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围术期护理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15-03-24 03:42黄宝亚鲍谢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浙江杭州310003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围术胃肠道生存率

黄宝亚 鲍谢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 浙江 杭州 310003)

胃间质瘤围术期护理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黄宝亚 鲍谢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 浙江 杭州 310003)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围术期护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12例有完整资料的胃间质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单因素回顾性分析各临床病理变量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随访率92.0%,中位随访时间29个月。患者1、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1%、98.1%、96.2%。对于原发患者,1、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2%、93.2%、87.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出血或坏死、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及Fletcher分级等因素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01)。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的监护及加强体位、饮食、引流管、术后常见不适的护理,为成功的手术保驾护航。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围手术期;护理;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其中以发生于胃的最为多见,约占GIST的50%~70%。近年来由于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免疫组织化学、基因诊断等技术的进步,诊断为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病例数逐渐增多。现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12例有完整资料的G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护理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来研究GST的预后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预测GST的预后和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并探讨GST的护理特点。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G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或原病理标本再次免疫组化染色确实病理诊断。确诊为GST共112例,男50例,女62例,中位发病年龄55(19~84)岁。初诊即发现转移者4例(3.6%),均为肝转移。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原发患者根据Fletcher标准分级,14例(13.0%)、41例(38.0%)、31例(28.7%)和22例(20.4%)分别被列入极低、低、中和高风险组。初诊即肝转移者其原发病灶均被证实为属高风险组。

随访通过门诊复查和电话等形式进行。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p<0.05者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护理[1]

1.心理指导 由于患者文化层次和社会角色的不同,对所患疾病的认识有限。又由于环境陌生,对手术有顾虑,表现优郁、焦虑、恐惧等异常心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勤观察,勤询问,勤指导,主动热情地介绍医院环境、有关规章制度、床位医生、护士情况,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有关病情,解答患者的各种提问。

2.严密观察病情术后给予心电监测,参数设置时间为每30分钟一次。记录并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加强巡视,注意呼吸的频率和深度,有无呼吸道梗阻。常规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为3L/min。观察、记录尿量的颜色和量。

3.体位与活动平卧4-6h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低半卧位,有利与呼吸、循环、减少切口处缝合张力,减轻疼痛与不适。平卧位期间:麻醉没消退可采取被动运动,按摩下肢肌肉、活动足趾关节。麻醉消退后可进行主动运动:自己活动足趾关节,进行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每次3~5min,每1一2小时活动一次。量力而行,以不疲劳为主。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结果

一、临床病理资料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高、中风险组中有12例(22.6%)原发患者于术后6月~44月肿瘤复发或转移,转移部位为肝脏或腹腔。所有转移或复发患者中有12例曾经或正在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其中1例死亡,其余患者目前生存状态良好。极低和低风险组中仅有一例发生转移。

二、随访及统计分析

随访截止于2007年9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8~116)月。死亡4例,失访9例,随访率92.0%。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失访患者中,6例属低或极低风险组,3例属中或高风险组,于术后5~76月失访,末次随访时均为无瘤生存状态。1、2、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9.1%、98.1%、96.2%。对于原发患者,1、2、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2%、93.2%、87.3%。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出血或坏死(P<0.001)、肿瘤大小(P<0.001)、核分裂像数目(P<0.001)及Fletcher分级[2](P<0.001)与肿瘤复发或转移相关,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细胞类型、细胞密集程度等因素对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壁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或与ICC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梭形细胞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与c-ki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胃肠道间质瘤以发生于胃的最为多见,约占50%~70%。目前将GST单独列出进行讨论的文献仍然较少,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来探讨GST的预后相关因素[2]。

肿瘤大小和核分裂像数目被视为评估GIST恶性潜能的有效指标。Fletcher分级标准即以二者为依据。本组资料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数目、Fletcher分级都与GST的复发或转移有重要联系(P<0.001)。本组病例中约1/3有镜下出血或坏死,并与肿瘤复发或转移关系密切(P<0.001),这些都与文献报道一致。

胃间质瘤的预后优于小肠或其他部位起源的间质瘤。本组资料显示5年总生存率为96.2%,对于原发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可达87.3%。但更长期的随访发现50%-60%GST患者最终会出现复发或转移,故目前提倡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特别对于Fletcher分级为高危险组的患者,以巩固外科手术的疗效。

[1] 俞文娟,谭玉林,上官涛华。胃间质瘤26例围术期护理。中国医药导报,2009,6:103-105。

[2] Fletcher CD,Berman JJ,Corless C,et al.Dia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a consensus approach[J].Hum Pathol,2002,33(5):459-465.

R322.4+4

B

1009-6019(2015)07-0226-01

猜你喜欢
围术胃肠道生存率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