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族鼓楼的文化空间内涵

2015-03-29 04:04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鼓楼侗族村寨

(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一、前言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侗族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鼓楼就是其中的代表。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毗邻的区域以及湖北省的西南部。以贵州锦屏县清水江一带为界,将侗族分为北部侗族和南部侗族[1]1。北部侗族受汉文化的影响深刻,南部侗族更多的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鼓楼、大歌、花桥等。鼓楼是区分北部侗族和南部侗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鼓楼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话语下对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的共识,于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认识侗族鼓楼显得十分有必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中,有一项为“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侗族的鼓楼与文化空间的内涵和标准相契合。

二、侗族鼓楼是典型的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将文化空间定义为:“一个集中了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但也被确定为一般以某一周期(周期、季节、同程表等)或是以一事件为特点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和这一地点的存在取决于按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这个定义是一个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文化——空间”的组合体,也不是某种固定的文化或者艺术表现形式,而是“文化——时间——空间”一体化中的某些濒危文化传统[2]。目前对文化空间的评价标准最为权威的是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文化空间类的申报标准,其内容可总结为:(1)具有作为人类创造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2)体现高超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3)根植于群体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之中;(4)在该民族及文化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在各民族和各群体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5)具有唯一见证某个鲜活传统文化的价值;(6)由于变革过速、或城市化、或者因为外来文化切入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从文化空间的内涵和标准可以知道,文化空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场所型的文化空间,一种是时间型的文化空间。只有当这个场所或时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时空复合体,是民族或群体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甚至是该民族或群体文化的标志,有着高层次的艺术价值,并面临消失的危险时,它才能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按照这种理解,侗族的鼓楼是典型的场所型民俗文化空间。

(一)侗族鼓楼是木构建筑的结晶,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

侗族鼓楼为典型的木构建筑,以杉木为材料,整个鼓楼用榫卯穿斗的结构构架起来,不用一根钉子。侗族鼓楼的这种特殊构造,被建筑专家赞誉为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侗族南部社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座鼓楼或多座鼓楼,每座鼓楼的结构样式又各有特色。以黎平县肇兴侗寨为例,肇兴侗寨有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座鼓楼,其中仁团、义团、礼团、信团鼓楼为立面重檐攒尖顶,智团鼓楼为立面重檐歇山顶,每座鼓楼的层数与角数亦各不相同。侗族鼓楼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黎平县纪堂侗寨的鼓楼的每层翘檐自上而下公差为25的等差数列,这说明侗族鼓楼的建造师能够利用“数列中逐步增加或按照某一比例增加(减少)”的思想[3]。从江县的增冲鼓楼在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研究发现增冲鼓楼的楼体高与整座鼓楼高的比为黄金比例,其楼颈为黄金分割点。所以这座鼓楼从每一个角度观看都富有美感。

侗族鼓楼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形式美和现实美。形式美是一种最直观的美,通过外形和构造给人美的享受。侗族鼓楼蕴含着仿生学的内涵,鼓楼是依照杉树的外形而造,鼓楼又是整个侗族村寨中最高的建筑,故远观鼓楼,能感受到鼓楼的外形如杉树般秀丽、挺拔。建造鼓楼所用的板、枋、椽子都是直线和折线,这种线条感体现着刚劲、激荡的形式美感。鼓楼的整体建造好后,都要进行装饰,其装饰手段一般为绘画、雕刻。绘画和雕刻的内容为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信团鼓楼上绘有表现侗族传统生活的“春耕图”、“刺绣图”。此外侗族的“芦笙会”、“斗牛”、“行歌坐月”等传统活动在侗族鼓楼的绘画和雕刻都比较常见。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凡是显示出生活或者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都是美的。”[4]6这些以侗族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绘画、雕刻体现了侗族鼓楼的现实美。

(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鼓楼并非一般的物质空间,它是侗族村寨的中心。鼓楼的中心地位不仅仅指是在空间布局上的几何中心,更指的是文化和精神中心。在侗族村寨里,村民的一切文化生活都与鼓楼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娱乐。在平时,鼓楼是村民休息娱乐的场所。年老的男子经常在鼓楼聊天、攀谈,侗族的歌师亦常在鼓楼教年轻人唱歌。现在有些村寨的鼓楼安装了电视机,村民经常一起在鼓楼观看电视。(2)聚众议事。鼓楼是侗族村寨的公共事务处理中心,凡村寨中的重要事情,都由寨老召集众人在鼓楼商议。其中包括对外保护村寨,共同御敌。对内执行当地的习惯法,处罚不良行为。(3)村寨交流,集体待客。侗族村寨与村寨之间常会互相邀请做客,这在侗族地区称之为“月也”。在“月也”的过程中,接送宾客都会在鼓楼进行,而且客人也会将带来的礼物放在鼓楼里。而后两个村寨之间的青年男女会在鼓楼对歌,客人会赞颂主寨的鼓楼,表示对主寨的尊重和感谢,如:“你们的鼓楼雄伟壮观,光彩夺目。鼓楼坪上的你们身着盛装,美丽夺目。你们的鼓楼坪不起灰尘,干干净净。你们的鼓楼高大无比,坐落风水宝地。”[5]108(4)丧葬礼仪。侗族村寨中的老人过世,若是正常死亡,并且德高望重,就会将灵柩抬至鼓楼或者鼓楼前的平地举行葬礼,以表示对他的尊重。所以,鼓楼是侗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甚至有学者认为,侗族文化就是鼓楼文化。

