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的典范科学治水的硕果——纪念红旗渠通水50 周年

2015-03-21 19:22杨惠淑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5年11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水利厅

□杨惠淑(本刊记者)

采访对象:燕国铭,河南省水利厅副巡视员、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

李国堤,84岁,时任河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灌溉室红旗渠工程项目组组长;

金惠民,86岁,时任河南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勘测室主管工程地质工程师,后任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院长直到退休。

记者:说到“水贵如油”,会想起小学课本里有关林县石板岩缺水的一课。当时感觉林县只有山没有水,还有人赤脚在光光的石板路上挑水的样子,印象很深刻。20世纪60年代,你们在林县红旗渠进行勘测设计时感觉到那里缺水吗?

李国堤:林县地处河南西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境内山峦起伏,土薄石厚。当地有民谣:“天旱把雨盼,雨大冲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头蛋。”因为缺水,全县98万亩耕地中仅1万多亩水浇地。当地群众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终年过着“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的贫困生活。

金惠民:我至今难忘县水利局长在查勘路上给我讲的悲惨故事。那是民国初的一个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汉起五更爬上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可是担水的人很多,快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刚过门的儿媳摸黑出村迎接,由于天黑路陡、脚小,接过担子没走几步便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洒了个净光。公公急忙脱下身上的棉袄吸水,干渴的土地瞬间将水吸食殆尽。儿媳妇又气又悔,回家就悬梁自尽了。桑老汉怀着悲愤埋葬了儿媳妇,大年初一带着儿子踏上了风雪交加的逃荒路。

记者:这样缺水,林县人民没想过解决的办法吗?

金惠民:想过很多办法。全县动员一切力量打旱井、修渠道、引山泉。1952年,县委书记王大海带领任村区群众修了3.5公里长的瓦管渠,解决了380户村民的吃水困难;又把河顺区马家山村西沟的泉水引进村,解决了200多户人家吃水问题,还能灌溉50多亩耕地。有了水,这个历史上从来不种菜的村子,成为“萝卜青,蔓菁圆,白菜长得象筐篮”的好地方。1956年县委书记杨贵带领大家修淅河渠,国家拨款16万元,修了不到1/3,经费用完,后采取“谁受益,谁出工出钱”的办法,动员淅河下游9个乡参加劳动,次年“五一”通水。之后又相继修建要街、弓上、南谷洞水库。这些治山治水实践,不仅解放了思想,也培养了一批水利技术人才,成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骨干力量。

记者:红旗渠工程是怎么上马的?

燕国铭:红旗渠工程的上马离不开山西人民的大力支援。林县紧邻山西平顺,浊漳河发源于山西,有榆次、沁县、屯留与长子3条支流,经潞城县、平顺县汇合为浊漳河,此河水源充足。1959年8月杨贵乘到郑州开会之机,向分管农水的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汇报了引漳入林的设想。11月,向省委报送《关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请示》。1960年1月24日,林县请求省委、省人委给山西省委、省人委协调从山西引水问题。2月3日,山西答复同意林县从平顺侯壁断下引漳河水入林县。杨贵激动万分,说:“马上动员全县人民,干!”引漳入林(后改名红旗渠)工程就此上马。

记者:为什么说红旗渠工程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燕国铭:1990年4月5日是红旗渠通水25周年,林县县委和政府于1990年3月20日作出《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把《决定》贯彻落实到群众中去,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动力,林县决定举行大规模的纪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为红旗渠纪念碑题写碑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分别题词祝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接见县委书记赵玉贤等,专门听取红旗渠情况的汇报,对林县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给予很高的评价。水利部部长杨振怀等也发来贺电和贺信;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对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

这个《决定》还对“红旗渠精神”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我把这个内容念给你听:“红旗渠精神,就其本质特征而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原则,主要依靠林县人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的。因此红旗渠工程的兴建,就突出表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红旗渠工程十分艰巨,又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上马,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倍历艰辛修建而成的,这就使艰苦创业精神表现得十分明显;红旗渠工程规模较大,参加施工人员众多,如果不是全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如果不是全国有关部门及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山西省干部群众的大力帮助,就难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所以,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同样突出表现了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无论受益地区和非受益地区都不计局部利益得失,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80位同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就集中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可以说,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因此,就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1990年,时任河南省代省长的李长春上任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把“红旗渠精神杯”作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最高荣誉。从此,“红旗渠精神”成为了一个代名词,一种文化符号。

记者:说起红旗渠,大家自然会想到自力更生。那么,为什么说红旗渠是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相结合的产物?

