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失能老人需求的社会支持研究*

2015-03-28 05:37文旭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空巢养老老年人

文旭平

(湖州师范学院 学生处,浙江 湖州313000)

一、引 言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所面临的挑战。[1]当今时代“仓廪实、衣食足”,提升和优化社会各阶层人群的生存质量必然成为社会管理与治理宗旨。中国素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我国急剧增长的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的好坏不仅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更是充分体现和检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指标。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人口老龄化水平达到14.9%。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6亿。同时,高龄老年人口将以年均100万的速度快速增加,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突破4600万,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2]到2050年,我国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3]构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空巢老人现象也是目前老龄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也很多,如Cumming和Henry于1961提出的撤退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Erikson和Kelley等人提倡的生命周期理论(1ife cycle theory)和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这些理论涉及老人空巢综合症、医疗保险改革、老年照护、全方位养老服务等诸多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不同国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设置了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政策和制度。例如,英国第一个颁布社会救助法,对空巢失能老人提供社会支持,通过社会救助、国民健康医疗、市场三方合力来保障失能老人的权益。美国采取和英国差不多的基本安全网模式,为有长期照护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院等专业人员提供的照护服务。[4]日本是世界公认的老龄化增长最快国家,存在家庭结构不断趋向小型化与需要长期照顾失能老人大幅增加的矛盾。政府通过法律途径,采取长期护理保险形式,要求个体在年轻时就开始购买老年照护服务。通过国家、地方、个人三者共同承担风险,按照不同比例搭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筹资体系,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老人社会支持体系。[5]

从理论上看,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工程。选择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和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类型”切入,最能方便国家、企业、社区、社会网络、亲密伴侣等不同社会支持主体明晰各自的责任;选择从“社会支持的分类和支持系统的构成要素”切入,则有利于厘清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区别以及对空巢老人的影响;选择从“社会支持的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行为支持三个维度”切入,则可以侧重于对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检验和评价;而从“空巢失能老人的现实需求和遇到的问题”切入,将会更有效地促进对空巢失能老人扶持、帮助或支撑,真正帮助其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应对生活中的危机,走出因空巢独居和失能带来的种种困境。

二、空巢失能老人的养老困难和需求

一是,生活照护缺乏。能得到专业的生活照护,满足空巢失能老人的最直接的亲和需求,是构建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人状况研究”,入住各类养老机构的失能老年人只占17%。有很多空巢失能老人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而社会能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服务的机构不足,床位紧张。空巢失能老人长期生活照护难、缺乏专业的生活照护者是中国各地的普遍现状。在目前的中国,家庭成员仍是空巢老人最主要的照顾资源。但对空巢的失能老人而言,家庭的照顾功能因“空巢”的现实正逐渐弱化。一些类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照料的空巢老人)在一些程度上还得到大家庭的家庭照护,纯空巢老人(独居空巢老人、与配偶共居的空巢老人)在社会照护和家庭照护的双重缺失下,生活处处充斥着艰辛和沧桑。即便有幸得到社会照料、康复护理服务的空巢失能老人,由于照护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培训,仅能满足部分基本需求,无法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照护。

