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学习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5-03-29 09:56廖新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诗词大学生

廖新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湖南 长沙 410002)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大学生人文精神状况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塑造。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变革,大学生群体呈现出的人文精神失落态势令人担忧。

毛泽东诗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境界壮阔,雅俗共赏,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是中国现当代诗词殿堂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毛泽东诗词富含人文精神。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毛泽东诗词的丰富人文精神内涵有哪些,如何将毛泽东诗词的丰富人文精神渗透感染给当代大学生,如何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赏析与吟诵来有效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试论如下。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表现

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转型与变革的新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主流是积极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现状令人担忧,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容置疑,其主要表现为:

(一)人文知识贫乏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当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及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人们往往重理工轻人文,大学生也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知识贫乏。

(二)功利主义盛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商业化的气息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浓,功利主义严重。他们把“获利”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在学习上,以学习实用、迎合市场需求的知识与技能为主;在生活上,以“有用”为择友标准,凡事寻求捷径,急功近利;在人生追求上,以高收入、高享受为目标,追求浮名虚利,奉行享乐主义。

(三)个人主义严重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更具“个性”。但是,这种“个性”往往超过了一定限度,表现为个人主义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珍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但当今部分大学生盲目相信个人的力量,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他们不再对集体有归宿感,妄图通过自己个人的力量来满足私人利益。甚至一些大学生割裂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对集体和国家持对立甚至仇视态度。

(四)心理素质较差

当代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的不适,学习的紧张,就业的压力,恋爱、情感的挫折等。同时,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常见的有自卑、悲观、懒惰、孤僻、抑郁、狭隘、冷漠、骄傲、虚荣、敌对、冲动、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1]。

二、毛泽东诗词的丰富人文精神内涵

毛泽东诗词以艺术的形式阐述历史、现实与理想,不仅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辉煌史诗,而且是毛泽东伟大人格的生动体现,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一)早期诗词所表现出的雄心壮志、爱国情怀

1906年,十三岁的毛泽东在井湾里读私塾时写过一首《井赞》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2]后来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改写了一首《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2]这两首诗无不表现出早期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领袖气质。

1911年春,毛泽东由韶山去长沙求学。临别,他改写了一首日本人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2]表达了他义无反顾的远大志向,充满了悲壮情绪。

1918年4月,毛泽东等人在长沙共同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4月下旬,诗友、新民学会会员罗章龙(化名纵宇一郎)拟去日本,毛泽东吟《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诗一首,诗中曰“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2]诗歌于沉郁中显大气,抒发了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勉励自己与友人为国、为民、为实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1925年是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年代,毛泽东写了《沁园春·长沙》词。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2],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二)战争时期诗词所表现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从1927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时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词。这些诗词气宇轩昂,催人奋发,以豪迈情调表现出了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27年,在“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2]的形势下,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打出了“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革命旗号。《西江月·秋收起义》里描述的“农民个个同仇”“霹雳一声暴动”[2]的力量,体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壮美。后来毛泽东也多次在他的诗词中歌唱了这种壮美的力量。如1928年写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2]还有“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2]等。

1935年2月写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2]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毛泽东以高昂的笔调,叙述了红军长征的辉煌战斗历程,表现了红军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战斗豪情。

写于1936年的《沁园春·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这首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多娇,更是由衷赞颂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抱负与胸怀。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人民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1949年所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毛泽东豪迈地发出了取得更大胜利的号召:“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2]

(三)解放后诗词所表现出的民本思想和奉献精神

毛泽东在解放后所写的诗词,以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喜悦之情,歌颂了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焕发出的崭新精神风貌。

1954年,在“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毛主席亲眼目睹了渔民打鱼的壮观场面,欣然写下“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2]这首词生动描述了广大渔民前所未有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涨热情,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勇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195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写下了华美词章《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2]毛泽东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述志抒情,热情地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规模和灿烂前景。

1958年当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时,毛泽东激动地创作了二首七律《送瘟神》。第一首诗曰“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2]毛泽东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瘟神给旧中国人民所带来的无穷灾难,表达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深切关怀。第二首诗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2]毛泽东的感情由沉重变轻松,描绘出了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血吸虫病的伟大创举,展示了新中国农村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歌颂,体现了毛泽东强烈的民本思想。

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亲眼看见了家乡人民崭新的精神面貌。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2]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牺牲精神[3]。

三、大学生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具体形式

毛泽东辉煌一生中所写的灿烂诗篇与词章,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具有史诗价值;还生动地展现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宇宙观、历史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领袖诗人所独有的精神气质。赏析、吟诵这些诗词,使我们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熏陶,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激起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毅力。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诗词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4]。

大学生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1.开设选修课。在大学生中跨专业开设公共选修课,如毛泽东诗词选读与赏析、毛泽东诗词名篇吟诵等。

2.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研究毛泽东诗词的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举办专题讲座。或者由对毛泽东诗词有所研究的老师利用班团活动等给大学生作系列专题讲座。

3.成立社团组织。如成立毛泽东诗词赏析与吟诵协会等社团组织,吸引大学生选读、赏析、吟诵毛泽东诗词,并定期交流心得体会,举办相关展演活动。

4.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在大学生中不定期开展毛泽东诗词吟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动漫设计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大学生领会毛泽东诗词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1]刘广莉.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归因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5):108-109.

[2]龙剑宇,胡国强.毛泽东的诗词人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萧礼荣,胡国强.论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精神[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7-12.

[4]朱卫洪.毛泽东诗词的丰富内涵及教育价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1):95-98.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诗词大学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生之歌
诗词之页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