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生物毒性及其在奶畜体内转移规律

2015-03-24 13:34黄帅,范彩云,程建波
动物营养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奶山羊黄曲霉泌乳

摘 要:黄曲霉毒素(AF)是一种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 1(AFB 1)是毒性最强的一种AF,常污染奶畜饲料。在动物体内,AFB 1氧化代谢成黄曲霉毒素M 1(AFM 1),AFM 1可分泌到奶畜乳中。本文综述了AF的理化性质、有害生物学效应与机制、生物转化及其向奶畜乳、尿液、粪便和组织转移的规律。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7X(2015)10⁃3020⁃06

doi:10.3969/j.issn.1006⁃267x.2015.10.005

收稿日期:2015-05-08

基金项目:农业部948项目(2014⁃Z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403071)

作者简介:黄 帅(1991—),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E⁃mail:1028270210@qq.com

∗通信作者:程建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chengjianbofcy@163.com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是一种次生代谢物,主要是由曲霉属真菌和寄生真菌产生 [1],发现于多种饲料原料中,如玉米、大麦、小麦、棉籽、花生及其副产品等。2014年,我国饲料普遍受到黄曲霉毒素B 1(aflatoxin B 1,AFB 1)污染,检出率在80%以上,饲料原料中AFB 1的超标率在0~38.89% [2]。天然产生的AF有4种,分别是AFB 1、黄曲霉毒素B 2(aflatoxin B 2,AFB 2)、黄曲霉毒素G 1(aflatoxin G 1,AFG 1)和黄曲霉毒素G 2(af⁃latoxin G 2,AFG 2)。AFB 1是毒性最强的一种AF,已经证实AFB 1对多种动物有致癌性、致畸性和潜在致突变性,这其中也包括人类 [3],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对人类)Ⅰ类致癌物 [4]。奶畜摄入AFB 1后,代谢成羟基化代谢物——黄曲霉毒素M 1(aflatoxin M 1,AFM 1)。AFM 1是致癌性物质,毒性比AFB 1低 [5],主要存在于蛋白质组分中,可通过乳汁分泌 [6],因而常污染乳及乳制品。2011年,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个批次产品因奶牛食入霉变饲料被检出AFM 1超标近140% [7],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为生产中控制AFB 1和AMF 1污染提供参考,本文将对AF及其在奶畜体内的转移规律进行综述。

1 AF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

1.1 AF的理化性质

AF是化学结构相近的一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基本结构都含有1个二呋喃环和1个氧化杂萘邻酮(俗称香豆素)。在薄层色谱板的紫外线下,AFB 1、AFB 2发蓝色荧光,AFG 1、AFG 2发绿色荧光。AFB 1纯品为无色结晶,溶于甲醇、乙腈、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AFB 1十分耐热,分解温度为268℃,且结构稳定,加入强酸或强碱才能将其破坏,紫外线对低浓度AFB 1也有一定的破坏性。AFM 1是AFB 1羟基化衍生成的代谢物,溶于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和水。AFM 1结构稳定、耐高温,加热处理对其破坏很小,巴氏杀菌不能将其消灭,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 [8]。

1.2 AF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

AF的生物学效应分为毒性、致癌性、致突变性及致畸性。AFB 1和AFM 1都是剧毒物和肝脏致癌物 [9],AFB 1可导致动物急性或慢性中毒。AF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0.249 mg/kg,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10]。AFB 1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生成活性代谢物——AFB 1-外-8,9-环氧化物(AFB 1⁃exo⁃8,9⁃epoxide,AF⁃BO),该环氧化物与DNA、RNA、蛋白质结合生成AF加合物,导致多种生物大分子失去功能,引起动物AF急性或慢性中毒 [11]。哺乳动物急性AF中毒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嗜睡、共济失调、表面皮肤粗糙、苍白、肝脏肿大。慢性AF中毒症状有:料重比下降、产奶量降低、黄疸、食欲不振 [12]。AF能降低畜禽对疾病的抵抗力,干扰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 [13]。Guthrie等 [14]研究表明,农场饲喂的泌乳奶牛摄入120 μg/kg的AF后,生殖率降低。饲粮AF含量超过100 μg/kg会影响牛群的生产性能和健康 [15-16]。AFB 1可引起严重的肝脏损伤,包括出血性坏死、脂肪肝、胆管增生 [17];还会引发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11],甚至引发肝癌 [18]。

AF的毒性机制主要是AF在体内代谢形成AFBO后,AFBO可与动物体内多种物质结合,导致AFB 1产生毒性、致癌性、致畸性以及致突变性。例如,AFBO与DNA的嘌呤残基共价结合形成AFB 1⁃DNA加合物,诱导抑癌基因p53第249位密码子第3个碱基发生置换(G∶C→T∶A),致使p53突变,导致机体癌症的发生 [19]。研究表明,AFB 1与DNA共价结合后,抑制DNA的甲基化及蛋白质的合成,改变基因的表达和分化,影响原始细胞的发育和胎儿的分化,从而产生致畸效应 [20]。

