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2015-03-24 03:42张芹杨开华朱光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结膜

张芹 杨开华 朱光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张芹 杨开华 朱光

(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翼状胬肉是一种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并且侵犯角膜的眼表疾病,是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而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诱因是环境因素,眼部长期受到阳光、风沙、花粉等过度刺激,以及营养缺乏、遗传因素、泪液分泌不足、解剖因素等各种诱因使角膜缘上皮屏障被破坏,继而结膜变性增生而发生本病。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20%-40%[1]。下文对近年来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合表述。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治疗进展

翼状胬肉:为睑裂区厚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的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侵入,因为其生长形态非常像昆虫的翅膀,因而得名。翼状胬肉病因及发病机制有较多不同的解释,到目前为止没一种公认的理论。为了能对翼状胬肉研究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指导临床实践,为今后研究该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奠定基础,现对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一、翼状胬肉发病机制

(一)紫外线的照射。翼状胬肉是一种与紫外线过度照射有关的炎症性、增生性、侵入性眼表疾病[2]。紫外线对眼组织的损伤是翼状胬肉发生的主要因素,Bernstein研究表明,纤维细胞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变化,出现变异弹性蛋白基因的表达,致变异的弹性蛋白增殖,光照强度过强时bowman膜及角膜的浅层就会发生变性,造成角巩膜缘增厚隆起,这部分的泪膜变薄时,其表面就会出现缺水缺氧,可致角膜的纤维血管增生和新生血管生成。紫外线的照射很容易会使球结膜的新生血管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细胞代谢障碍,胶原纤维变性、弹力纤维钙化,这些变异纤维会对正常的纤维进行干扰从而致翼状胬肉生成[3]。Coroneo报道,南北纬40度中间的赤道附近光线强度强,日照时间长,人群中翼状胬肉的发病率较高。紫外线波长与翼状胬肉的发病率最高地区的紫外线波长一致,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角膜缘的干细胞的转化和缺乏。眼表是由角巩膜缘、角膜、结膜共同构成组成。角膜缘细胞的层数比较较厚上皮细胞密集,底部细胞呈现小形圆柱状,并且与基底膜有着紧密的联系。角膜缘有高增殖力的干细胞,一般情况下这种增殖力既可以抑制结膜上皮细胞的侵入,也可以阻止结膜血管的长入。当角膜缘的结构被破坏后,增殖的血管及上皮细胞就可通过受损的角巩膜缘向角膜生长,从而导致翼状胬肉的生成发展。角膜上皮细胞受损后由角巩膜缘细胞生长出角膜组织,补充受到损伤的组织,可以修复成完整的眼表结构。刘新等[4]从病理研究中发现从翼状胬肉正常的角膜缘上皮细胞到体部中间上皮变化的过程是细胞排列层数是逐步减少的,证实了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与转化可导致翼状胬肉的发生。

(三)新生血管的变异。新生血管是指从已有的血管体系中新长成的血管,病理性的新生血管会普遍存在于肿瘤的生长及多类眼科疾病中,生理性的新生血管较多存在于生长发育、创伤愈合、排卵、等生理性改变的过程中。经过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微血管密度的分析发现,翼状胬肉组织球结膜组织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的组织,这也是目前普遍认为翼状胬肉是肿瘤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细胞因子的改变。大量血管的增生与变性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是翼状胬肉形成主要原因,成纤维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关系紧密,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成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L-6和IL-8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有迁移、趋化、分化等作用。促使胬肉生成。大量实验数据证明翼状胬肉是由异常增殖的细胞构成的,而细胞因子和纤维细胞的发生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5]。

(五)细胞的凋亡。翼状胬肉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结膜组织的变异,而近期的研究更倾向于是一种细胞生长过程的结构紊乱,目前大部分人认为上皮组织是通过严密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翼状胬肉生长方式近期被发现有很多肿瘤的特有性质,包括局部的侵润性、轻度发育不良与高复发率等。更有在临床上表现为新生的组织不断增厚、生长并逐渐向角膜组织侵入,且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等特性,均与肿瘤相似,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翼状胬肉是一种良性肿瘤病变。

二、翼状胬肉治疗

(一)传统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针对体部薄、侵入角膜组织少、表无明显充血的翼状胬肉主要采取滴用含有少量激素的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的发展。同时,病人应当减少户外活动,尽量避免紫外线、风沙、粉尘等对球结膜的刺激。

2.手术治疗[6]。

(1)翼状胬肉单纯手术切除。适用于进行性胬肉并且翼状胬肉侵入角膜较多较厚或接近瞳孔缘影响患眼视力者,对手术后会刺激翼状胬肉发展者或对角膜移植术切口或白内障切口有影响,翼状胬肉有碍美观经患者要求者。

(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术。适用于充血肥厚且生长迅速者、翼状胬肉较大、翼状胬肉切除过程中结膜缺失比较多者。

(3)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适用于复发性翼状胬肉并且引起角膜散光影响视功能者,有睑球粘连较重、妨碍眼球运动者。

(二)最新治疗进展

据国内外医学杂志报道,目前较为前沿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的翼状胬肉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治疗、β射线放射治疗和冷冻治疗等多种。

(1)激光治疗:激光治疗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目前用于治疗翼状胬肉的激光种类很多,主要有氩激光、二氧化碳激光、YAG激光和准分子激光等。二氧化碳激光YAG激光通过高温作用使之汽化碳化脱落从而逐层汽化切削胬肉组织,氩激光可以透过血管使血管内部物质吸收能量从而凝固,在小血管内形成小血栓,破坏新生血管,防止肉芽组织增生[7]。

(2)β射线放射治疗:主要用于首次胬肉术后辅以β射线治疗。实践证明电离辐射会减弱细胞增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和成纤维细胞增殖,损伤细胞遗传性,防止胬肉术后复发。有研究证明,经辅以β射线治疗,89%的病例可1次治疗成功,1次治疗不成功人员中79%第2次治疗可治愈

(3)冷冻治疗:应用于不想接受手术的病人。低温冰冻可以导致细胞内的水份结成固体冰晶从而导致细胞核膜和细胞膜破裂,加速细胞坏死。冷冻对翼状胬肉的复发和生长起一部分抑制作用,对翼状胬肉颈部及头部进行冷冻可损坏其组织内存在的新生血管,并使其组织萎缩。

结语

翼状胬肉发生机制复杂,主要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还跟眼表慢性炎症刺激及翼状胬肉本身固有特性有很大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对翼状胬肉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运用药物、手术、激光、β射线放射,以求取得最佳效果。

[1] 彭立,谢青,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2007-2010

[2] 李景翠,张雪菲,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新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1,31(6):590-593

[3] 胡宝珍,孙时英,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6):1077-1079

[4] 刘新,盛传家,肖颖等,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与翼状胬肉的发生的病理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7):499-501

[5] Norn Ms.Acta Ophthalmol,1979;57:96

[6] 郑根主,郑琦,许燕红,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1,33(14):2195-2198

[7] 李绍珍等,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4-219

R777.33

B

1009-6019(2015)04-0285-02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结膜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原发性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翼状胬肉治疗的临床研究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糖尿病结膜松弛症的影响
结膜松弛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