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单向性照应与辖域再造

2015-03-21 01:02杨永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句法代词宾语

杨永忠

(云南财经大学 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昆明 650221)

一、引言

照应现象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无论是传统语法还是现代语言学理论都重视对它的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在研究深度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展。语言学家之所以重视照应研究,首先是因为照应具有形式方面的丰富特征,不同类型的照应受各种句法结构条件的制约,其次是因为照应具有重要的篇章组织功能,可以使篇章中的句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许余龙,2003)。从目前对照应的研究来看,对单向性照应 (unidirectional anaphora)的研究较多,换言之,现在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名词在前、代词在后的照应模式。国内学者对单向性照应的研究多集中于英语和汉语在同指表达的对比方面,如熊学亮(1999)、陆振慧 (2002)、高原 (2003)、许余龙 (2000,2003,2005)、王灿龙 (2000,2006)、赵宏、邵志洪(2002)、刘礼进 (1997,2003)、Yuan(2005)、高军(2008,2010a,2010b,2011)、余泽超 (2007a,2007b,2010,2011)等。与以上诸家主要研究单向性照应现象不同,杨永忠 (2007,2008,2011a,2011b,2012)探讨的是另一类照应现象——反单向性照应 (counter-unidirectional anaphora),①即在表示同指回指时,线性语序为代词在前、名词在后,代词照应语先于名词先行语,二者具有反成分统制关系 (anti-c-command)。这些文献虽然对反单向性照应的句法特点、生成机制、限制条件和解读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但是对诸如wh-短语、比较状语小句和外置关系小句中的反单向性照应现象仍未涉及,而且这些照应现象显然难以用现有分析模式中的移位和合并或基础生成机制来解释。

(1)a.Which of hisistudents did every professoritalk to?

b.*Which of hisistudents talked to every professori?(Takahashi& Hulsey,2009)

c.Which student of hisidid you think every professoritalked to?

d.*Which student of hisidid you think talked to every professori?(Fox,1999:172)

(2)a.I will tell himia sillier rumor(about Ann)tomorrow than Mary told Johni.(Bhatt& Pancheva,2004:19)

b.??I will tell himia sillier rumor(about Ann)than Mary told Johni.(Takahashi & Hulsey,2009)

(3)a.I gave himia picture yesterday from Johni's collection.

b.I gave himian argument yesterday that supports Johni's theory.

c.??/*I gave himia picture from Johni's collection yesterday.

d.??/*I gave himian argument that supports Johni's theory yesterday.(Fox& Nissenbaum,1999:139)

(4)a.Which(of the)paper(s)that heigave to the teacherjdid every studentihope that shejwill read?

b.*Which(of the)paper(s)that heigave to the teacherjdid shejhope that every studentiwill revise?(Lebeaux,1990)

以上句子中的反单向性照应难以用现有分析模式来解释。如果说 (1)中的代词照应语是wh-移位的结果,那么,为什么有的合法,而有的不合法?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 (2-4)中。为什么有的反单向性照应可以出现于主语位置,而有的反单向性照应只能出现于宾语位置?关系小句、表示比较的状语小句和wh-移位句中的反单向性照应是如何生成的?其受制于怎样的句法限制条件?这些问题至今仍无令人满意的答案。

鉴于此,本文拟从辖域再造的角度,研究wh-短语、比较状语小句和外置关系小句中的反单向性照应现象及其句法限制条件。

二、反单向性照应的主要句法特征

根据杨永忠 (2011b),反单向性照应具有以下句法特征:

1.代词前置于名词

就线性顺序而言,代词位于名词之前,二者具有同指关系。名词虽然居于代词之后,但并不受代词约束,相反,它反向约束代词,因此,名词依旧是先行语,代词仍为照应语,符合约束原则B和C。②

(5)[In his apartmenti]j,Johnismokes pot tj.(高原,2003)

(5)中,介词短语In his apartment构成一个“管辖语域”,名词John位于该“管辖语域”之外,而且,In his apartment在深层结构中位于句末,因此,his既不“成分统制”John,也不是John的先行语,符合约束原则B和C,his和John之间可以形成同指照应关系。

