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文化资源的东北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

2015-03-26 21:45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哈尔滨文化产业特色

汪 波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基于城市文化资源的东北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研究
——以哈尔滨为例

汪 波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统称,是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东北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哈尔滨市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和重点开发,已经打造出粗具规模的特色文化产业。但相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还存在着规模小总量低、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和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等问题。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应采取将城市文化资源由存量向增量转化、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构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城市文化资本转化的平台、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科技点绘和发挥文化产业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等措施。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资源产业化,既是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又是传承城市特色文化、增强城市软实力、树立城市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

一、城市文化资源是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要依托

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体在认知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凝结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载体,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存留和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所有呈具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一种蕴含高附加值的产业资源——城市文化资源——渐趋被理论界概括为新的资本形态,被认定为城市的财富之源。综合学术界的一些观点,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资源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具有地方特色与文化传统的精神质素,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和文化活动所利用的各种资源要素的集合体。城市文化资源原则上分为物质文化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一般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空间上的集聚性。二是时间上的易变性。三是地域上的差异性。四是构成上的多样性。例如: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建筑遗址、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中,既有物质型资源,又有精神型资源。其中,传统建筑、历史街区与历史遗迹等属物态资源,而民风民俗、地方节庆、饮食文化等则属非物态资源,它们大多需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才能转化为物态资源。这些资源要素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轨迹在城市中发挥特有的角色功能,实现自身的形态转化,潜移默化地直接间接地推进城市的发展演进和城市化进程的量变与质变,成为扩大城市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人文能量。

文化资源只有通过人类的生产加工,赋予其一定的产品属性和更高的附加值才能成为文化产品,也就是说,文化资源本身并不是文化产品,更不是文化产业。如果要将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产业,首先是要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当代因素,让文化资源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契合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但伴随信息业、影视业、旅游业、传媒业、版权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型产业的一种形态,其增加值在很多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基于此,城市特色文化产业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摆脱了传统观念中的文化“原罪”而荣膺一种新的文化身份——用城市文化资源重塑城市文化形象,构建良性循环的城市文化体系中,使城市的经济生产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但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绝不能以人文价值的丧失为代价,而必须以人文价值的笃化为前提。时代在发展,文化产业所面对的城市文化资源也发生着巨大变化,精神生产必须随着物质生产历史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总而言之,就是对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在遵循文化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借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实行产业化经营。

哈尔滨在基脉渊源上同属于关东文化,在功能属性上均属于塞外文化:一是移民文化。哈尔滨的人口结构除极少部分为土著满族和朝鲜族外,绝大多数是从中原迁移而来的汉族,还有一些在不同历史时期来自俄罗斯的侨民,城市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补性。二是工业文化。哈尔滨是我国解放后最早重点建设的国家重工业基地。尽管在前些年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很多项目被关停并转,但这些工业遗产反映了我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三是民俗文化。哈尔滨的民俗文化源于东北四大族系的民族习俗,包括汉族所创造的以农耕生活为主要表征的汉族文化习俗,肃慎系孕育的以渔猎生活为主要特点的满族文化习俗,东胡系培植的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维度的蒙古族文化习俗,秽貊系民族虽然是消亡几百年的民族,但其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浸润在城市民俗文化之中。在这个民族文化体系中,满族文化习俗对东北城市社会生活影响最大,比较著名且流传至今的有戏曲中的皮影、秧歌、“二人转”、东北大鼓(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饮食中的“满汉全席”以及服饰中的旗袍等。四是皇族文化。哈尔滨及周边地区是女真族和满族的发祥地和金朝、清朝的都城(哈尔滨阿城区是金朝建立政权最初之地,沈阳是清朝的前身后金的第二个帝都,长春曾经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象征女真和满族皇权的建筑遗迹遗址至今保存众多而完整,封建皇室生活习俗影响广泛而久远。五是冰雪文化。哈尔滨坐落在平原地带高纬度地区,冬季漫长且降雪较多,均具有发展以雪雕、冰灯、冰雕、滑雪、滑冰、冬泳为主要内容的冰雪文化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哈尔滨将晶莹剔透的冰雪点绘成瑰丽多姿的艺术景观,把肃杀静穆的寒冷幻化为心旷神怡的文化瑰宝,使萧条沉寂的冰封大地变成流光溢彩的玉宇瑶池。哈尔滨文化资源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可识别性,反映了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地域人文风貌。俄侨文化、犹太文化、音乐文化和建筑文化是哈尔滨文化的基本维度,散发异域色彩;创立文化资本理论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经指出“城市文化资本是通过城市长期积累起来的生活方式、空间特征、人文精神的汇集,例如历史建筑、艺术瑰宝、城市建筑特色和空间布局等构成城市的文化资本。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这些城市文化资本同城市经济发展一样,都是城市的财富之源”。上述哈尔滨的文化资源,客观上为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东北主要城市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历史基础、地理地缘、自然环境等因素束缚和制约,相对于经济发达城市而言,东北主要城市文化资源开发比较迟缓,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文化产业规模小总量低。2012年哈尔滨的增加值为138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增长5.1%。由此不难看出哈尔滨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总量较少,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偏低,与经济发达城市存在很大差距,不能称为支柱性产业。

