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需求谋发展 提升海洋预警服务水平
——以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观测预报业务发展为例

2015-03-26 04:54吴向荣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厦门

吴向荣

(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 厦门 361008)



以需求谋发展 提升海洋预警服务水平
——以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观测预报业务发展为例

吴向荣

(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 厦门 36100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作为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十八大 “建设海洋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也应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思路,强化服务意识,以需求谋发展,提升海洋预警服务水平,实现海洋防灾减灾为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厦门地处海峡西岸,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有观海听潮的百年老站,也是最早由国家海洋局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海洋预报机构,文章以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观测预报业务发展为例,分析海洋观测预报业务发展需求及存在问题,探索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发展思路,为海洋预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海洋预警;需求;厦门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拥有300万km2余的管辖海域、1.8万km海岸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围绕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目标,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5个方面[2]。为了实现“五个海洋”为内涵建设海洋强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海洋防灾减灾体系作为国家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 “建设海洋强国”这一战略目标,转变发展思路,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谋发展,提升海洋预警服务水平,实现海洋防灾减灾,为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服务[3]。

厦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拥有海域面积达390 km2,海岸线达230 km余,是海西重要区域中心城市,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海、陆、空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特别是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厦门的支柱产业,并且占厦门GDP的比重越来越大。涉海经济发展越好、越快,其所面临海洋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也越大,对海洋防灾减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作为国家海洋局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建海洋预报机构,立足于厦门市海洋防灾减灾和公益服务需求,坚持以需求谋发展,探索海洋预警服务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和海洋公益事业,树立起地方服务示范作用。

因此,本研究以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观测预报业务发展为例,探索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发展思路,以促进海洋预报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1 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观测预报业务发展

为适应厦门及邻近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利用的需要,以及厦门区位特点和台湾海峡两岸海洋经济活动的新形势,1994年8月,国家海洋局与厦门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协议书,在厦门中心海洋站的基础上共建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履行台湾海峡及厦门海域的海洋观测预警职能,从单一、纯粹的海洋观测业务逐步发展海洋预警服务工作。

1.1 早期海洋观测预警工作状况

1.1.1 海洋观测工作

厦门潮位观测始于1903年,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组建了厦门唯一海洋观测机构——国家海洋局厦门海洋站,开展水文气象观测工作,观测方式以人工观测为主。2001起,国家海洋局全面开展观测系统建设,厦门海洋站的海洋观测因此实现了自动化,观测站点增加为两个(厦门鼓浪屿、翔安)。但观测要素单薄,站点稀少,对观测网络的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1.2 海洋预报工作

1986年7月1日,国家海洋局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公共媒体正式向社会发布海洋预报,标志着海洋预报由决策服务拓展到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4]。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的预报工作始于1991年,早期预报手段仅为经验预报,预报要素主要为潮汐、水温、海浪等日常预报以及台风风暴潮、台风浪等海洋灾害预报,预报范围为台湾海峡或福建沿海港湾,均为大面预报,预报手段单一,要素少,预报精细化程度低,预报服务针对性不强。

1.1.3 海洋信息化服务工作

早期海洋观测资料很少,且大多为纸质归档处理,海洋信息电子化方面基本空白。至21世纪初,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在海洋信息方面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而预报信息发布形式上,从最初通过将每天预报结果填写于港仔后海滨渔场的公布栏中,向民众提供预报信息,逐步到21世纪初期通过晚报、广播电台、传真为市政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发布预报产品,在发布方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预报精细化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的发展,为海洋的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也为海洋信息化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1.2 海洋预警服务发展成效

为适应新形势下海洋防灾减灾及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立足厦门海洋防灾减灾及社会公众需求,建设完善海洋观测体系,结合数值模拟和经验预报手段,提高海洋预报精确度,拓展各类专项预报,建设预报发布平台,提供便捷的海洋信息,服务政府防灾减灾公益事业,满足涉海行业及民众需求,为海洋预警服务地方树立示范作用。