2.代词的句法位置灵活

代词在句中的位置很灵活,既可位于“主语域带”,③亦可位于“宾语域带”或“附加语域带”。代词可以在“主语域带”充当主语修饰语,也可以在“宾语域带”充当动词宾语;如果位于wh-短语部分,那么,代词在wh-短语的辖域内充当介词宾语,整个介词短语充当wh-短语的修饰语,此时,名词先行语往往位于内嵌关系小句内,充当主语;如果位于“附加语域带”,代词充当介词宾语或介词宾语的修饰语 (杨永忠,2008)。需要注意的是,代词照应语和名词先行语不能位于同一域带,或者说,代词照应语和名词先行语必须处于不同的“管辖语域”内,这样才不会违反约束原则B和C。当代词照应语位于“主语域带”并作为主语修饰语的一个部分时,名词先行语位于“宾语域带”或“主语域带”的内嵌小句语域,由于内嵌小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语域,这样,代词照应语和名词先行语仍旧处于不同的“管辖语域”,因而,由此构成的反单向性照应符合约束原则B和C。

(6)a.The woman who loved himikissed the mani.(王灿龙,2006)

b.The portrait of himselfithat Johnipainted is extremely flattering.(Schachter,1973:32)

c.The book on heridesk that every professoriliked best concerned model theory.(Sauerland,1998:63)

3.代词照应语和名词先行语的类型有限

反单向性照应的照应语一般由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或相互代词充当,先行语一般由专有名词或普通名词充当,其中,普通名词仅限于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

(7)a.Hisiassistants blame Johni.(Ouhalla,2001:230)

b.Heridog accompanies Carlottaito kindergarten.(Büring,2005:7)

c.Which pictures of each otheriwhich Janejshowed the boysidoes shejthink you like?(Sportiche,2006:65)

4.名词先行语的显著性高于代词照应语

名词先行语虽然后置于代词照应语,但其显著性高于代词照应语。名词先行语的显著性体现于题元等级、句法层级和对比重音等三个方面。一般而言,名词先行语往往占据高题元等级和高句法层级位置,而且,为了强化其主题性,其往往得到重读,正因为如此,名词先行语成为参照点,具有突出的显著性,对句中的其它同指词产生约束,并要求这些词语以相应的句法形式出现。与此同时,名词先行语的显著性增强造成代词照应语的主题性弱化,其显著性受到削弱,从而失去对名词的约束力,形成符合约束原则B和C的反单向性照应。这意味着,当代词前置于名词时,名词先行语的显著性必须高于代词照应语,其句法表现就是名词先行语所在结构的等级必须高于代词照应语所在结构的等级,只有这样,反单向性照应方能成立。

(8)a.Because sheiwill be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next year,Maryineeds to learn English.

b.On hisiarrival in the capital,the Secretary of Stateideclared support for the government.(刘礼进,1997;赵宏、邵志洪,2002)

(9)a.Which of hisistudents did every professoritalk to?

b.*Which of hisistudents talked to every professori?

(8)中,第三人称代词分别位于状语小句和介词短语部分,而其所指代的成分均位于主句部分,而且,名词先行语必须位于“主语域带”,否则句子不合法。(9a-b)的对比表明,照应语的提取受到严格限制,即只有位于“宾语域带”和“附加语域带”的照应语可以提取并作wh-移位,位于“主语域带”的照应语不可如此操作,因为“主语域带”的照应语修饰主语,提取该成分违反孤岛条件(island conditions)。

Hawkins(2006:28)指出,英语直接宾语可以作其结构域 (structural domain)④中主语先行语的照应语,但主语不能作其结构域中宾语的照应语。同样,宾格可以作主格的照应语,反之则不然。就Toba Batak语的 [[V主格-NP]宾格-NP]结构而言,其仅仅允许反身代词作为照应语,主格为先行语,而不是相反。如果宾格非对称性“成分统制”主格,则结构不合法 (Schachter,1984;Keenan,1988;Hawkins,2006:443-445)。