李国堤:红旗渠虽然是在“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原则”下修建起来的,但是,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像红旗渠这样大型的、艰巨的工程是不可能修建成功的。国家的支持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支撑。

金惠民:1960年建渠之初,国家处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自力更生”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精髓。可是,到了1962、1963年,工程经费就无以为继;加上工程规模大(原定灌溉面积超过50万亩,属大型灌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单靠一个县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工程已经无法继续。1963年春,林县县委和安阳地委联合向河南省委打报告,要求将红旗渠工程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希望得到国家的支持。省委要求水利厅拿出解决方案。4月,时任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的彭晓林拍板: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派人对此工程进行现场查勘调查,并对此工程是否续建,提出结论性意见。

接到命令后,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派灌溉室副主任顾家典(已故)和李国堤、金惠民3人,会同安阳地区水利局工程师刘鹏南、林县水利局长段毓波共5人,于4月20日至5月15日对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公里的现场进行查勘,随后又对林县缺水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查勘结束后,李国堤又到山西省水利设计院,收集并分析了红旗渠水源地浊漳河的水文水资源资料,最后查勘调查组编写报送了《河南省引漳入林红旗渠灌溉工程查勘报告》,结论是:“林县严重干旱缺水,从浊漳河引水是可行的,红旗渠总干渠在克服非常艰险和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巨大的工程量,已具备了雏形。此工程建成后,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明显的经济效益,应当继续修建。但必须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纳入国家计划。”

李国堤:省水利厅研究《查勘报告》后,决定对红旗渠全面开展勘测设计。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联合安阳地区水利局、林县水利局的技术人员,组成红旗渠工程项目现场设计组。我担任组长,安阳水利局刘鹏南、林县水利局李生源任副组长,组织开展编制设计任务书,同时组织开展工程地质和测量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收集分析浊漳河来水量资料,调查灌区灌溉用水和人畜用水的需水量,分析研究总干渠的引水总量和灌区灌溉面积。确定了总干渠正常引水量为2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量为23立方米每秒。由此设计了总干渠断面尺寸和总干渠比降为1/8000,灌溉范围确定为林县淅河以北,灌溉面积47万亩,灌溉保证率为75%。二是对总干渠渠首侯壁断至终点分水岭的高程及其沿线高程进行校核测量,确定了正确的各段渠道高程。三是历时2个多月,对总干渠沿线进行实地调查工程地质条件和评价工作。最后提出工程地质分区和不同的工程防渗措施,编写了《总干渠工程地质编录报告》。

金惠民:设计人员在省、地、县水利科技人员工地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又广泛听取领导干部和群众意见,反复进行了技术、经济论证,最后完成了《红旗渠设计任务书》。上报水利厅、省计委审查批准后,于1963年12月由李国堤就红旗渠工程现状、县委和群众的迫切要求、规划设计的技术指标和技术方案等,向水利电力部进行了详细汇报。12月25日水利电力部以[1963]水电规计字第472号文批复:“林县地处太行山严重干旱地区,解决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是一项重要的水利任务,引漳入林工程艰巨,但是有一定水源,灌溉效益比较显著,并且经当地人民几年的努力,总干渠已经大部分建成,因此,我们同意续建该工程。……”从此红旗渠工程正式列入国家基建项目,在资金上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据《红旗渠志》记载:1960年至1970年,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26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

燕国铭:经过科学勘测、规划、设计编制的《红旗渠设计任务书》,最终赢得了国家经费上的支持。这仿佛给即将下马的红旗渠工程打了一剂强心针,使得红旗渠得以续建完成。

记者:为什么说红旗渠是艰苦奋斗与科学治水相结合的产物?

金惠民: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上下同心,用双手,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顶酷暑,战严寒,用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苦干巧干,换来了“艰苦创业”之硕果;但是仅靠艰苦创业,没有科学治水的有力支撑,红旗渠的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能保证长久发挥效益。

