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奥背景下环京津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2015-03-29 04:41李丽芳尤秀斌王海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环京津河北京津冀

□文/李丽芳 尤秀斌 王海明

(河北交通学院 河北·石家庄)

随着京张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习近平明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重大任务。特别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京津冀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对京津冀地区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都会有巨大而持续的影响。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精神,研究申奥背景下河北环京津区域绿色产业发展,对于京津冀以及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促进河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环京津地区发展历史回顾及面临的机遇

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包括与京津接壤的唐山、沧州、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6 个设区市,辖73 个县(市),面积13.3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854.2 万人。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该地区是个重要成长区,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60%;财政收入大约占全省的58%,是河北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河北全省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极,在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越来越引起河北乃至全国的瞩目。

河北环京津经济圈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出建设中国四大工业基地,包括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1982年,“首都圈”的概念首次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1993年,河北省率先提出了“两环开放”战略。“两环”,一个是环京津,另外一个就是环渤海。2001年,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了大北京的城市规划。2004年,在国家发改委的召集下,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决定就京津冀都市圈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方面展开合作,建立三地发改部门的定期协商制度。2010年,河北省政府印发《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的思路。2011年,河北提出了打造“环首都经济圈、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新思维,把河北省环首都的县市纳入到环首都经济圈之内。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召开座谈会,明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至重大国家战略。随后,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各级政府对京津冀一体化推动力度加强,三地在交通、产业、环保、金融等多个领域获得突破。

目前,北京与河北张家口正在联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这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增长的“引擎”,其申办过程中,数千亿元的预计投入资金,将带动京津冀整个地域在物流、旅游、健康养老、交通等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北京张家口“奥运经济”会在近年内体现,平均下来,每年对GDP 增长提升0.3~0.4 个百分点,奥运经济的后续影响会延续10~15年,河北将可能从奥运大规模建设和承办中获得一定的益处。

机遇与困难并存。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民对“再度申奥”的支持率仅为66%,质疑声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环境状况。这两年北京雾霾不断加重,京津冀地区更成为我国雾霾重灾区,这已成为申奥无法回避的问题,亦有国际奥委会委员对此表示担忧。如何进行产业转型成为京津冀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环京津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现阶段,环京津地区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一)顶层规划设计欠完善,协同发展及保障机制未有效建立。京津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济区域,自从习近平对京津冀发展提出明确的七个要求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层面纷纷行动,针对七项任务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但是,囿于各自行政区域有异,三地难以破除行政分割的体制机制壁垒,各自制定的政策自说自话,存在着管理自身“一亩三分地”的本位主义思想,缺乏真正具有权威的、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机构,顶层规划设计匮乏,各地政策在实施力度及效果上,便会大打折扣。

而且京津冀之间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由此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治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市场要素之间自由流动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三地的“诸侯经济”还没有根本的改观,三地在财税、政绩考核体系、生产要素流动等方面存在着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比如,对于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其大多只为地方服务,不能做到畅快地自由流动和有效迅速的集结,生产活动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对接协作,互补互助,缺乏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二)环京津部分地区城市布局有待调整,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包括绿色产业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系统工程。长久以来,由于地理区位、制度性、经济性等因素的影响,环京津地区在绿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在整体的发展上,不尽如人意。比如,在旅游业方面,中国旅游研究院基于对全国60 个样本城市的景区服务、旅行社、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环境等多方面的考察,于2014年底,发布了一份全国主要旅游城市满意度和排分表,其内容显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承德位于第43 名,处于全国中下水平。这表明,其对全国的旅游者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申奥背景下环京津地区绿色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中央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加快建设和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必将使环渤海经济带加速崛起,河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直接受益、借力提升。当前,京津冀加快建设步伐,加大创新力度,河北全力推进环京津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河北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新增长点。依据京津冀的功能分区和战略定位,借鉴发达国家都市圈及国内其他地域生态绿色产业发展经验,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构筑环京津地区绿色产业发展新格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将绿色产业发展纳入京津冀都市圈统筹规划设计。中央需要协调京津冀各地,创建适合于协同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具有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以便消除以往各自为政、合力缺失的情形。比如,成立国家区域发展协调委员会等。在这个过程中,环京津地区可以被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试验田,通过财税体制、金融政策、政绩考核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来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由京津冀协调乃至由国家层面推动,要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期实现绿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环京津地区尤其应享受一定的先行先试权,将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绿色产业发展的完整机制。

