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产生原因与机制研究述评

2015-03-27 20:43杨勇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演化产生

杨勇华,汤 萱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过度自信产生原因与机制研究述评

杨勇华,汤萱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应用过度自信这一认知决策领域的稳健发现,行为经济学成功地解释了许多市场异象,但关于过度自信本身的产生原因与机制研究明显滞后,目前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视角,即从人类认知过程出发的认知视角、从过度自信行为的实际结果出发的功能视角、从环境选择与适应性出发的演化视角。认知视角和功能视角有其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演化视角富有前途但目前仍有明显不足,需要结合认知视角和其他认知偏差对过度自信产生之谜进行跨学科深化研究。

关键词:过度自信;产生;演化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码:A

文章编号:号:1672-626X(2015)03-0055-06

doi:10.3969/j.issn.1672-626x.2015.03.009

收稿日期:2015-04-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JL005)

作者简介:杨勇华(1981-),男,江西上饶人,广州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演化经济学与行为金融研究;汤萱(1975-),女,湖北武汉人,广州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行为决策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obust found of overconfidence in cognitive decision field, behavioral economists have explained many market anomalies successfully, but the study on the cause and nature of overconfidence itself has been lagged obviously. There are three main perspectives of current research on this topic. The first is cognitive perspective which focuses on the human cognitive processes of overconfidence, the second if functional perspective which focuses on the actual function of overconfidence and the third is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which focuses on environmental selection and adaptive evolution of overconfidenc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 have some inherent flaws,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has bright fu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obvious inadequate about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and deepe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the mystery of overconfidence bias is required.

一、引言

虽然经典经济学和标准金融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否认系统性或统计学意义上“非理性”行为和决策,但是大量的心理学和认知决策科学等研究均证明人类的认知偏差广泛存在,客观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人”与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理性人”相去甚远。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采取忽略和无视的态度,拒绝与心理学直接对话,始终坚守“经济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种局面自Kahneman 和Tversk提出的前景理论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以来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1]经济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日益密切,作为两者交叉融合的行为经济学近20年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主流经济研究不再拘泥于新古典传统的完全理性假设和资源配置目标,而是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研究经济行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和决策机制研究复归经济学之势明显。在这一复归大势推进过程中,作为人类常见认知偏差代表之一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引发了经济学家们的强烈兴趣和广泛关注。

过度自信源自心理科学,是指人们通常高估自身的真实能力或相关的有利事件发生的客观概率。自Alpert和Raiffa首次提出过度自信概念以来,[2]心理学家们设计了许多实验充分地论证了人类这种认知偏差的广泛存在性,随处可见的好于平均效应(Better-than-average Effect)、乐观主义(Unrealistic Optimism)、控制幻觉(Illusion of Control)和规划谬误(Planning Fallacy)等都是过度自信的具体表现形式。正如De Bondt和Thaler的经典综述所指出的:“在对人们的判断决策进行分析的心理学研究中,也许最稳健的发现就是人们存在普遍的过度自信倾向。”[3]近20年来,经济学者们围绕“过度自信”这一心理学最稳健的发现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行为金融学者应用过度自信成功地解释了交易量过大、反应过度等市场“异象”,行为公司金融学者则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决策、股利分配、财务扩张和并购等公司金融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与此同时,关于过度自信这一坚实存

在本身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也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强烈兴趣,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现有文献认真梳理和回顾,总结和评价过度自信产生原因和机制研究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主题研究推进的基本趋势与方向。

二、过度自信产生原因与机制研究的三大基本思路

作为心理学最稳健发现的过度自信这一坚实客观存在本身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到底是什么?为何这种偏离贝叶斯法则的认知偏差会如此广泛地存在?这本应是非常令人着迷的研究课题,然而与过度自信的测度和应用研究的浩瀚成果相比较,关于过度自信的产生原因和机制这一研究主题的推进还显得明显滞后,成果较为散乱并且分歧较大。综观现有关于过度自信产生原因与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种基本研究思路或视角:第一种是认知视角的研究,即主要从人类大脑对信息处理的认知过程研究过度自信产生的机制和原因;第二种是功能视角的研究,即主要从过度自信决策与行为导致的实际结果(即其功能)来研究其产生机制与原因;第三种是演化视角的研究,即主要从自然选择和人类演化史角度去探索过度自信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

