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融媒时代的影视改编新趋势

2015-03-28 11:19李旻宓
关键词:影视剧网络文学影视

李旻宓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融媒时代的影视改编新趋势

李旻宓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近几年,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界的新趋势。在此环境下,影视改编从取材于传统文学向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领域扩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扩大了影视剧观众的范围,也增强了影视剧的影响力。

媒介融合;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影视改编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网络等新媒介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传统媒介也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不同媒介出现功能多样化、设备一体化的形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互相渗透,趋向融合。媒介融合的大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作为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剧潜移默化地受到媒介融合的影响。媒介融合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核心来呈现,而影视改编也有新的发展,以多样化和市场化为主导的时代已全面展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扩大了影视剧观众的范围,也增强了影视剧的影响力。

一、网络文学与网络剧渐成气候

电影诞生之初,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梅里爱拍摄于1902年的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其灵感便源自凡尔纳的小说,虽然十几分钟的电影在今天看来显得粗糙,也并未讲出一个复杂曲折的故事,但这部电影出现后,改编这种有益的尝试便开始推动着影视艺术不断进步。

小说一直都是影视改编的重要来源,细数20世纪的经典电影不难发现,其中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学成为影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80年代四大名著纷纷被搬上电视银幕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就成为我国当代电视剧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到了21世纪,网络迅速发展,网络成为草根写手快速发表作品的最佳途径,在网上积攒人气之后再付梓出版的作品不在少数。网络文学的兴起拉近了文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使大众能欣赏到更多具有时代性的作品,这一现象也带动了影视改编产业的发展。

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使网文改编剧在电视剧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很多小说在拍成电视剧之前影响力有限,在电视剧播出后原作反而借助电视的影响力“直上青云”。如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收视率很高,播出后经过微博的推波助澜,占据了近一个月的热门话题,原著也在发表十年后再次引起关注。除了都市言情类,玄幻修真等各种类型的网络小说极大地拓宽了影视改编的取材范围。许多网络小说成为影视公司关注的对象,这些不同风格的网络文学使改编剧的类型更加多样化。

近年来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数量不逊于名作改编剧,这些作品大多都有极好的市场收益。无论是《甄嬛传》等架空历史小说改编成的宫斗剧,亦或是《杉杉来吃》等言情小说改编成的都市情感剧,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网络小说改编剧何以双赢?原因很简单,电视剧的影响力离不开网络媒介的宣传。网络小说在网络上已经培养了一批受众,这批受众又通过社交网络等方式进行人际传播,到电影、电视剧播出时积攒的人气已蔚为可观。网络小说的接受群体具有普遍性、年轻化等特点,这些特点恰恰源自新媒体本身的性质——传播性强、信息量大、传播手段多样,网络媒介强大的影响力为网络文学的改编招募了大量受众。因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成为新媒介向传统媒介渗透的重要途径,这种渗透使得改编剧越来越火热,市场前景越来越明朗。

同时,网络文学对网络剧的兴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5年年初,爱奇艺推出了一部 “神剧”——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拐个皇帝回现代》。这部剧只在爱奇艺平台上播出,无论场景、服装、演员还是剧情,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屌丝”气息。该剧上线后,有网友总结了“《拐个皇帝回现代》剧组到底有多穷”的微博,迅速成为热门话题,使该剧的点击率暴涨。实际上,该剧的原文本可以说毫无亮点,但网络剧改编将小说的“雷点”完完整整地复制到剧中,辅以低成本制作,却奇异地契合了受众的“审丑”心态。

在网络上无处不在的消费主义的强势冲击下,消费文化与网络等多方合谋的派生物“恶搞文化”成为网络剧最主要的类型。网络剧的题材和内容受到的局限远少于电视剧和电影,因而网络剧可以如《拐个皇帝回现代》一般以“奇葩和烂”制造话题,也可以如还未播出的《盗墓笔记》一样以剧情和题材吸引人。总之,改编网络剧的创作重点就是节约成本,表达电视剧被限制的内容。网络剧对电视剧的冲击目前还不明显,但随着网络剧的影响力增大,已渐渐对电视剧形成了压力,将网络剧称为“广电掠食者”的说法虽言过其实,但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二、电影电视剧改编良性互动

