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区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和对策

2015-03-21 08:05杜红武
甘肃畜牧兽医 2015年4期
关键词:畜牧业秸秆养殖

杜红武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畜牧兽医局,甘肃 武威 733000)

1 全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凉州区把畜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按照“扩张总量,完善体系,提高质量,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实施“主辅转换”战略,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被财政部、农业部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2009年被列为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和肉羊产业强县,2012年被列为全国瘦肉型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1.1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14年底,牛、羊、猪、鸡存栏分别达70万头、230万只、160万头、610万只,同比增长39.6%、45.6%、69.7%、43.1%;牛、羊、猪、鸡出栏分别达30万头、160万只、220万头、460万只,同比增长45%、48.5%、76.5%、46.1%;能繁母牛、母羊、母猪存栏分别达34万头、89万只、13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1.5%、5%、0.3%,其中奶牛存栏2.6万头,同比增长61.5%;肉、蛋、奶类产量分别达21.2万t、1.86万t、1.05万t,同比分别增长65.9%、45.4%、69.4%;畜牧业增加值29亿元,同比增长31.2%;人均畜牧业纯收入4004元,较2013年底增加936元。畜牧业在大农业中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位置。

1.2 生猪牛羊产业长足发展

2014年,全区生猪存栏量达到16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达到13万头,生猪出栏量达到220万头,占到全省生猪出栏量的九分之一,分别较2006年增长128%、188%、173%。

2014年,全区牛、羊存栏分别达70万头、230万只,较2006年增长184%、190%。其中:能繁母牛、母羊和奶牛存栏分别达34万头、89万只、2.6万头,较2006年增长303%、148%、171%。牛羊产业已成为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突破口。

1.3 生产方式转变加快

2014年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11 10个,规模养殖户4.3万户,规模化程度达到75%全区千头以上养牛场(小区)达到29个、万只以上养羊场(小区)达到20个、万头以上养猪场(小区)达到10个。畜牧业生产方式正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进行转变。

1.4 品种改良成效显著

一是黄牛冻配改良。全区建成黄牛改良点236个,配备冻配技术员265名,2014年完成黄牛冻配改良18万头,占能繁母牛总数的95%以上,年授配数量占全省的五分之一,牛的良种化程度达到97%。二是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在区白猪育种场建立了统一供精中心,建立猪人工授精点90个,配备人工授精技术人员400多名,引进长白、约克、杜洛克种猪680头,完成瘦肉型猪杂交授配25万头(次);建成武威威牧牧业有限公司和武威市青瑞源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种羊场2个。三是肉羊杂交改良。九墩朝阳、永昌新天地和东河西兴公司三个种羊场正在加快建设,建立绵羊改良点76个,2009年完成绵羊杂交改良30.36万只,羊的良种化程度达到83%。完成绵羊杂交改良40万只。四是鸡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推广迪卡、罗曼、爱维茵、三黄等良种蛋肉鸡1000万只以上。

1.5 秸秆调制力度加大

全区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0多万t,其中:玉米秸秆130多万t,约占秸秆总量的65%。在黄羊、五和、邓马营湖等乡镇建成秸秆青(黄)贮示范点10个,示范带动了全区秸秆青(黄)贮工作的顺利开展。2014年,全区新建青贮池141个13.5万m3,其中:永久性青贮池103个12.4万m3,单池容积在1000m3以上的永久性青贮池49个10.4万m3;土建池38个1.1万m3,单池容积在1000m3以上的土池2个0.2万m3,制作秸秆青(黄)贮153万t。据调查,玉米秸秆青贮后其营养成分可保持到90%以上,且适口性显著增强,而晒干后营养成分损失率高达70%。用青(黄)贮饲料喂牛,一个育肥期可节约精料150kg,每公斤按1.8元计算,可节约成本270元,与单一饲草喂养相比,每头牛饲养成本可降低30%。

