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与关怀:裘帕·拉希莉对人类生存悲剧性的注解
——读《疾病解说者》

2015-03-27 00:58林妮斯
关键词:疾病生活

林妮斯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悲悯与关怀:裘帕·拉希莉对人类生存悲剧性的注解
——读《疾病解说者》

林妮斯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裘帕·拉希莉的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在2000年问世即获得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小说题名“疾病”一词隐喻人类生存的悲剧性。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篇篇都是普通人生存悲剧的详尽注解,从爱情婚姻生活的诸多细节细腻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困境和理解之惑。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类普遍生存悲剧性的关注,也浸透着作家对于普通人不幸生活的悲悯与关怀。

疾病解说者;隐喻;生存悲剧性

一、引言

裘帕·拉希莉一九六七年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幼年随父母迁居美国罗德岛州。父亲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母亲是教师,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经历是裘帕·拉希莉作品风格独树一帜的原因。她自己曾说,英国人眼中的意大利是错综而矛盾的,充满诱惑又暗藏危险。这是她在完成博士学业有关意大利建筑的研究课题的敏锐感受,而在她的创作中也贯穿着这种对错综矛盾事物的审美。如译者序所述,欧化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印度家庭承袭的传统,学者的严谨,赋予她一个独到的视角以观察人生。她有学者般的冷静客观,细致入微的写实主义叙述,她有小说家对故事结构的精心和灵敏的设计,她又有对人的生存悲剧性的犀利深刻的领悟,这使她的小说不同凡响,高人一筹。

也正因为拉希莉的洋溢着智慧和美妙的作品,这部作品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等多个奖项。《纽约客》杂志年度新人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纽约时报》如此评论:“拉希莉女士平实的文风如此具有说服力、如此从容自信,读者几乎感觉不到《疾病解说者》是一位年轻作者的处女作……拉希莉女士客观而富于感情地记录了众多人物的生活,同时以细致而有质感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生活中的情感冷暖。她是一位带着罕见的优雅与沉着的作家;《疾病解说者》可说是一部相当成熟的处女作。”

拉希莉笔下的大多数角色是处于社会中下层,努力改善生活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存在于九个短篇小说中,有研究生、公司小职员、看门人、病女孩、孤单的家庭主妇、访问学者,作为美国印裔移民,他们都脱离了原生环境的生活状态,遭受文化剥离后的疼痛、失落与再生。浓郁的印度风味加重了小说中小人物生存不幸的色彩,每个故事都看似简单却又涉及人性的深度,引人入胜。

二、疾病的隐喻:人类生存之不幸

裘帕·拉希莉在接受访谈时提到:“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题名为《疾病解说者》是因为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这一组小说。集子里收的许多小说试图道出为了交流沟通,人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的徒劳、困惑与艰难。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不仅仅是由于文化的、审美的、不同价值观等的差异,即便是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都是艰难苦涩、谬误横生的。”

《停电时分》描述了一对年轻夫妇的痛苦和疏离。因为孩子出生即不幸夭折,他们彼此都生怕触到这个话题,各自寻求一方空间,相互躲避,每天交流的话仅有一句“不要太辛苦”。而一次维修引发的连续五天定时停电,迫使这对夫妇坐到一个饭桌上吃饭,黑暗中他们玩起“真心话”游戏。一连几天的真心话揭开了夫妻各自的隐私,露出了对彼此的失望和小抱怨,让两人似乎靠近了,然而最后却由妻子亮出另租房屋独自生活的底牌。原来这一切只是她的预谋,一个没有他的生活,这才是她游戏的目的。妻子的逃离刺痛了丈夫,他决心说出他发誓守口如瓶的秘密——他抱过夭折的孩子,是男孩,长得像母亲。妻子以为丈夫不曾在意,也无法体会她的哀痛,而此刻,她才明白,他是爱她的,他也一样痛。

