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揭示真正的现实精神——《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序

2015-03-28 07:18杨洪承
关键词:历史剧选题话语

杨洪承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温潘亚教授的专著《象征行为与民族寓言——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论》即将付梓出版了,他希望我写一篇序。这是每位学生都会向老师提出的要求,又是每位老师难以拒绝的事情。传统观念下师徒如父子,现代理念以人为本,互为尊重,师生如朋友。因此,由古至今此“序”非写不可矣!

此书是潘亚以我所指导的博士论文《泛政治化语境中的历史叙事》为基础撰写的博士后出站报告。从2003 年确立选题,到现在的定稿出版,历时11 年,无数次的调整和修改,其间的努力与艰辛一定是非常可观的。回想我指导的三年,我就颇有感慨,可以说从选题到写作,乃至最后答辩的过程,与其说是导师的指导,倒不如说是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的过程。实际上,导师不过是论文的第一读者,而且是必须给作者提供反馈意见的读者罢了。客观地说,这部文稿的酝酿、写作、乃至最后的定稿,我指导的很少,督促、批评的时候多,但是,今天回念这一段的时光,深感已进入永久记忆的师生情缘,可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慢慢“牵手”的。

当初,潘亚与我商量这个选题的时候,我是很矛盾的:第一,我觉得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十七年”文学重新进行反思性的研究多集中于文艺思潮、小说、诗歌等,对历史剧的整体性观照研究却是一个很少被涉及的课题,特别是系统的整理和重评更是付之阙如。在当前博士论文选题难的情况下,潘亚初次向我谈选题想法时,我从心里较为赞同,但也有一定的顾虑。第二,别人不做的课题并不等于别人没有发现,关键是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源和价值何在。“十七年”历史剧创作中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多的,文学史研究中未提到的其他历史剧作品究竟还有多少?这查找起来十分困难,选题有一定的风险。这是其一。其二,“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服务于现实政治,缺乏文学性的基本定位似乎也是有共识的,那么,该选题能有新的研究角度吗?在开题前,我将这些想法与潘亚进行了一次认真的交流,并且明确指出这两点,即如果选择了这个选题,那么最重要的是在已有同类成果基础上要有明显的推进,形成的研究成果要对以后其他再思考“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的得与失时是必须阅读的文本,并且潘亚个人也必须由此课题的研究确立自己以后的学术致思方向。另一方面这一选题能否在已有论及较多的单个历史剧文本的基础上,再收集到其他的同期作家作品,新的史料的挖掘对于该课题的研究突破至关重要。

潘亚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他不拘囿于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执笔)、梅阡、于是之的《胆剑篇》,老舍的《神拳》等文学史已有定评的几部历史剧,首先从资料入手,先后去了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图书馆,遍查我国1950、1960 年代的所有期刊和出版物目录以及相关报刊、杂志、文艺创作集、剧本等,发现了一批少有人提到的历史剧作品,使研究对象的作品总量达到了25 部。更重要的是,随着研究对象的逐渐扩大,他在重读已经熟悉的文本中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历史视阈,即1950—1965 年间创作的25 部历史剧作品,从总量看并不大,但却构成了既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研究对象,又是超文本的历史现象。以往的当代文学史研究对某部历史剧作品或某个作家的解读,虽然局部或个别较为深入,但是从历史整体形态把握作家作品的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内涵却明显不够。“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是一个整体的历史性文本,又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隐喻性的复杂文本。自然,直接以社会学、政治学或者纯文学的方式来解读这些文本,或做简单否定和肯定的判断均是不足取的。

这样,找到适合“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研究的最佳切入角度和理论方法,是潘亚接下来又一个用心探究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课题的难点所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话语形态”视角,应该是较为吻合研究对象的,因为潘亚在对该理论的理解和消化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在“导论”中,他从历史剧创作主体、历史剧的意识形态性、“十七年”泛政治化创作语境、话语形态视角的内涵这四个层面,将“十七年历史剧创作”与“话语形态”之间的关系和基本元素做了比较清楚且系统的界定。尤其对“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形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话语生成论、话语构成论、话语价值论和话语消隐论等四个板块的构架与思路呈现出其理论思辨的缜密和勾勒线索的清晰。他将“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纳入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十七年”文学主流形态中来考察,以“话语”理论的巨大覆盖性和文化历史隐喻性剖析和解构“十七年”这一独特时段的历史剧现象,突破了以往仅注重单个作家作品解析研究的格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历史尴尬,从而相对客观地还原了“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的文学史本真。