1.6 暖棚养殖效益显著

截止2014年底,新建各类养殖暖棚380万m3,其中:牛舍142万 m3,猪舍27万 m3,羊舍 200万 m3,鸡舍1万m3,兔舍10万m3,累计建成畜禽各类暖棚1663万m3,暖棚养殖畜禽达到1940万头(只)。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60个,新增规模养殖户3100户,全区累计建成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11 10个,规模养殖户4.3万户,规模化程度达到75%;据调查,60m3暖棚,年可出栏育肥牛20头,可饲养奶牛6头,年可出栏肉羊90只,年可出栏育肥猪60头,可饲养蛋鸡500只,年可出栏肉鸡1200只。出栏一头育肥猪纯收入150元,单方水效益83元;出栏一头育肥牛纯收入420元,单方水效益56元;出栏一只育肥羊纯收入100元,单方水效益166元;饲养一只蛋鸡纯收入18元,单方水效益180元;出栏一只肉鸡纯收入4.8元,单方水效益240元。暖棚养殖已成为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实现节水增收的有效路子。

2 经验与启示

2.1 规划先行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凉州区委、区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全区资源优势、基础优势和品种优势,统筹畜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市场需求的关系,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凉州区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凉党发〔2009〕72号)、《关于加快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区委发[2007]60号)、《关于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范养殖暖棚建设的指导意见》(凉政发[2009]16号)、《关于2010年度养殖暖棚建设的指导意见》(凉党发〔2010〕2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玉米秸秆青黄贮工作的实施意见》(凉办发[2010]170号)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优化了区域布局,确定了重点任务,强化了保障措施,确保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2 创新机制是规模养殖快速推进的强劲动力

一是在建设机制创新上,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等多种形式,推进养殖小区(场)建设。甘肃庄园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200万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奶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在和平镇中庄村建设千头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入驻奶牛养殖户80户,存栏1200头。二是在投入机制创新上,发挥补助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养殖小区(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3037万元支持养殖小区(场)的建设。三是在信贷机制创新上,成立了武威市凉州区兴牧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兴农担保中心,利用小额妇女担保贷款政策,从银行担保贷款5亿多元扶持畜牧业发展。四是在服务机制创新上,实行区、乡技术人员驻区入场技术承包责任制和规划设计挂牌负责制,从规划设计、圈舍改造、品种改良、科学饲养等方面着手,指导农户按技术标准规范建造圈舍和组织生产,建立健全日常消毒和动物防疫制度,大力推广“五良”综合配套技术,促进了养殖小区(场)生产效益的提高。五是在管理机制创新上,对新建或续建的养殖小区和养殖场,严格实行业主申请、乡镇政府申报、环保局环评、区农牧局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积极推行“七统一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养殖畜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开展防疫、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产品销售、分户饲养)的生产模式,促进了养殖小区的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品种改良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根本所在

一是坚持不懈抓牛改。全区的黄牛冻配改良工作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以省家畜繁育中心种公牛站为龙头、区畜牧兽医局为主体、乡镇冻配点为基础,覆盖所有村组,服务半径不超过2k m的黄牛冻配改良体系,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的黄牛级进杂交改良大力开展,夏洛来、利木辛等优质肉牛的三元杂交积极扩大,促进了养牛方式从役用到肉、乳用方向的转变。二是加大扶持推猪改。抢抓凉州区被列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区的机遇,累计争取项目资金838万元,区财政投资590多万元在原区白猪育种场基础上,建成标准化猪舍34栋1.2万m3,化验室、精液处理室及辅助办公用房16间400 m3,配置精液配送车两辆,选调畜牧技术员2人,建立了统一供精中心,存栏杜洛克、约克、大白良种公猪150头,纯种母猪500头,年产种猪2500头、精液28万份。同时,在全区38个乡镇建立了90个猪人工授精点,由供精中心统一向各配种点保质保量及时供应精液,配种点开展猪人工授精服务,“杜×长×大”三元杂交生产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据调查,猪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达86%,平均窝产仔10.7头,平均每头能繁母猪年产仔增加1.5头。三是优质服务促改良。从2008年开始,对生猪、奶牛、肉牛良种精液和液氮实行免费供应,对肉羊品种改良进行实物补贴,配种点公布服务承诺和联系电话,随叫随到,上门开展黄牛冻配改良和生猪人工授精服务,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品种改良的积极性。

