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唯物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理解

2015-03-27 22:50陈松
关键词:唯物主义哲学现实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 2015) 03-0001-05

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5.03.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城市健身圈建设研究”( 15BTY026)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博士生科研创新课题“王夫之《思问录》的近实践唯物主义阐释”( 2015B0201)。

收稿日期:2015-07-15;修回日期:2015-09-09

作者简介:陈 松( 1987-),男,湖北省恩施市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Specu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Chen Song

( School of Philosophy,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Hubei 430073,China)

Abstract:The positive contribution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to the environment philosophical lies in its way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s to life issues.It is superior to old materialism and the idealism in the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e,and it takes on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ject the pure language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xplanation to the mysticism,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e based on the real world.In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how mankind gets along with the nature is how people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Good environment and good life are not created by thinking or speaking,instead,they are created by human’s perceptual activity.

Key words:Marx; practical materialism;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我们无法真实地占有世界,但可以真诚地实践生活。世界之所以是人的世界,乃是因为其以人化自然的形式进入了人的生活。自然也许只有一个,但人对自然的理解却多种多样,正是理解的多样性促成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在诸多的诠释路径中,实践唯物主义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因为其首先从思维方式变革的层面显示出了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当代其他哲学思潮的优越性,从而为现实地理解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照。

一、作为方法论的实践唯物主义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开篇处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其方法。这表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会拘泥于具体的结论,而只在其生生不已的思想方法之中。个别判断也许会过时甚至偏差,但其思维方式以及由此孕育出的理论方法却因其革命性而始终常新。那么,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什么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呢?笔者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努力回到马克思本人所开辟的思想道路之上,而马克思的成熟思想是且只能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所以,是否遵循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原则就成为判别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情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学说,但却不能随意地动摇和篡改其主旨和根基。那么,什么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如何理解实践唯物主义的性质?实践唯物主义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近年来,学界对唯物主义方法论意蕴的揭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因为强调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而显示自身的结果是让人们从教条主义的迷信中淡出,继而用一种“可被规定、改变的基础、下层、潜能”去描述变动中的世界。物质性的说明世界要比直接断言世界的物质性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对于只有在知识论范式中才明确出现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而言,其方法论意蕴总是先于其本体论承诺的 [1]18-19。但是,作为方法论的唯物主义决不能是死板的模式和僵化的教条。因为,从生活的基础条件出发固然可以通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在描述,但若仅仅如此,随之呈现出来的则只能是一个完全既定的领域。这样的理论困难源于西方哲学中固有的知性思维方式。在古希腊有亚里士多德的“质料”与“形式”的对峙,在现代亦有休谟关于事实和价值不可相互归结的理论。在他们看来,只能是“质料”或“形式”,“事实”或“价值”,而不可能是“质料”和“形式”、“事实”和“价值”。“或”意味着非此即彼,而“和”却表明对立的双方并不是绝对冲突的,彼此间的相互运动可以使对方从他者身上“反观”出自身。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其对传统哲学观念的超越首先就在于能将解释世界的“旁观者”视角和改变世界的“行动者”视角辩证地融合起来,既凸显了唯物主义的现实性,亦强调了人的能动方面。葛兰西就曾主张实践作为人的创造活动,其甚至比唯物主义更为根本。这意味着,环境哲学中本质重要的已不再是自然存在本身,而是人与自然间的交互作用。

人的世界就是人所处的环境。人不能左右世界,但人可以影响环境。自然虽然对于人而言有着时间上的先在性。但世界毕竟只有在成为人的世界环境之后,才能够得以“出场”和“呈现”。世界本身如何于人而言无从得知,人唯一可问可知的只能是其所处的环境和所拥有的生活。环境也是“做”出来的。思想的规划永远只是有限主体的一孔之见,而现实的人的活动才是解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正“钥匙”。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的生活问题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分道扬镳。正是这个并非一蹴而就的艰难历程显示出了马克思与以往哲学的原则性分歧。马克思曾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旧唯物主义仅仅只是满足于对对象、现实和感性的客体性或直观性理解,而没有将其视作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以,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考察欠缺了主体性的维度。与此不同,唯心主义却单向度地放大了能动性的方面,因此同样不能理解自然及其对人的限定意义。这表明马克思正是以“实践”、“感性的人的活动”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关切从而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而正是他对“改变世界”之理论旨趣的突出强调让实践唯物主义在其起点处就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现实力量。

唯心主义深信:人的思想有什么,自然就有什么。但无论是笛卡尔、康德,还是胡塞尔都无法将思想与思想的外界对象有效地沟通起来,现象学的还原也只能将思想的领域退回到纯粹的自我意识之中,而这种对现实生活无所教义的思辨哲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主体对自身的“孤芳自赏” [2]45-47。旧唯物主义承认自然的物质实在性,认为自然享有对理性的绝对优先权和决定权。但其却坚守着对世界的机械论解释。黑格尔认为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自我意识的立场” [3]6,这表明近代唯物主义者已经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并试图以存在的规律来统摄和把握一切。如此这般的“雄心壮志”乃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大的科学技术“撑腰”。但诚如休谟和维特根斯坦所言,事实判断无法直接推出价值判断;即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得到解答,也尚未完全触及到人生问题 [4]119。与唯心主义无法搭建现实的主客关系类似,旧唯物主义也回答不了人与自然的联接问题。因为在诸如“人是机器”这样的思想逻辑支配下,人已经不再是人,人被迫按照物的方式规划自身。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追寻是本末倒置的。因为,他们误将存在者当成了存在本身 [5]16-17。存在者当然不是存在,又怎么能如存在一般提供出普遍适用的规律和原则呢?