(三)鼓楼在侗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认同中起着关键作用

著名文化学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虚构、记忆和地方》中认为:因为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通讯速度极大提高,因此,人类发现自己正在经历历史上最快速度的社会转变,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变成一个寻根的时代,一个人努力在关于种族、宗教、社群和家庭的集体记忆中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受历史破坏、远离动乱年代的过去的时代[6]263。这实质上指的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西方生活方式的扩张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在这种同质化的过程中,会使处于弱势文化区中的人有一种文化焦虑。在“文化多元化”成为共识的今天,我们都在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在这个构建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也是今日的中国“国学热”以及各民族传统文化兴起的原因。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基于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号[7]。对于侗族来说,鼓楼是侗族最重要的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符号。在侗族村寨中,新生的婴儿满月时,都要请寨中的寨老到鼓楼给婴儿起“鼓楼名”。名字是个体最重要的身份标志,起鼓楼名的过程,是将每个侗族人与鼓楼联结在一起,从而形成集体的文化认同,起鼓楼名也就成为了侗族的共同历史经验。在侗族文化推广的过程中,有这样的说法:侗族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1997年,国家邮电局发行了一枚代表侗族文化的邮票,其形象便是鼓楼。这表明鼓楼是侗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侗族自身认同这个文化符号,外界亦通过这个文化符号来认识侗族。可见鼓楼在侗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与认同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四)鼓楼的功能变化见证了侗族的历史发展

侗族称鼓楼为“卡房”、“堂卡”,侗语中指和住房一样大的,用来放哨的房子。明万历三年(1575年)本《尝民册示》中载:“遣村团或百余家,或七八十家,三五十家,树一高楼,上立一鼓,有事击鼓为号,群起踊跃为要。”清李宗日方《黔记》载:“古州诸寨共于高坝处设一楼,高数层,名聚堂。用一木杆,长数尺,空其中,以悬于顶,名长鼓。凡有不平之事,即登楼击鼓,各寨相闻,俱带长镖利刃,齐至楼下,叫寨长判之。”《尝民册示》中的“高楼”以及《黔记》中的“聚堂”即为古代的鼓楼——卡房,可见鼓楼最初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公共防御设施。侗族自称Gaeml (类似汉语“干”的音),在侗语中是躲避的意思。侗族在历史中多受外族的侵犯,因此不断迁移,大部分人躲避到湖南、贵州、广西交界的溪硐之地。为了防范强盗土匪以及外族入侵,便建立了卡房,也就是鼓楼的雏形。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国实行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侗族外患消失,卡房的防御功能消失,发展成了侗族的公共娱乐空间,即现在的鼓楼。鼓楼的这种功能变化,见证了侗族从古代的动荡、民族斗争到现代的和平、民族平等的历史发展过程。

(五)鼓楼文化空间面临着变革过速的危机

传统农耕时代产生的侗族文化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适应现代工业文明,才能成功转型,将其精华部分如鼓楼文化空间保存下来。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接之处是侗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这片地区长期以来处于交通闭塞的状态,与外界信息流通差,现代化程度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侗族的传统文化比较真实和完整的保存了下来。2014年12月,贵阳到广州的高速铁路开通,这一条高铁横贯侗族地区,极大地缩短了侗族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侗族地区原来交通不便的面貌。贵广高铁开通后,沿线区域旅游人气迅速增长,主要旅行社接待游客同比增长300%以上[8]。这种改变在带来经济机遇的同时,也给侗族鼓楼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短时间内大量游客和信息涌入侗族地区,使鼓楼空间存在由原本的文化空间变成旅游节目表演空间的危险,丧失其真实性。其次,人口的外流使得鼓楼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活动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丧失其完整性。这种快速的信息流动使鼓楼文化空间缺乏必要的时间与现代文化对接,面临变革过速的危机。

三、结语

综上所述,侗族鼓楼是人类木构建筑的天才之作,具有非凡的美学价值。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侗族的历史发展,在侗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构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表明侗族鼓楼是典型的文化空间。以往对鼓楼的保护都是从“文物”的角度出发,将鼓楼当作静态的物体圈起来保护,这种作法容易将鼓楼与鼓楼所在的侗族文化生态割裂开来,使它丧失了承载侗族文化的功能,变成了单纯的物理场所而非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对鼓楼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鼓楼这个实体空间,更需要将鼓楼与它所承载的侗族传统文化联合起来保护,在保护整个侗族文化生态中保护鼓楼这个特殊的“文化时空复合体”。因此,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认识鼓楼,对保护鼓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1]廖君湘.南部侗族传统文化特点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J].文物世界,2006(1):44-46,64.

[3]张和平,罗永超,姚仁海.侗族鼓楼结构及其建造技艺研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 (2):190-203.

[4][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傅安辉.侗族口传经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6][美]米切尔编.杨丽,风景与权利[M].万信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7]邵晓霞,傅敏.论文化身份认同类型学理论及其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11 (1):130-135.

[8]贵州省旅游局.2015年一季度旅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EB/OL].(2015-04-10)[2015-04-25].http://www.gztour.gov.cn.

猜你喜欢
鼓楼侗族村寨
鼓楼颂
鼓楼颂
无蚊村寨丁屋岭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村寨——海坪彝寨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