其他有关婚姻中爱与痛的小说是《疾病解说者》和《上帝福佑我们家》。前者描绘的是两对夫妻的婚姻疾痛,分别是土生土长的印度夫妻和一对移民后代夫妻。印度人卡帕西先生与太太的生活犹如死水一般,他没有成为自己梦想中的译员,反而成了为医生解说病人病痛的译员。妻子完全无视丈夫视为事业的工作,因儿子病死而对丈夫的职业充满怨恨。美国返印游玩的年轻达斯夫妇,达斯太太因为婚姻与家庭的琐细烦闷与丈夫的朋友发生了一次婚外事件,由此对生活冷淡而绝望。他们回印度旅游期间,卡帕西先生是他们的司机兼导游,他提起自己另一个职业是疾病解说者。达斯太太故而对他抱有治疗她的苦痛的幻想。卡帕西先生却并不能理解她,替她诠释痛苦,指明出路。两个在婚姻中痛苦的人并不能救治心灵的疾痛。

《上帝福佑我们家》中,吉夫成为了受难者。新婚夫妇对新购的住房进行清扫,准备欢迎同事们的拜访。原屋主留下了许多基督徒的信仰迹象,妻子晶晶对白瓷耶稣像醋瓶、内有耶稣诞生景象的小塑料球、印刷的水彩画基督像更加感兴趣。她本不是基督徒,丈夫吉夫强烈抗议她把花园草坪中发现的圣母玛利亚石膏像摆在户外,她仍然任性而为,丝毫不打算理解信仰与喜欢之间的区别。晶晶的玩乐态度,对家庭琐事的漠不关心,孩子气的任意妄为,对丈夫的毫不体谅,在拉希莉的叙述中,爱的疼痛不尽蔓延。人生的不幸沉沉印刻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中,无法言说的痛苦恣意滋长,揪住读者的心。

《森太太》直接刻画了无法适应异国生活的印裔女性森太太的形象。孤独与痛苦伴随着她的生活,从饮食到出行,处处都是障碍,她内心在拼命呐喊,却听不到回声。

《性感》是唯一一篇以白人女孩为主角的故事。年轻美国女孩麦蓝达陷入与已婚印度男子德夫的恋情,显性叙事是她闺蜜的姐姐姐夫婚姻崩溃。姐夫爱上了别人,情愿抛弃妻儿。拉希莉以精巧的构思不动声色地将两个故事联系到一起,麦蓝达在被动等待中品尝偷情的苦涩,而闺蜜的姐姐则悲伤哭泣,无法正常生活。

《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和《上帝福佑我们家》中的婚姻里,主人公勤奋、上进,他们的婚姻选择都是传统印度文化影响的产物。前者是父母刻意安排见面后一见钟情的自由恋爱,后者完全是父母包办。婚姻中的一方更加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小家庭中的冲突涉及性格差异、文化冲突有关的生活方式差异、思维观念差异,生活细节中处处透出不幸与困惑。

如果说上述六篇小说描述了爱情婚姻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真正的看门人》和《比比·哈尔达的婚事》则冷静客观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布梨妈妈逃难来到加尔各答,成为看门人苟且营生,却时时念叨昔日荣华。作者同时也描写了一群底层人物,虚荣、心胸狭隘、落井下石。作者对他们同情并鞭挞,为普通人的不幸添加注脚。《比比》故事中,女孩比比饱受疾病煎熬,勤劳善良,受哥嫂摆布欺辱,还一心盼望结婚成为母亲,然而命运似乎跟她开了个玩笑,她迷迷糊糊怀孕了,成为了单身母亲,一切不幸似乎被“当母亲”这件大事遮盖了,她的病痛也仿佛消失了,而这个女孩的苦难其实才刚刚开始。作家并不言明,只是以冷峻的笔触表达出她对人物命运的同情和理解。

《柏哲达先生来搭伙》是背景最为复杂的一个故事。柏哲达先生的访问求学之旅被忧心故乡妻女的安危占据。政局变动,战火纷争,小人物的命运在历史震荡中不堪一击。叙述者是一个印裔家庭的小女孩,纯真而善良的口吻,厘清政治、战争对于普通家庭的伤害,美国对于别国政治的干涉,移民父母对于故土的哀思,和“我”对柏哲达先生一家人的同情和关心,还有祈祷。

