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2015-03-22 06:18韩晓峰张天译
关键词:群体思政思想

韩晓峰,张天译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韩晓峰1,张天译2

(1.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近几个世纪相交的前后20年都是新科技革命浪潮的爆发期。20世纪末兴起、21世纪初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将人类社会推向全新的新媒体时代,其强大的传播功能深刻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新媒体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在充分把握新媒体运营发展和运营规律的基础上,分析高校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时代特性和行为特征。着重分析新媒体环境为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避免惯性思维方式、滞后话语体系、单一内容结构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从高校思政工作人员选拔、意见领袖培养、新媒体产品扶持角度,使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发新的活力。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青年学生群体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内涵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译为两者之间,包含储存信息实体(如纸质、磁盘等媒质)和传递信息载体(如文字、声音、图像等)两层含义。1967年美国CBS公司P.Goldmark首次提出“新媒体”概念,并将“电子录像”定位为当时的“新媒体”[1]。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步实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网络为载体的目前阶段意义上的“新媒体”。美国《Online》杂志定义“新媒体”为所有人面对所有人的传播(communication for all,by all)得到广泛意义的认可[2]。但“新”、“旧”是相对状态的定位,是动态发展的,很难有严格的定义,只能在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给予定位。总的来说,目前阶段的新媒体定位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拥有除传统媒体功能外,包含交互、即时、传播者和受众融合特性的传播媒介。报刊、广播、电视为“旧媒体”,社交网站、微博、移动客户端为“新媒体”。

正如电灯的发明,它不只是带来光明,更是打破了原有时空关系,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感知方式。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使大众获取与交互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更在语言体系、行为特征、思维模式等方面产生极大改变。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群体中最广泛、最活跃、最有特性的群体。从“占领华尔街”运动,到伦敦骚乱;从叙利亚政府的社会动乱和政治危机,到北非国家的“茉莉花”革命的社会运动过程中,青年学生群体都在这些社会运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各类新媒体和社交网络无一例外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煽风点火的作用[3]。因此,掌握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使用特性,掌握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思考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显得至关重要。

二、新媒体运营的特征分析

(一)新媒体运营的一般特征

首先,新媒体突出沟通的便捷性与交互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3G、4G、无线网络的普及,高昂的流量费用和移动终端本身的技术问题已不再是难以逾越的网络鸿沟。沟通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所需求的沟通范围更广泛、次数更频繁、内容更多元。廉价、便捷的沟通成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核心优势,它可以帮助信息更有效率地到达。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特征在于交互性,信息的发送和接受双方的信息交流是相互的。同时,信息发送方和接收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对信息有话语权和控制权[4]。交互性的实现可以让到达的信息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反馈。

其次,新媒体实现展示的平等化与自由化。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相对平等可进行自我展示的舞台和窗口。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的主体都可彰显自身个性、以相对平等的地位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接收者、是自己的演员也是别人的观众。此外,在互联网虚拟现实的环境下,主体可以任意选择虚拟和现实的相关程度,这也就意味着通过隐匿可以增加信息表达的安全感,减少传统媒介中的诸多限制自由度的因素。

最后,新媒体涵盖内容的海量性与即时性。互联网作为信息的集成和扩散中心,将信息和内容的源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连接。新媒体不受传统的印刷、发行等限制,可以将海量信息储存,并通过便捷搜索实现在用户角度上的海量获取。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另一优势在于信息的即时性获取,世界各地的消息获取几乎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以非线性的状态传播。例如:国际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茉莉花”革命都是首先在社交网站、微博及其他新媒体媒介酝酿及聚集的;国内的厦门“PX”项目到新疆“7·5”事件,都是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实现即时性的信息传递并引发舆论发酵。在新疆“7·5”事件中,现场及在新媒体平台上目睹暴行的群众,因其少数暴徒的残忍行为一度引起恐惧、焦虑、愤怒等心理应激反应,但随后当地政府第一时间开设心理疏导专线,积极宣传各族人民相互救助的事迹,表达各族人民渴望和谐稳定的共同期望,同样是第一时间以新媒体途径即时性的传播出去,一度受损的民族关系得以恢复,混乱局面得以稳定,即时性的信息传递同样带来即时性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二)高校青年使用新媒体的特征

