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功能分区及治理创新

2015-03-22 11:15韦铄星何衍海梁志鑫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1期
关键词:木棉示范园水土保持

俞 孜,王 勇,蒋 燚,韦铄星,何衍海,梁志鑫

(1.广西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2)

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功能分区及治理创新

俞 孜1,王 勇2,蒋 燚2,韦铄星2,何衍海1,梁志鑫1

(1.广西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优良用材林资源培育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02)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功能区划;创新成果;南宁市

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运用景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规划设计,结合示范区的特点,划分为科研试验区、技术推广区、示范宣教区、生态景观区等四大功能区,并进一步细分为观测试验小区、技术示范小区、气象观测场、径流观测场等10多项试验示范子项目,充分展示了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与优化治理模式。园区的建成为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参观学习与技术交流的平台,并且能够发挥带动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的发展。

1 园区概况

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示范园)位于南宁市良庆区那马镇木棉麓一带的小流域内,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8°19′00″—108°19′24″、北纬22°37′26″—22°37′55″之间,距南宁市区约32 km,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地形呈U形。园区处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 232.2 mm,年均气温21.8 ℃,最高气温(极端)40.4 ℃,最低气温(极端)2.1 ℃,年平均日照时数1 687.6 h ,年平均有霜期28 d。园区土壤为赤红壤,质地松散,持水能力低,土壤养分少、肥力低,易受雨水冲刷。周边地带最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为常绿针叶、阔叶林,植被群落较为单一,物种较少。据初步调查园区内现有植物约43种,主要是荒草、灌丛,人工营造或自然恢复的桉树、马尾松、相思树等人工林、次生林,以及芒果、龙眼、荔枝等经果林。园区通过种植水保林、景观林和铺草皮等,对沟道、边坡进行绿化,共造林绿化35.6 hm2。

2 规划理念

示范园始建于2005年,遵循“全面规划、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规划理念,根据广西省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典型治理模式,以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园区各地块上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建立水土流失防治模式、特色产业防治模式展示,对南方红壤丘陵区的水土流失治理能起到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园区建设目标是探索广西区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有效途径,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与经济建设、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科研教育与推广宣传、水土保持与园林建设紧密结合起来[1],将示范园建设成为具有水保监测、气象观测、环境教育、科研试验、技术展示和生态景观展示功能的综合型水保试验基地。

3 功能分区

根据规划理念和建设目标,在综合分析园区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根据广西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多样性、差异性和推广示范典型性的原则,将示范园分为科研试验区、技术推广区、示范宣教区、生态景观区等四大功能区,见图1。

图1 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功能分区

3.1 科研试验区

科研试验区总占地面积 23.58 hm2,以水土流失监测、试验为主,紧紧围绕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用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为丰富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完善生态建设标准提供科学依据。该区域子项目主要有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观测试验小区(Ⅰ-1)、珍贵树种观测试验小区(Ⅰ-2)、生物多样性观测试验小区(Ⅰ-3)、水保植被群落演替观测试验小区(Ⅰ-4)、桉树人工林观测试验小区(Ⅰ-5)、混交林观测试验小区(Ⅰ-6)、经济林观测试验小区(Ⅰ-7)、竹林观测试验小区(Ⅰ-8)。

3.2 技术示范区

技术示范区总占地面积9.84 hm2,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功能各异的工程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示范。根据广西水土流失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状况,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成果,建立成果转化与技术应用示范样板,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助于提高广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水平,为其他省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和服务。该区域子项目主要有水保植物优化组合技术示范小区(Ⅱ-1)、坡地耕作措施示范小区(Ⅱ-2)、坡地生态果业技术示范小区(Ⅱ-3)、水保苗木繁育示范小区(Ⅱ-4)。

3.3 科普教育区

该区占地面积1.23 hm2,主要负责水土保持基本知识和法规政策的宣传。通过展示、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该区域子项目包括气象观测场(Ⅲ-1)、径流观测场(Ⅲ-2)、人工模拟降雨演示场(Ⅲ-3)、水保植物展示温室大棚(Ⅲ-4)、科普展厅。

3.4 生态景观区

该区占地面积6.38 hm2,分为2个生态景观修复区(Ⅳ-1、Ⅳ-2),对现有人工库塘、水沟进行绿化、美化,在山塘岸边和沟道两岸种植观赏性好的树种、花草等,设置园林小品、栈桥、亲水平台等设施,营造一个树影婆娑、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赏心悦目的优美环境,在坡地生态果园区还可以采摘新鲜、健康的水果,既能满足人们休闲需求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4 创新成果

(1)规划建设方面。示范园力求技术创新,将科普教育、科研试验、生态改善相结合,打造广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成果展示、科普教育的展示窗口。

(2)模型建立方面。示范园中建设的径流小区针对不同坡面、植物组合、土地耕作方式的径流调控能力和水土流失规律等进行试验研究,建立坡地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库,分析降雨、地形、土壤、植被等单因素对径流、泥沙的影响与变化规律,初步建立坡地水土流失预测模型。

(3)防治研究方面。重点利用现有人工库塘、水沟、绿化整治措施,探索总结出了塘、库、坝相结合,合理利用径流资源的开发模式。在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方面实现技术创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部门合作,建立水土保持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5 结 语

不同于其他的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包含措施和科技两个基本元素,承担着科研教室和景观展示的基本功能。一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代表着一个水土流失类型区最为成功的治理与开发模式,可为同类地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水土资源开发提供借鉴。广西木棉麓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按照生态学理论进行规划设计分区,展示了水土流失防治水平,提升了园区科技含量,将已有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成果实地复制展示,可供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观学习与技术交流,同时能够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广西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

[1] 乔彦芬,姜德文,田玉柱.综合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以北京市延庆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1):85-88.

(责任编辑 李杨杨)

S157

C

1000-0941(2015)01-0032-02

俞孜(1970—),男,江苏东台市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

2014-10-30

猜你喜欢
木棉示范园水土保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东苕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南疆木棉红似火
爱拖延的米米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木棉红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