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上京纪行诗的异质特征及其成因

2015-03-26 11:20刘宏英王婧璇
关键词:上京异质特征

刘宏英,王婧璇

(1.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元代上京纪行诗的异质特征及其成因

刘宏英1,王婧璇2

(1.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上京纪行诗是元代诗歌特有的现象,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突出表现在它的异质特征上。上京纪行诗的异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即塞外的山川、风光和气候都极具异质特征;诗中对塞外特有风物的描写,对塞外居民及其生活劳动状况和风俗习惯等的描写,也颇具异质特征。

元代;上京纪行诗;异质特征;成因

网络出版时间:2015-10-09 9:51

元代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大都,一个是上都。大都是正都,上都是陪都。从元世祖忽必烈建造上都开始,直到元顺帝后期上都被红巾军烧毁为止,元代一直都实行两都巡幸制,即春季的时候,皇帝带领后妃、皇族和文武大臣前往草原城市上都“清暑”;等到了秋季,又带领他们返回到大都驻冬。每年一次,从未中断过。

在陪同皇帝巡幸的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文职官员。这些人在来往两都时期,一路走,一路写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在元人的文献中被称为上京纪行诗。

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上京纪行诗是元代诗歌特有的现象,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这方面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异质特征上。

元代上京纪行诗的异质特征集中表现在内容方面。上京纪行诗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描述上都城及其周围地区的山川景物和社会生活的作品;一是歌咏从大都到上都沿途的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的作品。可见,上京纪行诗是以居庸关之外的塞外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居庸关在地理位置上,是从中原通往大漠草原的最重要的大门。从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一直到元朝一统天下,在中原和江南人士的眼里,居庸关及关外之地一直是秘域绝境。居庸关外的山川、风物、居民及其生活,都与中原及江南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在关内之人的心目中,都已经染上了神秘的异域色彩。元世祖一统天下之后,久居中原的文人终于可以走出居庸关,亲历塞外草原之地。于是,塞外富有异质特征的一切都成为他们在上京纪行诗中的描写对象。

首先,塞外的山川、风光和气候都极具异质特征。从大都前往上都,出居庸关后就进入了山区,大小山脉连绵不断。这里的山和中原之山不一样,连绵起伏,山高峰峻,奇险怪异;山间之路也是九曲回肠。扈从上都的中原之人总是被路途的山势所吸引,他们在上京纪行诗中也喜欢描写北方大山的异域特征。如浙江人陈孚在《桑干岭》写到:“昔闻桑干名,今日登桑干。桑干是否不必问,但觉两耳天风寒。大峰小峰屹相向,空际谽谺一千丈。”[1]409同为浙江人的元代馆阁文人袁桷,在《桑干岭》里言道:“兹山西北来,旋转十二雷。昔人望乡处,生别何崔嵬。我来坐绝顶,云汉森昭回。出日腾金钲,积露流银台。长空不受暑,雪花散皑皑。毡车引绳过,屈曲肠九回。”[2]322南方道士马臻的《题画龙门山桑干岭图》也说:“昔我经龙门,晨发桑干岭。回盘郁青冥,驱车尽绝顶。”[3]106陈孚、袁桷和马臻都是南方人,从小生活在山清水秀、杏花春雨的江南。江南的山和塞北的山不同:江南的山秀,塞北的山壮,江南的山俊,塞外的山险。山川的不同风格引起了文人们的兴趣,他们把看到的异域山川都写入自己的上京诗歌。

