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2015-03-24 03:42张筠声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虹膜巩膜小梁

张筠声

(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眼科 山西 太原 030053)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张筠声

(山西省太原市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眼科 山西 太原 030053)

目的:对行滤过性手术的青光眼患者滤过泡形成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50例青光眼患者行标准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其滤过泡形成情况并分类。结果:术后早期31.3%患眼出现滤过泡形成不良,术后6个月时60.9%患眼滤过泡形成良好,39.1%患眼滤过泡形成不良。结论:滤过泡形成不良与眼内眼外等多因素相关,应从术前、术中、术后等多环节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

青光眼是一组与眼压升高有关的疾病,因此,在近代医学史上,青光眼的治疗史也就是对抗高眼压的历史。尽管我们已认识到高眼压并不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唯一原因,但控制眼压仍然是青光眼治疗中的主要手段。滤过性手术是目前临床上进行青光眼治疗的标准手术方法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切除部分小梁及巩膜组织,将房水引流至结膜下间隙形成滤过泡,从而起到控制眼压的作用。因此,如何能形成有效的滤过泡就成为了青光眼滤过手术成功的关键。

现将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行滤过性手术的青光眼患者滤过泡形成情况进行分析,讨论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行滤过性手术的青光眼患者共50例(64眼),

其中男性23例(28眼),女性27(36眼)例,年龄43-72岁。观察术后半年滤过泡形成的情况。

二、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为:常规消毒及麻醉后,做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

瓣,轻巧地将巩膜表面的筋膜组织分离干净,制作3mm×4mm大小的巩膜瓣,并向前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mm,切除部分小梁组织,切除部分周边虹膜组织,10-0缝线间断缝合巩膜瓣,松紧适度,恢复前房,缝合结膜瓣,涂抗生素眼膏包扎术毕。

三、滤过泡分类方法:

张舒心[1]等将青光眼滤过术后所形成的滤过泡分为以下四型:Ⅰ型滤过泡:薄壁无血管、

多形微囊状,具有最好的滤过效应;Ⅱ型滤过泡:扁平、弥散、苍白的结膜,相对厚壁,可有良好的滤过作用,且安全不易破漏;Ⅲ型滤过泡:无滤过泡或微隆起充血的球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化,紧紧地粘连于其下的巩膜组织;呈增厚,相对较多血管的外观;属失败的滤过泡;Ⅳ型滤过泡:局限圆顶状,囊肿样增生,成为致密的球筋膜空腔,无滤过功能,称包裹性囊样滤过泡;为一型的失败滤过泡。

四、滤过泡观察及处理方法:

术后一周内、1个月及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滤过泡形成情况,对形成不良的根据其原因

给予加压包扎、按摩、针拨滤过泡等处理。

结果

术后一周内观察50例(64眼)中出现12眼(18.8%)前房形成良好但滤过泡相对较扁平,给予按摩治疗;5眼(7.8%)发现溪流现象给予加压包扎并密切观察滤过泡形成情况,4例伤口漏缓解,1例给予伤口探查并重新缝合结膜瓣;3眼(4.7%)见术后结膜瓣下凝血块影响滤过泡形成,抗炎止血治疗后2眼血块吸收滤过泡形成,1眼按摩后出现浅前房,给予加压包扎后好转。术后1个月时38眼滤过泡形成稳定,12眼需配合按摩治疗,14眼滤过泡形成不良。术后6个月时64眼中Ⅰ型滤过泡15眼,Ⅱ型滤过泡24眼,Ⅲ型滤过泡18眼,Ⅳ型滤过泡7眼。

讨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手术,与其他手术要求伤口完全愈合不同,滤过手术的成功依赖于手术伤口部位各种眼组织处于不同的愈合状态,即结膜伤口组织完全愈合,结膜下、巩膜及巩膜表层组织不全愈合,与虹膜周切口的不愈合。其中形成有功能的滤过泡是手术成功的一个临床标志[1]。

滤过手术后应该可以看到弥漫、无血管、水汪汪的功能性滤过泡,但是部分患者术后滤过泡扁平,在滤过区见不到隆起的滤过泡。总结其原因可能有:1、眼内因素:结膜伤口渗漏、浅前房或滤过外口被血凝块及炎症渗出物等堵塞。2、巩膜因素:巩膜瓣缝合过紧、小梁切除过小不够充分。3、眼内因素:眼内容物(包括虹膜、睫状体、晶状体或玻璃体疝)脱出嵌入小梁切除口。对于结膜渗漏的患者给予加压包扎及限制活动,渗漏严重的可探查修补。对滤过外口考虑有凝血款或渗出膜时,可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治疗的同时适当按摩,但应警惕因按摩导致房水突然涌出造成浅前房及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对前房形成较好而滤过泡扁平者,给予按摩。

术后早期出现12眼前房形成良好但滤过泡相对较扁平的现象,考虑可能与术中巩膜瓣缝线过紧有关,术后加强按摩,帮助滤过泡形成。术后6个月时未能形成功能滤过泡的患眼大多是存在术前反复多次急性发作、术前眼压居高不降、炎症反应较重等情况的。

为了有利于滤过泡的形成,我们应采取各种减少术后瘢痕形成的措施。首先,术前控制炎症时非常重要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或继发于葡萄膜炎的青光眼术前尽可能控制眼压,肾上腺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术前还应停用缩瞳药、前列腺素等加重炎症反应的药物。其次,术中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不必要的对结膜和虹膜的操作。术中仔细止血,减少结膜瓣下出血。虹膜根部切除基底尽量宽大,以免组织嵌顿。再次,术后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睫状肌麻痹剂抗炎,及时采取按摩等手段 以免贻误滤过泡形成的最佳时机。

以上患者术中均未使用抗代谢药物,对于术前高眼压反复多次发作、炎症反应较重或术中出血较多的患者可考虑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也不失为一种减少瘢痕形成的方法,但也应注意使用抗代谢药物带来的其他并发症。

以上患者均采用传统小梁切除书,缝线均不可拆除,为了减少因结膜瓣缝合过紧导致的滤过泡形成不良,可考虑采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这样就在术后多了一种调节滤过的方法,为功能滤过泡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张舒心,唐炘,刘磊。青光眼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76

R775

B

1009-6019(2015)07-0124-01

猜你喜欢
虹膜巩膜小梁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基于轮廓匹配和多项式拟合的虹膜分割算法
小梁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一种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车辆启动系统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补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