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态动词

2015-03-27 04:07徐小清
关键词:道义德语情态

一、引言

情态动词是外语学习中较难掌握的一类词,对于德语学习者亦然。在多年的德语教学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甚至包括老师在使用情态动词时都存在一些偏误现象。这是因为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写作和汉译德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用汉语思维,根据汉语意思结合德语用法来使用情态动词,而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又是根据语感来判断使用情态动词,也缺乏对它的系统了解,这就给外语教学带来了很多问题。而情态动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语用功能,因此加强对情态动词意义及用法的探索研究十分必要。

情态是人类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范畴,其表达有很多种多段,有的语言主要用情态动词来实现这种语义的表达,在汉德这两种语言中,情态动词都是表达情态意义的主要形式。情态动词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具有多义性特征,其意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意义会有所不同,而同一个情态动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会随着语境的改变发生细微变化。

情态动词的多义性以及相互重叠现象在许多语言中都有体现。但是每个情态动词在不同语言中的义项分布及覆盖面却不尽相同,或者表达相似含义的情态动词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呈现出不一样的义项分布,表义覆盖面也都有自己的范围。有些在字典中看似等同的情态动词,实际上并不能直译。比如说,汉语中的情态动词“能”和“可以”与德语中的情态动词“können”在语义上有一定的对应,然而在意义涵盖的范围以及使用上却存在差别。汉语的情态动词从意义和功能上的分布来说比德语情态动词分散,同一形式可表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形式又可表相同的意义。例如,汉语的情态动词“会”可表能力、意愿、推测;“能”可表能力、意愿、条件、用途、许可,等。而“会”、“能”、“可以”这三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均可以表示能力、意愿或义务等等。德语各个情态动词的意义要相对固定一些。“können”主要表示能力或者可能性;“dürfen”主要表示许可;“wollen”主要表示意愿,“sollen”主要表示义务和职责等。

总之,汉语情态动词和德语情态动词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互相对应而又相对封闭,具有跨语言的可比性,但正是这种可比性容易在语言的习得中形成负迁移,对语言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干扰,造成了迁移性语际偏误。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情态动词学习的难点不在于它本身具有多种含义,而在于如何有效消除母语迁移作用,从而正确的匹配情态动词的意义与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在翻译或者使用表能力或许可义的德语情态动词时容易受汉语情态动词“能”和“可以”的干扰,从而产生迁移性的偏误。本文对汉语常用情态动词“能”的情态语义进行解读,探讨汉译德时“能”在各种情态语义中的翻译处理,分析学生的习得偏误,从中发现学习规律和方法。

二、情态及其意义分类

情态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判断。人们对情态的研究由来已久,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模态逻辑的探究。近代以来,语言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情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但不管是在古典哲学、逻辑学,还是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中,情态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都会遭遇到情态意义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情态动词作为情态范畴的原型及核心形式,是研究情态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二十世纪以来很多著名语言学家都致力于对情态进行定义,但由于各语言学流派对情态研究的视角不一,对情态的具体定义也就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通过分析构成情态的关键要素,可以概括出情态具有以下五个典型特征:(Palmer:1986: 14-21)

(1)主观性。即说话人的观点、态度、意愿、预测、判断等。

(2)和命题或者行为事件有关。

(3)可能性与必然性。

(4)非事实性。

(5)从功能角度看,任何情态动词都具有认知情态意义和道义情态意义。

情态类型是情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此学者们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主张“二分法”的,比如Lyons(1977)把情态动词分为认知性和道义性两类;Coates(1983)和Sweetser(1990)则将情态动词分为认知性和根源性两类;有主张“三分法”的,即把情态动词分为认知性的,道义性的和动力性的,比如Palmer(2006);还有支持“四分法”的,把情态动词按认知性和道义性,必然性和可能性进行分类。总之,分类方法林林总总(尹),不尽相同。其中Palmer(2001)对情态的研究和分类是迄今为止最为深入和全面的。他从情态意义出发,从类型学的角度全面研究了情态范畴,把情态分为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黄敏)。Palmer对情态动词的这种三分法也是目前情态研究领域的主流分类。

三、情态动词“能”的情态意义及其在德语中的相应情态表达

“能”是汉语中最为典型的情态动词,具有多义性。其情态意义包括上述三种情态意义,即认知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能”主要表达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的意义,在一定条件下才表达认识情态的意义,即主观可能。

一般认为,汉语中的“能”和德语的“können”是一对对应词,在词典或者教材的词汇解释中也常把这两个词互为解释。但对应词并不意味着在两种语言中就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和义项。一般来说只要有一个主要义项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这两个词语即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语义覆盖面。德语的情态动词“können”和汉语的情态动词“能”都属于多义情态动词,都具有有动力、道义和认知三种情态意义。但是情态动词在表义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语义容易受语境的制约,所以即便是具有相同情态意义的德汉情态动词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尤其表现在德汉互译方面。