(10)a.[Di-ida si Torus]dirina

看见冠词Torus自己

b.* [Di-ida dirina]si Torus

看见自己冠词Torus

Torus看见自己。

VP-宾格结构只允许宾格作照应语,结构为[[V宾格-NP]主格-NP]。主格非对称性“成分统制”宾格,如(11)所示。

(11)a.[Mang-ida dirina]si Torus

看见 自己冠词Torus

b.* [Mang-ida si Torus]dirina

看见 冠词Torus自己

Torus看见自己。

(10)和 (11)的对比显示,以宾格形式出现的NP一定是照应语,以主格形式出现的NP一定是先行语。换言之,宾格在其结构域之内拥有主格,而主格在其结构域之内并不拥有宾格。可见,先行语与主格和名词指称语、照应语与宾格和代词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Hawkins,2006:443-445;杨永忠,2011b),名词先行语的题元等级和句法层级均高于代词照应语。

三、辖域再造的概念与句法操作

所谓再造,就是一个移位的句法成分可以回归其基础生成位置并获得语义诠释的过程。我们认为,反单向性照应的代词辖域经历了一个再造的过程;代词辖域的再造构成了反单向性照应句法生成和语义诠释的基础。具体地说,反单向性照应由对应的单向性照应转化而来,照应模式由“名词-代词型”转化为“代词-名词型”。再造前,名词先行语反向“成分统制”代词照应语;再造后,名词先行语顺向“成分统制”代词照应语。代词辖域再造在结构中留下语迹或拷贝,再造成分“成分统制”其语迹或拷贝,名词先行语顺向“成分统制”再造成分。通过再造,移位成分回归其基础生成位置并在该位置得到诠释。辖域再造的基础在于:移位留下语迹或拷贝,移位成分“成分统制”其语迹或拷贝,名词先行语同样“成分统制”其语迹或拷贝,名词先行语正是通过对代词照应语的语迹或拷贝的“成分统制”实现对代词照应语的反向“成分统制”。由此看来,辖域再造与其说是移位成分的再次移位,倒不如说是移位成分对其基础生成位置的回归。辖域再造是语义诠释的需要,同时也是句法合法性检验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反单向性照应代词辖域再造条件:

(12)辖域再造条件 (Condition on Scope Reconstruction)

设α为一移位成分,该成分的语迹或拷贝在一个反向“成分统制”其的名词的辖域内,则α可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

这个条件允许任何一个其语迹或拷贝被名词“成分统制”的移位成分,在语法上被诠释为一个句法体,使之与简单语类一样能得到同样的句法操作。得到再造的移位成分可以像一个中心词那样,回归到其基础生成位置,满足语义诠释和句法检验的需要。该移位成分与名词之间存在同指照应关系,移位前,名词顺向“成分统制”移位成分(即代词),移位后,名词反向“成分统制”移位成分 (即代词)。再造就是将移位成分返回其基础生成位置,接受名词的管辖 (就句法而言),并获得语义诠释 (就语义而言)。移位成分的语义诠释依赖于名词。另一方面,移位成分与名词之间能否形成同指照应关系,就要看其能否实现再造。再造前,移位成分在名词的辖域内,接受名词的管辖,享有与名词同样的Ф特征,再造后,移位成分回归其基础生成位置,检验其Ф特征,如果Ф特征相同,则表明名词可以“成分统制”该移位成分,其与名词的同指关系仍旧成立,换言之,反单向性照应合法。如果移位成分无法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则表明Ф特征不同,名词无法“成分统制”该移位成分,二者之间无法形成同指照应关系。由此看来,代词辖域能否再造可以作为代词与名词之间能否形成反单向性照应关系的检验手段。基于此,我们提出反单向性照应合法性条件:

(13)反单向性照应合法性条件 (Condition on Counterunidirectional Anaphora)

代词与名词可以形成反单向性照应关系,当且仅当代词辖域可以再造于反向“成分统制”其的名词的辖域内。

可见,代词照应语与名词先行语之间存在相互依赖性,这一依赖性通过移位实现。移位的wh-短语中的代词可以理解为在主语位置受量化名词短语 (quantifier phrase)约束的变量。由于代词只有在其约束者辖域内方可作为受约束变量得到诠释,因此,移位的wh-短语可以在低于TP标志语 (即主语)的某个位置得到诠释,如 (14)所示 (Takahashi、Hulsey,2009)。

(14)a.[Which of hisistudents]did[every professor]italk to?

b.[Which student of hisi]did you think[every professor]italked to?

