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历史逻辑

2015-03-22 10:20
关键词:基本特征改革开放道路

陈 前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130117)

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出蓬勃生机和鲜明特征。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就不能局限于对其进行静态的概念分析和一般性的归纳阐释,而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跨世纪探索历程来动态地加以考察。这不但能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历史演进逻辑,也有利于从一个大的历史视野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和优势的理解。

一、建国头30年党的探索初创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特征不是自然生成和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生成和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建构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求索。尽管有过曲折甚至严重失误,但这一时期党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初步确立起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一)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确定了新型的社会政治秩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终结了近代以来我国的百年屈辱史和分裂史,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独立、高度统一和国家政权形态的历史性跨越。党在建国后又领导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中国城乡社会不可逆转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社会主义从此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

(二)建国头30年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初步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基本情况就是一穷二白”[2]为了改变极端落后的经济状况,党领导人民在建国头三十年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尤其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态。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我国不但成功建立起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还建构起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科技体系,这些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制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战略基点和重要原则

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就明确提出要“以苏为鉴”,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在《论十大关系》等文章和讲话中,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见。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还逐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原则和方针问题做过多方面探索。毛泽东提过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农轻重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既要消灭资本主义,又要搞点资本主义等思想。刘少奇提出过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等思想。周恩来提出过经济建设要综合平衡、稳步前进、全面安排、重点建设等思想。邓小平提出过经济建设要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发展农业必须解决城乡关系,以工业支援农业等思想。陈云提出过要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经营体制;经济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等思想。邓子恢提出要实行包产到户的思想。等等。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先导和战略参照。

(四)建国头30年党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思想探索及其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所应坚守的基本主题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中,反复强调要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用民主方式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一次成功探索和科学揭示。尽管我们党在1957年后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同时“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左”倾错误的发生,也从反面证明了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的拓展和深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纠正了“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倾错误,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成功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赋予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得以不断巩固、拓展和深化。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鲜明的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深刻揭示了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这一基本路线“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3]这一基本路线作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总纲,科学地规范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有力维护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

(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特征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只能采用计划经济体制,而无法与市场经济相兼容。不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持这种观念,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持相同看法。在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从根本上突破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这个严重僵化的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创造性地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主张通过实行市场经济来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城乡社会共同富裕。这就“将人们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中解放出来,吹响了改革开放破冰再行的号角,深刻改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势。”[5]

(三)通过坚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特征日益凸显,这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在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之际,邓小平就反复强调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邓小平之后的党的历届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民主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党的十六大正式概括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核,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6]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都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政治特征。

(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自觉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这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的文化和精神特征

在改革之初,针对社会上掀起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各种不良社会风气,邓小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政治思潮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在国内大张其道,严重瓦解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腐蚀和破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基于这种情况,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都反复强调要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觉引领社会思潮,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精神特征日益凸显[7]。

(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统筹性和整体性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使“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新的时代特征

在改革开放初期,党提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20世纪90年代后,党又提出要重视政治文明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及时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就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了有效破解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十六大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积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坚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的原则,高度重视各个领域的统筹协调发展,尤其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有效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又及时做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此扎实推进和有效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历史演进的深刻启迪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特征历史演进的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特征成功开辟和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和努力奋斗的历史。那种离开党的领导、离开社会主义道路来抽象孤立地谈论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才会有光明前景,中华民族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伟大复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刻反映了新中国60多年来基本历史主题的内在一致和历史使命的代际传承

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包含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这两个不同的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8]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关系。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新中国六十多年历史的基本主题,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世代传承的“脉”。这是一种事业之脉,使命之脉,精神之脉。只有正确理解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关联,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和基本特征,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特征的发展过程,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长史,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就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奋斗的最根本的历史成就和智慧结晶,就是中国通往现代化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远大目标的正确道路,就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这条已经根本改变了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发展道路,我们必须高度自信,倍加珍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基本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确证了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互动的历史辩证法及其创新效应

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发展的眼光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努力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互动来开启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拓展的过程中,我们党既强调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注重发挥党和人民的历史创造精神;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有效突破和避免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弊端;既坚决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又充分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既有执著的本土情怀,又显示出恢宏的世界视野;既坚定地立足于现实,又始终着眼于未来。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出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是用科学理论自觉引领社会发展的经典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高超运用。

[1]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33.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216.

[3]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97.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 郑德荣,彭波.从“破冰再行”到“乘风破浪”——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奠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8.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4.

[7] 刘洪森,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征探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

[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23.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改革开放道路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