(一)认知视角下的过度自信产生原因与机制

认知视角主要从人类认知的具体微观过程与特征来研究和解释过度自信的产生,与著名学者西蒙所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直接相关。西蒙指出,人们决策时不可能像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理性人”那样拥有完全信息从所有备选方案中做出最优的选择,这一方面因为未来信息是不完全和不确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与其说人类的抉择模式是从多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不如说更接近于刺激-反应模式。[4]Feldman指出,人们的决策总是建立在相关信息的搜寻、加工和处理基础上,当信息处理输出结果“正好”能够支持或证实行为人的决策信念时,行为人就很有可能停止继续搜索从而忽略可能存在的相反或证伪信息,而当信息处理输出结果不支持行为人的信念时,行为人则倾向于在信息空间中进一步搜寻以获得有利证据,显然这种信息搜寻与处理的基本特征容易产生过度自信。[5]Larrick指出,正是因为信息处理能力的有限性致使人脑必须使用某些机制在相对过度的信息空间进行经济有效的搜寻和筛选进而编码加工处理,当面临某一决策,行为人一般首先通过记忆获得初步判断,然后通过联想机制搜寻相关信息,由于大脑只能对“兼容”的信息进行编码和处理,所以这种搜寻过程具有明显偏向,更倾向于获得能够支持最初判断信息和知识,过度自信因而产生。[6]

Moore等人沿此思路进一步发展出所谓信息差异理论,认为相对于他人相关信息而言,人们通常对自身相关的信息掌握得更加充分,因此当自身是一个“好”的或“差”的特例(Exceptional)时,会由于对他人信息的相对缺乏而对他人能力做出相对更加保守(Regressive)的判断。即当自身是一个“好”的特例时容易认定其他人并没这么“好”,当自身是一个“差”的特殊时容易认定其他人并没这么“差”,从而导致优于平均的过度自信和差于平均的不够自信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的差程度会随着对自身信息掌握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会随着对他人信息掌握程度的增加而减少。[7]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认知主体面对简单的技能性(Skill-based)任务或问题的时候容易高估自己(即过度自信),而当认知主体面对困难的技能性任务时容易低估自己。[8]

从认知视角出发的上述研究主要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探讨过度自信偏差的产生原因和具体机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于过度自信缘由的理解,西蒙、Feldman和Larrick的人类大脑信息处理微观机制的研究富有启发,但是似乎始终无法有效解释人类认知这一刺激-反应过程为何更倾向于导出过度自信而不是自信不足(Underconfidence)的结果。即如果仅从认知过程信息及其处理差异的角度去思考认知偏差的产生原因,则很难解释为何我们观察到的是更为普遍的过度自信而非自信不足。显然,信息差异理论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他们始终将过度自信和自信不足放在一起来研究,或者说不愿意去承认过度自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坚实发现,更倾向于将过度自信理解为某种特定问题与环境下的输出结果而非普遍存在。然而,实证研究却并不支持信息差异理论的这一推论,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过度自信作为一种跨文化的普遍