塞外山川的异质特征是上京纪行诗描写的重要内容,塞外独特的异域风光和气候环境也在元人上京诗里被绘声绘色的描绘。上都是一座草原城市,在上京诗里,有几乎1/3是对上京及其周围地区风光的描写,极具民族风情。萨都剌《上京即事》:“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奶酪酣。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4]149“紫塞风髙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涂颖《上京次贡待制韵》:“海风吹雨度龙沙,满眼金莲紫菊花。日暮笙歌何处起,高低穹帐五侯家。”[5]85伍良臣的《上京》:“平沙远塞旷万里,毡车毳幕罗群星。时巡王会骋雄俊,控抚荒朔绥邦宁。锦鞍合沓千万骑,宝镫铿戛声锵鸣。驼峰马湩羙奇绝,金兰紫菊香轻盈。”[6]270这些诗歌所呈现的不啻是一副14世纪漠南草原的风光画:黄云、白沙、铁马、秋风、金莲和紫菊,还有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草原上悠闲的牛羊,以及刚刚打猎归来的王孙贵族。塞外之地更具特质的是气候环境,寒冷、风大及暴雨无常,是这里最常见的气候特点。元人的诗句所展现的就是这样的异域特征。如范玉壶《上都诗》:“上都五月雪花飞,顷刻银装十万家。说与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袄不穿纱。”[7]171张养浩《上都道中》:“幽都风土异,六月亦冰霜。草地宽于海,土山低似墙。茹毛民简古,啮雪客荒凉。自愧成何事,孑然天一方。”[8]29梵琦《上都》:“避暑宜来此,逢冬可住不。地高天一握,河杂水长流。赤日不知夏,清霜常似秋。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9]308梵琦《赠江南故人》:“地椒真小草,芭榄有奇花。塞月宵沉海,边风昼起沙。”[9]306贡师泰《次赤城驿》:“老夫辞家今一月,马上行行过各节。山空野旷风栗烈,木皮三尺吹欲裂。貂帽狐裘冷如铁,痴云作雪还未雪。”[10]258贡师泰《过柳河》:“野旷山寒露易霜,短榆疏柳路茫茫。雨来黄潦聚成海,风过白沙堆作冈。”[10]285胡助《和仲实韵》:“六月忽风雨,凄凉如早冬。”[11]54

其次,上京纪行诗的异质特征还表现在对塞外特有风物的描写上。(幽燕塞外,物产丰富,颇具地域特点。植物类主要有金莲、紫菊、芍药、地椒、野韭、长十八、蒲茸、苁蓉、荞麦、胡榛、蕨菜、野茴香、回回葱、沙葱、山葱、解葱、黄连芽、壮菜、戏马菜、苜蓿、蔓菁、莜麦和沙菌等;动物类主要有海东青、白翎雀、天鹅、白雀、黄羊、黄鼠、青鼠、貂鼠、高陀鼠、白银鼠、火鼠、白狼、青兕、麋鹿、白貉、獐子、野狐、獐麂、角端、角鸡、章鸡、石鸡、野鸡、安达海和白鱼等。这些动植物绝大多数都是只有居庸关以北才有的珍贵物种,如金莲、紫菊、海青和白翎雀,其中有不少动植物是非常罕见的,如银鼠。据《析津志》介绍:“和林朔北者为精,产山石罅中。初生赤毛青,经雪则白。愈经年深而雪者愈奇,辽东嵬骨多之。有野人于海上山薮中捕设以易中国之物,彼此俱不相见,此风俗也。此鼠大小长短不等,腹下微黄。贡赋者,以供御帷幄、帐幔、衣、被之。每岁程工于南城貂鼠局,诸鼠惟银鼠为上,尾后尖上黑。”[12]233有些动植物又特别奇特,如安达海,“即野骆驼也。似驴而差小也。项下垂瘿毛,朔北野马川甚广。其性深喜妇便溺,见则忘躯而吸饮之,盖其地艰于水故也。因其喜饮水,故以诱其来而陷穽填获焉。即自禁中有之”[12]232-233。还有些物产天生就是居人好的食物,如回回葱,“荨麻林最多,其状如扁蒜,层叠若水精葱,甚雅,味如葱等。淹藏生食俱佳”[12]226;蕨菜,“甘则味愈佳”[12]226。上京及沿途丰富而奇特的物产,为诗人的上京纪行诗提供了绝好的素材。扈从元廷两都巡幸的文人,从族群等级来看,除了汉人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蒙古、色目和南人,涉及4个等级的人群;从地域来看,有北人,也有南人,如虞集、袁桷、胡助、柳贯及贡师泰等都是很有成就的“南人”;从宗教信仰来看,有佛教人士,也有道教人士,如刘秉忠、马臻、薛玄曦和张雨等,甚至还有基督教(也里可温)和伊斯兰教(答失蛮)人士,如马祖常和萨都剌,可见上京诗诗人的成分多样。但不管是北人还是南人,不管是佛教人士还是道教人士,甚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徒,只有在元代,他们的足迹才能踏上这片神秘的异域,才能欣赏这些琼花琪树和神鸟异兽,他们感谢时代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也喜欢集体歌咏这些神奇的物产。正如元末诗人危素所言:“当封疆阻越,非将与使弗至其地,至亦不暇求其物产而玩之矣。我国家受命自天,乃即龙冈之阳、滦水之澨以建都邑,且将百年,车驾岁一巡幸,于是四方万国,罔不奔走听命,虽曲艺之长,亦求自见于世,而咸集辇下……谓九州所产者,昔之人择其可观,莫不托诸豪素,而是名家矣,顾幸生于混一之时,而获见走飞草木之异品,遂写而传之……”[13]卷三《赠潘子华序(丙戌)》