首先,从沟通到弱联系。高校青年学生多数为90后,这一群体拥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和行为特征,开放沟通的背后是个性化突出导致对沟通安全距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群体又显得十分保守。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自由度恰恰迎合这一特定需求,建立“弱联系”。与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等方式难以拒绝不同,新媒体及网络社交可以让青年群体根据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自主选择在自己希望的时间点、和自己愿意沟通的人、以自己期待的频率沟通,而筛选掉那些自己主观不愿接受的人和事。将原有的“沟通”转化为“弱联系”。

其次,从展示到可修饰。新媒体的核心特征在于,它为普通人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等且低成本的舞台,这恰恰迎合青年群体思维活跃、个性突出、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青年群体在开放式展现的同时又显得十分谨慎,他们需要修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而新媒体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修缮机会和缓冲时间,青年群体在社交网络上展现出来的个人形象和观点都是他们精心修饰后,希望别人看到的状态。这种可修饰、可删除的特性是一般沟通方式所不具备的,也恰恰迎合了青年群体渴望展现又小心谨慎的特征。

最后,从整体到碎片化。新媒体将零散的信息整合,但高校青年在使用中却存在碎片化倾向。一是群体类别的碎片化,从整体受众上讲,当人均收入介入1 000至3 000美金,社会便会介入到转型期,其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从消费方式到民众意识再到社会观念,都从以往的统一整体到差异化的分割群体。高校学生群体也是如此,大学生只是身份的认同,而多元的发展方向和突出的个性特色使得学生在实际意义的类别上更加碎片化。但这里存在碎片化的“分”与分众化的“聚”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个群体之所以能分得开是因为在另一层级上聚得起来。比如,不同学院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类、志愿公益类、学术研究类等学生社团里,社团的专业化程度之高使得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超过第一课堂,并以此为职业发展方向,学生从同一学院专业“分开”,却“聚集”到相同性质的学生社团里,表现出相应的共同特性。新媒体加速并多元了这样的“分”和“聚”,受众分化成诸多“碎片”群落,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就要重视每一个细分的个性化群体的特征;二是使用时间的碎片化,与以往集体在同一时间和空间接受“大一统”式的信息不同,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更加自由、零散,方式也更加多样。

三、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新媒体提供新平台和新途径

平台和途径是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前提,新媒体在传统的课堂教育、课本载体、传统媒介之外,提供了一个全新和受教育者沟通的桥梁。座谈会、汇报等传统的平台和途径受条件和形式制约,往往不能了解最真实的原始数据、把握不到问题的出发点。但大学生在新媒体这个新的平台上却更加开放、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认知感想,新的平台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同时,新媒体这个新的途径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准确地找到需要关注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更乐于接受这个新的途径传递过来的信息和思想。

(二)新媒体提高时效性和互动性

传统思政教育受形式所限,其范围和时效受到很大的限制。新媒体则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拥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核心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广泛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高速信息传递的发展社会中,有着话题多、周期短、动态快的特点,新媒体增强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时效。同时,在把握普遍性核心教育的基础上,新媒体强调和受教育群体的互动,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修正,进而更好地把握青年学生群体普遍性和针对性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

(三)新媒体增强广泛度和渗透度

传统思政教育途径通常为自上而下,班级骨干学生起到主要作用,但紧密围绕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周围的学生群体往往不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传统思政教育的组织覆盖度不成问题,但覆盖的有效性却存在很大漏洞,很多高质量的信息内容无法送达广泛受教育群体。与传统媒体的“筛选后发布”不同,新媒体对于信息是“发布后筛选”,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筛选者。富含价值的讯息会在特定群体里实现“病毒式”的传播,有着更加深刻的广泛度。思政教育更多是“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知产生影响,新媒体隐蔽性和虚拟化的特性为开展渗透式的隐性教育提供可能。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