(14)中的wh-短语如果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即介词to后的位置,那么,其就位于作为主语的量化名词短语every professor的辖域内,接受该量化名词短语的管辖,二者形成反单向性照应关系。然而,如果移位的wh-短语的基础生成位置在结构上高于量化名词短语,那么,该移位短语就不能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也就不能诠释为受约束变量,二者无法形成反单向性照应关系,如 (15)所示。实际上,(15)中两个移位短语的基础生成位置均高于量化名词短语,或者说,不在量化名词短语的辖域内,二者自然无法形成同指照应关系。如果说移位短语在移位前就与名词短语具有同指照应关系,那么,这样的结构显然违反了约束原则B和C。由于移位短语在基础生成位置尚无法与名词短语形成同指照应关系,移位同样无法挽救这一局面。可见,反单向性照应生成的基础就是代词辖域的再造,只有当代词辖域再造可以生成符合约束原则B和C的单向性照应时,反单向性照应方能成立。

(15)a.* [Which of hisistudents]talked to[every professor]i?

b.* [Which student of hisi]did you think talked to [every professor]i?

(14)和 (15)的对比表明,反单向性照应与辖域再造机制之间存在联系。移位的wh-短语只有当其拷贝位于量化名词短语的辖域之内时方可作为受约束变量得到诠释,如 (16a)所示。相反,如果移位的wh-短语在量化名词短语的辖域内没有留下拷贝,变量得不到约束,那么,wh-短语就不可诠释为受约束变量,如 (16b)所示。就显著性而言,(16a)中的代词和名词的基础生成位置分别在“宾语域带”和“主语域带”,二者同指并不违反约束原则B和C,因而可以实现辖域再造。相反,(16b)中的代词和名词的基础生成位置分别在“主语域带”和“宾语域带”,前者的显著性高于后者,二者同指违反了约束原则B和C,因而无法实现辖域再造,也就无法形成反单向性照应。

(16)a.[which of hisistudents]did[[every professor]italk to[which of hisistudents]]

b.* [which of hisistudents][[which of hisistudents]talked to [every professor]i]

显然,只有从“宾语域带”移出的成分可以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而从“主语域带”移出的成分则不行。这是因为“宾语域带”位于作为主语的名词先行语之后,处于其辖域内,在结构上和显著性上均低于句子表层主语,可以形成同指照应关系;相反,“主语域带”位于作为宾语的名词先行语之前,处于其辖域之外,在结构上和显著性上均高于句子表层主语,因而无法形成同指照应关系。因此,如果移位成分的基础生成位置在结构上高于量化名词短语的基础生成位置,那么,就不可诠释为受约束变量。进一步说,不管代词照应语位于句子表层的任何位置,只要它的基础生成位置是在“宾语域带”,就可以实现辖域再造,形成反单向性照应。

值得注意的是,主题化位置的小句补足语可以与句中的量化名词短语形成同指照应关系。这表明,小句补足语可以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作为约束变量得到诠释。如果一个句法成分经历移位,在句法结构中形成一个语链,借助于语迹转换 (Trace Conversion,Fox,1999;Takahashi,Hulsey,2009;Takahashi,2010)操作,就可将不可诠释的语链转换成可诠释的句法体。就代词而言,其只有在LF中处于其约束者的辖域内时,才可诠释为受约束变量。因此,受约束变量诠释可以视为移位的“非论元成分”的辖域再造过程。不过,只有当支配代词的句法成分基础生成于结构上低于其潜在约束者的位置时,辖域再造才合法。

