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真实碰撞
——电影《艺术家》主题分析

2015-03-28 11:19李依柔
关键词:艺术家时代

汤 亚 李依柔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时代的真实碰撞
——电影《艺术家》主题分析

汤 亚 李依柔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黑白默片《艺术家》从矛盾设置、声音运用、画面拍摄、演员表演四个方面凸显其电影主题,呈现出1927年电影从无声片过渡到有声片期间,新旧两个时代真实的碰撞,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电影;《艺术家》;主题;时代碰撞

电影《艺术家》由法国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执导,法国演员Jean Dujardin和Bérénice Bejo主演。影片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经典叙事手法,讲述了默片时期坚决抗拒有声电影的著名默片男演员George和女群众演员Peppy一见钟情后,Peppy凭借扎实的演技慢慢成名,而George拒绝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被电影公司解雇。他孤注一掷投资拍摄默片以力求证明默片的艺术价值,但恰逢经济大萧条,George企图自杀,最后Peppy伸出援助之手,两人终于团聚。影片荣获2011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以及2012年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原创配乐五项大奖。

《艺术家》运用了黑白影调、极少的人物对白以及简约复古的拍摄方式,整部影片有着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故事背景设置在1927年电影界“大革命”的历史时期,影片主线讲述20世纪20年代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交替期的一段爱情故事,副线则呈现1927年默片时代和有声时代的真实碰撞。导演从矛盾冲突、画面拍摄、声音运用、演员表演四个层面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两位主角所处时代的激烈碰撞。

一、用矛盾冲突来凸显主题

(一)人物性格反差

影片男主角George是一个风趣诙谐、善于表现的明星,女主角Peppy是他的一个女粉丝,热情且极具表演天赋。George是著名默片演员,他固执,甚至可以用傲慢来形容,坚信默片不倒,拒绝拍摄有声电影,因此被制片公司抛弃。与此同时,受到偶像鼓舞而踏入演艺圈的Peppy逐渐显露风头。个体命运的更迭是时代变迁的风声,George和Peppy的命运沉浮表征着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历程中里程碑式的变革。[1]

在片场George第一次见到Peppy,二人隔着布景斗舞,站位分里外,性格很鲜明,一个俏皮,一个大方。第二次见面一人在楼下一人在楼上,双方地位、心态的变化被斜切画面的楼梯表现得十分清楚。男主角George表演夸张、幽默,不言而喻,电影中男主角代表默片;反之女主角Peppy代表有声电影,时尚又善于表现。两人交往的过程乃至性格的差异和冲突过程都象征着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交替过程中发出的猛烈碰撞。

(二)人生境遇不同

影片《艺术家》采用格里菲斯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将男主角George人生的起落与女主角Peppy的沉浮这两条平行情节并行叙述,两个人人生事业上的巨大反差相互穿插表现,有力地揭示了时代嬗变的主题。[1]

当得知自己的电影公司将改拍有声电影后,失落的George从办公室中走出来,与Peppy在公司的楼梯上相遇,此时摄影机对于滔滔不绝的Peppy只有单调的仰拍,而对于失落的George只有单调的俯拍。镜头的角度就如同两人所处的两个时代,一高一低,一个是新的有声时代,一个是旧的无声时代;也如同人生写照,一个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而成为红星,一个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而被淘汰。他们一个人事业渐渐没落,而另一个人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

(三)时代的碰撞

电影背景设定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好莱坞,电影中最大的矛盾也是导演最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是给默片留有一片空间还是彻底排斥的问题,究其深层原因是时代的矛盾。时代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电影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27年正处于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时期,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震惊全球,证实了有声时代真正到来。当时无声影片的演员、导演都面临着行业大洗牌的现实状况,老一代艺术家不肯放弃自己所热爱的“默片”。这不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它真正要表达的是人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作出的不同选择和得到的不同结果。这个浪漫爱情故事其实是两个时代碰撞的缩影。

二、用声音来烘托主题

(一) 背景音乐

影片通过音乐来渲染和烘托人物感情,愉快时的轻松幽默,悲伤时的阴郁伤感,都在弦乐以及萨克斯等乐器的配乐中慢慢展开。George开片还是当红默片明星时选择轻快的音乐,他一蹶不振时选择低沉的音乐;Peppy竞争角色时,在众人面前跳舞,音乐也伴随着她的舞步;男女主角跳舞的一段,音乐在钢琴和管乐反复的旋律中铺陈一种浪漫。跟随镜头的节奏,导演给不同的故事情节配上不同的音乐,不断变化的音乐阐释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物形象一同制造出隐喻蒙太奇的效果,让人物的内心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饱满,也烘托了影片主题。长短不一、高高低低的背景音乐增加了怀旧感,将观众带回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黄金时代”。

