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读”
——谈“读”的四个境界

2015-03-21 03:02福州市江边小学潘思滢
海峡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五彩池熏陶语感

福州市江边小学 潘思滢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读”
——谈“读”的四个境界

福州市江边小学潘思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然而,许多师生只是盲目而无入情地朗读,把读当成了课堂的摆设。那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到底该如何施行呢?该文认为阅读教学应当达到四个境界,也就是“感知、感悟、语感、熏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真正的读书、看书,而不是摇头晃脑的摆架势。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学会读,从而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最终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读”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的读,要达到四个境界:感知、感悟、语感、熏陶。用新课标的一句话来说“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这四个境界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并且都要“在读中”产生,“在读中”提升。假如没有达到这四个境界,那就是高耗低效的读。而离开了“读”,那么语文教学活动中其他的分析对答、训练拓展、媒体游戏等,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这四个境界,就是“读”所追求的目标。

1 整体感知

这个“整体”包括了很多,有对内容的印象,有对文章整体构架的印象,有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还有意境、语境、语气等文章内容模糊感想,这些都不能分割成无生命的字词句。所以,整体感知,重在感受。读读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也就是内容;读读看,各个自然段大体写了什么?也就是结构;读读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气来写?也就是语言。学生如能读得心中了了,能用圈点、画图、动作手势等其他形式表明意会,即使结结巴巴,词不达意,也是达到了这个境界。

以六年级的课文《山中访友》为例子,文章写道:“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在朗读前,让学生先理解此段内容写的是什么,在脑海中形成自己想象的画面。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仿佛也跟山中的山泉、溪流都成为了好朋友,那么自然在读的时候就能带上感情,带上友好亲切。如果要学生能明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那么,读就要进入第二个境界。

2 有所感悟

“有所感悟”的要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它避免了“全面感悟、全面挖掘”的危险。这里的感悟,是学生自个儿的事,自个儿细读,自个儿揣摩,从感受中领悟。有的人悟得多一点,有的悟得少一点。某一点,某个内容,某个词哪个方面都可以。重在一人一得,教师也可以在某点上给予点破引导,但只能点到为止,再多说就成了填压灌输。这个过程是个细读、揣摩、交流、感悟的心理历程。学生如能在读中经历这种细细追寻、自个儿领悟的过程,那他就成功到达了这个境界。

许多教师都很熟悉《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在教学中学生有着各自的感悟。有的读出圆明园是被毁灭的,有的读出“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有的学生甚至能感悟出“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国文化史,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有的学生以悲痛之感来读,有的学生以惋惜之情来读,有的学生痛恨之情溢于言表。真正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秉持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将课文与自身情感体验、生活体验联系,产生个性化的理解与独特感悟。

3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培养语感,是感受性和理解性的兼容,说明语感的培养不光靠无意识的默化,还必须有注重意识的敏感,使得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循环反复,提升语感的敏锐度。例如《五彩池》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在自读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五彩池的美。如:第一段中“池水好看极了,有五种颜色,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边读边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瑶池的仙境。文章在第二、三自然段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五彩池点以及不同颜色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直至背诵,品味其中的奇观。另外借助演示,让学生了解池水产生不同颜色的原因。对于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先采取引导学生读,采取默读、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快速读、引读等多种方式,重语言的感悟、积累,淡化内容的分析。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深刻感受其中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探索五彩池的兴趣,培养语感。

这时的读,可以采用“换移增删—点击比较”法。也就是说,换个词语读读看,移动某个词序读读看,换个语气读读看,增加一个词读读看又或者删掉一个词读读看。通过比较阅读法,会使学生感到许多句子中的词语是不能够删除替换的,从而体验到语言的通顺感、连贯感、意境感等。还是以《五彩池》为例,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句教学中,“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读这句话,说说感受怎么样。然后再去掉句中的比喻内容让学生再次读读,谈谈感受。这时候学生就能体会到比喻句更能看出水池的美,更能帮助他们想象出漫山遍野的水池是什么样的。正如大纲里说的“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所谓“点击比较”即不能滥用比较,只能点到为止。学生如能对语言赏心悦目,来了兴趣,喜欢品味,感受到写得太好了、写得太美了,也就达到了培养语感的目的。

4 在读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心理学上认为“情感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如果能让学生从情感上热爱语文,那么语文教学才能达到课标中所要求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认识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俗语也有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然而,这个熏陶也包含了许多内容,明的来说有思想情感的感染、人格的陶冶;暗的来说有人类文化智慧的传承,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愉悦体味,母语语感的熏陶,是个多功能的彩色境界。此时的读,抑扬顿挫,各显神通。没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节奏,只有能量的释放,肢体的自由、精神的愉悦,求得心理的感受与身体的感受。重在情绪,进入一种感同身受的状态,不知是我抒发情感还是作者在感叹。其中当然不乏教师巧妙的暗示、无形的激励和赞叹的鼓励。因此,只要读得大声、忘我、张扬、尽兴、激情、疯狂……便是达到了情感熏陶的境界。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读、理性的读。叶老先生说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性的探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所以,只有有意识地读,不仅理智地感知,而且亲切地去体会,认真追求读的四个境界。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这四个境界呢?读的形式很多,但功能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整体感知的粗读、泛读;有的侧重于感悟的跳读、略读;有的则侧重于语感的精读、品读;有的侧重于熏陶的思读、吟读;有的侧重于技巧的朗读、诵读。如果教师能细细加以研究,灵活驾驭,可以顺利达到这四个境界。

[1] 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2.

[2]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M].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3] 王尚文. 语感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 李海林. 言语教学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5] 黄希庭.当代中国小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五彩池熏陶语感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如此熏陶
《五彩池》说课稿
静谧的五彩池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