(17)a.[which of hisistudents]did[every professor]italk to[which of hisistudents]

b.* [which student of hisi]talked to[every professor]i

(17a)表明,wh-短语的基础生成位置在结构上低于量化名词短语,其在量化名词短语的“成分统制域”中留下一个拷贝,该拷贝可以诠释为受约束变量。代词位于wh-短语的辖域内,因而受到约束,反向同指照应关系合法。与之相反,(17b)中wh-短语的基础生成位置在结构上高于量化名词短语,其在量化名词短语的“成分统制域”中没有任何拷贝,代词不可诠释为受约束变量,因而,反向同指照应关系不合法。如果“非论元移位”留下拷贝,那么,指称语处于wh-短语的补足语部分,“非论元移位”就会违反约束原则C,代词与名词指称语之间无法形成同指照应关系,因为wh-短语的一个较低的拷贝阻止了这一关系的建立,如 (18)所示。

(18)* [which argument that Johniis a genius]did[heibelieve[which argument that Johniis a genius]]

“论元移位”和“非论元移位”均留下移位成分的拷贝,只不过“论元移位”有时留下具有语义内容的语迹(contentful trace)。根据“整体推迟合并”原则 (Wholesale Late Merger,Takahashi、Hulsey,2009;Takahashi,2010),限定语与限定语之间可以以反循环的方式实现合并,同样,算子/限定语的限制词可以以反循环的方式插入句法结构,如 (19)和 (20)所示。

(19)a.??/*I gave himia picture[from Johni's collection]yesterday.

b.I gave himia picture yesterday[from Johni's collection].

(20)a.??/*I gave himian argument[that supports Johni's theory]yesterday.

b.I gave himian argument yesterday[that supports Johni's theory].

(19)中,介词短语前置于副词,违反了约束原则C,句子难以接受或不合法,因为代词辖域无法再造于副词之后的位置。相反,如果副词前置于介词短语,符合约束原则C,句子合法,反单向性照应成立,因为时间副词可以迫使代词辖域再造于副词之后的位置,使变量受到约束。因此,可以说,包含变量约束的辖域再造满足约束原则C。(20)中,关系小句前置于修饰主句谓语动词的副词状语,违反了约束原则C,句子难以接受或不合法。相反,如果关系小句后置于该副词状语,符合约束原则C,句子合法,反单向性照应成立。如果比较 (19)和 (20),我们不难发现:(19)中的介词短语具有与 (20)中的关系小句相似的功能,即修饰主句中的直接宾语。问题是为什么关系小句与其所修饰的名词紧邻不合法而被副词状语隔开却合法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动词的直接宾语DP经历了“量化语提升移位”操作。⑤具体而言,DP基础生成于句末,⑥向左经历“量化语提升”,越过副词状语,与动词合并,生成表层结构。作为修饰语的介词短语或关系小句仍旧停留于句末,DP与之由于有副词状语的存在而并不紧邻,这样,介词短语或关系小句中的名词指称语就可以与主句中的间接宾语形成同指照应关系,如 (21)所示。副词驱使代词辖域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辖域再造符合约束原则C。

(21)[I gave himi[an argument]yesterday][an argument[that supports Johni's theory]]

对比 (19)和 (20)中的a、b两句,我们发现:代词若与作为修饰语的介词短语或关系小句紧邻,且该修饰语中包含名词指称语,那么,同指照应关系不成立。相反,如果代词与该修饰语被其它具有“完句功能”⑦的句法成分(比如时间状语)隔开,那么,同指照应关系成立。这是因为时间状语等具有“完句功能”的句法成分往往标志着一个句法语域 (syntactic domain)的结束,具有标志句界的作用,或者说,时间状语等完句成分将其前的一系列成分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句法语域,将其后的一系列句法成分组成另一个相对完整的句法语域,位于前一个句法语域的代词可以与位于后一个句法语域的名词指称语形成同指照应关系,而不违反约束原则B和C。因此,句子结构中只要有具有“完句功能”的句法成分将句子成分分割成相对完整且独立的句法语域,那么,反向同指照应关系就可以成立。

(22)a.??I will tell himia sillier rumor(about Ann)[than Mary told Johni].

b.I will tell himia sillier rumor(about Ann)tomorrow [than Mary told Johni].(Bhatt、Pancheva,2004:19)