(一)表能力的动力情态意义

动力情态中包含能力和意愿两个语义范畴。能力和意愿源于个体内部,包括个体自身具备的属性、能力,也包括当时环境的外力作用。具体到“能”的义项上可分为内部条件下的“能力”、“功能”、“用途”等和外部条件下的“有条件实现某事”、“有理由提出某个命题”等。其中能力意义是“能”最早的语义原型,通过隐喻、转喻和推理等认知机制发生语义演化,最终形成多种义项。

例1我能听懂你说的。(Ichkannverstehen, was du gesagt hast.)

例2火山随时可能再次爆发。(DerVulkankannjederzeit wiederausbrechen.)

例3例下周我去曼海姆旅游,我们可以在那碰个面。(Nächste Wochereiseichnach Mannheim, dannkönnenwirunsdort mal treffen.)

例4这款手机不能导航。(Mitdem Handy kann man nichtnavigieren.)

以上例句中的“能”或者表示个体自身具备的能力(如例1),或者表示存在某种可能性(例2),又或者表示有条件实现某事(例3),或表示个体/主语具有某种用途(例4)。翻译成德语时,上述例句中的“能”都可以翻译成德语的“können”。在表示能力的动力情态义项上,“能”和“können”存在对应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德语中的“können”表示“能力”意义时,不仅可以指主体或主语本身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可以表示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或具备的某种能力。但在汉语中,对于主语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经由后天学习或训练所获得的技能,既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来表示,用“会”则更为普遍。因此,在德汉互译时,表示这种意义的“können”通常翻译为“会”,而不用“能”。

例5 Erkannvier Fremdsprachen sprechen.(他会说四门外语)。

例6 Der fünfjährige Jungekannbereitsschreiben。(这个五岁的小男孩已经会写字啦。)

此外,许多学者如吕叔湘和王伟都认为“能”还可以表示“善于做某事”。这种所谓的“善于”其实是“能力”意义的一种语用意义,表示句子的主语不仅具有某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特别的强,比如“能吃”、“能说”、“能睡”中的“能”就具有“善于做某事”的含义,并不仅仅指具有某种基本的生理能力。在德语中,“können”的能力意义则没有这样的语用含义。德语中通常用其他的动词或词组来表达这种特殊的语用意义,如用“redegewandt”、“redenwieeinWasserfall”来表示一个人“能说会道”,用“Schlafmütze”、“Schlafratte”来表示“能睡”等等。

(二)表许可的道义情态意义

道义情态表示说话人通过给予允许、施加义务等方式影响或指导听话者的行为。“能”有表示许可的道义情态意义,是指说话人的权利或者某种社会规范等允许主语实施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7这儿不能抽烟。Hierdarfman nichtrauchen.(权威是某种法律规定)

例8没有妈妈的允许,他不能看电视。(OhneErlaubnis seiner Mutter darfernichtfernsehen.)(权威和阻力是他人)

例9你现在不能进去。(Du darfstjetztnichthineingehen.)(权威是说话人)

例10我们不能忘记向东道主表示感谢(Wirdürfennichtvergessen, unsbei den Gastgebernzubedanken.)(权威是说话人或者某种道德准则)

汉语中表示许可的情态动词除了“能”外,常用的是“可以”。两者在肯定和否定上存在着不对称性。表示许可的“能”多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肯定则多用“可以”。

例11在一个自由的国家公民可以自由发表言论。(In einemfreienStaatdürfen die BürgeroffenihreMeinungsagen.)(权威是某种规定)。

例12作业做完了,才可以看电视。(Nurwenn du die Hausaufgabefertiggemacht hast, darfst du fernsehen.)(权威是说话人)

但在德语中,表“许可”的道义情态意义不是“können”的主要义项,而是“dürfen”的最初和主要的情态语义领域。带“dürfen”的肯定句意为权威消除阻力或者削弱阻力使某事实现或合理,否定句意为权威制造阻力阻碍某事实现,权威也可以分为第三方权威和主体权威。上面例句中的表“许可”义项的“能”在德语中相应地应翻译为“dürfen”。

除了表示“许可”的道义情态意义外,“能”还可以表示说话人向对方提出祈使和请求的意义,是其道义情态意义语用化的表现。属于“能”的礼貌功能用法。“能”的礼貌功能主要通过给予听话人实行行为的权利尽量满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可分为“请求类”、“劝阻类”和“提议类”三类。主要表达形式有“……能……吗?”和“能不能(不)……?”。

“能”请求类的礼貌功能主要通过疑问形式表达,请求的内容可能针对说话人自己的行为,也可能针对听话人的行为。对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做出请求,即“能”的道义情态语义中听话人主体权威的礼貌用法。说话人有施行某种行为的意图,征求听话人的允许,主要表达形式有“……能……吗?”和“能不能…… ?”。这个请求的过程是说话人损害自己的消极面子赋予听话人面子的行为,如:

例13我能进来了吗?(Verzeihung, darfichhinein?)

