妙的感受,常常在苏轼笔下化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诗句。颔联“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对仗工整,想象奇特,构思精妙,是诗人凝神观照、物我两忘的神来之笔。诗人尽管身处恶劣环境,却因茶相伴而自得其乐,不因困境而消沉颓废。此刻,天地万物仿佛在静寂禅心中向人真实而又澄明地敞开。我们仿佛随着诗人,体会到委身大化的静寂空灵与自由通脱。“也正是在这样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中,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这些极为平凡而简单的琐事都充满着诗意,当茶的清幽之香静静地浸润心田时,心灵便在虚静中变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体会与大自然相融相乐的愉悦。”深夜煎茶,悠然品茗,心境相契,天人合一,世间仿佛惟余诗人自我与茶二物。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把饮茶化为超脱的内心体验,显现出茶诗的空灵寂静之美。

又如《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二首》(其一),景是随意写出,淡然勾勒。“禅榻”、“团蒲”、“花雨”、“ 茶烟”、“竹”等意象鲜明灵动,勾勒出禅房深深的幽静清雅。置身于此等环境,心境澄远,禅意悠然而生。“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炉。”一片静寂之中,诗人与友人一起参禅,品茗,赏画。细雨蒙蒙。茶香袅袅,炉香依依,是何等的空明澄净。如此清雅怡然,令人忘情忘机,忘时忘空,乃至“到此忽终日,浮生一事无”。诗中没有禅理说教,但给人的无不是禅的静寂空灵境界,由诗境进入了禅境。此诗风格恬淡空寂,用语平淡,却显露出深邃高远的禅意。元好问所谓“禅为诗家切玉刀”,东坡茶诗可以当之无愧。《雨中过舒教授》云:“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精辟地指出静心饮茶,可清洗慰藉在喧嚣世俗中饱受煎熬的心。诗中的“坐依蒲褐禅,起听风瓯语”二句,语言冲淡自然,意境空灵静寂,诗意与禅境融合。《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苏轼独自登山寻友煮茶,赏青山、品清泉,饮清茶、识清趣,清幽的诗境流露出恬淡的胸襟和高雅的情趣。青山重迭,翠色空蒙,泉水清莹,小径萦绕,松风阵阵,寄心悠远,诗境空灵静寂。肖占鹏、刘伟在《苏轼禅意诗审美内涵择要》中指出:“苏轼的诗歌将佛理禅意与山水景物、日常生活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平淡无华、朴实真醇、富有禅趣的艺术风格。”这原本是概括苏轼禅意诗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适用于概括苏轼富有禅意的茶诗。

心灵的圆融、灵魂的超脱,是苏轼从禅宗悟到的重要人生哲学。这一哲学给他的艺术思维以极大的启示,他的很多茶诗,在平淡自然的语言外壳下,契合着茶禅一体的精神,充溢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浸润着清旷静寂、平淡空灵之美。当然,这只是苏轼茶诗的一个方面,并不能概括苏轼茶诗的全部特征。苏轼的茶诗,在内容上,或寄寓悠闲之雅致,或寄寓精神之慰藉,或寄寓君子之品德,或寄寓爱国的情操;在艺术风格上,或沉郁厚重,或清旷简淡。这些丰富性、多重性,正是苏轼茶诗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乐曲.从宋代茶诗看宋诗的“茶性”[J].北方文学,2012(2)

[2]李海杰.中国禅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张晶.禅与诗三题[G]//吴言生.中国禅学:第一卷[C].北京:中华书局,2002

[4]谢珊珊.论佛教哲理对古典茶诗构境艺术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0(11)

[5]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6]肖占鹏,刘伟.苏轼禅意诗审美内涵择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作者简介】梁珍明,女,壮族,南宁地区教育学院文传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论。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茶诗禅意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宋朝茶诗中团茶与散茶的关系初探
从苏轼茶诗看其豁达个性的由来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茶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