2.4 疫病防控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是理顺体制完善体系。在区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区畜牧兽医局,使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三大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科学、统一、透明、高效。二是加强建设改善条件。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51万元,区上配套资金67.38万元,2007~2008年对38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进行了新建改建,新建实验室32 40m3,改建实验室1320m3,配备仪器设备1838台(套),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和疫病监测、诊断条件明显改善。三是财政投入强化防疫。对3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经费全额纳入了区级财政预算。公开选聘了445名村级动物防疫员,按平均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由区财政解决补助经费,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和强制免疫工作明显加强。四是全面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零收费”制度,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防疫的积极性,消除了免疫空白点,畜禽免疫密度明显提高,牛、羊因病死亡率控制在0.5%、2%以内,确保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5 安全监管是确保畜产品生产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是加强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保证了畜产品生产投入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将项目扶持和政策扶持与标准化养殖相挂钩,加强养殖小区(场)防疫消毒和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生产记录和养殖档案,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养殖行为不断趋于规范。三是抓好定点屠宰,强化产地、运输、屠宰检疫,推行市场准入和产品标识制度,开展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追踪,确保了畜产品销售环节的质量安全。四是强化奶站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许可证制度,确保了乳品质量安全。五是完善监测体系,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能力,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控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森泰种畜育种公司生产的“憨娃牌”冷冻、冷鲜牛羊肉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6 秸秆养畜是促进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凉州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仅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3.33多万h m2,平均每亩产秸秆约3t左右,年产玉米秸秆130多万t,若全部青贮可养牛60万头、羊260万只,可节约饲料粮21万t,21万t饲料粮可以养猪84万头,养鸡100万只,可增加畜牧业收入2.16亿元,农民牧业收入平均可增加270元。为此,我们把玉米秆杆青(黄)贮作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首选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单池容积在1000m3以上的新建永久型青贮池和新建土池,每立方米青(黄)贮分别补助30元和2元;对玉米秸秆全部青(黄)贮的村民小组每亩补助10元;对玉米秸秆全部青(黄)贮的村委会、乡镇政府分别奖励0.5万元、5万元;对玉米秸秆青(黄)贮达2000t以上的养殖场(饲草企业、个人)奖励2万元;对购置玉米秸秆打捆机、裹膜机,区财政按购机价格的20%给予补贴。

2.7 产业化是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

把畜产品加工做为提升畜产品综合利用和转化增值能力、提高畜牧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政策项目扶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引进了江苏雨润、福建达利、四川铁骑力士、新疆天康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回报率高、附加值高的加工企业入驻全区,加快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加工促发展、以加工带基地。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养殖协会和合作社,壮大畜产品运销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畜产品运销户180多户,年向西宁、兰州、金昌、宁夏、张掖、平凉等地运销活畜60多万头,建立起了较为稳固的市场营销体系。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向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服务、投母还仔等形式,建立有效的产销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2.8 强化责任是促进工作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

首先,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抓畜牧。区上成立了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全区畜牧产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协调、服务、考核等工作,确保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其次,强化责任,明确任务抓落实。区委、区政府每年年初将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都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达给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实行区级领导包片、区直部门包乡镇的工作责任制,与分包乡镇同奖同罚,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第三,严格考核,兑现奖惩抓实效。区委、区政府把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作为乡镇和部门年度实绩重点内容来进行考核,对措施得力成绩突出的乡镇和部门进行奖励,对工作滞后完不成任务的进行责任追究,确保了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 存在的问题