例14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Darf/DürfteichdireineFrag estellen?)

如果对听话人的行为做出请求,则属于“能”动力情态语义中的“能力”意虚化而成的礼貌用法。说话人希望或者需要听话人做出某种行为,这种意图本身是损害听话人的消极面子的,说话人通过运用“能”的礼貌功能削弱威胁程度,取得相对礼貌的效果。在这种请求中我们见到的大部分形式为“能不能”或者“能……吗?”。如:

例15你能给我一个回答吗?(Könntest/Kannstdu mireineAntwortgeben?)

例16你能不能把这本书送给我?(Könntest/Kannst du mir das Buchschenken?)

“能”请求类的礼貌功能在德语中不能简单地用“können”来表达,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如果是针对说话人自身施行行为的意图征询听话人的意见或允许,那么通常使用情态动词“dürfen”来实现礼貌功能,例句13、14中的“能”此时应翻译为“dürfen”;而当说话人希望或者要求听话人施行行为的时候,则会选择情态动词“können”来表达请求,如例句15、16。此时,情态动词“können”和“dürfen”都可以通过它们的第二虚拟式“könnten”和“dürften”达到更高层次的礼貌。

在“劝阻类”礼貌功能中,“能”的作用是削弱威胁面子的强迫等级,说话人的意图是阻止或者禁止听话人施行某种行为。说话人不采取命令、要求等损害对方面子的表达方式,而采取询问的表达方式赋予听话人一定的消极面子,将命令性的禁止意义转为委婉的劝阻类,如:

例17你能不能不要再哭了啊?(Kannst/Könntest du mitdemWeinenaufhören?)

上述例句中通过情态动词的疑问用法,大大降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消极面子的威胁程度,在给予听话人选择的权利的同时也相对提升了听话人的地位,弥补了听话人的消极面子。

在表达提议时使用“能”可以提升话语的礼貌层级。在“提议类”的礼貌功能中,使用“能”之后,提议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从而削弱了迫使听话人施行某种行为的的强迫性和力度,保全了听话人的面子。如:

例18我们能一起加班吗?(Können/könntenwirzusammenÜberstundemachen?)

在“劝阻类”和“提议类”礼貌功能用法中,德语一般通过“können”来实现礼貌功能,“dürfen”则不具备这两种礼貌功能用法。同样的,在这两种用法中,也可以通过“können”的第二虚拟式“könnten”来表达更高层次的礼貌。

综上所述,“能”在表示“许可”的道义情态意义时,与之相对应的德语情态动词是“dürfen”;在表示说话人向对方提出祈使和请求的意义时,与之相对应的情态动词有“können”和“dürfen”。所以在翻译时必须分析“能”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用功能,从而选择正确的情态动词。

(三)表推测的认识情态意义

“能”除了具有表示能力的动力情态意义和表示许可的道义情态意义外,还可以表示认识情态意义。认识情态意义是一种主观情态意义,指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的主观推测。表示主观推测的“能”通常多用在反问句中。

例19她不可能是我们要找的那个女人。(Siedürftenicht die Frau sein, die wirsuchen.)

例20这也可能纯属偶然。(Das könnteauchvölligerZufall sein.)

德语中与“能”对应的表示推测的认识情态意义的情态动词是“können”和“dürfen”,通常使用它们的第二虚拟式“könnten”和“dürften”表示有可能,表达对可能性的“估计”和“猜测”,属于认知情态语义。对于“könnten”和“dürften”第二虚拟式表达可能性和猜测的语气的程度,一般认为“dürften”比“könnten”的可信度要稍微高些,视具体语境而定。

四、小结

汉语的情态动词“能”可以表示动力情态意义、道义情态意义和认识情态意义。一般认为,德语中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情态动词是“können”。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制约情态动词意义选择的因素有很多,既有语言内部的,也有语言外部的。因此在表达具体情态意义时,两者并不存在完全对应关系。这种不对应关系尤其体现在“能”表示道义情态意义时,此时“能”受语用因素影响较大,除了表示“许可”基本义外,还具有礼貌功能用法。所以在翻译时必须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分析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选择匹配的情态动词或者相应表达,从而降低迁移性偏误。

猜你喜欢
道义德语情态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情态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