二是,经济保障缺乏。缺乏有保障的固有经济来源是空巢失能老人面临的又一现实难题,也是他们缺乏权力需求的直接表现。退休金、家庭成员转移支付、低保及个人储蓄是大部分老年人支付养老服务费用的来源。在我国,社保只能满足普通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目前我国养老金缺口巨大,“延迟退休”正在逐年推进,人们不能依靠社保来承担所有老年生活的支出。另外,商业寿险却又基本成为“富人专享产品”①《中国20城市居民幸福感暨寿险需求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月收入2万元以上的人群中,商业寿险市场占有率高达90.9%;8000元以上的人群中,市场占有率也在80%以上。,大多数空巢失能老人与之无缘。此外,空巢失能老人往往由于子女自身经济压力大,老人又顾于颜面等因素的影响,接受子女经济供养的不多。实际上,很多空巢失能老人在经济上只能依靠自我养老供给,因此即便政府和社会能建立足够多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完善的老年人服务网络,能提供足够充分的老年人康复和护理服务,但由于养老机构的食宿费和基本护理费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收入,大部分空巢失能老人也不得不被迫放弃。而同时调查发现,部分空巢失能老人晚年积劳成疾,因病致贫现象突出。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没有医疗保险,在庞大的医疗和照护开支面前,丧失劳动能力的他们无力面对。即便目前有足够金钱支付日常开支的空巢失能老人也非常担心可能出现的难以承受的额外支出。他们往往会把结余的钱储蓄起来,来应对未来生活的不时之需和危机,也不敢轻易享有愉悦、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三是,精神慰藉缺乏。老年被称为人生的暮年。不同程度的精力衰颓,器官衰颓,手脚不利索,思维放缓等变化给老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在侵蚀着他们的精神健康。此外空巢失能老人还要承担“空巢”的孤独和“失能”的痛苦,成就需求荡然无存,由于缺少社会交往,他们容易产生无趣、无欲、无助等不良情绪,甚至出现抑郁,怀疑自身的价值,绝望的认为自己只能一步步迈向坟墓。“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独是空巢半失能老人的生存状况,“有病无人照护,有事无人诉说”“过一天算一天”是很多空巢失能老人的真实写照。空巢老人是整个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也是最需要保障和关护的特殊人群。精神缺乏慰藉往往导致空巢失能老人陷入一连串的不良情绪,继而又进一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严重者会采取自杀行为。空巢失能老人需要更多的爱和关怀去赶走因空巢失能而带来的孤独,他们需要更多的陪伴来缓解人至迟暮之年又失能的痛苦,他们需要更多的精神生活来填充枯燥的晚年。

三、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

一是,重物质和服务,轻精神和心理。现有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物质和服务,轻精神和心理”的倾向。很多人认为,只要让空巢失能老人“吃穿不忧,居有定所”就达到了照顾目标,从而对于空巢失能老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则很少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一条规定:“赡养老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而很多人观念上认为赡养父母多指的是“物质赡养”,而忽略了“精神赡养”。正是因为认识不到位,很多子女认为“给了钱、请了人”就已经完成赡养的责任,这也是导致部分失能老人空巢的原因。殊不知空巢失能老人既需要经济保障,更需要儿女精神慰藉。政府和社会对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也缺乏对老人精神上的抚慰。人们大多时候也仅仅是在节假日为老人提供生活必需品或提供基本生活服务,而缺乏对其精神文化生活的帮助。重物质和服务,轻精神和心理的社会支持满足了空巢失能老人的物质需求,却造成了他们“吃得好、人孤独”“穿得暖、心孤寂”的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社会普遍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物质生活的满足变得相对更容易,而精神上慰藉将在空巢失能老年人需求中占更多的比率,成为影响他们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是,主体不清,忽视个体需求。Cullen(1994)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网络或从亲戚朋友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单独个体,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弱势群体,不是帮助者,更不是社会。换位思考,发展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应该从弱势群体的个体需求出发,应该着重考虑受助空巢失能老人的权力需求。目前对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存在“形式和内容务虚”“社会资助在短时集聚在少数人身上”等现象。一些社会支持活动在对象选择、时间选择和内容安排上依据的是宣传效果、社会效应和政绩考量。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过程中存在主体不清,忽视个体需求的现象。对空巢失能老人进行社会支持的主体是空巢失能老人,目标应该围绕满足空巢失能老人的需求进行。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不能只是由政府、社会、支持者来计划和安排的,它必须以广大空巢失能老人的个体需求为导向。只有满足广大个体空巢失能老人需求的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才是合符目的性建构。

三是,单向付出,缺少互动。受空巢失能老人自身身体现状和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对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还存在着一种“单向付出,缺少互动”的误区。一方面,空巢失能老人自身因为失能,行动和生活都十分困难,能够与社会支持形成互动或回馈社会支持的很少;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提倡无论是对长辈尽孝道还是对弱者的帮助、支持、扶助都强调“无偿”,强调不能收受“回报”。似乎收受对长辈的“爱的回报”、收受被资助者的“反馈回报”是不道德的。这种把社会支持施予者道德过分拔高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影响到部分人参与社会支持施予热情的同时,其实更伤害了社会支持的被施予者。满足空巢失能老人的成就需求比单方面救助更为科学有效。对空巢失能老人来说,能够参与社会互动,能够力所能及的回馈社会支持,也是其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价值需求。空巢失能老人也许无法通过劳动创造社会财富,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被社会利用。而且,尊老、敬老、助老本身也是对社会支持施予者的一种精神反馈。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并不是空巢失能老人的理想模式,即便强调“无偿”,也不等于没有互动,不等于帮助者不能有收获。从社会互动关系来看待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它在多数情形下就应该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