(22)中两句的对比很能说明问题。前一句虽然有表示比较关系的连词和具有比较形式的形容词,但是并没有时间状语,无法形成两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句法语域,因而,句子的可接受度较低。相反,后一句不仅有表示比较关系的连词than,而且有时间状语tomorrow,正是时间状语tomorrow将句子的前后两个部分分割开来,分别构成两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句法语域。由于代词与名词指称语位于不同的句法语域,二者可以形成同指照应关系,符合约束原则B和C。⑧从算子-变量关系来看,一个算子/限定语的限制词可以在LF层面以反循环方式与算子/限定语合并。限定语基础生成于[Spec AP]位置,然后经历连续循环移位。限定语从同指代词的“成分统制域”中移出后,与支配指称语的限制词合并。限定语替换和变量插入将所有论元的较低拷贝转换成句法体,这样就可以得到与语迹相同的诠释。由于指称语没有任何拷贝被同指代词“成分统制”,因此,整个结构并未违反约束原则B和C(Takahashi、Hulsey,2009)。因此,如果包含指称语的“论元移位”成分的辖域涵盖与其同指的代词,那么,“论元移位”就会违反约束原则C。

(23)a.[A student of Davidi's]seems to himito be at the party.

b.[A student of hisi]seems to Davidito be at the party.(Fox,1999:197)

(24)a.[Someone from Davidi's city]seems to himito be likely to win the lottery.

b.[Someone from hisicity]seems to Davidito be likely to win the lottery.(Fox,1999:197)

Sauerland(1998)指出,名词中心词必须位于关系小句CP之中。如果名词中心词包含一个受关系小句主语约束的变量,那么,该变量在其约束者的辖域内可以得到诠释,而名词中心词则必须在关系小句的主语辖域内才能得到诠释,如 (25a)所示。由于包含代词的介词短语的基础生成位置低于包含名词的关系小句,因而,介词短语可以再造于其基础生成位置,代词可以在再造位置诠释为受约束变量,如 (25b)所示。

(25)a.The portrait of himselfithat Johnipainted is extremely flattering.

b.The portrait[of himselfi][that Johnipainted][of himselfi]is extremely flattering.

然而,如果关系小句包含一个提升结构,而该提升结构中没有外部中心词,那么,外置关系小句中的名词无法与主句中的代词形成同指照应关系 (Hulsey&Sauerland,2006)。

(26)*I saw the picture of himselfiyesterday[that Johniliked].(Hulsey、Sauerland,2006:115)

这表明,关系小句不同于表示比较的状语小句。表示比较的状语小句由于时间状语的阻隔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句法语域,可以与前面的代词形成“反向成分统制”关系;相比之下,关系小句有时间状语阻隔,致使代词处于其约束者的辖域之外,外置关系小句中的名词因而无法反向“成分统制”前面的代词,导致不合法结构的产生。根据Takahashi、Hulsey(2009),关系小句提升结构不能外置。因为外置意味着中间投射C`必须经历移位,然而,这样的操作一般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

(27)* [[I saw[DPthe[CPpicture of himselfitj]]yesterday][C`that Johniliked]j]

在提升结构中,限定语在关系小句CP之外。如果其经历“量化语提升”,且提升量化语的中心词有语音形式,那么,超重名词短语 (heavy NP)就会后置于时间状语,形成合法的结构,如 (28a)所示。相反,如果提升的量化语的语链链尾有语音形式,那么,就会出现不合法的结构,如 (28b)所示。换言之,限定语及其中心词必须整体提升,而不能仅仅提升其中的一个部分,否则结构不合法。然而,如果wh-短语的一部分位于语迹部分,那么,变量就可以得到约束,辖域再造合法,如 (29)所示。

(28)a.I saw yesterday[the picture of himselfithat Johniliked [of himselfi]].

b.*I saw the yesterday[picture of himselfithat Johniliked].

(29)a.[Which(of the)paper(s)that heigave to the teacherj]kdid every studentihope t`that shejwill read tk?

b.*[Which(of the)paper(s)that heigave to the teacherj]kdid shejhope t`that every studentiwill revise tk?