(二)有声处理

影片中的两处有声处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处是George在看完公司的有声片试音片段后,嘲笑制片人“与时俱进”,回家却梦见自己变成了哑巴,逐渐被嘈杂的环境声所淹没。这里用George的“哑”象征默片与有声时代的格格不入。另一处是影片最后一分钟,George凭借歌舞片东山再起,电影中依次出现喧嚣声、言语对白、笑声等,男主角也发出了一句“With pleasure !”(荣幸之至!) 这是经过自我挣扎与自我否定后完成的自我蜕变。[2]影片末尾男女主人公跳完踢踏舞后和导演的对话,是全片唯一一次使用人物对话,留有余味,达到了强化主题、揭示时代命运的目的,让观众在结束之际又对这无声的坚守有了一丝希望,也昭示了有声时代已经战胜无声时代。

三、用画面来刻画主题

(一)黑白色调

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画面就成为了主角,是观众体会故事的唯一途径,所有的东西都在画面里。[3]这部电影最独特也是最体现导演匠心的地方是整部影片为呈现黑白色调,采用了前期彩色摄影、后期黑白处理的方式,是使用彩色胶片滤去颜色洗印出的黑白效果。黑白对比下的效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观众的感受并不单一,他们时而跟着情节担忧,时而被欢快的配乐感染,但更多的一定还是一种深思,思考全片的主题,思考商业电影是否应该多注入一些这样无声的坚守,思考这坚守背后承载了多少电影人的期待,思考两个时代最真实的碰撞。

(二)后期制作

导演用大胆的手法再现黑白默片效果。在后期制作上,电影以每秒22帧的速率播放,人物运动都比正常的状态略快,试图接近当年默片(每秒约为16至23帧)的观赏体验。导演Michel Hazanavicius将摄影机调成每秒22格,22格的拍摄速度既可使观众感受到类似默片的效果,又不会觉得太过于滑稽而影响导演所传达作品中的情绪。[4]这样一来凸显了韵味,让当今已经适应快节奏生活的观众感受默片,感受慢节奏,更实现了影片的主题思想。

四、用演员表演来表现主题

(一)表演的细节

影片一开头,画面中特写了演员George痛苦挣扎却宁死不屈时狰狞的面部表情,虽然没有声音,但观众依然能够通过演员的夸张表情感受到其受到的痛苦,从而给观众造成心理压力和恐惧感。给演员脸部的特写,是表现情绪变化和内心矛盾的最佳方式,蕴含着George奋力与各种矛盾抗争的形象。

此外,George在Peppy家中看到自己当年的家产深受触动,一束光线打在他曾经的画像上,那背后的笑容仿佛是对George的嘲笑,表达了George心中的屈辱。在楼梯相遇的那场戏,George把失落写在了脸上,然而热情的Peppy喜悦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Peppy跳得越热烈,反倒显得George越落寞。演员细节表演上的雕琢,每一个细小的神态,每一个具体的动作,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二)精湛的演技

影片中演员Jean Dujardin生动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标志性的两撇小胡子演活了一代默片艺术家George。舞蹈也是这部默片身体表演的重要一环,《艺术家》中的George是一位歌舞演员,为此Jean Dujardin特意学习了舞蹈。整个人物被他阐释得立体、全面,经历大起大落,都在他的制动范围内,他不出声,却轻易牵动观众的笑容和泪点。片尾重现了堪比《雨中曲》的舞蹈,而电影正是通过最后这段舞蹈将沉默打破,迸发出无限的能量,正式将故事中的人物和时代推出了声音的瓶颈,打破了僵局,也巧妙讲述了无声片向有声片再到歌舞片的过渡历史,出色地还原了由时代造成的爱与恨、喜与悲。

《艺术家》的导演通过制造声影传奇,向真正的默片时代以及默片时代的艺术家们致敬。影片从矛盾设置、声音运用、画面拍摄、演员表演四个方面凸显其主题,呈现出1927年电影从无声片过渡到有声片期间,新旧两个时代真实的碰撞。世界以超越人们想象的速度发展,人们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影片男主角的自我蜕变正是默片的必然蜕变,这或许才是艺术经久不衰之道。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孔昭巍,付少武. 沉默的力量——电影艺术家的启示[J]. 视听界,2012(4): 116.

[2] 裴小蕾. 此时无声胜有声——向经典致意的现代默片《艺术家》[J]. 世界文化,2012(4): 23.

[3] 菲尔·赛姆斯. 艺术家——导演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访谈[J]. 世界电影,2012(3): 178.

[4] 张啸涛. 另一种叙旧方式——电影《艺术家》的叙事之道[J]. 艺术评论,2012(5): 100.

2015-03-24

汤亚(1990-),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传播。李依柔(1991-),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

J905

A

1671-5454(2015)03-0047-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3.012

猜你喜欢
艺术家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