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官德建设

2015-03-26 21:45刘俊英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官德现代化干部

刘俊英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237)

“国家治理”毫无疑问是一个为所有国家所关注的世界性命题,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也对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有成功也有挫折。现阶段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治理局面表明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总体上是富有成效的。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加完备规范的制度体系和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能力,由于当前利益主体逐步多元化、利益诉求逐步多样,原有的单一主体式、政府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在日益复杂的社会公共事务方面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亟待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模式的出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管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管理相比,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治国理政思维。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治理体系的科学设计还是治理能力的有力彰显,都对国家治理的“引导性”主体——干部——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干部不仅要有够强的能力“硬实力”,更要有够硬的官德“软实力”。“官德就是为政之德,是为官从政者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规范的总和。”[1]干部的官德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的内在道德基石,要想建好国家治理现代化这座大厦,必须筑牢官德建设这一基石。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官德建设的价值认定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高尚的官德作为有力支撑,官德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系统工程的重要基石,加强官德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一)官德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为基本目标取向的。因此,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既要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要善于借鉴别国国家治理的有益成果,符合中国特色的国情党情。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矢志不渝的宗旨,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而这一核心理念必须通过制度体系的制定和实践来体现。干部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设计者和直接执行者,其道德修养状况直接决定着执政理念、制度在实际政治活动中贯彻执行的程度和水平。干部心系人民,则处处为群众谋福;心系自己,则时时为自己求荣,只有加强干部的官德建设,方能使干部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权为民所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成为人民意愿的倾听者和代言者,人民利益的体现者和维护者。

(二)官德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1.官德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主体保障。所谓官德,就是为政之德,它既是为官从政者德性素质的综合展现,也是其从事公务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规范。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干部手中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权力,是政府的形象大使,其特殊的身份对其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官德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干部的道德走向直接决定着普通百姓的道德走向。高尚的官德能够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引领各个治理主体加强道德修养,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合格的治理主体;如若政府官员品行不端,道德败坏,那么整个国家都会被贪婪、欲望、野心所笼罩,社会终将陷入混乱,人民也将不会幸福,国家治理现代化也便无从谈起。

2.官德建设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两个方面,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治理体系的完善,必定涉及旧体制的变革;治理能力的彰显,必定触及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和选择,会引起各种不同的议论和质疑。“干部走什么路,群众迈什么步”,为了确保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偏方向,不背初衷,就需要干部在纷繁复杂的治理状况面前,分清大是大非,坚定立场,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卓有成效的官德建设,可以坚定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人民群众的信誉,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官德失范的表现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了抓铁有痕的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不过,在肯定成果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这些成果折射出的问题:现阶段部分干部的德性和德行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格格不入。

(一)“三观”扭曲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行为的导向。正确的“三观”可以引导干部积极向上,勤政爱民;错误的“三观”可以导致干部追求享乐,违法乱纪。现阶段有不少干部“三观”扭曲,突出体现在对权力的扭曲认识上。这些干部对自己的人生使命不能有正确的定位,认为权力是自家的,为自家谋点利益理所应当。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将权力赋予国家,干部只是国家公权力的委托人,而不是所有者,是要运用手中的权力造福一方的,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的。可是在我们的干部中,把国家公权力据为私有者大有人在,认为自己能够当官,是自己命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因此,开始出租手中的权力来赚取高额的“租金”;开始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公款消费,“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名山秀水间朝歌夜弦,在异国风情中醉生梦死”[2],把自己的使命、职责早已抛在了九霄云外。

(二)官场迷情

干部是国家公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掌握权力就意味着掌握资源。在权力这杯酒前,不少官员把握不住自我,醉了自己,伤了群众。

1.在亲情中模糊自己。亲情本是世界上最纯最真的感情,没有一丝利益的因素掺杂其中。但是不少干部当官之后,就在伟大的亲情面前模糊了自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己把自己或者家人把自己定位成得道“仙人”,不过此仙非彼仙,此仙不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仙,而是光为自己谋利益的仙;不是渡化人民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仙,而是提携家人发财致富的仙。这些官员在法与情,公与私面前,丧失原则,一心只做自家得道的仙,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在友情中迷失自己。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可是不少官员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不讲原则,只重利益,与一些不法商人称兄道弟,自己为朋友争取政治便利,朋友对自己回报经济利益。手握公共权力的领导干部本身就是很多人“围猎”的对象,加之自己又乐意被“围猎”,官商勾结水到渠成。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这些官员最终只会落得友情不在,事业不成的悲惨下场。

3.在恋情中放纵自己。家庭美德也是官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现在有不少官员,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不顾夫妻情分,养“小三”,包“二奶”,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三)脱离群众

国家治理现代化无论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还是治理理念的人本化,都要求干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投身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形成国家治理的最大合力。但是,当下不少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不“接地气”,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犯了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冷漠病”,不愿于接近群众,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善于运用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引导群众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出台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不能切实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不能充分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和承受能力,习惯于以往的“一把手”决策,结果导致出台的政策措施,不但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反而受到群众的排斥和抵制,背离了政策出台的初衷,使得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官德建设的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干部高尚的官德作为支撑,而现阶段部分官员的德性和德行明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不符。加强官德建设刻不容缓。

(一)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以正“官路”

“官路”就是为官者步入仕途的路径,是官德的根源。应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把选好干部、用好干部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关键性问题来抓,为官德建设正本清源。