李国堤:1963年12月31日省计委[1963]计基字第631号文,在转发水利电力部批复通知时指出“在设计程序上我委同意在总体设计编出前先编年度工程设计总体设计……”。根据省计委这一要求,从1964年至1965年8月,省、地、县水利部门共参加工程地质、测量、规划、设计的技术人员就达60多人,在现场设计组统一安排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对红旗渠分水岭以下的一、二、三干渠进行了比较勘测。对一干渠(分水岭至合涧)作了上、下两条线比较勘测;对二干渠(分水岭至马店)作了上、中、下三条渠线比较勘测;对三干渠(分水岭至卢寨村东)作了打洞和提水两个方案比较。这些勘测资料,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在规划方面对整个灌区进一步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以引为主,引蓄结合;以灌为主,灌排结合;以自流为主,自流与提灌结合的运用原则,以满足全灌区47万亩灌溉需水和人畜用水要求。还研究了灌区内和沿渠30多座中、小型水库,建成后,能补充红旗渠水源;待灌区全部配套完成后,可与淅河水互相调剂,形成一个能引、能蓄、能排的水利网,灌区面积还可以扩大至60万亩。三是设计沿渠重要建筑物。如分水岭和红英汇流两个水电站,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董保黑等6人与地区、县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设计的。在当地技术人员少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又对当地知识青年进行技术培训,一直负责到电站通水后的运行管理。又如一干渠桃园河建筑物由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胡逵吉、贺亚斐等同志设计,该建筑物上面是公路桥,中间是钢筋混凝土矩形槽,下面是水泥砂浆砌石的桥墩,该建筑至今已运行50年,仍完好无损。

这个阶段除每年完成年度设计外,总体设计同时进行。到1965年8月,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关于红旗渠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书》,为整个红旗渠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记者:为什么说红旗渠是工农群众与知识分子相结合的产物?

李国堤、金惠民:林县人民对我们这些技术人员那是发自内心的欢迎。他们把平时舍不得、留作过年吃饺子的白面给我们作手擀面条吃,那种香甜至今还能回味;当地群众把结婚用的新房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我们至今也难忘那种情谊。

金惠民:当时提倡“设计革命化”,要求设计人员离开办公室,深入工地,深入现场。红旗渠是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设计革命化”的第一个作品。所以印象格外深刻。设计中,坚持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施工群众三结合的现场设计,提前一年完成了《红旗渠总体规划设计书》。

李国堤:林县多山,石料资源丰富,技术人员在设计时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渡槽、桥梁、渠道等大部分采用砌石结构。在砌石建筑物中需要用水泥砂浆,而林县群众在建房中大量用石灰砂浆砌石,水利工程用石灰砂浆砌筑耐久性差,冻融崩解易产生漏水,设计时就要考虑既能充分利用当地石灰材料,又能节约水泥材料的方案。经过反复计算和调查分析,设计最终采用砌石结构临水面用水泥砂浆砌石,背水面大量用石灰砂浆砌筑,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资源。

金惠民:红旗渠一干渠渠线在太行山前坡积层上通过,渠道易发生不稳定滑坡,在设计调查中发现当地在坡积层上植树建房却多年未滑动,但渠道水渗漏易产生滑动。群众介绍了修淅河渠时,坡积层段采用深挖砌涵洞的实践经验,对设计人员很有启发,设计方案最终采用了“深挖埋管(涵洞)原状封闭、植树覆盖、山坡排水”的技术措施,取得了成功。

李国堤: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林县人民委员会为表达全县人民的感激之情,于8月23日给河南省水利厅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红旗渠的设计工作现已胜利完成任务”,还称设计组的同志“采取领导、技术、群众三结合的方法,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群众意见,从而多、快、好、省地完成了设计任务,支持红旗渠建设,为红旗渠设计付出了辛勤劳动,将永远载入我县山区建设的史册。”这封感谢信不仅是对设计人员的认可,更是对红旗渠工程科学规划设计的肯定。

1995年出版的《红旗渠志》对红旗渠的设计和施工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并列出60余名勘测设计人员名单及主要规划设计成果,这也是对红旗渠科学治水的充分肯定。

金惠民:在纪念林县红旗渠通水50周年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广泛开展学习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我们作为工程设计者,对红旗渠产生的巨大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倍感欢欣鼓舞。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家不要忘记1963年至1965年红旗渠还有这段坚持科学真理,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决策,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的科学治水的历史事实。

燕国铭:50年弹指一挥间。红旗渠精神曾经激励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红旗渠精神杯也极大地推动了河南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助推河南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为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新时期的治水征程中,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提高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的指示精神上来,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用科学治水助力水利再攀新高峰,为中原崛起再添新光彩。这也是我们今天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水利厅
省水利厅科学组织全省秋汛防御工作开展
水利厅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大会等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河南省水利厅2016年新任领导成员
《红旗渠》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召开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