2 AF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AFB 1吸收部位在肠道,主要代谢部位是肝脏。AFB 1摄入后,经十二指肠吸收,未被吸收的AFB 1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动物体代谢和转移吸收的AFB 1主要包括2个阶段。第1阶段是Ⅰ相代谢酶,主要是肝脏的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系统,通过环氧化、水合、羟基化和O-脱甲基化反应主要产生AFBO、黄曲霉毒素 2a(aflatoxin M 2a,AFM 2a)、黄曲霉毒素Q 1(aflatoxin Q 1,AFQ 1)、黄曲霉毒素P 1(aflatoxin P 1,AFP 1)、AFM 1和黄曲霉毒醇 [21-22]。AFB 2a、AFP 1、AFQ 1、AFM 1可通过尿液排泄 [21],哺乳动物也可通过乳汁排泄AFM 1

[23-24]。黄曲霉毒醇可由细胞质还原酶系统还原为AFB 1 [25]。AFBO与 7N-鸟嘌呤反应生成致突变的AFB 1⁃DNA加合物,该加合物不稳定,脱嘌呤后通过尿液排泄 [21]。第2阶段是Ⅱ相代谢酶系统,主要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催化AFBO与谷胱甘肽结合产生AF-谷胱甘肽,AF-谷胱甘肽在肝肾经一系列反应以疏基尿酸(黄曲霉-N-乙酰半胱氨酸)的形式通过尿液排泄 [26-27]。

3 AF在奶畜体内的转移规律

3.1 AFB 1向奶畜乳中的转移规律

奶畜摄入AFB 1,经肝脏代谢为AFM 1,AFM 1排泄到乳中的速度很快,清除速度也很快。研究表明,奶山羊摄入AFB 11 h后,乳中就检测到了AFM 1 [28],说明AFM 1排泄到乳中的速度很快。Polan等 [29]研究发现,饲喂250和1 250 μg/kg AFB 1的泌乳牛,第4天至第14天,乳中AFM 1浓度持续增加,停喂2 d后,奶中就检测不到AFM 1。奶山羊摄入2 mg/头纯AFB 1,6 h的奶样检测到了AFM,停止饲喂4 d后,奶中未检测到AFM [3];

11摄入78 mg/头混合AF(AFB 1,36%;AFG 1,52%;AFB 2,3%;AFG 2,2%)的绵羊,停止饲喂6 d后,奶中不含AFM 1 [30];这2个研究表明,奶中AFM 1的清除速度很快,奶畜摄入的AFB 1剂量越低,奶中AFM 1的清除速度越快。

研究表明,AFM 1在乳汁中的转移率为0.1%~6% [31]。Battacone等 [28]研究发现,84 h内奶山羊AFM 1排泄总量占AFB 1给量(0.8 mg)的0.17%。Mazzette等 [32]喂0.8 mg/头纯AFB 1给泌乳中期萨能奶山羊,72 h内,奶中平均排泄的AFM 1占AFB 1摄入量的0.26%。Patterson等 [33]报道,摄入约10 μg/kg AFB 1的泌乳牛,奶中出现的AFM 1约占AFB 1摄入量的2.2%。Veldman等 [34]发现,高产奶牛AFM 1的转化率高达6.2%。这些研究也表明,乳汁并不是奶畜排泄AFB 1的主要途径。

影响乳中AFM 1浓度及AFM 1转化率的因素有很多,如AFB 1摄入量、物种差异 [3]、个体变化 [32,35],乳房腺泡细胞膜健康 [36]、饲粮精料的比例、饲料产地、饲料原料的收割时间及饲喂方式等 [37-39]。Battacone等 [3]对4头泌乳早期母羊(试验1)和16头泌乳中期母羊(试验2)进行独立试验,分别饲喂单一剂量纯AFB 1(2 mg/头)和不同浓度的纯AFB 1[32、64、128 μg/(头·d)]14 d,AFB 1转化为奶中AFM 1的平均转化率分别为0.032%(个体差异大,SD=0.017%)和0.112%;试验1因为AFB 1只饲喂了1次,没有在体内形成累积效应,所以转化率比较低;该研究同时表明AFB 1饲喂时间越长,AFM 1的转化率越高。有研究表明,分泌到牛奶中的AFM 1浓度与AFB 1摄入量呈正比 [40-41]。对奶山羊的研究也发现,AFB 1剂量与乳中AFM 1浓度呈正比 [3,42]。

此外,不同泌乳阶段之间AFM 1的转化率也存在着巨大差异,AFM 1的转化率与奶畜的产奶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高产、高体细胞组奶牛[产奶量>30 kg/(头·d),体细胞数>350 000]AFM 1的转化率为2.32%;高产、低体细胞组AFM1的转化率为2.7%;低产、高体细胞组AFM 1的转化率为1.48%;低产、低体细胞组AFM 1转化率为1.29%;说明产奶量越高,AFM 1的转化率越高 [43]。Britzi等 [44]发现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奶牛AMF 1的平均转化率分别是5.8%和2.5%,说明泌乳中期AFM 1转化率高于泌乳后期;并建立了转化率和产奶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转化率=0.515 4e 0.052 1×产奶量(r 2=0.622 4)。