基于对“十七年”历史剧作品的深度阅读和新理论的科学运用,潘亚的“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研究获得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推进:一、对“十七年”社会历史语境下的历史剧创作进行了合理的整体性描述和归理。对“泛政治化创作语境”侧重于“内在构成”的细致分析,还有对历史剧作家创作主体的“思维定势与创作心态”的深入解剖,对历史剧创作传统和创作实际主客观因素的辨析等方面,这使得“十七年历史剧创作”首先被一个较为丰厚而开阔的文化场域而烘托,并且它是属于与剧作家创作与生存环境联系着的文学史“文化场域”。这一场域不单纯是客观社会历史氛围,民族、国家的政治实体所在,还有剧作家隐现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民族、国家的精神隐喻和象征等;二、从文体、结构、人物、语言这四个方面对“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内在结构图式进行细致的展现。这里不仅仅是“十七年历史剧创作”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创作规律的总结,而且通过具体的文本和作家创作实践的表现,在历史剧创作自身结构中揭示出历史的现实隐喻与戏剧的艺术想象之间矛盾性和超越性,其意义是来自创作本身的分析,既使得新理论视阈落到了实处,又深化了“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认知。比如,历史叙事究竟如何拓展艺术想象的空间?戏剧家们丰富开阔的艺术想象力是怎样超越现实题材的?作者一一通过具体文本中的文体、结构、人物、语言的解剖,实证性诠释了“泛政治化语境下作为一种历史叙事”的“十七年历史剧创作”;三、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和历史叙事的图式分解,较好地摆脱了一些长期困扰“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十七年历史剧创作”引发的“历史真实”的讨论,即基于历史剧的艺术独特性而强调“历史事实”的真实和基于历史剧的艺术普遍性而强调“历史精神”的真实。同时,还有几种观念形态的冲突:即“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统一论”、“古为今用”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论等等。潘亚对历史叙事的阐释,旨在追寻“叙事背后的叙事”,揭示出“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背后所隐含的真正的现实精神,所进述的“民族寓言”的内在含义。他并不在观念问题上作过多的纠缠,而是力图为“十七年”历史剧自身的“精神”和“寓言”获得合理的阐释,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现历史与艺术之间的理论、观念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辐射所构成的特殊意义。

潘亚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花了较大气力深入文本和叙事理论,现有的收获与他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素养是分不开的。他在入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就已经具备了教授水平,在文学史理论研究方面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独立主持过江苏省“九五”和“十五”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各一项,并且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 余篇。他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很强的独立科研能力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学习和研究20 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开阔的视阈、重视理论与文学史实践的结合、自觉的学术眼光。在这部专著中,潘亚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卡冈的“艺术形态学”、伽达默尔的文学阐释学和弗里德里克·詹姆逊的“民族寓言”说,以及弗洛伊德的现代心理学等多种现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共冶一炉,足见一斑。正是由于他擅长理论的思辨,也就形成了他论文的独特之处,即将整体框架的缜密建构与创作特征的细致解剖相结合,特殊语境下历史剧创作的诸多外缘关系的甄别梳理与历史剧具体文本丰富而复杂的精神内涵的完整把握相统一。他对“话语形态”的具体内涵及其理论的建构,并结合研究对象所作的积极探讨,使得他专著的新见迭现,其学术意义表现在他发现了“对十七年历史剧的研究不是仅仅封闭于文本之内,或与文本的简单相遇;相反,在历史语境中,文本作为研究对象是开放的,文本因为与文本之外的文化法则和政治逻辑相连通,而使对文本的研究与超文本的研究连接起来,从而获得对于十七年历史剧创作话语的历史性的、整体性的视野”。“对十七年历史剧创作整体的研究有可能成为20 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种类型”。本书的这些立意较高的总结性观点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性,廓清了一些“十七年”历史剧创作研究中的迷雾。自然、客观地整体审视本书,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那么恰恰也是因潘亚对理论设计的偏爱,过分追求理论结构的周密,对于部分文本对象和个别文学史现象的解读有先入为主之嫌。今天,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亟待寻求新视角新方法新课题的突破,很容易滋生焦虑心态下的偏激,但旨在创新的科学研究通常是能够接受“深刻的片面”的,而不希望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见。

说了这么多的话,只是第一个读者对本书的一些意见,陈述师生一起交流讨论的过程,也算是与潘亚博士毕业以后的再一次“叙旧”吧。这均是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充其量属于我们师生间的对话。现在潘亚的专著即将出版面世,个人的学术成果就要放到广大读者面前了,尤其是要接受学界同行专家和熟悉其研究对象的读者审读。我的阅读感受和潘亚的学术观点也将受到不同读者的检验,期盼我的意见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学术专著的问世如果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同行的讨论和批评,那么何尝不是作者的幸事呢!

是为序。

2014 年7 月高温酷暑中于皖江城

猜你喜欢
历史剧选题话语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