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流综合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2015-03-21 07:34
河北水利 2015年7期
关键词:水量河流用水

王 磊

河川径流是人类较早利用的水资源之一,是人类所能利用的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人类结合河流特点和变化规律对河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在现代社会,为了让河流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同时,保持河流自身的健康发展,就需要进一步明确河流管理的目标及内容。

1. 河流管理的目标

在河流管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其主要共性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水多”、“水少”、“水脏”及“水浑”即由于暴雨、冰雪快速溶化、风暴潮、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涨造成的洪水问题;由于气候原因,降水减少,加之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加大,造成河川径流量减少引发的缺水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进入河流水体的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水质变劣,影响河水用途的水污染问题;由于河流中的泥沙含量较高,出现河流淤积问题,对河流自身及其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并危及到河水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上述河流问题会对河流流域内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

河流综合管理的目标就是为流域内国民经济发展各部门及居民提供质量优良的水资源;保证河流的防洪安全;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实现以人为本、人与河流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2. 河流综合管理的内容

根据河流综合管理目标,决定了河流综合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水量管理、水质管理、河岸带管理及河道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

2.1 水量管理

河流用水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河道内用水及河道外用水两大类。河道内用水包括水力发电、航运、冲淤、生态环境维护、旅游等,河道内用水要求有相应的水位及流量来满足相关用水要求,但一般不会大量消耗水资源;河道外用水包括城市用水和农村用水,其中城市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等。农村用水包括农业灌溉、渔业用水、农村生活、农村工业等。

河流水量管理应做到控制用水总量,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在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因素前提下,通过河流可供水量及流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居民用水量进行河流水量供需平衡分析。河流水量平衡分析时做到近期和远期规划相结合,在把现阶段的河流水量供需情况调查清楚的基础上又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水量供需关系及变化。按现状、近期、中期、远期几个阶段分别制定水量供需方案;将河流流域规划与行政区域规划相结合,河流流域与所涉及的行政区域往往不一致,应充分考虑到沿河两岸、上下游不同地区、不同用水部门的特点,在河流水量分配时综合考虑到不同时期各用水部门的要求。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河流水量分配方案。严格按照水量分配方案,进行河流水量管理。要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实施计划用水管理,河流水资源是具有多种用途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应做到综合利用,各部门交叉或重复使用,提高用水效率。在确保城市、农村及居民等各种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努力保障河流自身所需的生态基流,使其河流生态系统不被破坏。

2.2 水质管理

水质泛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特征和性质,受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双重影响。水污染主要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种。河流水污染主要是人为污染。人为污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和能量排入水体引起的污染。人为污染主要体现在水体重金属污染、水体农药污染、水体热污染、水体油类污染。上述污染主要来源于河流流域内矿山开采、金属冶炼企业、农药、电镀等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渣,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及化肥,城镇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冷却水排放及内河航运等。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作用,排放到河水中的污染物数量超过了河水的自净能力,水质变劣,影响了河水的使用。

河流水质管理要应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的关系,控制污染物质进入河流,维持河水良好状态和生态平衡,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对水质的要求。制定全流域统一的水环境规划,建立完善的河流水质监测体系,科学合理地对水质作出有效评判,确定防治水体污染的技术政策和技术发展方向,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加强水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从单纯的点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水污染治理投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生活废(污)水监测与防治力度,实行废水资源化利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河流污染应急处理预案。逐步完善水污染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并依法依规严格实施。

2.3 河岸线管理

河岸线是介于河流与岸坡高地植被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具有行洪、调节水流、保持岸坡水土稳定、维持河流的生物能量和生存环境、维护河流健康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功能属性。目前,大部分河流河岸线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在人类改造自然河流时,在河岸带区域内大量使用了不透水性的硬质护砌结构和人类在此区域进行耕作及建设,占用了河岸线区域,阻断了河流与岸坡的生态交流,导致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为保持陆地及水域生态系统稳定,实现河岸线生物的多样性,应对受损的河岸线进行恢复治理。恢复河岸线工程应尽量与上下游或两岸的生态系统一致并减少河岸线与周围生态系统的障碍,以利于河岸线恢复及生物多样性的建设。恢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自然地带规律、生态演替选择适宜的生物物种,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现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分级恢复,使河岸生态线恢复到一定功能水平,发挥积极影响,改善流域小气候环境。对于建有堤防及市区内的河流,除个别险工险段外,可将原有混凝土护砌堤防及砌石堤防逐步用生态护坡或护岸替代,恢复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系,实现河流自然健康的发展。

2.4 河道管理

河道管理应根据河道特性和防洪、航运、排涝、引水、防潮、土地利用及沿岸工矿企业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要求,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关系,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确定规划范围并运用技术、经济、行政等管理手段,保障防洪安全,发挥其综合效益。

保障防洪安全是河道管理的主要目标,河道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疏浚与整治河道、筑堤防洪与防汛抢险及分洪、滞洪与蓄洪等工程措施和防洪法律法规建设、防洪区的规划与管理、洪水预(警)报、洪水调度方案制定等非工程措施以防止或减轻洪水灾害。

稳定河势河床是河道管理的基本要求。改善河势、稳定河床必须遵循因势利导这一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分析不同河段的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制定近期、远期目标,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综合开发是治理河道的关键。河道管理部门遵循综合治理开发的原则对河道进行全面规划,认真分析各地区、各部门对河道治理的要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各部门及各地区的发展要求,又要处理好防洪、航运、生态环境等之间的关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取水、采砂、取土、营造、砍伐护岸林及河道管理范围内占河、占滩、修建桥梁、穿堤建筑物等设施进行审批,有序的进行开发。

3. 结语

通过分析河流存在的共性问题,明确了河流管理的目标与内容,指明了河流今后管理的方向。在以后河流管理中,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加强河流综合管理,使河流流域内的水、土等资源得到综合、高效的利用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维护河流自身的健康发展,实现以人为本、人与河流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水量河流用水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小水量超纯水制备系统的最佳工艺选择
节约洗碗用水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基于水力压裂钻孔的注水量及压裂半径的应用研究
当河流遇见海
分散药包千吨注水量的水压爆破
上海建立大用水户用水实时监管制度推进城市节水
压缩机级间冷却冷凝析水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