凉州区畜牧业在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畜牧业生产方式上,农户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在畜禽养殖中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二是在养殖场(小区)建设上,部分养殖小区(场)水、电、路、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滞后。三是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品种改良步伐还不快。四是在饲草料生产上,大、中型青贮池一次性投入大,秸秆调制利用率还不高。五是在产业化发展上,缺乏强势龙头企业带动,畜产品深加工不足。

4 对策和建议

当前,凉州区畜牧业正处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阶段。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要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畜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业,大力推进畜禽品种优良化,畜群结构合理化,生产方式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品质量安全化,服务体系健全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4.1 以牛羊产业为重点,加快养殖结构调整

按照“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稳定发展猪鸡生产”的要求,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在城郊的金羊、和平、柏树、金塔等乡镇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在东河、长城、吴家井、九墩、下双等乡镇重点建设肉牛优势生产区,在西营、松树、新华、张义等沿山乡镇重点发展肉羊养殖,在黄羊、谢河、河东、永丰、四坝等乡镇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高坝、中坝、羊下坝等乡镇重点发展蛋肉鸡养殖,大力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持续推进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加快猪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步伐,不断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2 以规模养殖为重点,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采取互助合作、大户创办和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行“七统一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养殖畜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开展防疫、统一无害化处理、统一产品销售、分户饲养)的生产模式,加快养殖小区(场)建设,严格实行业主申请、乡镇政府申报、环保局环评、区农牧局登记备案管理制度,推动畜牧业生产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进行转变。

4.3 以人工授精为重点,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加快种羊场建设步伐,提高区白猪育种场生产水平,加强畜种改良点建设,大力推进黄牛冻配改良、猪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和绵羊杂交改良。在肉牛改良方面,继续抓好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的黄牛级进杂交改良,扩大夏洛来、利木辛等优质肉牛的三元杂交。在奶牛改良方面,扩大荷斯坦奶牛群体规模,加快西杂牛乳用性能开发。在肉羊改良方面,引进萨福克、无角陶赛特、德克塞尔等肉用种公羊,积极开展杂交。在生猪改良方面,大力推进“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生产。

4.4 以强制免疫为重点,加强动物疫病防控

加强村级防疫员管理和培训,全面推行重大动物疫病免疫零收费制度,突出抓好畜禽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加强养殖场(小区)动物防疫管理,强化疫情监测,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认真做好因病设防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全区牛、羊、猪、鸡因病死亡率控制在0.5%、2%、3%、5%以内。

4.5 以龙头建设为重点,加快产业化发展

加快武威天祥肉类加工有限公司60万头猪、30万只羊、3万头牛屠宰分割生产线及肉食品深加工生产线的投产步伐,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回报率高、附加值高的加工企业,推进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尽快改变以“原字号”产品外销为主的局面,实现畜产品的加工增值。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形式,积极发展订单生产,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向养殖户提供养殖场所、贷款担保、投母还仔、产品回收等形式,建立有效的产销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4.6 以秸秆青(黄)贮为重点,加快秸秆开发利用

依托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以牛羊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重点,加快大、中型青贮氨化窖(池)建设,积极引进新型粉碎机、揉搓机、铡草机和玉米联合收割机等秸秆加工机械,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窖贮、袋贮、裹膜青(黄)贮技术,积极探索“统一收购、集中青贮、统一配送”的企业化运作模式,整村、整组抓好秸秆的加工调制,大力开发玉米秸秆青贮氨化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4.7 以示范创建为契机,加快标准化生产

按照“建设规范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产品安全化”的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引导、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进“五良(良种、良法、良舍、良料、良医)”技术的组装配套,抓好生猪、奶牛、蛋鸡、肉鸡、肉牛和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点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示范带动全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

4.8 以项目整合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利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抓好标准化养殖暖棚建设。二是利用畜牧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抓好畜种改良。三是利用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和绿化项目,抓好养殖场(小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农村能源和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抓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五是利用农机补贴政策和饲草料加工利用项目,抓好秸秆加工调制。六是抓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七是利用妇女小额创业贷款担保政策,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猜你喜欢
畜牧业秸秆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映像畜牧业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