除了网络剧与网络文学集体发力,电影和电视剧之间的互动现象也值得关注,口碑好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很常见。这些电视剧、电影虽然都有着最原始的文学原著作为基础,但电视剧也在选角、造型等方面吸收了电影中的精髓,并加入各种新的元素。2014年播出的《红高粱》、《四十九日祭》,曾经的《福贵》,在拍成电视剧之前都有电影珠玉在前(巧的是电影导演均为张艺谋),尤其《红高粱》和《四十九日祭》都借鉴了电影的表现形式。

首先来对比《红高粱》的两个版本。电影《红高粱》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野合”片段,两个人并没有过多的台词,情绪多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展现,同时穿插着写意的风吹高粱叶的空镜头,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而被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余占鳌对九儿膜拜似的远景,如仪式一般张扬着生命的野性。在电视剧《红高粱》中,九儿和余占鳌“野合”的情节却不如电影“简单粗暴”。在这段颇有“欲迎还拒”意味的情节里,余占鳌和九儿在高粱地里进行了一段你来我往过招般的对话。“我要睡你”这句台词看似是凸显北方汉子的粗犷,事实上是编剧为照顾电视观众心理而作出的情节解释,导演郑晓龙最后也给出了一个远景,如同对电影《红高粱》遥远的致意。

无独有偶,《红高粱》播出后,由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改编而来的《四十九日祭》在岁末播出。首先从名字的改动就能看出,《四十九日祭》与电影《金陵十三钗》差异不小。电影是围绕教堂展开的故事,而电视剧侧重于描绘1936年12月南京这座城市平民的群像。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个人风格的展台,从透过彩色玻璃的“圣光”到玉墨背影的升格镜头便可见一斑。张艺谋用色彩和造型表达极力强化视觉美感,却未免有点用力过猛,消解了故事的深刻内涵。而《四十九日祭》的导演张黎小心翼翼地回避了很多可能跟电影“撞车”的视觉元素,电影中浓妆艳抹的莺莺燕燕,在电视剧中变成了灰头土脸的逃难女子,试图用灰蒙蒙的色调为观众带来一个更沉重的历史记忆。这部电视剧在视觉表达上与电影可谓是“相爱相杀”,即便如此,电视剧依然对有利于表现主旨的视觉元素予以保留。《四十九日祭》借鉴了电影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如神祗一般俯视悲苦众生的彩色玻璃,以表现悲悯的主题。除此之外,电视剧与电影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主角玉墨的塑造上,电影和电视剧走向了两个极端。电影里的玉墨是个彻头彻尾的窑姐儿,而电视剧里把玉墨塑造得更像一个“闺秀”。但在陈乔治和孟书娟父亲这两个配角的塑造上异曲同工,书中的陈乔治形象并不算高大,电影中这个人物却做出极大牺牲,电视剧里的陈乔治则是一个沉稳善良的年轻人,与电影中的“美化”方式不谋而合;原著中孟书娟父亲是留洋博士,没有直接参与书中的故事,电视剧和电影却都把这个人定位成保护家人成为汉奸的“双面”人物。这种出于戏剧效果的改编同时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例子不在少数,更能体现电影、电视剧改编中的良好互动。即初次改编为影视文本时有利于叙事的改动,可能沿袭到之后的改编里。

有电影珠玉在前的电视剧大多获得成功,而纯粹由电视剧改编而来的电影却并不多见。虽然近几年也出现了几部电视剧大热之后推出的同名电影,但最后却往往难以收获预期的效果。这固然与电视剧和电影叙事方式、制作水准、受众分布存在差异有关系,同时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为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武林外传》的电影版不是对电视剧的浓缩和续集,而更像原班人马演绎的一个新故事。电视剧《武林外传》深受观众喜爱,在电视剧播出五年之后才被拍成电影,观众更愿意消费原剧的情怀和回忆,而非原样照搬的情节。因此在电影版《武林外传》中,观众看到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炒房”故事,在精致的镜头语言和幽默的人物台词背后,是对电视剧《武林外传》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也是对“古装武侠喜剧”这一品牌的延续。

当然不得不提的还有《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电影完全是电视剧的续集,打着原班人马的旗号,演绎的是电视剧里面的人物多年之后的变化,给观众展现了现实的不确定性和爱情的多种可能。电影的三个故事是基于电视剧基础上的三种不同结局,打破了“王子公主最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思维定势,有老夫老妻的新激情,有平凡生活的琐碎细节,也有各安天涯的心酸。观众走进电影院,不仅是冲着张一白导演的口碑,更多是因为那份“年少的情怀”,这种“青春记忆”的传递开启了爱情电影的新时代。