坚实存在也许是心理学研究中最稳健的发现,[3]包括信息差异理论在内的认知视角的过度自信产生原因与机制研究对此难以提供非常有力的解释。

(二)功能视角下的过度自信产生原因与机制

功能视角的研究主要从过度自信行为导致的实际结果(即功能)来阐述其产生机制与原因,通常围绕过度自信这种认知及相应的行为偏差能够给主体带来某种实际“好处”而展开。比如Taylor等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自我提升理论认为,个体通过选择性的注意、加工、保存和提取信息,策略性选择的社会交往和比较对象,积极的自我归因等途径形成过度自信,这有利于个体提升自尊和个人价值感,有利于个体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具有自我提高和自我保护两种功能,能够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9]Bernardo和Welch发展了一个模型论证在信息不完全环境下,过度自信作为信号显示机制能够更好地显示私人信息,从而对群体信息集合具有正外部性,因此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拥有一定比例的过度自信行为主体有利于群体总收益的提高。[10]Gervais和Odean的研究则发现,在对自身和他人信息掌握都不充分的金融市场,过度自信的投资者能获得比无偏的理性投资者更好的业绩,过度自信在其模型中具有内生性。[11]Trivers等提出的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理论持有类似的观点,认为个体令他人误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强大是有利的,而要令他人误认为自己比真实更强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相信自己是更强大的(即自我欺骗),这虽然会导致一些错误和问题,但这种策略的总体收益大于成本。换句话来说,个体通过知觉自己在积极品质方面好于他人而在消极品质上不如他人的错觉能提升其社会适应性,自我欺骗的过度自信作为一种信号显示机制有利于个体在资源争夺博弈中降低成本和提高期望收益与适应性。[12]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卡尼曼在其新著中将人的思维活动分为两类,即系统1和系统2,分别产生快思考与慢思考,快思考反应迅速近乎直觉更加感性,往往是依赖各种具有神奇力量的联想机制的无意识结果,慢思考则耗时耗力谨慎计算更加理性,往往需要更多的脑力付出和更严格的思维训练与知识储备,人们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正是系统1进行快思考所产生结果的典型代表,且这种近乎本能和直觉的难以克服的过度自信经常具有比我们想象中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多的适应性功能。[13]Jing Yao和Duan Li发展了一个模型来论证当不完全的信息稀缺到一定程度后,过度自信这种有偏差的认知和行为要比无偏信念更能提高期望财富的增长率,或者说过度自信这种认知偏见在特定的不确定环境下将导出最大化的最终结果。[14]

显然,功能视角与认知视角非常不同。功能视角的研究并不关注过度自信作为一种认知结果的具体产生过程与机制,而是注重从过度自信偏向所导致的实际结果与功能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或存在的本质问题,通过论证过度自信相对于无偏信念的实际功能优势思考过度自信的产生原因与机制,这显然是非常有启发的研究视角与思路。但该思路的研究如果只强调过度自信能给个体带来益处而有意忽视其可能的不良后果,则难免有片面之嫌。事实上,过度自信显然并不总是能够导致好的实际结果,行为金融领域的很多研究都表明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并不一定能够最终成功胜出。[15]过度自信要获得相对于无偏信念的功能优势严格依赖于具体环境,忽视具体环境而一味强调过度自信的绝对功能优势显然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有效解释为何个体经常过度自信但有时截然相反(自信不足)以及过度自信表现的性别和文化差异等现象。

(三)演化视角下的过度自信产生机制

演化视角的研究则主要从自然选择和人类进化史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过度自信的产生原因和形成机制。这种思路较早可追溯到Haselton和Buss在研究男女关于性兴趣判断上的偏差及区别时提出的错误管理理论(EMT-Error Management Theory),[16]后经Haselton和Nettle进一步深化发展成为用来理解包括过度自信在内的诸多认知偏差的基本框架。[17]错误管理理论指出,当决策处于不确定环境条件下,如果错误肯定(False-positive Error)与错误否定(False-negative Error)两类错误的成本是不对称的,那么自然选择最终会青睐犯错成本最小化的决策模式。比如火警报警器由于误报起火(错误肯定)的成本远低于误报无火(错误否定)的成本,因此错误成本相对更低的高估起火概率的预警模式将更受青睐。只要两类错误的成本是非对称的,自然选

