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水紫陶造型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2015-03-28 17:26毛显丽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紫陶建水工艺

毛显丽

(红河学院美术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

一 引言

建水紫陶古朴典雅且工艺精湛,文献记载建水紫陶的产生开始于清代道光年间,代表器物—烟斗。到了光绪年间,潘金怀用五种不同颜色的土搅浆过滤后作陶泥,制成的陶器呈紫红色,再经鹅卵石打磨后,质地细润,同时也开创了建水特有的紫陶生产新工艺。经过各代陶艺师的改进和发展,使建水紫陶成为集绘书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的艺术品。其中建水紫陶最为特别之处有两点:一是泥料上,泥质细腻且含铁量高,烧制后可无釉磨光;二是装饰上,书画刻填,故使建水紫陶浑朴古拙、典雅庄重。

然而,在建水紫陶中有大部分器物是生活用品、茶具及文房用品,在这类器物中包含着造型样式、装饰风格、工艺技术等三个方面内容,三者缺一不可。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年中对建水紫陶的研究是比较重视的,特别是在2006年,碗窑村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碗窑村紫陶工艺之乡,建水紫陶在紫陶工艺及装饰艺术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紫陶的造型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建水紫陶造型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欠缺的,所以对建水紫陶造型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建水紫陶造型现状

(一) 建水紫陶的器形现状

建水紫陶目前在市场上产销的是集实用与艺术于一身的日常用物,如壶、杯、瓶、盆、碗、盘、碟、汽锅、文房四宝等。而建水紫陶最典型的器物则是汽锅、烟斗、花缸、美女瓶、博古瓶、直口瓶和蒜头瓶等。但建水畅销的紫陶器物则以茶器居多,这也与近几年普洱茶文化的盛行有关,其中茶壶、茶杯、茶盒、茶桶、茶罐、茶缸等花色繁多,造型大同小异,且无创新和改变。特别是以紫陶壶为例,紫陶壶本身的传统器型不多,大多是模仿古壶或借鉴紫砂壶及其他陶瓷的器型。每一个作坊的紫陶产品仅仅部分装饰纹样有区别外,除了印戳,无法辨识是哪一家的产品。每每有新颖的壶型出现在市场上,不多时日整个市场就摆满了该壶型,跟风现象严重,毫无个人特色,这也是建水紫陶产品造型发展和品牌保护意识方面的欠缺。

当然,也有少部分陶艺师对紫陶造型进行研究和改进,如陈学的泥片方壶,使用拍片拼接等手法改变了紫陶壶只能做手拉坯和灌浆的历史,其中壶型装饰不重复,且微雕彩填,工序极其复杂,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全手工制作各种成本较高,出精品产量低,且由于建水紫陶的产业化发展起步晚、起点较低、规模小且散,特色产业优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延伸。

(二) 影响建水紫陶造型发展的因素

建水紫陶产业在如火如荼的发展着,纵观紫陶市场,与蒸蒸日上的紫陶产业相比,紫陶造型较为传统,设计稍显滞后。本文通过对建水紫陶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建水紫陶造型发展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1.在泥料上:制作建水紫陶的陶泥是由五种极细的泥粉按比例配制成浆,经五六次淘洗后,自然凝结成泥。其泥质细腻光滑,制成坯体有较高光洁度,也便于书画和雕刻。但泥质细腻也使泥料无骨架,可塑性变弱,若无支撑物不易制作大型的器物;泥料收缩性较大,烧结性能也相对较差。故建水紫陶泥料因其特殊性,在造型设计上有一定制约。

2.在工艺技术上:建水紫陶产品多为拉坯成型,其基本型状多为球形和柱形,在造型的拓展方面有所限制。目前市场上的紫陶产品多以刻填和浮雕装饰,为了便于操作雕刻填泥工艺和无釉磨光,要求器形须工整对称且呈球形或柱形。整个紫陶成品的制作工序繁琐复杂,其中成就了很多紫陶精品,同时也造成了制约紫陶多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3.在思维认知上:建水紫陶多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传承方式,陶艺师们在继承了紫陶制作工艺的同时也继承了前人的审美取向及思维模式,以致紫陶造型程式化、样式固定。而在前人的制作模式下不断的模仿和重复,紫陶就不会有进步,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发展。因此紫陶工艺师应该打破惯性思维、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根据多样的使用目的和欣赏要求,结合具体的材料和技艺进行构思,不断发展功能效用和审美情趣,不断产生新的紫陶造型来满足和丰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紫陶造型还应该在传统器形上提炼、完善,从独特的工艺和文化内涵中汲取素养进行艺术设计。