1.2.1 科学合理布局,完善观测网络建设

在厦门及临近海域建设全天候、多要素的海洋气象观测网(6岸基观测点, 1套X波段雷达观测、4个离岸观测站点,6个视频观测点),实时获取该海域海洋、气象基础数据和海洋环境状况,为海洋预报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实况和历史数据,确保海洋预报初始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完善的海洋观测网也为后续区域化气象和海洋数值模拟的建设、验证和调试提供基础数据。

1.2.2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预报模式、丰富预报产品

在传统经验预报的基础上,发展海面风场、海浪、海流等气象和海洋数值模式,建立精细化厦门海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系统,结合经验预报和数值预报结果,提高厦门区域化海洋预报的精确度,同时拓展各类海洋公益、休闲、体育以及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厦门特色化专项预报,开展“礁石淹没时段”“沙滩娱乐”“浴场海流”“海峡航线”“船舶进出港”等预报,拓展了“厦金海峡横渡”“海峡杯帆船赛”“全国沙排球锦标赛”等各类具有厦门地方特色的涉海体育、休闲公益赛事专项预报服务以及“达飞利波拉”轮抢险救助等海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专项预报服务,增强预报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1.2.3 提升信息处理与发布水平,创新海洋预警服务方式

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从2007年开始,建设网站、滨海旅游LED显示、手机短信、WEBGIS、三维预报平台等公众预报发布平台并在“厦门防汛”“厦门数字海洋”“厦门港海上交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专项海洋预报,实现观测预报产品的快速便捷服务,第一时间传递准确直观有效的海洋公益预报信息,从而实现观测—预报—服务的一体化。

2 以人为本,分析海洋观测预报业务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变暖,风暴潮、海浪、海啸等海洋灾害频发,社会公众对海洋预警服务的关注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广泛。海洋观测预报作为沿海地区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和关注,这也对海洋预报工作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海洋观测预报需求日益增长

2.1.1 政府管理部门服务决策的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对海洋预报的需求呈迅速增长态势,在海洋防灾减灾方面,希望能够获得重点岸段的风险等级、风暴潮漫滩等辅助决策预报产品,对防御海洋灾害有具体的措施和建议,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部署。在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管理部门希望获取区域重点岸段、重要港湾、关键经济目标、典型人口密集区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需求强烈、地方特色鲜明的预报产品。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针对政府管理需求相继开发了精细化的小尺度数值模式、三维辅助决策平台及各专项预报产品。

2.1.2 社会公众贴近生活的需求

社会公众希望海洋预报能够走进百姓生活,预报内容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地方区域特色,如厦门海洋环境预报台,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开展的冬泳预报,以及为解决游客因在礁石贪恋美景而潮水高涨延误了回岸开展的 “厦门岸滨礁石淹没时段”预报等;同时预报产品在表达上更加简洁、易懂,让社会大众能看得懂预报。希望在海洋灾害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提供专业人员在媒体的实时解说等。

2.1.3 涉海行业安全保障的需求

近年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安全保障越来越受到关注,海洋渔业需要海上渔排、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及大洋渔业捕捞区海洋环境预报;海上交通运输业需要贸易航运重点航线安全保障预报、跨海桥梁区海雾预报;海事部门要求海上搜救、溢油扩散漂移预报;油气开发、重大海洋工程、海洋维权执法以及海上军事活动都要求提供安全保障预报,需求与现状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海洋预报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海洋预报管理体系长期缺失

长期以来,海洋预报工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海洋预报机构资质认定、从业人员的资格考试、预报产品的质量考核评估等方面都缺乏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海洋预报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严重缺乏,目前仅有风暴潮、海浪、海冰预警报发布、警戒潮位核定方法等几本国家标准以及2013年发布的《海洋预报业务管理规定》。