这些看似独立的故事,写出了人类的普遍不幸。这些普通人生活中的个体不幸,汇聚成了人类整个生存状态的不幸。拉希莉的悲悯与关怀,注解了她对于这个世界和人类的理解、同情。她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精致的布局,对印度本土人、印裔美国人和美国人的生存不幸进行边缘审视,以疏离的姿态站在故事之外,冷峻旁观,对生存之普遍不幸敏锐审视并注解。可以说,她是这个世界疾病的解说者,把爱与痛苦、忍让与冲突、孤独与呐喊,缓和优雅地调和在一起,在静静的文字流淌之下印刻人类深重的不可调和的痛苦,正如其书名,她自己就是印度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传译者。

三、悲悯与关怀:拉希莉的人文情怀

《疾病解说者》作为拉希莉的处女作一出版即取得了巨大成功,其标题小说还获得了欧·亨利奖并入选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纽约时报读书版》评论“拉希莉将变幻难料的人生带进了文章,每一个短篇都那么引人入胜,读者不禁希望这些人物都是在长篇里。”《旧金山纪事报》的评论为“以悲悯的情怀,谛听生命的苦痛。”王丽亚在《讲故事的艺术:朱帕·拉西里及其《疾病讲解员》》一文中提到“在各种各样难以完整叙述的生活经验中,琐碎生活中的平庸以及渴望逃离的冲动仍然是人类普遍理解的共同感受。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情感和审美范畴的通感,短篇故事无需向读者事无巨细地描述故事世界里的人与事;环境和事件可能有差异,但是,小故事展示的失望、痛苦、无奈、渴望,却是当代读者共享的感受。”

拉希莉在她的小故事里,以冷静舒缓的笔调,诠释普通人的不幸与困顿、无奈与抗争。但在犀利领悟人生不幸是常态的同时,拉希莉又以同样温和的口吻,传达着她对生活的期待。《停电时分》的结局,是丈夫苏柯玛道出秘密,夫妻俩“为这些直到此刻才明白的事情”一起哭泣。《柏哲达先生来搭伙》一文,作为叙述者的小女孩一直为柏哲达先生默默祈祷,希望他的妻女平安健康。小小的她忧柏哲达先生之忧,自愿以自己的形式为他和家人祈祷,宽慰他,在他走后思念记挂。作家在最后设定了家人团聚的结局,为他安然度过这战争庆祝高兴,这显然也体现了作家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关怀。《性感》里麦蓝达也理清了头绪:“这对她本人,和他太太都不太公平,她们俩都应该得到更美好的东西,没必要这么一拖再拖。”故事最后,她凝望着明净的蓝天,蓝天正从这座城市上空铺展开去。明媚的蓝天,是对主人公摆脱欲望纠缠,尊重女性本身而决定独立掌控命运的最好隐喻。《比比》故事里,比比生下了一个男孩,热心的朋友们提供一切所需,又帮她重新做起了小买卖,抚养儿子长大,也算是一个有希望的结局。《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明确了普通人的追求,“我不是唯一一个,也不是第一个远离家园追求幸福的人。”拉希莉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毋庸讳言,对大部分的移民而言,来到美国这个地方,就是要安身立命,要获得成就,要得到承认……我认为人的一辈子会有许多的追求,其中之一就是得到承认,获得美好的生活。”

尽管人类的生存本质是悲剧性的,不同的人,无论来自印度,还是美国,生命历程中总是充满了期望与失望、冲突与调适、困顿与孤独、失落与抗争,交流和理解困惑永远被作家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在残酷的爱与痛背后,作家又处处寄予悲悯与关怀,关心和理解小人物的命运,接纳并期待他们能通过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

[1][美]裘帕·拉希莉.疾病解说者[M].卢肖慧,吴冰青,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2

[2]王丽亚.讲故事的艺术:朱帕·拉西里及其《疾病讲解员》[J].外国文学,2013,(2).

猜你喜欢
疾病生活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立秋后要注意调养预防呼吸疾病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