更为棘手的事情在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了“铁板一块”的规定,就连费尔巴哈这样的思想英雄也无法力挽狂澜。虽然费氏“想要研究与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6]530。这意味着:世界中没有人,至少是没有现实的人。人何以是现实的?依实践唯物主义之见,就在于其拥有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所以,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而非“感性活动”,换句话说,他只是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而一旦进入历史领域,即人的现实活动的领域,费尔巴哈又立刻退回到了唯心主义的立场之上。他不明白感性存在必须要于人的感性活动中才能显示其意义和价值,否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会是不可理解的。诚如马克思所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总而言之,“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的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6]500

三、环境与语言

对人而言,自然既不是纯意识的创造,也不是纯物质的实在。能够被理解的自然始终都处在与人的交互作用之中。人改变不了自然的实体性,但可以改变自然的本来面目。人作为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者,其存在的本源性关系永远都指向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运动。一方面,人类源于自然世界,必须受到自然必然性的束缚和制约;另一方面,人类又不懈地追求着不同于自然世界的理想世界,以期用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来建构起一个自由的王国。人最特殊也最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既超出了自然世界而又未脱离自然世界,既指向理想世界又未达至理想世界,这便不能不是一个必然性与自由交互发生作用的世界,一个自由与必然二律背反的世界。” [7]4环境哲学要解开人与自然的谜底,就必须直面自在世界与自为世界的关系问题,而这首当其冲的难点在于:二者的对立和分离是以何种方式沟通、衔接起来的。

答案显然是由人实现了自在世界和自为世界的对立统一,但这种对立统一对于有限主体而言又是借助于何种中介而发生的呢?方兴未艾的语言哲学思潮试图告诉人们:自然虽在人的意识之内,却在人的语言之中。人正是用自己的语言打通了必然与自由的二重世界。语言的结构就是世界的结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依靠于人的想象,而是取决于其如何进行表达。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受到普遍拒斥以后,思想的问题被转化为以澄清概念和明确判断为主要内容的语言学问题。人们以为理顺了自然的概念就能够真切的理解自然,但事与愿违的是:无论人们如何谈论自然,自然都依旧如是。

维特根斯坦认为人们只能谈论共同理解着的东西,因此,语言本身也是有限度的,“对于不可说的东西,人们必须以沉默待之。” [4]121语言哲学的局限性在于它同意识哲学一样,都是以一种单一性的起点和逻辑去裁制、宰割鲜活的现实世界。然而,语言不能为自然做主,不可能仅仅通过理解语言就能全面、真实地理解自然,也不可能奢望通过改善语言的表达就能带来对自然境况本身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分析作为一种技术,在其现实性和可能性上都无以回答价值选择的问题 [2]77。一旦没有了价值选择,人类世界便失去了理想性的超越维度。所以,真实的环境哲学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做出真诚的回答,就不能只停留于对言说方式的考察,而是必须深入到人与自然的现实活动之中。

分析哲学家们似乎注意到了语言哲学的如上弊端,所以从后期维特根斯坦开始,其发展轨迹开始由语义学范式向语用学范式转变。这一思想运动在分析哲学内部无疑是革命性的,但即便是维特根斯坦著名的“游戏规则论”也无法真切地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为想让语言问题回归生活的哲学努力仍然是以语言自身作为尺度和依归的,而关于人和自然关系这类生活问题则顶多只能算是语言的一个附属和相关项目罢了 [2]74。此外,哈贝马斯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也对语言进行过积极的“拯救”。在他看来,人类世界中的各种存在者(当然包括人与自然)都是无法被完全归结的,但彼此的差异可以通过交往而不断地磨合与消解,而主体间的互动正是以“对话”的方式得以展开。所以,语言是商谈的媒介,人们正是通过语言的符号性表达实现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和自我理解。但尽管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晦暗不明。因为,其力主的交往行为是从公共化的理性论证开始的,然后通过对话形成相互理解,继而达到一致同意。但这个过程在“相互理解”和“一致同意”之间漏掉了“彼此接受”这个关键性的环节。语言交流所达成的相互理解顶多只是一致同意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便是在引入了了时间性的观念之后,也不能绝对保证持续性的商谈就必然能消除存在者之间的分歧 [2]74。总而言之,语言解决不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活的问题还是应交由生活自身来回答。