3.2 AFB 1向奶畜尿液的转移规律

动物摄入AFB 1后,尿液排出的毒素有2种,分别是AFB 1和AFM 1,而AFM 1是排泄到尿液中主要的AF [45]。Helferich等 [46]研究发现,口服[ 14C]⁃AFB 1时,尿液发现的放射物质总量占摄入量的30.3%,说明尿液不是排泄AF的主要途径。Fernandez等 [47]给 24 头 奶 山 羊 饲 喂2.5 mg/(kg·d)AF饲粮21 d,发现尿液AFM 1浓度高于AFB 1,表明排泄到尿液中的AF主要是AFM 1,而不是AFB 1。

3.3 AFB 1向奶畜粪便转移的规律

粪便是排泄AFB 1的主要途径 [46],且主要以AFB 1的形式排出 [45]。有研究报道指出,AFB 1是出现在粪便中含量最高的AF,所有样品AFB 1浓度均高于AFM 1 [40],表明粪便可排泄AFB 1和AFM 1,但AFB 1是主要形式。泌乳奶山羊口服[ 14C]⁃AFB 1时,粪便AFB 1的排泄率是52% [46],说明粪便是排泄AFB 1的主要途径。

3.4 AFB 1向奶畜体组织转移的规律

AFB 1在奶畜体内转移过程中,也会向奶畜体组织转移少量毒素,肾脏大于肝脏,且肾脏AFM 1浓度高于AFB 1。Polan等 [29]研究发现,96 h后,粪尿和奶中放射性标记的氚( 3H)的总含量占[ 3H]⁃AFB 1剂量的15%以下,因此他们推测,其他的 3H还残留于组织中。研究表明,AFM 1和AFB 1存在于肝肾组织和奶中,肾脏AFM 1浓度高于AFB 1

[48-49]。Helferich等 [46]给泌乳奶山羊口服[ 14C]⁃AFB 1,90%以上的放射性物质与肝脏大分子结合,肝脏的放射性物质含量高于其他组织,占饲喂量的4.9%;肾脏占0.11%;心脏、脾和肺的含量不足0.1%;肌肉的含量占饲喂量的0.48%;脂肪未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表明AFM 1主要残留在肝肾组织中,其他组织中AFM 1含量低于肝肾。Shreeve等 [50]意外发现所有牛的肾脏都出现了AFM 1,且肾中AFM 1的浓度显著高于肝脏,占饲料AFB 1浓度的0.75%,说明AFM 1主要残留于肾脏中。Stubblefield等 [45]报道,6月龄的荷斯坦阉牛连续5 d口服0.33 mg/(kg·d)部分纯化的AF后,所有组织都含AFM 1,肾脏AFM 1浓度最高且比AFB 1高出3.6倍;连续3 d口服0.35 mg/(kg·d)纯AFB 1的荷斯坦奶牛,除了胸腺,在牛的所有组织样中都发现了AFM 1和AFB 1;肾、肝和乳腺AFM 1浓度最高,肾脏AFM 1水平比AFB 1高40倍,结果表明肾脏残留的AF主要是AFM 1,AFB 1的纯化程度越高,肾脏AFM 1的残留量越大。

4 AFB 1和AFM 1污染的控制

控制AFB 1和AFM 1污染的方式包括有预防AFB 1的产生以及脱去AF污染饲料中的AFB 12种。常用的脱毒方法有3种,分别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其中效果最好的当属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霉菌毒素吸附剂具有体外吸附和体内抑制霉菌毒素的能力,效果好,安全性高,原料基质能保持原有的营养水平和风味,是目前最常用的脱毒法。不同霉菌毒素吸附剂对AFB 1吸附效果不同,企业或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安全、高效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有效控制AFB 1污染。

5 小 结

尽管学者们对AF在动物体内转移转化规律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1)几种或多种霉菌毒素联合对动物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制的确定;2)AF暴露的分子标记物的找寻;3)AF与瘤胃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奶畜AF的研究必将有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奶山羊黄曲霉泌乳
鸡黄曲霉毒素中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母猪泌乳量不足的危害及提高措施
不来月经加上泌乳,说不定是脑子长瘤了
不来月经加上泌乳,说不定是脑子长瘤了
孜然精油对产毒黄曲霉的抑制活性研究
不同泌乳阶段驼乳理化指标和体细胞数的测定分析
EM发酵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饲喂奶山羊的效果试验
褪黑素膜受体MT1与MT2在妊娠期奶山羊卵巢中表达特点
多指标测定黄曲霉毒素B1和伏马菌素B1联合毒性
浅谈奶山羊疫(疾)病防控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