(29)的两个句子中,wh-短语的一部分必须经历辖域再造至被量化名词短语every student“成分统制”的位置,every student为受约束变量he的先行语。(29a)中,every student的位置高于代词she,不受she“成分统制”,因而有一个可辖域再造的位置t',处于代词he的先行语的辖域之内,但是其位置并不是很低,因而并未违反约束原则C。这表明,包含变量约束的辖域再造符合约束原则C。(29b)中,虽然he的基础生成位置低于the student,二者可以形成反向同指照应关系,但是the teacher的基础生成位置低于代词she,受she“成分统制”,she与the teacher同指,违反约束原则C(Fox,1999)。对比 (29a)和 (29b),我们发现:约束原则对主句和从属小句、主语和宾语的要求不同,或者说,约束原则对这些句法部分的约束力强弱有异。主句主语为名词,与其同指的代词可位于句中任何位置,以中心词或修饰语形式出现,反向同指照应成立。在此情形下,即使宾语小句中的主语为代词,与其同指的名词先行语位于内嵌宾语小句中的关系小句,亦不影响整个结构的合法性。然而,如果主句主语为代词,与其同指的名词无论位于任何位置,那么,即使内嵌小句的主语名词与内嵌宾语小句中的关系小句的主语代词同指,整个结构仍旧不合法。主句主语是句法结构中最为显著的位置,只能由名词先行语占据,如果代词照应语占据该位置,则违反约束原则C。代词照应语可以占据除主句主语以外的任何位置,与句中任何位置上的名词形成反向同指照应关系。

四、结论

反单向性照应涉及复杂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关系,为检验某些语言理论原则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素材。本文在对反单向性照应的句法特征进行总结之后,提出反单向性照应的代词辖域经历了一个再造的过程;代词辖域的再造构成了反单向性照应句法生成和语义诠释的基础。通过再造,移位成分回归其基础生成位置并在该位置得到诠释。辖域再造既是语义诠释的需要,也是句法合法性检验的需要。代词辖域能否再造可以作为代词与名词之间能否形成反单向性照应关系的检验手段,这一点在wh-短语、比较状语小句和外置关系小句中的反单向性照应现象中得到了证明。

注释:

①本文讨论的这种照应现象,在前人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两种术语,一是“下指”(cataphora)、“预指”(anticipatory anaphora)或“逆回指”(backward anaphora,刘礼进,1997;Yuan,2005;许余龙、贺小聃,2007;高军,2008,2010a,2010b,2011;余泽超,2007a,2007b,2010,2011),另一种是“反单向性照应”(counter-unidirectional anaphora,王灿龙,2000,2006;杨永忠,2007,2008,2011a,2011b,2012),本文采用“反单向性照应”这一术语。

②根据Chomsky(1981),代词在“管辖语域”内不受约束(即约束原则B);指称语在任何地方均不受约束(即约束原则C)。换言之,代词的先行语不在小句或名词短语之内,指称语在小句里没有先行语。

③根据Haegeman(1996),句法包括以下域带成分:主语域带(subject zone)、宾语域带(object zone)、谓词域带(predicate zone)和附加语域带(adjunct zone)。

④一个句法结点(node)的结构域包括它的姊妹结点、支配它的结点和支配它的结点的姊妹结点。这些结点的数量越多,则结构域越大(Hawkins,2006:28)。

⑤Barss&Lasnik(1986)指出,双宾语结构中两个宾语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关系,即间接宾语“成分统制”直接宾语。因此,就基础生成位置而言,间接宾语先于直接宾语。

⑥表示时间的附加语基础生成于动词及其宾语之前的位置,在动词及其宾语提升移位后位于句末,修饰动词及其宾语构成的动词短语VP(戴曼纯,2003:124-125)。

⑦所谓“完句功能”就是使句子满足合法性的功能。

⑧Bhatt&Pancheva(2004)认为,(23)中的两句没有违反约束原则C,这是因为比较算子作“量化语提升”并推迟与表示比较的补足语合并。

戴曼纯.2003.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向合并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高军.2008.英汉叙事语篇中第三人称代词下指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高军.2010a.英汉下指的对比研究[J].外国语(1):32-39.

高军.2010b.英汉下指的认知机制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7-13.

高军.2011.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句内指称照应的消解过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3):97-101.

高原.2003.从认知角度看英汉句内照应词使用的区别[J].外语教学与研究(3):189-194.