1.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一根本原则。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要积极选用德才兼备之人,选择使用有德无才之人,坚决不用无德无才之人,强化德在干部选用中的地位。贯穿这一原则的关键就是如何评价一个人的德与才。才是一个人的“硬实力”,通过考试、案例可以比较直观地做出判断;德是一个人的“软实力”,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有一定难度,但是仍可以将德的考核内容尽量具体化、精细化。首先,要明确考核内容。我党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干部的官德建设,并且对干部官德方面的考察作了相关规定,但是由于内容不确定,不具有可操作性,执行效果并不明显。官德考核首先要明确考核内容,只有明确了考核什么才可以着手去逐项考察。一个具备良好官德的干部,会体现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把干部在家里是否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忠于妻子,在岗位上是否勤政爱民、尽忠职守、团结同事,在生活中是否洁身自好、品行端正、生活健康等列入官德考核内容。其次,要拓宽考评主体。以往的考核可能只是上级一句话的事,这就导致了干部做工作只为了给上级看,而不求实效,形式主义泛滥。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的是踏踏实实干事、勤勤恳恳为官的干部,因此应该拓展干部德行的考评人员,一个人有没有官德,能不能当官,群众说了算,同事、下级、工作单位服务对象、邻居等都是可以对其进行考核的人选,应该积极调动这些人参与干部官德的考核。再次,要改进考核办法。以往的考核办法可能只是纸上谈兵,一张书面汇报就足以证明一切,可是这张汇报单里水分太大。因此,考核干部德性时应深入到官员周围的群众中,了解最真实的评价。另外应该注意,考核要匿名,否则可能会由于顾及面子、交情导致考核结果失真。

2.遵循“为民服务,对下负责”的理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宗旨决定,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决定,党和国家制定实施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干部合不合格,应不应该晋升,最有话语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要把人民群众对官员的评价纳入官员为官和晋升的主要标准。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与官员的“乌纱帽”紧密联系起来,官员才会用心去了解民意,视察民情,才有可能真正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以往的“对上负责”转变为“对下服务”,切实践行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育“官情”

“官情”就是为官者对人民的态度感情,是官德的核心。应该通过与时俱进、切合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来培育干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将“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内化于心。

1.培养为民服务的情。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而在实际工作中干部缺乏的也正是这种感情。“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好,开过敌人那边去,反过来打自己的同志,那就更糟了。”一些干部,能力很强,但是却把服务的对象偷梁换柱,把群众换成自己,不但没能好好为群众服务,反而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因此,在干部培训中,除了注重业务能力的学习,更要加强党性的再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长存于心,改变长期存在于干部中的有益处就你争我抢,没益处就装聋作哑的局面。

2.培养尊重群众的情。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家、社会、个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来,人民群众不再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是治理的主体。但是现阶段,仍然有不少干部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认为决策是干部的权利,听命才是群众的本职,不愿意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因此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改变植根在官员心中的“官管民”思想,强化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只有把人民当成国家的主人,才能用心做好群众工作,积极鼓励、引导人民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形成多元共治的“善治”局面。

(三)完善制度体系以树“官风”

“官风”就是为官者的工作作风,是官德的体现。应多管齐下,奖惩并用来规范干部的行为。

1.健全规范干部行为的法律制度。官德建设除了依靠教育,还得依靠制度。如何通过制度来规范官员的行为为诸多国家所关注。如美国的《公务员道德法》、意大利的《道德法典》都对公务员的职权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将公务员的道德考核也纳入了制度体系。中国也对干部的权责做出了制度性的规定,2010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不准领导干部从事有悖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活动”。这一准则的颁布实施对规范干部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干部官德的考核上仍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规范干部行为的制度建设中,应把品德方面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并且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如“官德考评委员会”等来负责干部道德的考评,以加强官德建设,确保干部在自己岗位上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既有所为又不乱为。

2.建立正确引导干部行为的激励机制。规范干部行为的法律制度,是干部行为的底线,是不违法违纪的标准,解决的是“要我做”的问题。要想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干部而言,不能光靠消极的“要我做”,而是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就能有效督促干部有所作为。对干部的激励就是对干部行为的一个导向,激励标准就是干部努力的方向。实践表明,一个人的行为会与周围人的评价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会增加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反之,则会减少。因此,加强官德建设,须要健全对干部道德行为的惩奖激励机制,把干部的德行与奖励诫勉联系起来,对官德高尚的优秀干部,要旗帜鲜明地给予肯定和褒扬,优先提拔重用;对官德不良的干部,要不留情面地提出警告和惩处。扬正气,除浊气,在干部队伍中形成崇德的好风气。

3.完善有效约束干部行为的监督体系。当下干部官德败坏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而导致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权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因此,加强对干部行为的监督是官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干部的监督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在加强党内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外,更要强化群众监督。群众监督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群众的监督是规范干部行为的一根高压线,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把干部的行为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干部的作风必定会大为改观。因此要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一方面完善信访制度、网络监督这些群众主动表达意见的机制,让群众能够及时地、低成本地把对干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党和政府要主动去倾听群众的意见,通过随机走访、登门入户等方式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去,尤其要到困难多、上访多、纠纷多、意见大的地方和群体中去倾听批评意见。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声音也是最真实的。得民心的干部受到重用,失民心的干部失去市场,在干部中形成一个创先争优的良性循环,官风的改善也就顺理成章。

[1]刘煜,孙迪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官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8,(2).

[2]许海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224.

猜你喜欢
官德现代化干部
边疆治理现代化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