电视偏重语言叙事,电影偏重影像叙事。电视剧改编电影如何赢得口碑和票房,要看改编者是否能抓住故事的内涵,做好品牌的延续。电视剧改编电影不应是狗尾续貂,而应是原作的一次新生。在当前媒介融合发展,网络微电影异军突起的大环境下,电视剧改编的电影如何在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局面下摆脱窠臼、化茧成蝶,仍需影视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

三、网游改编电视剧异军突起

一直以来,在游戏改编影视剧上,我国是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尤其是美国,很多经典游戏都有同名影视作品,《最终幻想》、《生化危机》、《寂静岭》等等。这些由著名游戏改编而成的电影风靡全球,在游戏效应和电影票房的双重带动下知名度暴增。在中国,进入新世纪,影视剧改编来源也投向了网络游戏,而游戏改编的电视剧也基本每部都叫好又叫座。自从2005年《仙剑奇侠传》作为第一部国产游戏改编的电视剧横空出世并大获成功后,许多网络游戏被搬上了电视屏幕,其中比较成功的有2012年的《轩辕剑》和2014年的《古剑奇谭》。作为诞生不足8年的新事物,游戏改编的电视剧以其良好的市场成绩和始终存在的质疑声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63

以上几部作品存在很多共同点。首先,都是古装玄幻的故事,剧情曲折,满足观众对电视剧精彩程度的期待;其次,都是青春偶像俊男靓女主演,对于年轻人极具吸引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几部剧的原文本——游戏本身,都具有非常庞大的受众群体。事实证明,这些游戏的玩家也正是支撑这些电视剧高收视率的生力军。

游戏与电视剧合作的前提,是双方各自拥有对方所需的资源,二者优势互补,而使得游戏改编剧这一混血儿能同时继承双方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电视剧而言,主要是依靠游戏的品牌影响力来形成传播热点,扩大自身的受众群体。而对游戏来说,电视剧拥有任何文化产品都梦寐以求的资源——庞大的受众群体。电视剧能极大地提高游戏的知名度,使游戏的品牌影响力急剧扩大。同时,电视剧拥有成熟的编剧团队、影音制作团队和演员明星资源等,这些均可被游戏公司借鉴吸收,比如对游戏系列的整体剧情架构做进一步完善,或借用电视剧中的视听资源等。[1]64

如今的古装仙侠网络游戏大多以弘扬中国古典文化为宣传口号,事实上,仙剑、古剑、轩辕剑这“三剑”游戏,对于古典文化中的“侠义精神”诠释得尚可,但游戏中最重要的“武侠精神”的传递,在改编的电视剧里面往往被削弱,代以儿女情长、缠绵悱恻的爱情,这种改编委实不能让人服气。诚然,现在的正宗武侠剧都已沦为爱情剧,实在不能要求非正牌武侠剧始终贯彻侠义精神,但长此以往,这种爱情化趋势必然影响游戏改编剧的正确定位,使之流俗化,无法再满足观众的期待。这种现象值得改编者们关注并加以改进。

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我们要积极看待游戏改编电视剧这种新类型,走创作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寻找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的成果和已经取得的经验,并对民族文化与本体经验进行深人挖掘,创造经典,互相提高知名度及商业价值,书写结合鲜明的时代精神、受众的审美体验以及民族历史的改编经典。

以上几种现象可以说明,随着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不断发展融合,不同媒介之间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性融合,而是深层的文化层面上的互相借鉴融合。[2]纵观这几种影视改编的新趋势,我们不难发现网络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影视改编中,如何与新媒体无缝对接,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和传播时效性,在原有题材上创造出更多富有艺术性和市场价值的影视作品,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 周如蓄,董岳. 透视媒介融合时代游戏改编电视剧的现状——以 《轩辕剑之天之痕》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2013(5).

[2] 封晶晶. 浅析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概念武侠剧”[J]. 电影文学,2011(11): 74.

For Fresh Water Comes from Springhead——On New Trend of TV Adaptation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LI Min-mi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

In recent years, media convergence has become a new trend in the media industry.In this environment, film adaptations extend from traditional literature to online literature, online games and other fields.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network not only broadens the scope of the audience, but also enhances the influence of television drama.

media convergence; online literature; online games; TV adaptation

2015-04-16

李旻宓(1992-),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史论。

J904

A

1671-5454(2015)03-0053-04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5.03.014

猜你喜欢
影视剧网络文学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影视风起
影视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