四、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

一是,构建社会支持重点保障机制。生活照护、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是保护老人免受因失能和空巢的不良影响,正常开展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实现上述三大基本保障是构建失能老人社会支持重点保障机制的主要工作,也是现代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方向。政府要研究制定老人失能标准、养老护理机构建设标准、专业护理人员从业标准,调整和完善空巢失能老人的优先支持政策,扩大针对失能老人的专业化、规范化照护服务,加强失能老人社会和商业保险建设,鼓励和扶持养老护理中介服务。通过“加强对专业护理人员的监管”和“对有需要的家庭护理员进行公益培训”来打造专业身心护理人员培养体系。专业机构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护理及相关技能培训才能持证上岗。鼓励家庭护理员技能提高,对参加培训和获得相关资质的家庭护理员进行政策奖励。

二是,鼓励居家养老,重视精神赡养。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养儿防老”,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的基础。全社会要提倡不让失能老人空巢,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写进“新老年法”草案。这样的社会立法有一定的法律“硬性”,对弘扬传统美德起导向作用,但也无法做到“一刀切”的硬性要求和惩罚。让“空巢”变为“爱巢”更需要有实质内容的帮助和鼓励。政府可以采取立体的多层次的措施,如培育良好的尊老敬老社会环境,培养青少年敬老行为习惯,鼓励家人互相照顾,将赡养行为列入税法、医疗保健法优惠等,全方位为尽孝的人减轻负担,促成更多人仿效。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如在北欧一些高福利国家,政府越来越鼓励失智失能老人在家接受护理的方式。在瑞典,社区会根据老人的意愿来安排老人或家属在哪里养老,政府会出资给老人的居住场所进行改造,安装专业的设备设施,同时安排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入户服务。日本也倡导居家长期照护,以家庭成员照料为主,根据需要可灵活采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和短期托付服务设施看护方式。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世界养老的趋势,也更为贴近空巢失能老人需求。

此外,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在做好老人身体照护同时,更要重视空巢失能老人的精神赡养。空巢失能老人的精神赡养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就是理解、尊重、关心、体贴他们的精神生活。政府、社会和个人可以根据空巢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素养、个性爱好等不同状况,灵活多样地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例如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有益的社交活动,经常陪他们散步、聊天,离巢的亲人平时多给老人打电话、写书信,嘘寒问暖,在老人过生日及逢年过节时要多团聚,使老人感受到家庭温暖和天伦之乐等。

三是,促进从单向模式到互动模式的转变。社会支持不是针对弱者的专利,作为生理性最脆弱群体的空巢失能老人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对价值实现的需求。价值需求是空巢失能老人参与社会交流的源动力之一。作为一种纯粹单向反馈的模式,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无论多完美,都会有天生的缺陷性、局限性。而互动的社会支持比单向的社会支持更有效率,更能让社会支持的客体获得自尊感和价值感。互动能让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获得新的生命,而不仅仅停留在道德义务层面。空巢失能老人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以其为客体的社会支持可能只能做到有限互动和非对称互动,但空巢失能老人的社会支持应尽可能地保证其参与性,充分发挥其价值。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互动意识、挖掘互动模式、掌握互动能力是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的主体实现从单向到互动的关键,这既是空巢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的难点,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1]任远.老龄化挑战与城市户籍改革[J].传承,2011(2).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在全国老龄办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2015-02-02.http://www.chinallsy.org/shownew-955.

[3]中国青年网.独居和空巢老人将占到54% 我国将推智能化养老服务[EB/OL].2012-10-31.http://news.youth.cn/sz/201210/t20121031_2567793.htm.

[4]Anne Tumlinson,Scott Woods,Avalere Health LLC.Long term-care in America:An Introduction[M].Washington DC:Avalere Health LLC,2007.

[5]方芳.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空巢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