择最终会青睐有偏的而不是无偏的决策模式。沿着这一基本思路,Mckay和Dennett的研究指出,虽然真实信念大多数时候更具适应性,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和时机下,“正向幻觉(Positive Illusion)”会比真实信念带来更高的适应性。[18]Mckay和Effirson进一步论证了寻求错误成本最小化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将导致对贝叶斯真实信念的系统偏离,而这种偏离正是自然选择条件下的适应性产物,因此认知偏差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演化机制的瑕疵,而正是演化机制的产物。[19]Haselton和Galperin对错误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认为强调选择机制和演化思维的错误管理理论不仅是理解个体认知偏差的有效框架,甚至也能为社会偏见、宗教信仰等群体认知偏向的形成研究提供良好视角。[20]

具体到过度自信这种认知偏差的产生机制,金融学者在资产定价理论研究中较早地涉及到了非理性的噪声交易的长期适应性问题。Kyle和Wang发展了一个双头模型论证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将比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具有更高的期望投资回报率,[21]Hirshleifer和Luo进一步论证了过度自信投资者利用噪声投资者的错误定价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回报率从而能够长期生存的可能性,[22]Gervais和Odean等著名金融学者均持有类似的观点。[23]这些金融学领域的研究基本上都遵循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通过资产定价模型来讨论过度自信投资者的相对回报率这一基本思路,其本质是探讨给定外部条件下的过度自信策略的长期适应性性问题,具有明显的演化思维特征,但研究对象始终着眼于金融市场过度自信。Johnson和Fowler则结合错误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发展了一个演化博弈模型,令人信服的论证了当错误(认知偏差)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演化均衡的多重性和动态性,当错误(认知偏差)的可能收益远远大于成本时,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空间高估自身实力(低估对手实力)的过度自信偏差往往比无偏估计具有更强适应性,是一种演化稳定策略。[24]

演化视角与功能视角的研究显然都强调从过度自信产生的实际结果思考其产生机制,只不过演化视角的研究更进一步地将过度自信的实际功能放在具体的时空环境和进化过程中来考虑,强调不同的外部环境最终将“选择”出不同的胜利者,过度自信并不总是具有比无偏信念更强的适应性,坚信过度自信是特定环境下的演化产物。演化视角的这一转变有效地克服了功能视角的不足,是富有前途的理论视角,不仅为揭开过度自信产生之谜提供了直接可能,也为理解其他常见人类认知偏差的产生机制提供了基本方向。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过度自信的产生原因和机制问题,认知视角的研究强调从人类认知过程本身去理解这种偏向的产生机制,演化和功能视角则截然不同,主张从过度自信偏向的实际结果去思考其存在原因。认知视角的研究仅仅关注认知过程和机制本身,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认知偏差的产生,但始终无法有效解释偏差本身的偏向性问题,难以回答为何这种认知偏差总是更多地表现为过度自信而非过度自卑,为何过度自信远远比过度自卑更为普遍。功能和演化视角的研究显然有助于克服认知视角研究的不足,尤其是演化视角强调在具体外部环境和进化进程中探讨过度自信的适应性问题,是过度自信产生原因和机制研究富有前途的发展方向。演化视角虽然提供了良好的方向,但断言已然解开过度自信产生之谜尚为时尚早,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几点明显不足需要弥补和完善:

首先,过度自信的归根到底是一种信念而非直接的行为,现有演化视角的研究都是着眼于过度自信行为的实际结果或功能,而关于这种行为与信念的关系并未深入思考,过度自信信念本身的产生机制被忽略,往往先假设过度自信信念的存在,然后探讨其功能和适应性问题,因此还不能够提供完整有效的过度自信产生原因和机制的解释,而这一缺陷的弥补显然需要结合认知视角的相关研究。