诗人集体描写上京及沿途特有的风物,是元代上京纪行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也体现了上京纪行诗特有的异质特征。

再次,上京纪行诗中对塞外居民及其生活劳动状况与风俗习惯等的描写,也颇具异质特征。出现在上京纪行诗中的塞外居民有男人,有女人;有儿童,有老人;有皇帝,有大臣;有农夫,有宫妃;有农家女,也有舞女。这些人物往往作为主人公出现在诗歌所描绘的风景画面中,形成了一卷独具塞外风情的元代世俗风情画。而在这众多的各色人物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最鲜亮的是女人。塞外的妇女都要走出户外参加生产劳动,如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所展现出来的画面:

翎赤王侯部落多,香风簇簇锦盘陀。燕姬翠袖颜如玉,自按辕条驾骆驼[14]402。

元夕华灯带雪看,佳人翠袖自禁寒。生平不作蚕桑计,只解青骢鞴绣鞍[14]407。

汲井佳人意若何,辘轳浑似挽天河。我来濯足分余滴,不及新丰酒较多[14]403。

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羊肥。毡房纳石茶添火,有女褰裳拾粪归[14]408。

这些妇女像男人一样,除了做女红活之外,还要按辕驾车、汲井打水、拾粪烧茶,甚至还要做生意来维持生计。“狼山山下晓风酸,掩面佳人半怯寒。倚户殷勤唤尝粥,正宜倦客宿征鞍”[14]402(作者注:俗卖豆粥)。“卖酒人家隔巷深,红桥正在绿杨阴。佳人停绣凭阑立,公子簮花倚马吟。”[14]409勤劳朴实和爽快泼辣的塞北妇女是上京诗中的主角,这在元代文学史上也是非常独特的。把塞外劳动妇女作为主角来歌颂,上京诗是独家独版。

大漠草原民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许多元人的上京纪行诗对此都有描述。比较典型的是元末诗人杨允孚的上京纪行诗集《滦京杂咏》。该诗集以通篇采用诗加小注的方式,介绍了塞外滦京的典章风俗及元廷避暑行幸的典故史实,留存了元代时期滦京及其周围地区的山川风物与典故风俗的大量史料。在北方地区,民间有数九寒天的说法,即从冬至开始数九,每九有9天,等过了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也就基本结束了。在滦京地区,冬至后女孩子们要在窗户上贴上一枝梅花。每当早晨梳妆时她们就用胭脂在梅花上一圈,等到够81圈,就正好度过了数九寒天,一年当中最冷的季节也就过去了。关于此风俗,《滦京杂咏》有诗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14]407诗后作者用小注解释到:“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时以臙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14]407滦京地区的女孩子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记时,恐怕和这里的气候寒冷不无关系。“上都五月雪花飞,顷刻银装十万家。说与江南人不信,只穿皮袄不穿纱。”[7]171。试想,在炎热的夏季,上京地区都如秋冬天般寒冷,那么,在寒冷的冬季,上京地区更是苦寒难耐。对于爱美和喜欢户外活动的女孩子们来说,裹在身上厚厚的皮衣多少影响了她们行动的自由。所以,数九寒天,她们一天天在计算和盼望着寒冷的日子赶快结束。等到春暖花开,她们就可以脱去厚厚的冬衣,打扮得花枝招展,到田野中,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点过梅花,终于望见了春天的影子,于是女人们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脱圈”的习俗,即“脱圈窈窕意如何,罗绮香风漾绿波。信是唐宫行乐处,水边三月丽人多”[14]407。杨允孚在注中说:“上巳日,滦京士女竞作绣圈,临水弃之,即修褉之义也。”[14]407-408“修褉”就是要抛弃严寒,修饰自己,让自己更美丽、更动人。