2.2.2 海洋预报产品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海洋预报精细化服务的需求与当前预报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海洋预报产品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被形象地总结为 “上下一般粗”“最后一公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① 海洋预报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人员数量严重不足;② 海洋预报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预报内容、形式和发布途径等需求调研及产品开发没有深入开展;③ 海洋观测能力还不能达到精细化预报的要求,现有的海洋观测布局亟须优化;④ 预报发布手段及途径匮乏等。

3 以需求谋发展,提升海洋预警服务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海洋预警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海洋预警组织体系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严格各级海洋预报机构管理,现有的海洋预报机构以多种形式并存,国家层面上国家海洋预报台,海区层面上海区预报中心;服务地方政府层面上有地方政府建设的预报台、也有由地方政府与区域中心站共建的预报机构、还有政府出资购买预警服务的方式,应建立预报机构认定监督制度、预报员资格认证及预报检验评估考核等制度,规范预报机构管理,同时应根据《海洋预报业务管理规定》明确的各级预报机构的分工及责任预报海域,确定各级预报精度,形成“国家—海区—省—市—县”海洋预警保障体系,开展大、中、小各级不同尺度的预警工作网格,解决“上下一般粗”的问题,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应加强海洋与气象、水利、海事等部门的协作,完善海洋预警体系,有效形成互为补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应急会商的灾害预警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各级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海洋灾害预警工作管理体系[5]。

3.2 夯实海洋观测基础能力建设

海洋观测资料是人类认知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前提,在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安全、海洋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及国防安全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提升海洋观测能力建设,着力开展海洋观测布局和规划研究,从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布局,加密观测站点、增加观测要素、提高观测精度、增强离岸观测手段,建立岸基、海底、海上平台、浮标、潜标、船舶、雷达、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海洋灾害立体观测网络,推进目标性海洋灾害观测能力建设。同时应提高观测网络运行保障能力,提升数据获取率,确保观测数据质量及可靠性,为海洋预警工作提供稳定、可靠、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数据,为提高海洋灾害和海洋突发变异事件响应能力提供数据保障。

3.3 树立海洋预警服务意识

海洋预警工作应树立服务意识,以政府、公众及涉海行业需求为导向,转变职能,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加强海洋预警技术研发,提升重要港湾、重大沿海设施、产业及人口密集区等需求迫切区域的精细化预报服务能力,丰富预报产品,由要素预警向目标型综合预报保障转变[6]。拓展海洋预警服务领域,由物理海洋学向环境海洋学及生态海洋学拓展,深入开展需求调研分析,海洋预警服务与社会热点工作任务相契合,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行业性的预报服务产品[7]。提高预警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益,使海洋预警工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海洋环境保障服务、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3.4 普及海洋防灾减灾知识

提高海洋预警信息化创新能力,不断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通过各类媒体及时准确地发布海洋预警信息,促进海洋预警信息在公众中高速、全面传播。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的可读性,使预警产品通俗易懂,指导政府决策,贴近民众生活,增强海洋预警的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也应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开展海洋文化建设,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高社会民众的海洋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海洋灾害的信心[8]。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从目前国际局势看,海洋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防安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防灾减灾、涉海行业及百姓生活等对海洋预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海洋预警工作应以人为本,坚持预警服务以人为导向,转变思路,在需求中谋发展。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刘赐贵.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若干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29(12) :8-10.

[3] 王锋.海洋减灾工作应树立服务意识[N].中国海洋报,2013-03-11(A3).

[4] 王锋.以需求为牵引,推动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N]. 中国海洋报,2014-05-12(A1).

[5] 于福江.我国海洋灾害预警的现状与建议[N]. 中国海洋报,2011-05-10(A3).

[6] 杜璋.海洋预报和经济建设[J].新闻记者,1986(5).

[7] 胡建华,卢美,王晶.创新海洋灾害预警报服务方式探索与实践[J].海洋预报,2011,28(2) :78-82.

[8] 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N]. 中国海洋报,2013-03-04 (A3).

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域滨海旅游区海洋环境预报与应急保障服务系统研制与示范”(201005036).

X43;P7

A

1005-9857(2015)04-0070-04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厦门
厦门正新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