其次,现有演化视角的研究基本都是通过设定外部环境后论证过度自信的更强适应性来完成的,但具体外部环境的设定往往较为随意,更多地是服务于研究结论的逻辑推演,关于外部环境的成本收益分布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等特征的设定未能有效结合人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人类长期进化历程和环境特征的过度自信的产生原因与机制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最后,现有演化视角的关于过度自信产生原因和机制的研究未能与其他认知偏向有效结合,比如鲜有文献将过度自信与风险厌恶结合在一起研究,因此还不能提供过度自信和风险厌恶这两种似乎

截然不同的认知偏差为何会同时普遍地存在的有效解释,这也大大降低了现有研究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未来研究需要将过度自信与其他认知偏差有机结合,从而在一个更广泛的视角去寻找其演化解释。

参考文献:

[1]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M].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79. 263-291.

[2] Alpert, M. ,Raiffa, H..A Progress Report on the Training of Probability Assessors [M].D., Slovic, P.,Tversky, A. (ed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294-305.

[3] De Bondt W F M, Thaler R H. 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in Markets and Firms: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4.

[4]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07.

[5] Feldman J M, Lynch J G. Self-generated Validity and other Effects of Measurement on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8,(3):421-435.

[6] Larrick R P.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decision theories: The role of self -protection [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40-450.

[7] Moore D A, Small D A. Error and Bias in Comparative Judgment: on Being Both Better and Worse than We Think We Ar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6):972.

[8] Moore D A, Cain D M. Overconfidence and Underconfidence:When and Why People Underestimate(and Overestimate)the Competition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7,(2):197-213.

[9] Taylor S E, Lerner J S, Sherman D K, et al. Portrait of the Self -enhancer: Well Adjusted and Well Liked or Maladjusted and Friendles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1):165.

[10] Bernardo A E, Welch I. On the Evolution of Overconfidence and Entrepreneurs [J].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1,(3):301-330.

[11] Gervais S,Odean T. Learning to be Overconfident[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1,(1):1-27.

[12] Trivers, Robert. Deceit and Self -deception: Fooling Yourself the Better to Fool Others [M]. Penguin UK, 2011.

[13]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4] Yao J, Li D. Bounded Rationality as A Source of Loss Aversion and Optimism: AStudy of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3,(1):18-31.

[15] Daniel K D, Hirshleifer D, Subrahmanyam A. Overconfidence, Arbitrage, and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3):921-965.

[16] Haselton M G, Buss D M. 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 New Perspective on Biases in Cross -sex Mind Read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Social Psychology,2000,(1):81.

[17] Haselton M G, Nettle D. The Paranoid Optimist: An Integrative Evolutionary Model of Cognitive Biases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47-66.

[18] McKay R T, Dennett D C. The Evolution of Misbelief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9,(6):493-510.

[19] McKay R, Efferson C. The Subtleties of Error Management[J].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10,(5):309-319.

[20] Haselton M, Galperin A. Error Management and the Evolution of Cognitive Bias [J].Social Thinking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2012.45-64.

[21] Kyle A S, Wang F A. Speculation Duopoly with Agreement to Disagree: Can Overconfidence Survive the Market Test? [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2073-2090.

[22] Hirshleifer D, Luo G Y. On the Survival of Overconfident Traders in A Competitive Securities Market [J]. Journal of Financial Markets,2001,(1):73-84.

[23] Gervais S, Odean T. Learning to be Overconfident[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1,(1):1-27.

[24] Johnson D D P, Fowler J H. The Evolution of Overconfidence[J].Nature,2011,(7364):317-320.

(责任编辑:许桃芳)

Review on the Cause and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Overconfidence

YANG Yong-hua,TANG Xu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tatics,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Key words: overconfidence; generate; evolution

猜你喜欢
演化产生
演化视角下的管理机制研究
论分镜头脚本在动画短片创作中的应用
沥青路面摊铺离析的产生与控制
当代城市综合管理形成的背景分析
浅析对欧洲中世纪大学学位制度的认识
《演化》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下的“受众”概念演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耗散结构视阈下的科技招商与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