(一)惯性思维方式导致思政工作实效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元素,以往的教育工作有着很好的传统和历史根基[5],在社会相对不够开放的年代积累了大量经验与模式,但这也恰恰成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工作的惯性。在单一甚至封闭的思想下沿用老方法、老内容的工作仍需要不少力气,但成效往往事与愿违。传统惯性的思维方式,很难在新媒体带来的思维变革中对青年学生的舆情动态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把握。

(二)滞后话语体系导致思政工作关注度减弱

滞后话语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障碍的一大关键。一是语言内容与青年人的兴趣点相背离,加上新媒体高效的传播路径,有太多的外部兴趣话题和语言内容吸引青年人注意,一些浅尝辄止的言论在庞大信息量和便捷检索方式面前立不住脚、进不了脑、融不了情。二是对话地位的不平等,传统思政教育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但在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每个主体则享有同等地位的对话权。三是话语传播手段跟不上新媒体的快节奏,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社会话题存在不同步性的现象。

(三)单一内容结构导致思政工作权威性下降

传统单一的信息来源很容易塑造权威地位,但传统单一的内容结构很难在新媒体时代的大量信息冲击下维持原有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政治为主导、以知识为根本,强调内容的统一和规范。但归根到底,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教育工作,这就不能忽视受众的主体地位,不能脱离受众的现实生活,不能回避受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当然,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并不是否定过往,而是要更加深刻地掌握其原理,并转化成适合青年学生时代特性、符合行为习惯、有效触碰现实问题的方式和内容。

五、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打造学习型、专业化的思政工作人员队伍

思政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新媒体论本质也只是使用的工具。无论是思想还是工具,核心要素都是人。我们需要打造一支学习型、专业化的思政工作人员队伍。首先,这支队伍要思想政治坚定,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熟悉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并能把握好尺度,不盲目迎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喜好。其次,信息社会瞬息万变,一支学习型的队伍才能不断更新自己、获取新信息和新方法,进而时效性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最后,这支队伍要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的认识,深析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并对学生饱含真情。线上互动和讯息固然重要,但线下的活动和关怀更是对校园学生群体进行教育的重要支点。

(二)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中的意见领袖队伍

充分发挥新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特性,培养一批以青年教师和学生为主的“意见领袖”队伍。大学生“意见领袖”是指在一个新媒体平台或讨论群组中,经常发起讨论并且见解独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群组中其他成员思想的大学生活跃分子。实际上,在开放式媒体平台上,任何拥有自己独到见解并善于表达的大学生均有机会成为群组内的“意见领袖”。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可以引导群组其他成员对于某一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的认知,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并有效阻止突发性事件发生。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思想信念坚定、青年学生信服、善于从学生视角表达的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成为学生群组中的“意见领袖”,影响和带动广泛青年学生群体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理性看待社会问题。

(三)扶持弘扬正能量的校园新媒体产品队伍

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6]一般来讲,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人的思想方式。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由于大学生普遍接受新媒体形式,这就需要在现有新媒体平台上瞄准受教育群体、找准切入点,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同时,也要鼓励基层积累产品实践经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手段从内容供应向产品供应的转变、从内容跟随到思想引领的转变,逐步融入高校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引导大学生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26.

[2] 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8.

[3] 郭庆童.学生工作视角下高校舆情引导的理性审视与策略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243.

[4] 夏源.新媒体政府规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34

[5] 张澍军.论“政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范规约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media Environment

HAN Xiao-feng1,ZHANG Tian-yi2

(1.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2.North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

We got several outbreaks of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near the intersection of centurie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which was born in 20th century and rapidly develops in 21st century,has brought people into new-media age and has a propound impact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still have som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We should study the operational principle of new-media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uth. We could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old-fashion discourse system and simple structure of content. We should stimulate new vitality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by staff selection,cultivating the opinion leaders and releasing new internet products.

New-media,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Undergraduates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6.042

2015-06-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JDSZ2042)。

韩晓峰(1956-),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教授;张天译(198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团委副书记。

G641

A

1001-6201(2015)06-0219-04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群体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