因为气候寒冷,在日常生活中,塞外的百姓们也发现了许多对付寒冷的绝招。比如梨子冻了,他们会用井水浸之解冻,杨允孚的诗曰:“买得香梨铁不如,玻瓈椀里冻潜苏。书生半醉思南土,一曲镫前唱鹧鸪。”注为:“梨子受冻,其坚如铁,以井水浸之,则味回可食。”[14]410此外,耳朵和鼻子冻了,塞外的民间秘方就是用雪来回揉搓,慢慢地复暖,如果不这样,而是马上用火来取暖,以后就会得“冻鼻子”和“冻耳朵”的毛病,严重的还会脱皮。关于这一民间偏方,杨允孚作诗说:“出塞书生瘦马骑,野云片片故相随。冻生耳鼻雪堪理,冷入肝肠酒强支。”注为:“凡冻耳鼻,即以雪揉之方回,近火则脱。”[14]410还有一些小典故,更是《滦京杂咏》的“独家报道”,如每年皇室从上京起驾返京,奇怪的是当晚都会降霜。作者作诗曰:“鸾舆八月政高翔,玉勒雕鞍万骑忙。天上龙归才带雨,城头夜午又经霜。”[14]407

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了大量塞北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都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极具民族特色和异域情调。

形成上京纪行诗异质特征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政治、历史和民族的原因。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王朝,蒙古贵族执政给这个王朝带来了许多特有的民族特点,最富于民族特色和时代意义的就是每年一次的两都巡幸。在两都巡幸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职官员们终于可以借着这项重大的活动,名正言顺地走出居庸关,亲历塞外草原。塞外的山川风光、民居建筑、风俗习惯、气候和物产等都与中原和江南之地迥然不同,这都是他们平素眼所未见和耳所未闻的。他们好奇和惊喜,眼界大开便把这异域的一切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上京纪行诗也就应运而生了。可见,上京纪行诗从产生开始,就必然会具备浓厚的草原异域特质。当然,这种草原异质特征的产生离不开元代民族间的友好团结。元代以前的统一王朝一直是以汉人为政治核心。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后,蒙古族贵族在政治上占据了最高的核心地位。蒙古族执政虽然也有些民族歧视的做法,如把人分为4等,但是,总的看来,元代的民族关系是很融洽的,以蒙古族为核心,各民族彼此认同与接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民族融合与团结的局面,这才使得其他各个民族(主要是汉族)的诗人们愿意不辞劳顿和风餐露宿地扈跸巡幸,进而写出大量讴歌塞外和赞美国朝的诗篇。如柳贯《后滦水秋风词》:“东赆西琛通朔漠,九州四海会同初。”[8]207马祖常《龙虎台应制》:“两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11]340王士熙《竹枝词》:“要使竹枝传上国,正是皇家四海同。”[2]18许有壬《至顺辛未六月见文宗皇帝于大安阁后廊甲戌夏重来有感而作》:“大圣继天春万汇,感恩无奈泪沾巾。”[15]335在这些上京诗句中,诗人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民族的认同和融合,使得以汉族为代表的非蒙古民族诗人愿意歌咏草原的异域风情。而在这群诗人群体当中,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多样,也使得上京纪行诗富有明显的异质特征。

[1] 杨镰.《全元诗》第十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杨镰.《全元诗》第二十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 杨镰.《全元诗》第十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 杨镰.《全元诗》第三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 杨镰.《全元诗》第五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 杨镰.《全元诗》第二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杨镰.《全元诗》第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 杨镰.《全元诗》第二十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 杨镰.《全元诗》第三十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 杨镰.《全元诗》第四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 杨镰.《全元诗》第二十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 (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3] (元)危素.《说学斋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杨镰.《全元诗》第六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5] 杨镰.《全元诗》第三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责任编辑 张盛男)

The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Formation Cause of the Travel Diary Poem in Yuan Poems

LIU Hong-ying1,WANG Jing-xuan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2.Faculty of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00,China)

The travel diary poem is a unique phenomenon in the poetry of the Yuan Dynasty,and it has very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ime significance.Its 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are most prominent,which is mainly shown in the content,such as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specific scenery and climate as well as residents,living and labor conditions,and manners and customs beyond the Great Wall.

Yuan Dynasty;travel diary poem;heterogeneous characteristics;cause of formation

2015-04-21

河北北方学院创新人才培育基金项目(CXRC1329)

刘宏英(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元代文学与文献。

I 207.2

A

2095-462X(2015)05-0014-04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51009.0951.008.html

猜你喜欢
上京异质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辽上京遗址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金初上京新城琐议
抓住特征巧观察
辽上京博物馆藏花押印选介
随机与异质网络共存的SIS传染病模型的定性分析
辽上京宫城遗址
Ag2CO3/Ag2O异质p-n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
MoS2/ZnO异质结的光电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