刘礼进.1997.英汉人称代词回指和预指比较研究[J].外国语(6):40-44.

刘礼进.2003.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后照应的几个问题——兼与赵宏、邵志洪先生商榷[J].外国语言文学(1):20-24.

陆振慧.2002.英汉语篇中指同表达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5):324-331.

王灿龙.2000.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J].中国语文(3):228-237.

王灿龙.2006.英汉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及其相关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17-24.

熊学亮.1999.英汉前指现象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许余龙.2000.英汉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5):321-328.

许余龙.2003.汉语主从句间的回指问题[J].当代语言学(2):97-107.

许余龙.2005.从回指确认的角度看汉语叙述篇章中的主题标示[J].当代语言学(2):122-131.

许余龙,贺小聃.2007.英汉下指的篇章语用功能分析——兼谈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的单向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6):417-423.

杨永忠.2007.第三人称代词反单向性照应及相关理论问题[J].外语与翻译(3):1-9.

杨永忠.2008.第三人称代词反单向性照应的生成解释[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5):37-43.

杨永忠.2011a.反单向性照应话题功能短语分析[J].对外汉语研究(7):81-89.

杨永忠.2011b.反单向性照应的生成[J].外国语(5):12-20.

杨永忠.2012.反单向性照应生成句法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11):27-31.

余泽超.2007a.英汉叙述语篇中句内下指现象的认知功能阐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余泽超.2007b.从语料真实性评下指对比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8-101.

余泽超.2010.英汉语篇下指认知功能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余泽超.2011.英汉下指功能新解——兼评van Hoek(1997)的回指理论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197-208.

赵宏,邵志洪.2002.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174-179.

Barss A,Lasnik H.1986.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J].Linguistic Inquiry,17:347-354.

Bhatt R,Pancheva R.2004.Late Merger of Degree Clauses[J].Linguistic Inquiry,35:1-45.

Büring D.2005.Binding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omsky N.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

Fox D.1999.Reconstruction,Binding Theory,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ains[J].Linguistic Inquiry(30):157-196.

Fox D,Nissenbaum J.1999.Extraposition and Scope:A Case for Overt QR[C]∥Bird S,Carnie A,Haugen J D,Norquest P(eds.).WCCFL 18:Proceedings of the 18th West Coast Conference on Formal Linguistics.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ess:132-144.

Haegeman L.1996.The Typology of Syntactic Positions:L-relatedness and the A/ā-direction[C]∥ Abraham W,Epstein S D,Thráinsson H,Jan-Wouter Zwart C(eds.).Minimal Ideas:Syntactic Studies in the Minimalist Framework.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41-165.

Hawkins J A.2006.A Performance Theory of Order and Constituenc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lsey S,Sauerland U.2006.Sorting Out Relative Clauses[J].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14):111-137.

Keenan E L.1988.On Semantics and the Binding Theory[C]∥Hawkins J A.(ed.).Explaining Language Universals.Oxford:Basil Blackwell.

Lebeaux D.1990.Relative Clauses,Licensing and the Nature of Derivation[R].Proceedings of Nels 20,GLSA,UMasss,Amherst:318-332.

Ouhalla J.2001.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

Sauerland U.1998.The Meaning of Chains[D].Cambridge,MA:MIT.

Schachter P.1973.Focus and Relativization[J].Language(49):19-46.

Schachter P.1984.Semantic Role Based Syntax in Toba Batak[C]∥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oba Batak.UCLA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No.5,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UCLA.

Sportiche D.2006.Reconstruction,Binding,and Scope[C]∥Everaert M,van Riemsdijk H(eds.).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yntax,Vol.IV.Oxford:Blackwell:35-93.

Takahashi S.2010.The Hidden Side of Clausal Complements[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28):343-380.

Takahashi S,Hulsey S.2009.Wholesale Late Merger:Beyond the A/ā Distinction[J].Linguistic Inquiry,40(3):387-426.

Yuan Yan.2005.A Contrastive Study of Backwards Anaphora in English and Chinese[D].Shanghai: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句法代词宾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代词(一)
代词(二)
宾语从句及练习
句法二题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