2.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尤其是目前文化资源多数沿袭传统的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简单经营模式,而与之相关的装饰、服饰、纪念品、饮食、影音、书画、演出、娱乐等服务产品的生产经营严重匮乏,文化资源的内涵远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致于文化资源闲置浪费,资源潜力尚未转化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实力。

3.同质化现象严重。近几年,冰雪产业、动漫产业、民俗文化产业几乎在东北很多城市落地生根,成为这些城市旅游景区和文化园区的保留项目,重复开发建设,浪费大量财力物力,已成为各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趋同的实质无疑是一种同质化竞争。

4.发展不均衡。城市发展条件存在着巨大差异,必然导致东北城市之间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方面有快有慢。哈尔滨市是最晚颁发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的城市,导致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协调。

三、哈尔滨市深度开发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主要对策

1.将城市文化资源由存量向增量转化。存量转化为增量的主要途径就是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打破行政分割,消除区域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文化资源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促进文化资源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推动文化资源市场的发育和建立。特别是对过度分散化、没有规模效应、创新能力不足的“二人转”等民间演艺资源和动漫等高科技文化资源,善于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力量,用加盟连锁合资入股等手段整合盘活存量,使“二人转”演艺业实现规模化生产,使动漫产业集约化经营。

2.将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遴选、整合与重组,通过市场化运作经营,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一是深度开发冰雪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冰雪文化产业。二是有序开发工业文化资源,打造东北老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产业。三是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活动,积极发展会展产业。哈尔滨要利用“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中国·哈尔滨地方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活动,进一步加强场馆建设,建设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展馆体系,推动会展经济加速发展,进一步壮大特色文化产业。四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哈尔滨要注重挖掘俄侨文化资源、犹太文化资源。

3.构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城市文化资本转化的平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构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城市文化资本转化的平台。一是要完善园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搞好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在编制规划时既要着眼未来,体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又要立足现实,体现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园区的整体功能;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同时,力争使文化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实现最大的交汇和融合。二是要明确市场定位。要引导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进行错位发展,努力化解当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同质化问题,使各个园区之间形成各有优势而又相互补充的不同文化产业门类。三是要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应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形成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四是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4.建立东北四城市文化资源开发与城市文化资本转化相结合的机制。城市的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复制性。这就要求在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资本转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修缮相结合,对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路径和模式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理性化。一是克服本位思想。要在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时,从东北乃至全国的角度进行审视和考量,确保各自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举措与全局相一致,与区域相契合,与对方相补充。二是打破东北四城市间的界限。东北四个城市要建立统一的文化资源评价标准,实行统一的文化资本市场准入、文化产品商标保护等措施,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建立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协作机制。提高每个城市整体文化资源禀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建立信息交流协作机制。四个城市建立共用的文化信息网,为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提供有利条件。

5.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科技点绘。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注重发挥高科技的引擎作用。一是把高科技与文化资源开发有机融合。以创意理念为核心,借助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加工,赋予文化资源更大的经济属性和更高的人文价值。二是加快培养高科技人才。应尽快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市属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课程,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文化人才,为城市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文化产品受到侵权时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尤其是对于动漫产品应签订互不侵犯版权的协议。

6.发挥文化产业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支撑作用。一是要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要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运用电子传媒、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高科技手段,催生新的文化产业形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文化产业。二是要创新文化传播手段。要主动顺应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在采用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游戏、各种演出以及文化旅游等方式外,还要运用数字卫星电视、IPTV、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型文化传播工具,将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迅速传输到海内外文化市场,增强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梁桂芝]

2015-03-23

汪波(1966-),女,黑龙江阿城人,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G124

A

1008-8520(2015)03-0074-04

猜你喜欢
哈尔滨文化产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