马克思对语言的本质有过极其深刻的论述:“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迫切的交往需要才产生的。” [6]533所以,不仅对意识的理解要还原为对社会存在的理解,而且对语言的理解也同样应该如此。这意味着:语言问题从本质上要被归属为现实的实践问题。后期维特根斯坦和日常语言学派所提出的“以言行事”的主张只是说对了问题的一半,而更为实质性的步骤是要回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行动之上。马克思在谈到“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即“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时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6]531这里的核心范畴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是人类维持生存和发展自身的“阿基米德点”。所以,正是物质生产创造了人极其丰富的语言条件和意识机能。感性的人的活动才是理解环境哲学的“真正入口”。不仅如此,这种“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已经内在地包含了人与自然的要素和结构。因为,人正是通过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将自己的主观目的投射到实存性的客观对象身上,而表征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则充当了将人和自然联系起来的现实中介。

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不断化自在的自然为为我的自然,这种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所反映的正是和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南斯拉夫实践派所言,物质生产虽然是马克思哲学中的根基,但绝非就是唯一和全部,奠基于现实性之上的实践活动应该从广义上来进行理解。从《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自由王国”的论述来看,实践除了生产的含义之外,也应该具有审美的意蕴。

四、环境与直觉

持境界论立场的哲学家对意识和语言的态度可能是最为消极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人和自然的沟通只需依靠直觉即可。意识和语言是派生性的,只不过作为基点和源头的不是人的感性活动,而是一种不可思不可说的神秘直观。这种哲学的妙想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无论是儒家、道家、或是佛教,都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虽然各自的理论主旨不同,但在人道能和天道相贯通这一主张上却并无二致。牟宗三称老子之说为一“境界的形而上学”,天道与人道的契合有赖于人类大刀阔斧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在涤除玄览之后回归单纯、朴素的小国寡民状态。人类非此不足以走向本真性的自我与本真性的自然;佛教认为从烦恼到菩提的“转识成智”需要遵循定、慧双修的修行原则。后来,慧能创立禅宗,打开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新局面。追寻涅磐不再只有单线的渐进方式,顿悟亦作为成佛的可能进路而被确证下来。禅宗将精深的佛理与普通的人伦日用打通,本可为人现实地理解自然铺平道路。只可惜佛教的基本教义乃是主张万有皆空,一切事物都是无自性的虚妄假象。所以,在佛教徒看来,不仅客观实在的自然并不存在,就连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最终要从根本上被消解和根除。

儒家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讨论更值得玩味。牟宗三将重主体性和道德性的“心性之学”定义为儒家哲学的特质,并主张此代表了整个中国哲学的主流 [8]57。所谓的“心性之学”正是一种自我的创造之学。与西方近代的理性主义不同,它不是一知识论体系,而是秉承孟子以心尽性,由性知天的学理传统,而到陆王心学处达到了其极致和完备。对于心学而言,重要的不是向外穷理,而是反求诸己;不是要客观的知识,而是要道德的自觉;不是要单边的人或物,而是要让成己与成物同时到来。心性一旦与天道贯通,人与自然就从对立走向了统一。人以德载物,格物变成了格心,穷理也只是在于端正个人的念头。依牟先生所言,如此这般地诉诸道德自我并不会滑向相对主义,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德形而上学已经先验地保证了体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但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道德的形而上学仍然无法现实地回答环境问题。因为,自然对人而言首先是一个存在论的事实,人只有在适应自然以维持其生存后,才可能进一步地思考伦理和培育德性。而且,与“神秘主义”等联系在一起的境界学说往往因注重形上直观和当下体悟而不易为人们所理解和分享。因为,直觉是主观的,无法客观化;直觉是内省的,无法外在化;直觉是私人的,无法公共化。直觉主义的目标是达到一种境界,或者说其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境界”所指向的正是着重“心性修养”,以及由此所开启的“心灵境界”。就人的活动方式而言,“心性修养”大体上可以与“社会实践”形成对比的两极。二者本应是相辅相成的,但陆王之学以及现代新儒家中偏心学传统的一系却往往单方面地发展了“心性修养”而未能充分彰显出”社会实践”的维度 [9]86。韦政通曾评论道:如若将儒家的人文精神朝着境界方面单向度发展,与其说是对道德本身的充实,还不如说是对道德本身的虚脱。在他看来,先秦儒者所标榜的理想人格总是要落实于具体的人伦日用中,而表现为与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人伦秩序做斗争。所以,纯粹依靠直觉未必是儒家哲学的本色 [10]798-799。这种倡导投身现实活动、立足实践精神的情怀与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可谓不谋而合。也许本真性的儒家哲学和本真性的实践唯物主义都会认为:环境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对环境的哲学反思既是内省的,也是实行的。离开了自然的人和离开了人的自然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环境哲学作为一种理论的实践只能是公共性的和现实性的。

结 语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其要旨首先在于更迭既定的概念框架和创新已有的解释原则。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范式能在对环境哲学的思辨中脱颖而出,乃是因为其变革了理解问题的传统思维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生活问题,人与自然如何共存的实质在于人与人如何相处。我们应该明白:自然对人而言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意识问题亦或一个语言问题,其更无法由神秘的直觉来予以解决。真正可取的道路在于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括取资本逻辑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一种好的环境和好的生活才能够真正地到来。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哲学现实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菱的哲学
漫画:现实背后(下)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