三 探索建水紫陶造型的设计方向

建水紫陶产品种类单一,造型变化较小,产品设计滞后,这与今天人们对于建水紫陶产品的要求是有距离的。那么如何在保持建水紫陶特色的基础上又能有器形样式的改观?故我们在分析建水紫陶的造型设计方向时,首先要了解陶瓷造型设计的要素,其次是建水紫陶造型上创意性发展需具备的条件,这样才能更好的拓展紫陶在造型上的创新,并朝着区域性、民族性特色发展。

(一)陶瓷造型设计的要素

陶瓷造型设计的一般三要素为:实用(功能)、工艺(技术)、美观(形式美)。也就是说陶瓷造型是由功能效用、物质技术和形式美感构成的。建水紫陶的造型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则,创作出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欣赏价值的陶器。紫陶造型应在一定的创作观念和有意识的意图支配下,有目的地利用陶泥材料及工艺,通过对空间、形体、构件等结构的设计和处理,创作出有实用功能和有意味的器物造型样式,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提升陶瓷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品位。

(二)建水紫陶创意性发展的具备条件

创意性发展是建水紫陶创新的必经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精湛的制作工艺、拥有好的创意和展示渠道等是建水紫陶创意性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文化资源方面,建水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建水紫陶提供了孕育其书画装饰艺术的摇篮,使建水紫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在制作工艺方面,建水紫陶制作工艺复杂繁多,其中精细制泥、雕刻填泥工艺、断简残贴装饰、无釉磨光技术等精湛技艺贯穿于整个紫陶制作过程,所以每一件紫陶仅从工艺上来说就已有较高的含金量。其制作工艺也是国内外陶瓷领域中全新的特殊工艺,用此工艺制成的陶器,从质地、品相、文化内涵、实用功能等方面都将陶瓷工艺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也是建水紫陶独一的制陶工艺价值。在创意方面,是目前紫陶发展过程中最为欠缺的部分,新一代的紫陶陶艺师应该走出去,与时代接轨,在传承紫陶工艺特色的同时探寻符合建水紫陶发展的道路。我们知道高温烧制后的建水紫陶,质地坚实,具有耐温、耐酸、透气、防潮等特点,故紫陶制品也是盛藏食物的佳器,这也是紫陶创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展示渠道方面,虽然紫陶已渐渐被世人熟知,但多数人不甚熟悉,这就导致了人们无法对建水紫陶进行正确的品赏与选购,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紫陶的传播与发展。所以在展示渠道上应多参加展览或是组织会展、联展等,打造建水紫陶文化名片。

(三) 建水紫陶造型设计的民族性发展

在建水紫陶的设计和创意中,发掘建水民族特色内容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建水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地县城,古朴醇厚、神奇多姿的民族风情,以及多种文化撞击与融合衍生出独特的民俗民风,是建水独具魅力的地方。其百花争艳的民族风情,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创意储备了充沛的创作元素,在紫陶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基于民族特色的紫陶产品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紫陶造型设计的民族性发展尚亟待开拓和提升。

(四) 建水紫陶造型设计的区域性发展

地区特色往往与民族特色一起发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将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融汇在一起,收获文化认同之外还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建水地处红河州多民族自治州,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建水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风情习俗。同时建水拥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极为崇尚儒学,在陶器中将书画与技艺结合也是建水紫陶的一大特色。纵观建水紫陶的发展轨迹,是手工文化、实用文化、民族文化、汉文化及儒道文化成就了如今的建水紫陶,所以增强建水紫陶的造型设计的区域性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连续性工程,创建紫陶品牌,扩大紫陶文化影响是发展之道。

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解决建水紫陶缺乏创新的问题,2014年6月由省文产办、建水县人们政府举办了“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建水紫陶传家宝设计大赛”,大赛的成功举办为建水紫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创意力和影响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水紫陶造型设计的民族性、区域性发展将会是紫陶创意性发展的重要元素。

四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是要改变建水紫陶的泥质或工艺,因为改了就不再是建水紫陶,而是在其基础上改进或拓展紫陶在造型上的创新和制作。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关键在于能合理巧妙运用建水紫陶的泥质,以适应和配合相应的工艺技术,突出和显现建水紫陶的艺术特色,同时也能更好的利于技术和艺术的发挥。

建水紫陶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如今面临市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考验。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特色,并以此进行全面的紫陶产品开发,从材料、工艺技术、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多方位思考,并用设计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研究紫陶的造型发展方向,提出建水紫陶造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使紫陶产品得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也为研究建水紫陶文化与紫陶造型开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红河民族文化系列丛书——建水陶瓷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田丕鸿.古临安[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3.

[3]董万里.论建水紫陶的特色与成因[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2):71-74.

[4]陈春.影响陶瓷造型设计观念的因素[D].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2008.

猜你喜欢
紫陶建水工艺
建水紫陶研究: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紫陶作品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马行云艺术作品欣赏
建水紫陶: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
建水紫陶·升华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