现如今,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业的发展,早就开始了“城乡(都市圈)统一规划”。其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第一目标便是,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创造适宜的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对于京津冀都市圈而言,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上,具有明显且比较大的差异,京津属于高梯度区域,河北是低梯度区域。这为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客观基础,也为环京津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所以,环京津地区在区域分工协作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各自的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优势的不同,以生态环境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为导向,努力打造差异化明显的生态空间和休闲空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二)根据地区差异定位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从国外城市圈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城市圈发展的过程存在一定的角色差异,每个地区由于自身条件、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等差异,在整体战略中将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将河北省的环京津地区纳入京津冀发展的大的框架下,通过自然行政区的划分,对河北环京津地区进行规划分类。由于北京西面和北面大多是太行山和燕山山脉,首都的副中心大概率可能向东南侧进行扩张,机场等交通枢纽多建在东南地区,因此可以将北京、天津、保定市和廊坊市作为轴带线,使之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核心区域。在这其中,迎来发展机遇最大的是位于北京及天津周边的各区县;为了使更多地方享受到“环北京经济圈”和“津海政策高地”核心发展区域明显的溢出效应,可以将唐山、秦皇岛和沧州作为第二梯队;而对于地势相对比较高、空气质量相对比较好的张家口、承德两市,属于京津的“后花园”的生态保护区,以健康保健、休闲旅游、高新产业孵化等配套服务为主,河北其他南部4 市则主要受产业迁移的影响,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第三梯队。

(三)绿色产业走集群发展之路,打造区域化生态休闲品牌。环京津地区需以集群为载体,挖掘现有的产业资源,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在种苗繁育、休闲旅游、特色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方面,进行联动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以此提升区域品牌环京津绿色产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先,环京津地区应优先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为京津这个大市场提供绿色食品,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方面,京津周边县市区需依照现代绿色农业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养殖、有机蔬菜、苗木培育、花卉种植等生态农业,及其延伸出来的生态型农产品加工业、贸易流通和服务业等。

其次,要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环京津地区地理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明显,与之相邻的京津两市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休闲期望高,旅游潜力巨大,这些都对环京津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非常有利。所以,该区域应依托这些有利条件,着眼于环保旅游业的发展,谋划打造环京津旅游产业带。一方面要加强相互联系,对于京津及该区域都拥有的温泉、冬季冰雪休闲、太行和燕山山脉的自然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大大力开发,强强联手;另一方面要错位发展,将生态环境佳、绿色资源丰富的海滨海岛、山区草原作为特色品牌来培育,打造该区域休闲旅游业独特的竞争力。

最后,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环京津区域需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提高物资交流的通道保障能力。同时,三地政府部门也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高效、统一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快捷高效的地方物流系统,完善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物流配套设施,在铁路、公路、管道、航空运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合理对接,从而畅通物流通道,提升物流配送能力。

[1]许文建.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若干理论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4.

[2]母爱英,何恬.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1.

[3]张贵,贾尚键,苏艳霞.生态系统视角下京津冀产业转移对接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4.

[4]吴英.浅析旅游目的地建设战略选择[J].时代金融,2013.12.

[5]武义青.对大力培育环京津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的若干建议[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7.

猜你喜欢
环京津河北京津冀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环京津贫困带背景下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实践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乘势而上勇闯“五关”跨越发展——环京津市、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如何实现绿色崛起
“让张承保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人大代表萧玉田坚持十年关注环京津贫困带问题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